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56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分类号: D625.57
页数: 3
页码: 953-9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采取措施规范环境管理,包括成立环保局、制定环保规划和优惠政策等。同时,实施环境综合治理,包括对建陶业、制鞋业等进行专项整治,实施“一控双达标”和“零点行动”等。此外,晋江市还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包括建设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和污水处理厂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减少环境污染。
关键词: 晋江市 人民政府 政务纪略

内容

一、规范环境管理
  1984年12月,成立晋江县环境保护监测站。1986年1月,成立晋江县排污收费监理所。1990年5月,成立晋江县环保局,为独立的科级单位,对晋江县的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1991年12月,在青阳、安海、磁灶、金井四个重点乡镇设置环境监管管理所,1992年12月,增设陈埭环境监督管理所,1992年,开始进行常规项目监测工作。1993年以来,晋江先后完成《晋江市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晋江市辖区内水环境功能区划》《晋江市环境规划》《晋江市区环境规划》和晋江市环境保护“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明确饮用水源的保护范围、工业污水的排放范围以及市区域各主要河流、河段的水质要求,促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有序进行。制定实施《晋江市饮用水源保护暂行规定》,优先发展用水量小、少污染的轻污染行业,严格控制引进用水量大、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从源头上堵住新增工业污染源的产生。制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组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充实产品“绿色”含量,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企业节能、减污、增效。制定《晋江市污染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加大对重污染企业和有不法排污记录的企业实行重点严格管理。对所有污染企业实行“一厂一档、实时监测”的要求,分批次在重污染企业中安装线实时监测系统,着手建设市级监控中心,并摸索出一套治污设施安装自动在线监控及污染治理设施委托(第三方)有资质公司运行的有效管理模式,确保污染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二、实施环境综合治理
  建陶业整治 1994年,制定“堵源头,抓技改,促治理”的整治方针,开始全面实施建陶业专项整治工作,淘汰倒焰窑866座,新建一批辊道窑,并全面安装治理设备,拆除498支倒焰窑砖砌烟囱,新建一批辊道窑,并全面安装治理设备。通过整治,内坑、磁灶两镇建陶业得到升级,空气污染得到有效遏制。2004年,陆续建设水煤气发生炉替代燃油窑炉,燃料结构又进行一次调整,建陶业存在的酚水、尾气、固体废弃物等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显现。2007年,再次对陶瓷行业进行污染整治,至2007年底,投入污染整治资金11600万元,在建干燥塔除尘脱硫设施160多台,监测达标110台,淘汰单段煤气发生炉40座。
  “一控双达标” 1996年开始,深入贯彻国务院、省政府《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全面落实“一控双达标”工作,加大“两大重点”(建筑陶瓷行业污染综合整治、制鞋“三苯”废气整治)、“四大行业”(电镀、漂染、制革、再生纸)污染治理力度,督促全市工业污染企业149家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并通过达标验收。至2000年12月1日,149家列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工业污染源,135家治理达标,10家关闭,4家停业。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1995年水平的目标基本实现。
  制鞋业专项整治 1996年起,晋江市针对制鞋业三苯污染及边角料污染等特点,开始“抓苯污染带固废”的专项整治工作。1997年,有56家73条生产线安装活性炭吸附装置,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整治任务。1998年,省环保局重点在晋江市全面推广使用无苯胶,572家企业使用无苯胶,1999年,初通过省组织的初步验收,往后,无苯胶的使用得到巩固和推广。
  “零点行动” 2003—2004年,对所有污染企业再次进行调查摸底,对138家工厂污水处理设施当中不配套或老化严重的企业下达限期治理任务,要求在2005年元月1日零点,没有完成治理验收的企业要予以关闭停产,此次行动投入治理资金2500万元,有98家企业完善改造污染治理设施98台套,关闭、停产的8家企业,“零点计划”通过泉州人民政府验收。同时,被泉州市评为“零点行动”先进单位。
  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 2006年,印发《晋江市实施泉州湾南岸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方案》和《晋江市实施泉州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全力推进晋江近海水域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污水处理系统工程、垃圾处理处置工程、工业污染整治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河道整治等五大工程。2006年,累计投资3.67亿元;2007年,累计投资5.53亿元。
  推行污染集中控制 为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对污染企业集中控制、集中管理,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减少企业污染治理投入和治理成效,1992年、1993年、2003年,晋江市先后设立东海垵漂染、可慕制革和东石华懋电镀三个污染集控区。2007年,开始对市区实施“退二进三”搬迁关闭计划(17家重污染企业列入首期搬迁计划)。严格按照新修编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功能分区要求,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制定《晋江市近海水域工业污染企业“退二进三”工作方案》,积极引导市区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污染企业向污染集控区集中,走集中控制、清洁生产的道路。
  三、加快环保设施建设
  (一)垃圾填埋场
  1988—1994年,县(市)区域内的垃圾均集中到八仙山南侧岭山村边的一条小山沟。至1994年,该山沟填满。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新的垃圾填埋场选址于铜锣山。晋江市铜锣山垃圾填埋场位于晋江市西园街道烧厝村铜锣山的山凹中,距中心市区5公里,距烧厝村1公里,占地3.33公顷,全部为荒山。1994年前,城市生活垃圾属燃煤型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为煤灰、厨房垃圾、杂土和建筑垃圾等。依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原则为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结合1993年日产38万立方米垃圾量,按年增率为10%实际垃圾量确定为垃圾填埋。1993年委托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研究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施工图设计,该场设计库容为6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15年。1993年底开工建设,为底宽20米、顶宽4米、高18米的挡土坝。工程项目总投资556万元,工程于1994年投入使用。至2004年,垃圾焚烧发电厂试运行时,该填埋场挡土坝上部仍有8米高可供填埋。
  (二)内河环境整治
  河道整治工程 内沟河位于和平北路、和平中路边,北起陈埭苏厝,南至陈埭坊脚,是城市排水管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由于晋江市污水处理厂至2005年尚未建成投产,污水无处可排,绝大部分的市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都直接或间接排入内沟河。每天排入内沟河的污水约在2万立方米以上,是市区一条脏乱差的排水沟,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蚊蝇滋生,臭气冲天,周边乱搭盖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市区一严重的卫生死角,与卫生城市的形象格格不入。1998年起,市政府连续三年把内沟河整治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分期对其进行改造。至2000年,先后投入7100万元用于疏通河道,在内沟河区域拆除80多幢建筑物,在阳光路至沟头段建设8米宽的河滨路和30米宽的绿化带,并配置各种运动器械和照明设施及霓虹灯等夜景灯饰;河床采用花岗岩条石铺底和两侧驳岸砌筑及环境整治,改造后内沟河全长8301米,沿途经过陈埭镇、青阳镇两个镇10个村,平面布置呈“Y”字型,分为A、B、C三段,即双沟新大桥东侧至特施丽为A段长4230米、宽度为25—30米,水深1.8—2米;普照至特施丽为B段长3240米,宽度12—16米,水深1.8—2米;A、B段在特施丽汇合后至坊脚村为C段,长831米,宽度25米,水深2米。日常水容40.6万立方米,出水段最大排洪能力55.4立方米/秒。
  生物治理工程 2006年前,市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全部排入经整治后的内沟河,河水发黑、发臭。2007年10月,内沟河启动采取投放生物制剂,安装生物膜载体的生物治理工程。治理河段包括:内沟河上游赤西村河段,长955米;内沟河下游坊脚工业区河段,长1183米;南低干渠内沟河出水口至陈埭曾厝村及杏板村交通桥至电业路(东桥)河段,长3170米。总长度6.776公里,投资1525.3万元,治理后水质明显改变,恶臭气味逐渐消除。水体水质可适应观赏鱼类生长,河畔绿色生态浮岛植物盎然,提水喷泉增氧鱼群游动呈现,是市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
  南低干渠河道整治工程 南低干渠位于陈埭镇七一路西侧,地势低洼平坦,河道狭窄,排涝能力有限,内涝情况十分突出。工程通过河道拓宽,清淤疏浚,有效提高排涝能力,减少内涝,大大改善片区的投资环境。南低干渠全长6799米,宽20—30米,河道流经陈埭新塘区域。自市区阳光东路起,南至石狮雪上水闸,河道整治包括清淤、驳岸工程6799米,两侧绿化景观改造2300米,建筑小品950平方米,石栏杆护栏5775米、绿化13325平方米、夜景5套及24座农桥(保留5座、拆除10座、拆除重建9座)改造等内容。工程项目总投资6200万元,为政府投资的基础性建设项目,是泉州市近海水域环境整治项目之一和晋东平原南港西滨片区防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2007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2006年4月,项目进入实质性施工,2007年12月,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内容,累计完成投资6200万元
  四、污水处理厂
  晋江仙石污水处理厂位于晋江市陈埭镇仙石社区,是由福建凤竹集团有限公司以BOT(建设—运营—移交)形式投建的福建省、泉州市重点工程项目。根据2003年6月与晋江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现市政园林局)签订的特许经营权协议要求,于2004年12月组建福建凤竹环保有限公司,负责晋江仙石污水处理厂项目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工程于2006年11月建成投入试运行,工程总投资4355万元,污水设计处理能力为8万吨/日,占地6.67公顷(一期工程4万吨/日),处理工艺采用A/O生化处理法+硅藻精土污水处理专利技术,出水水质标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
  五、排污管网
  1996—2007年,污水处理及排污管网建设被作为市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实施的项目。污水管网和污水泵站结合市政道路改造建设同步实施,市区累计建设排污管网(d300—1800毫米)112.87千米,污水提升泵站2座,3座在建。总投资4.5亿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