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市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56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城市建设
分类号: D625.57
页数: 4
页码: 941-9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在城市规划管理方面逐渐规范化,成立了城乡规划管理科,规范了审批程序,并颁布了《晋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在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方面,完成了旧城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多轮旧城改造方案竞标,并实施了多个新区建设规划。重点旧城改造项目如泉安路洪宅垵段世纪公园区域改造工程和湖光西路区域改造工程等已完成建设并交付使用。
关键词: 晋江市 人民政府 政务纪略

内容

一、城市规划管理
  改革开放之后,晋江城市建设逐渐走上规划的轨道。1980年10月,县建委增设城建股,负责编制全县的城乡建设规划,并逐渐将规划管理纳入工作范围。
  1986—1990年,实施“七五”计划期间,晋江县以青阳镇、石狮镇、安海镇三镇为龙头,编制晋江县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组织逐步实施,并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根据建设发展的需要,多次调整、评审县城青阳镇的总体规划,对青阳梅山加工区、曾井商业区、莲屿头商业区、敏月公园等7个小区进行详细规划编制。
  1995年,晋江市完成市区总体规划修编的评审、报批以及17个小区控制性规划的编制。市区中心规划区从原来的12平方千米扩大为38平方千米。1994—1995年,以开展“城市规划年”活动为契机,全面开展对违章、违法建设的清理和查处。城市监察队伍由中队扩编为大队,加强对规划、建设的跟踪管理。
  1996年之前,由于各方面原因,规划权下放,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基本处于多龙治水的状态。
  1996年,晋江市规划建设局并入晋江市建委,在晋江市建委内撤销城建股,成立城乡规划管理科,负责全市规划管理工作。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掀开晋江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新的篇章。配强配齐规划管理人员。规范审批程序,按照“一书两证”的程序办理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
  1997年7月,正式颁布《晋江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使规划管理做到有法可依。组织对市区违法建设进行查处,逐步树立规划的权威性。
  2002年4月,机构改革撤销晋江市建委,成立晋江市规划建设局,将市政管理职能划归新成立的市政公用事业局,保留规划管理职能。
  2004年8月,启动新一轮机构调整,撤销晋江市规划建设局,成立晋江市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继续保留规划管理职能。
  2005年1月,市政府出台《晋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心市区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将陈埭、西滨、池店、紫帽纳入中心市区规划管理,同时全面停止规划控制区内私人住宅的规划审批。
  2005年11月,成立市行政执法局,规划管理批后监管职能由规划部门划归市行政执法局。
  二、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
  (一)旧城改造
  1999年,晋江市完成市区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2000年,完成城区控规调整,旧城区改造第一轮方案竞标。2001年,完成市区旧城改造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物单体设计。2002年,完成14号路安置区、旧城改造一期工程的规划、建筑设计。2003年,完成旧城改造二期工程、泉安中路综合改造、世纪公园西侧改造区域、旧城区9号路两侧区域详细规划。2004年,完成湖光西路区域、石鼓路区域、和平南路区域、泉安路社店至五里园区段、双龙路区域、莲屿区域、阳光桥至湖光路区域改造的前期准备工作。2007年,及时处理和解决旧城二期、湖光西路等信访突出问题,旧城改造工作继续顺利开展。
  (二)新区建设
  2003年,城市新区规划设计基本完成,行政办公大楼、国税大楼、电信大楼等项目完成建筑设计等前期工作。2004年,晋江市坚持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并举,抓好城市四大功能区建设。完成城市新区修规及市政规划局部调整,抓好区内行政中心、电信大楼、工商大楼、国税大楼、洪山变电站、华美国际花园及十三号路、十五号路规划建设工作。城市新区建设积极稳步推进。2005—2007年,继续抓好三大新区建设;行政中心区建成投入使用;SM片区形成规模,西园博览片区初具规模。
  (三)部分重点旧城改造项目
  1.晋江市泉安路洪宅垵段世纪公园区域改造工程
  晋江市泉安路洪宅垵段世纪公园区域改造工程东至世纪公园,西至泉安路,南至缺塘路,北至长兴路,总拆迁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拆迁户数45户。2004年5月18日,晋江市规划建设局发布拆迁公告,标志着该工程动迁正式开始,历时3个月全部完成拆迁任务。该工程主要建设世纪公园、世纪花园小区及沿街店面。
  2007年11月,泉安路洪宅垵段世纪公园区域改造工程安置房建设完成并交付使用,所有被拆迁户顺利完成回迁安置,沿街店面呈现出繁华的商业氛围。
  2.晋江市区湖光西路区域改造工程
  晋江市湖光西路区域改造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该工程东至泉安路,西至规划南山北路,南至玉堂街、实验小学北侧,北至规划湖光西路,涉及青阳街道办事处青华、阳光、锦青等三个社区和梅岭街道办事处梅青社区,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房屋,共计1063户,占地面积18.4公顷,拆迁总建筑面积20.6万平方米。
  2005年1月30日,晋江市规划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局发布拆迁公告。湖光西路区域改造一期工程是晋江市200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公告的发布,标志着这一为民办实事工程的正式启动。2005年12月,基本完成拆迁任务,进入房屋建设阶段。湖光西路一期改造工程占地共12.1万平方米,总建设面积约65万平方米。该工程除B1地块和C2地块外,其余为政府回迁安置房,安置房总投资13.8亿元,2005—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8.83亿元。湖光西路区域将改造成老城区新的经济、居住、文化活动据点,建成多功能、复合型综合区域,含商业购物、商务办公、居住、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着重改善区域商业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旧城区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和档次。同时根据该区域的地势高差实际情况,调整建筑物高度,以带来强烈的视觉节奏。在道路交通方面,规划可概括为“两横五纵”的道路结构,两横分别为湖光西路、由梅山路经旗牌街至塘岸街;五纵分别为世纪大道、规划36号路、南山路、新华街北路、泉安中路。该项目改造完成后将极大改善晋江旧城中心区的交通状况,提升区域经济活力。
  3.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及立交桥建设工程
  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及立交桥建设工程,是泉州市实施中心城市“东进、南下、西拓”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泉州市委、市政府为适应经济发展、缓解交通压力、提升城市形象所做的一项为民办实事项目,被列为泉州市2005年重点项目“一号工程”。项目拆迁范围东至317县道、江滨路;西至柴塔村、清濛村;南至农科所、御辇村(至规划路);北至324国道、火炬村、东浦村,总规划用地面积约202.93公顷,拆迁面积113万平方米,共涉及晋江市池店镇6个村、鲤城区浮桥镇1个社区,涉及常住人口5600多人,其中大洲、华洲、霞美3个村全部拆迁,项目规模、动迁总面积及涉及人口为泉州市有史以来城市改造项目之最。项目于2005年10月开始动迁,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内圆满完成跨晋江、鲤城两个区域,涉及七个村(社区)的拆迁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的动迁工作。泉州南片区是大泉州空间交汇点,按照规划,该片区将建设成为一个集商务、商业、文化、贸易、休闲、娱乐、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将立足“海滨邹鲁”精髓、传承“海丝文化”精神,打造泉州“城市客厅”,建设成为娱乐港湾、购物天堂、高尚社区、商务及资讯中心。
  4.晋江市安海鸿塔小区改造工程
  晋江市安海鸿塔小区改造工程位于安海镇旧城区,东至海八路桥中界线,西至江滨花苑,南至河道中界线,北至鸿江西路中界线,拆迁面积9.8万平方米,被拆迁户408户。
  安海鸿塔小区改造规划工程主要由高层住宅、商铺、集中商业、酒店和高层办公等几部分组合而成。基地面积为766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27010.2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84654.48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2355.81平方米。
  2006年,安海镇全力以赴启动鸿塔小区拆迁改造工程,按时实现签订率及搬迁率100%,顺利完成拆迁工作,并以3.6亿元成功拍卖,拉开安海旧城改造序幕。2007年,鸿塔小区改造项目按计划推进,A1地块(安置区域)完成50%工程量,A2地块完成15%工程量。
  三、现代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一)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市政建设
  1988年9月,晋江县分石狮、永宁、蚶江3镇和祥芝乡新建石狮市,晋江县加快基本建设步伐,特别是1992年撤县建市后,市区建设速度迅猛,1988年9月起至2007年12月20年间,累计投入市政建设资金31.71亿元,市政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建成总面积43.6平方千米,建成总绿化覆盖率36.2%,绿地率32.4%,人均绿地8.55平方米,2005年,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自来水普及率99.6%,市区燃气普及率96.2%。建成福建省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处理厂,该项目荣获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建成27座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4%。建成污水处理厂首期4万吨/日,和6万吨/日,(在建),投建污水管网223千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68.89%。
  2.道路交通
  晋江市于1995年重新调整修订市区总体规划后,市区路网框架基本形成,1997年,全市公路以每百平方千米通车里程142千米高居全国前茅,5000吨级深沪码头和万吨级围头码头建成投入运营,投资2.6亿元的泉州晋江机场建成通航,形成四通八达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
  1988年前,县区道路仅有泉安路、新华街、塘岸街等几条极短的街道,总长度不到6千米。1988年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政府加大对市区道路的建设步伐,新建、改建、拓建所有的市区道路。2000年以来,市区道路全部规范化建设,各种管网管线全部落地埋设,各种市政设施同步配置,随着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大,至2007年,市区道路建设530多万平方米。市区主要道路世纪大道、双龙路、和平路、长兴路、梅岭路、泉安路、崇德路、阳光路、迎宾路、湖光路、新华街等。
  3.防洪排涝
  (1)市政道路排洪排涝工程。市区市政道路排洪排涝工程自1988—2001年建设排水(雨水)管道78.81千米,2002—2007年结合建设梅岭路、十三号路、十五号路、石鼓路东段等路网建设排水管网,工程总长度15千米,路幅宽度为24米、44米、60米;整治内沟河6776米;排水系统改造36千米,总投资8500万元。2007年建设博览大道,埋设排水管网13100米。
  (2)崎山片区防洪沟工程。工程位于市区梅岭路南西侧,长兴路南侧,全长1835米,其中箱涵渠长899.8米,排洪渠长935.2米,2007年4月开工建设。崎山防洪工程的建设提高园区内的防洪能力,有利于崎山片区的整体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使用价值。项目总投资490万元(在建)。
  (二)新农村建设
  1.小康镇、村建设
  20世纪90年代,晋江县(市)把奔小康、建新村作为农村工作的总目标。1992年,市委确定“四年奔小康、九年翻两番、盯住广东虎、争当福建龙”的战略目标,并计划分三步走,在四年内实现15个镇、366个建制村的目标。根据部署,1993年,晋江按照省定小康标准6大方面16项指标,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重点抓好巩固强项,改善弱项与抓好四项规划和建设。1993年,青阳等4个镇和100个村通过泉州市验收,基本实现小康;1994年安海等7个镇和163个村基本实现小康;1995年池店等4个镇和103个村基本实现小康。至此,全市所有的镇、村通过三年的努力,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2.宽裕型小康建设
  199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宽裕型小康统揽农村各项工作,重点制定《晋江市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规划》,要求至2000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企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活富裕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格局。并确定20个村作为试点。在工作中,晋江把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作为宽裕型小康工作的重点,加快新村建设,广泛开展旧村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使农村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乡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城乡差别不断缩小。经组织评估验收,1996年16个村、1997年69个村、1998年79个村、1999年55个村、2000年6个镇43个村、2001年6个镇61个村、2002年1个镇28个村、2003年1个镇10个村、2004年1个镇15个村分别通过宽裕型小康验收,至此全市15个镇(现19个镇、街道)376个村基本达到宽裕型小康验收水平。
  3.宽裕型文明村建设
  2001年,晋江提出五年实现100个宽裕型文明村的目标,围绕“班子坚强、经济发达、设施齐全、环境优美、风气良好”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宽裕型文明村建设,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经组织评估验收,2001年有20个村、2002年17个村、2003年15个村、2004年15个村、2005年18个村,共85个村获评泉州市级宽裕型文明村。
  4.旧村改造、新村建设
  1999年以来,晋江市按照泉州市委、市政府“奔小康、建新村”的决策部署,坚持以宽裕型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改旧建新为重点,以村容、村貌整治为载体,以抓好试点村为示范,着力推进新村建设。至2003年,先后分3批确定90个村作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试点,逐步形成新旧结合型、改旧建新型、村容村貌整治型等三种示范作用较强的工作典型。2004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两大工程、三个结合”的工作部署(泉州沿海大通道晋江路段建设工程暨公路整治绿化工程;与工业园区的规划配套相结合、与公路沿线旧村改造相结合、与现代社区建设相结合),选择确定22个农村改旧建新试点村,以晋江下游南岸整治、沿海大通道建设和骨干公路两侧治理为载体,全面加快涉及村庄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与村容村貌整治。
  5.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
  2005年10月,市委、市政府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启动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制定出台《晋江市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意见》《晋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规定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用于支持新农村建设。至2007年底,全市先后启动2批75个村作为“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示范村,重点引导实施村庄规划修编和进行环境整治、绿化造景、路灯亮化、道路硬化、完善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自来水普及、文体设施、休闲场地、农民公寓、住宅小区等方面建设,有效推动农村整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75个示范村累计投入4.58亿元,其中财政扶持资金4850万元。
  6.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
  2007年5月,在全市千人企业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企业界发出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的倡议书,敦请企业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并在政策上予以积极扶持。开展“百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角度,从共谋发展思路、共兴农村经济、共建基础设施、共推村庄建设、共办社会事业、共促农民就业、共育文明乡风等七个方面着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寻找另一实现途径。至2007年底,共有18个村与34个企业结对共建,投入建设资金8600多万元。开展村企结合共建,倡导以股份合作等形式组建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打破农村改造建设传统的投入方式,实现从单一的“输血”功能向“造血”功能转变,推动农村区域改造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