第三节 外事(出入境)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57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外事(出入境)管理
分类号: D802
页数: 6
页码: 962-9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政府和民间团体积极开展出访活动,加强与海外各地的联系和合作。政府组团出访始于1988年,涉及经济考察、庆贺活动、商务考察等。民间团体出访包括文化交流、艺术展览等。这些活动有助于拓展晋江与海外的交流和合作。
关键词: 晋江市 人民政府 外事

内容

一、机构与职能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县(市)外事与侨务工作,均由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或外事办公室,以及后来侨台外事局管理,外事行政管理机构同华侨事务管理机构,主要职能:
  1.承办晋江因公出国(境)申报事项。主要包括:承办晋江市临时因公出国(境)的审核及申报;承办企业申请APEC商务旅行卡的审核转报;承办企业申请港澳通行证、签注的审核转报。
  2.承办外国人申办公务、商务入境及外国记者(包括港澳记者)申请入境事项,管理外国及港澳记者在晋江市采访和活动。
  3.承办晋江市同外国开展友好城市及友好基层单位事项。
  4.协助有关部门处理涉外案件,协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因公出国(境)人员违反外事纪律案件。
  二、公民因公出国(境)
  (一)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出国(境)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晋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晋江的对外交往日趋频繁,是中国民间外交的最活跃地区之一。在改革开放的最初10年里,晋江的一切出访活动都由公安部门受理,政府没有组织公务团组出访。
  1988年,晋江县政府首次组织3个公务团组出访。至1995年,晋江市全年的公务团组共有15个。1996年以后(除2003年外),政府公务团组30个多个。
  199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出国(境)管理工作的意见》。200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外事管理工作的意见》。福建省外办也下发《关于从严控制因公出访团组的通知》,开始规范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因公出访。2004年12月,中共福建省纪委联合省委组织部等9个单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出国(境)管理的通知》,加大对党政干部因公出国(境)的监管力度。
  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在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先后下发、转发4份文件,规范党政机关因公出国(境)。其中,2004年1月,联合印发泉州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的请示》。2005年10月,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审批管理工作的意见》,严禁领导干部从因私、旅游渠道出国(境)执行公务,在国(境)外期间不得同时持用因公和因私两种护照。2007年1月,转发《中央外办、外交部关于坚决制止因公出访中不正之风的通知》,严禁以公务为名,行公费旅游之实的出访和其他照顾性出访,并且严肃财经纪律。2007年10月,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强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领导干部因公出访必须有明确的公务目的和实质性内容,严格限制“两跨”团组,规范审批程序,严格审核把关,从严控制参加海外及港澳庆典团组的规格和人数,并且严格控制出国(境)经费。
  中共晋江市委、晋江市政府及外事管理部门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规范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的文件精神,转发上级文件,并制定规范性文件,规范晋江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因公出访。2004年1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福建省外办《关于从严控制因公出访团组的通知》。2005年6月,中共晋江市纪委联合市委组织郝等9个单位联合转发省纪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出国(境)管理的通知》。2007年3月,晋江市侨台外事局制定《晋江市领导干部因公出国(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严格审核晋江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因公出国(境)。
  (二)规范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
  为进一步鼓励、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晋江市外向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12月,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简化经贸人员出国(境)审批手续的通知》,为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便利。
  2002年4月,泉州市委办公室、泉州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简化手续方便企业因公商务出国(境)的通知》。2003年4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外侨办下发《关于确认2003年度简化因公出国(境)手续重点企业的通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晋江市外事管理部门实行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同时,“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尽力为企业人员的因公出国(境)提供方便。
  1995—2007年,晋江市外事管理部门受理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3951批7076人次,企业邀请外国人到晋江277批394人次。受理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的件数遥遥领先于泉州市其他市县。
  为解决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存在的问题,泉州市于2003年3月召开各县(区、市)外办主任会,提出加强因公出国(境)审批、签证及护照管理等5条措施。2004年2月,福建省外办转发外交部领事司《关于建立持因公护照出走不归人员通报机制的通知》,要求各地外办建立持因公护照出走不归人员通报机制。
  晋江市外事管理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对真假身份及邀请函的审查力度,处理涉及事件的企业,积极配合上级外事管理部门调查,力求把问题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三、外国人到晋江
  改革开放初,外国人来晋江很零散。直到1997年,全年到晋江的外国人只有281人次;1998年,到晋江的外国人18158人次;到2007年,达到45369人次。晋江的外事部门与当地的公安、检察、法院以及相关单位建立起互通信息的机制,及时掌握相关的信息资料。外国记者到晋江采访,晋江市的外事部门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安全部门建立外国记者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召开外国记者管理工作联席会议,规范外国记者在晋江的活动。
  附: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1991年起)
  1991年确定15件实事项目:1.改善中小学结构布局和办学条件,教育各项实事基本兑现;2.支援农业,加强村财建设,帮助乡村建立和完善服务体系及减轻群众负担初见成效;3.实施“一堤二沟三槽”的水利工程完成年度计划;4.加强市场管理,稳定物价;5.建设青阳综合市场第二期工程,8月份完成投标,深沪综合市场完成基础工程;6.建设粮食仓库,东石、池店粮仓如期竣工;7.抓紧深沪5000吨级散杂货码头的建设,4个单体工程动工;8.加强道路交通建设,4条公路柏油路面铺设全面施工;9.进一步完善全县供电网络,2个11万伏输变电站筹建工作抓紧推进;10.加速围头半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11.开工扩建县城过境公路,泉安公路县城路段主车道8月初投建;12.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建设进入实施阶段;13.完成县城小区规划方案编制,搞好县城文明窗口建设;14.探讨机关住房改革方案,编制机关宿舍区建设规划;15.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新起色。
  1992年确定11件实事项目:1.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加快山美灌区开发工程、晋南一级干渠修复工程、金井和东石饮水工程,完成湖漏沟整治工程、晋东滩涂围垦设计并开工建设;2.改善科教基础设施,加快新建4所初中校、扩建11所初中校;3.强化市区规划建设,完善规划、交通、市场、卫生等管理制度方案,曾井、青华、梅山、竹树下等4个小区详细规划通过会审,确定影剧院改建新址;4.完善境内交通网络,完成福埔至安海全幅式工程;5.着力供电网络建设,龙湖11万伏变电站建成投用,青阳、磁灶11万伏变电站加快筹建;6.实施市区供水规划,完成近、中、远期供水规划编制;7.抓紧程控电话扩容,新装3500户电话;8.上好市场建设项目,青阳、深沪综合市场交付使用;9.加快围头前沿建设,完成2.5千米金井镇环镇路前期筹建工作,3.5万伏输变电站投入运转,围头码头改建工程一期124渔业停泊站完工;10.进行污染综合治理,磁灶废气治理进展较快,安海、东石、青阳污水治理制定二级集中处理方案;11.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农村主干养老保险、干部休假制度、机关宿舍选址等得到落实。
  1993年确定15件实事项目:1.完成龙湖110千伏输变电站二期工程,建设青阳、磁灶、内坑、安海四个110千伏输变电站;2.拓宽、改造七条公路干道,建设五条市区道路,建设市区霓虹灯一条街;3.实现深沪码头简易停泊,争取获批二类对外口岸;4.改造晋江机场;5.建设东石、金井、深沪自来水厂,青阳自来水厂扩容3万吨,实施供水网络6万吨应急工程;6.整修加固晋东、柯埭、衙口、金井和白沙海堤,实施山美灌区主干渠道清淤工程和梅溪治理一期工程;7.建设晋南服装原辅材料专业市场、市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和工业品贸易城、晋江鞋城、八八商业城等;8.建设市博物馆、体育中心、中医院、青少年宫等一批文体活动设施;9.在青阳、龙湖、磁灶、永和和安海等镇各新建一所初中校;10.结合党政机构改革,试行公务员制度,完成在建的机关干部、职工宿舍区建设;1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防盗防火报警系统;12.完成磁灶消烟除尘试验;13.全面推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4.在青阳、安海、金井设立残疾人服务基地;15.完成迁建殡仪馆各部分主要工程建设,建设公墓区并开始启用。
  1994年确定8件实事项目:1.强化农业基础,溜滨水闸扩建、晋东海堤、白潘海堤二期除险加固、新安水库渠系整治、新华电灌占部分渠段修复、晋南、屿头及石壁渠系整治、磁灶梅溪整治工程按计划推进;2.突出市区建设,完成市区道路7座桥梁建设及4条道路路面改造及地下管道铺设,加快东干道街区改造、市区供水管网改造、曾井小区配套建设,完成晋江大剧院土建工程;3.加强基础设施,加快晋江机场扩建工程,深沪码头一期5000吨泊位工程竣工投用,围头万吨级码头进入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道路建设,市域公路、电力、供水、通讯工程进展顺利;4.发展科教事业,高科技园区30家企业预约入园,青阳南区中学完成征地和总体规划,安海鸿江中学与职业中学完成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工作,永和中学完成教学楼、食堂及教师宿舍楼建设;5.建设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工业品贸易城等完成前期工作,安海烟酒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即将投建,晋江福联轻纺市场投入建设;6.改善生态环境,开展磁灶烟尘治理,加快推进深沪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青阳电镀小区、安海可慕制革小区建设;7.健全社会保险,加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计生养老保险工作;8.维护社会治安,健全基层治安体系和巡逻网络。
  1995年确定10件实事项目:1.农业基础建设,基本农田保护区现地标定,实施防灾抗灾及引水排灌体系建设;2.村镇规划建设,完成136个中心村规划编制或调整,完成28个新村建设试点首期建设改造项目规划,扶持9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建设道路、供电、通讯等配套建设;3.市区基本建设,完成市区总体规划及道路、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完成市区5条主车道路面建设,完成市区路灯工程,市区垃圾处理场和青华小区垃圾转运站建成投用,完成殡仪馆搬迁;4.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机场飞行区及部分航站区主体和保障设施建设,推进12条市域骨干公路扩建续建工程,市域引水工程全线施工;5.城市副食品基地建设,建成百亩以上连片蔬菜基地50个、年产千头猪、万只禽饲养场50个、万株连片水果基地50个;6.商品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华洲水产品、晋江钢材、晋南服装原辅材料、福联轻纺城、安海糖烟酒综合市场建设;7.科教事业基础建设,开展争创科技工作先进县(市)活动,加快推进初中校扩容和市区教师住宅楼建设;8.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磁灶、内坑陶瓷窑炉烟尘、废气,加快陈埭电镀小区、安海可慕制革小区、深沪科任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建设;9.社会事业设施建设,申报成立晋江广播电视台,完成市体育场、晋江大剧院、帝豪酒店、青少年宫建设;10.政法、民政设施建设,完成新看守所基建,筹建残疾人活动中心、特殊教育基地,支持部队建设“菜篮子”工程。
  1996年确定10件实事项目: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加强副食品基地建设;3.治理环境污染;4.改善投资软环境;5.搞好计生服务工作;6.完善市政设施;7.完善基础设施;8.发展教育事业;9.社会福利及卫生设施建设;10.搞好支前拥军工作。
  1997年确定20件实事项目:1.巩固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建立连片蔬菜基地面积433.33公顷,新增33.33公顷;2.新增生猪存栏千头以上的场2个,新增蛋禽存栏万只以上的场4个;3.建设市区农贸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市区和5个镇区实行生猪定点屠宰;4.巩固提高海堤达标成果,营造沿海防护林防风林带8.8千米;5.开展市域骨干公路创建文明路活动并完成道路两侧绿化,新增园林绿地27.3公顷;6.新建邮电综合服务网点6个,各镇区增设公共电话亭10个,设立城乡公共场所群众阅报栏20个;7.加强引水工程建设,投建市区20万吨自来水一期工程,建设市区二期垃圾处理场,市区建成水冲式公厕4个;8.巩固建陶业烟尘治理成果,开展制鞋业“三苯”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整治晋江南渠水污染源;9.增设普通高中学校2所,新建市区幼儿园1所;10.建设市文化活动中心,建成游泳训练基地二期工程和体育中心配套环境;11.完成市广播电视大楼土建工程,实现全市有线电视联网,建成彩色电视会议网;12.建成市计生综合服务大楼,实现全市计生系统微机联网;13.完成市老人活动服务中心建设前期工作,完善青少年宫配套设施;14.清理整顿农村电价,规范电价管理;15.完成竹树下小区安居工程,新建教师、科技人员套房300套,建设曾普安居小区;16.建设市级公墓区,各镇区和有条件的村建立安息堂;17.投建市台胞接待站;18.市直单位扶持挂钩驻军营连落实“三个一”工程,即一块好菜地、一个好猪圈、一个好食堂;19.新辟青阳至安海、青阳至磁灶公交线路2条,增加营运车辆10辆;20.加强“110”报警服务台和刑警侦缉中队的建设,组建安海、晋南消防中队。
  1998年确定18件实事项目:1.实施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巩固发展“菜篮子”工程,建立常年连片蔬菜基地面积433.33公顷;3.继续制止“三乱”,切实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取消未经有权机关批准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4.继续清理整顿农村电价,着手进行农村低压线网改造;5.新开农用大井75眼,改造农用大井75眼;6.新建移动交换局1个,移动基站74个,BB发射点3个,全市实现村村电话百户村,建成市镇两级彩色电视电话会议系统;7.市区新建竹树下、青华、曾井供电开闭所,东环路按电缆设计方案实施;8.新开通50个建制村有线电视,增加2万至2.5万用户,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50%;9.新办东石初中校,新办、复办磁灶、英林、首峰、平山完全中学,晋江一中、季延中学创省一级达标;10.建立市医疗急救网络,开通“120”急救电话,完成防疫站防疫检测中心和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的建设;11.改造市区旧自来水管道2000米,铺设西滨供水管道3000米;12.动工新建第二公园,新建市区绿化小广场2座,新增市区绿地面积30公顷;13.整治市区内沟河3000米河段,建成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新建垃圾转运站2个,增设市区果皮箱100个;14.筹建市残疾人康复中心;15.建设晋江市(青阳镇)敬老院;16.建设人才、劳动力市场;17.晋江汽车站建成文明窗口,新辟3条专线,增加营运车辆40辆,日开通长短途180个班次;18.继续帮助驻晋江部队基层连队搞好“三个一”(一块好菜地、一个好猪圈、一个好食堂)工程建设。
  1999年确定10件实事项目:1.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全市保障对象的标准从每月120元提至150元;2.继续巩固发展副食品基地建设,抓好15个省市畜禽菜直控基地建设,建成蔬菜基地节水灌溉示范片500亩;3.完成晋东、金井、柯埭、岑兜、前港、塔头刘、东潘、安东、晋盐、加排等海堤的加固达标,完成玉湖、马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九十九溪池店、陈埭段内涝一期工程;4.建成城市公园、双沟江滨公园、新店绿化广场和阳光绿化广场;5.新建市区垃圾中转站1座,完成金鸡河沟头段、苏厝段、内沟河莲屿段排水排污工程;6.新建竹园小区幼儿园,在2所初中校增设高中部;7.实现以镇为单位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在120个建制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8.完成150个村低压电网改造;9.加快晋江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建成ATM宽带多媒体通信商用试验网、竹园安居工程光纤接入多媒体实验区;10.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果,继续帮助驻晋部队基层连队搞好“三个一”(一个好食堂、一块好菜地、一个好猪圈)工程建设。
  2000年确定14件实事项目:1.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每人每月由160元提至180元;2.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扶持80个钢管大棚蔬菜基地,引进良种母猪1000头;3.进行龙眼老果园技术改造;4.加固和治理晋江市防洪防潮工程;5.扶持深沪中学、陈埭民族中学、紫帽中学、三民中学、上安中学、东石中学等6所薄弱校的配套设施建设;6.投建市医院病房综合大楼,建成安海医院门诊综合大楼;7.进行150个村的低压电网改造;8.建设市老年人活动中心;9.建设10个文明新村“精品”工程;10.建设市镇两级光纤传输骨干网,全市入户率达到80%;11.对全市50%以上的镇实行投递改革,建造报刊零售亭6座,设立信报箱5万个,安装卡式公话800部;12.建设和完善晋江市公安局110报警指挥中心系统,完成部分市区道路监控、卫星定位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等系统工程;13.创建全市文明平安大道;14.支持驻晋部队的副食品基地建设。
  2001—2005年,市委、市政府未确定为民实事项目。
  2006年确定14件实事项目:1.实施自来水普及工程(一期),完成自来水管道铺设71.53千米;2.实施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工程(二期)建设,建成垃圾转运站13座,日转运垃圾820吨;3.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建成市区污水处理厂;4.实施市区社区道路硬化工程,完成道路硬化95.97千米;5.实施九十九溪南低干渠河道整治工程(湖中至梧埭段、南港西滨片),完成一、二期工程;6.建设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进入施工阶段;7.建设市儿童福利院(育婴院),进入施工阶段;8.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综合大楼,设计方案通过会审;9.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市参合群众77.7万人,参合率80.78%;10.建设市医院晋南分院,正式挂牌运作;11.实施市有线电视普及工程完成7000户有线数字电视的平移任务,发展终端用户1.5万户;12.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完善预警、分析、指挥系统,建立城市应急与社会援助联动系统;13.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治理“餐桌污染”,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全市食品卫生达“A”单位7家;14.建设牲畜定点屠宰场,屠宰检疫家禽22.3万只、生猪产品55.77万头,检出病死猪36头,均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2007年确定15件实事项目:1.自来水普及工程(二期),完成年度投资4772万元,新增35个村(社区)通自来水,铺设主干管网25.89千米;2.推进垃圾收集转运工程(三期)建设,建设市区外围各镇新投建垃圾转运站10座,续建垃圾转运站4座;3.市区内沟河整治工程,建设市区内沟河阳光路桥工程;4.整治九十九溪南低干渠河道,完成河道整治一、二、三标段建设和22座农桥改造;5.建设经济适用房,启动梅岭街道竹树下竹园新城170套经济适用房建设;6.开展老年人卫生保障、健康促进试点工作,对老年人和多年未住院补偿的参合人等特殊群体组织健康体检;7.治理沿海风沙区水土流失,实施“沿海千里绿色防护林工程”,完成海岸基干林带填平补齐;8.建设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多功能实践大楼,进入施工阶段;9.加强狂犬病防控和犬类管理;10.改造完善市区公厕,对市区14座公厕保洁作业实行市场化运作;11.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工资保障,率先在全省设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和建立欠薪举报奖励制度,筹集调剂金1000万元;12.建设农产品检测中心;13.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完成平移用户5万户;14.建设“平安晋江”,100家企业获平安冠名,192所学校被授予“平安校园”牌号,市直或中央、省驻晋单位35家被授予“平安单位”,“平安村(社区)”覆盖率均达90%以上;15.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