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5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经济建设
分类号: D625.57
页数: 5
页码: 937-9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晋江市在农业方面推进了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并开展水利综合治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方面,晋江县建立了质量意识教育体系和质量标准监督考核体系,并开展了承包经营责任制试点工作。
关键词: 晋江市 人民政府 政务纪略

内容

一、农业
  1988年,晋江县政府将住宅基地及村内空闲地审批权归还乡镇政府,并将建房用地指标同时分解到乡镇。完成《晋江县沿海滩涂发展利用规划》《晋江县水果生产发展规划》,并推广村经济联合组织和适度规模经营,村经济联合组织在安海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推广。年底,有76%的村建立经联社。规模经营在县政府制定的《关于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粮、油、蔗专业户发展生产的规定》的指导和推动下,出现相当规模的养猪户、养鸡户、养鸭户、养鱼户、包山大户、种果大户。
  1989年,晋江县政府提出“抓基础、稳支柱、保重点”的发展战略,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业发展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的重要标准,扭转自1985年以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的趋势。
  1991年,全县初步形成农技辅导员、农机服务组织、农户自发服务性实体、庄稼医院等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水利综合治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内坑、金井等科技示范镇科技兴农经验,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网络。实行粮食价格改革。围海造田109.47公顷,造林172.33公顷,获“全国治沙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1992年,市镇村三级全部成立农业承包合同管理机构,组建合作基金会28个,融资金额2800万元,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办7个庄稼医院、14个综合服务中心、45个经营服务实体、1128个农民自办服务体。首期山美灌区渠系配套工程完工。镇财平均314万元,村财平均16.47万元,27个村村财超50万元,洋埭、青阳、高霞村村财超200万元。全市15个镇有13个镇进入全省百强,3个村进入全省十强村。
  1993年,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形成市场服务专业化、镇二级服务区域化、村级服务普遍化、户办服务多样化,创办镇村级农村合作基金会46个,筹资近亿元,融通资金1.25亿元。山美水库灌区综合开发一期二期项目通过国家级验收。
  1994年,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耕地保护面积20376公顷(30.564万亩),颁发5项支农政策措施,从严格控制村提留、镇统筹、义务工和积累工及其他社会负担等五个方面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合作基金会达62个,开展“奔小康、建新村”活动,11个镇和263个村经考核验收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1995年,强化农业用地管理,推行土地使用权流转,15个村推行“双田制”,20个村推行土地股份合作,45个村实行土地调整试点,60个村开展土地转包,耕地流转面达10%,成立种粮专业户协会,全市农村基本达到小康标准,村财平均28万元,8%的村超100万元。
  1996年,制定实施《晋江市宽裕型小康建设规划》,完成镇区整体规划调整和100个中心村规划。全市平均村财达51.15万元,35个村超百万元。顺利通过省小康复查验收。
  1997年,完成组建全国首批防汛机动抢险队、抗旱服务队、全国“八五”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全国供水试点单位等国家部委4个试点项目和县(市)防汛办中级达标建设、水政监察大队试点等2个省级试点项目,秋冬水利建设获全省一等奖。69个村通过宽裕型小康测评验收。启动深沪渔业码头建设。12家企业被农业部确认为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
  1999—2003年,修订《晋江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发展农业生产的若干优惠政策》《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措施》,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建基地带农户模式。稳步推进以20个示范村为重点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实施粮食自给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123”计划,开展晋江下游南岸岸线整治和九十九溪下游流域防洪排涝整治规划。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实行顺价销售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被列为全省首批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市),被评为全省冬春水利建设优胜单位和泉州市水利建设样板县(市)。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开展农村合作基金会清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6家,8个畜禽场被列为省副食品直控基地。实现从初步小康向宽裕型小康转变。
  2004—2006年,市级宽裕型小康镇建设全面完成,出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施意见,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市20.7%耕地实现流转及规模经营,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出口型农业企业22家、无公害农产品6种(累计32种)、绿色食品认证8项(累计21项),5家种粮大户受国家表彰。
  2007年,全市24%耕地实现规模经营。无公害农产品累计64项、绿色食品累计23项,新增绿化造林148.07公顷,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证率98.3%。深沪中心渔港建成投用。整治九十九溪下游、南低干渠、南港沟、海烟沟及缺塘溪等市域小流域,水利“六千”工程建设被评为全省先进。
  二、工业
  1988年,晋江县普遍建立质量意识教育体系、质量标准监督和指标考核体系。
  1988—1990年,开展国营工业企业第一轮企业承包。3年承包基数675.89万元,实际完成1107.14万元,为承包基数的163.3%。
  1991年,晋江县政府开展国营企业第二轮承包,深化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和完善劳动合同制。一些乡镇企业开展酝酿组建企业集团。县政府加强质量管理,在全省率先建立4个技术监督站,初步形成县镇二级技术监督网络。工业小区初具规模,规划和开辟工业小区32个。
  1992年,国有企业普遍开展以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为重点内容的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部分企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切块租赁、厂内股份制等试点,发动职工参与流动资金集资,并大力推进技术改造。组建“五星集团公司”,酝酿组建6家集团公司。
  1993年,企业“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完成国有工业企业第二轮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二轻系统推行股份合作制,供销系统组建集团公司。集团公司达8家、行业协会82家,乡镇工业小区164个。
  1994年,推进政企分开改革,商业、物资等单位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开展达标创优为主要内容的产品质量升级,乡镇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获中国名牌产品5个,组建集团企业18家。
  1995年,实行“六五”规模工程,推行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初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对国有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集团企业总数30家。
  1996年,实施“抓大扶小”战略,出台《关于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若干规定》,重点跟踪培育八大支柱产业,安平人造金刚石厂、恒安工业城、万时红纺织工业城等大型项目建成,集团企业总数达37家。恒安、汇源集团被确认为全国乡镇企业大型企业。
  1997年,为增强企业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搭建政府与企业沟通平台,组织经济理论和法律知识讲座,形成市镇两级经济例会制度。鼓励企业增效扩股滚动发展,全市492家企业增资22.85亿元。开展“质量立市”活动,省部优产品总数46个,8家企业获得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组建鞋业、玩具、食品、建材、印刷、联运等行业公会。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完成晋江糖厂清产核资和人员下岗安置。
  1999—2003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居全国第5位,经济实力连续10年位居福建省“十强县”首位。纺织服装、制鞋、制伞产业链初步形成,陶瓷、食品、玩具等传统产业得到提升,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高新产业迅速崛起,获“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全国食品工业强县”称号。磁灶、永和、东石、深沪、英林镇先后被授予“中国陶瓷重镇”“中国石材之乡”“中国伞都”“中国内衣名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称号。五里科技工业园区被列为“福建乡镇企业省级工业园区建设基地”,安海湾、晋南工业园区启动建设。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称号。10项产品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第一。出台《关于甄别理顺企业经济性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企业创新若干优惠政策》《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的若干规定》《“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企业经济性质甄别,累计组建股份有限公司9家。恒安集团、凤竹科技上市。
  2004—2006年,出台培育产业集群、企业纳税贡献奖励、打造品牌之都、鼓励外经贸发展、发展总部经济及会展经济、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保持全国第5—7位,城市品牌入选2006年度“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9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新增“中国拉链之都”“中国织造名镇”“中国运动服装名镇”等称誉,入选首届“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工业集群、品牌优势明显,成为区域经济主要支撑。产值超亿元企业累计180家。五大传统产业及五大新兴产业总量不断扩大。晋江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始筹建服装、夹克、鞋机、印刷、雨伞等一批专业园,冠科电子、金保利能源等高科技企业落户晋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上市公司累计5家、“国字号”企业品牌累计69项、区域品牌累计13项、国家免检产品累计45项。有5个品牌入选亚洲500强,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3个品牌入选中国行业标志性品牌。灵源万应茶入选全国首批“中华老字号”。恒安、浔兴等5家企业成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凤竹集团企业技术中心被列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2007年,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6位;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被省政府列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调整、完善经济发展扶持政策,中国驰名商标累计79枚,中国名牌产品累计24项,国家免检产品88项,品牌数量居全国县级市前茅。引导企业改制上市,境内外上市公司累计10家,上市后备企业37家。首家世界500强企业太古集团及金杯印刷、晶蓝光电、意大利游艇制造等项目签约落户。
  三、商贸服务业
  1988年,全县90家中小型国营商业企业、供销系统569个门点全部实行租赁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2年,成立以地方财政为依托的晋江市经济开发公司,设立青阳、安海两个城市信用社和市镇村农村合作基金会,青阳、深沪综合市场和市区五大市场首期工程完工投用。着手组建6家旅游公司。在北京成功举办“晋江侨乡名优产品展销会”,参加“全国百强县(市)博览会”。
  1993年,晋江市各种经济成分商贸服务业近万家,在全国各地建立商业网点6000多个,与2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市区五大简易市场初步形成,策划安海批发市场、晋南服装市场、清濛粮油批发市场建设和华洲水产品市场迁建。旅游业完成规划编制。
  1994年,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组织企业到香港、上海、武汉、昆明、福州、厦门以及菲律宾举办展洽会。启动华洲水产品市场、金井综合市场、安海粮烟酒综合市场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劳务协作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形成市镇两级16个职业介绍机构,举办10期人才集市。开辟技术市场,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6个,技术经纪和中介服务机构11个。
  1995年,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试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建成安平糖烟酒市场、银利商场、华洲福联轻纺原材料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动工晋南服装原辅材料市场。成功举办“1995晋江全国百货零售企业穿着精品交易会”,初步建立劳动力、人才、技术、房地产、产权交易市场及中介组织。
  1996年,各类专业市场总数达28座,在成都举办晋江侨乡名优产品展销会,组织企业赴国(境)外参加交易商洽会,各类展销会成交额达20多亿元。完成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脱钩。
  1997年,出台《晋江市人才管理暂行规定》,建立人才交流协作网,发展要素市场,定期举办人才、技术、劳动力交流会。组织企业参加菲律宾、长沙、大连等国内外商品展销会,在沈阳举办“晋江名优产品展销会”。
  1999—2003年,成功举办5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3届全国陶瓷石材(晋江)博览会、3届全国糖酒食品(晋江)博览会,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提格为省政府、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建成福埔SM国际广场、罗山汽车交易市场一期、社店食品市场一期、磁灶天工陶瓷城一期工程。罗山汽车交易市场与磁灶陶瓷建材城被列为福建省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推广电子商务,开通“晋江企业网”“中国磁灶陶瓷石材网”“中国鞋网”。实施旅游发展规划,基本建成ATM异步通信网络和广电综合信息网模拟平台,竹园小区建成全省第一个信息化住宅小区。举办晋江市名优特产品(金门)展销会,开创祖国大陆赴台湾地区举办展销活动的先例。商贸、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行业也取得长足发展。新组建拖鞋、石材同业公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0:56.2:40.8。
  2004—2006年,继续举办鞋博会、陶博会、伞博会。鞋博会成为中国十大魅力展会之一。沃尔玛、来雅、捷龙、国美、苏宁等大型商场及宝龙、荣誉等高档酒店相继开业,启动海峡工业原料城、世纪食品商城、品牌博览广场等项目。
  2007年,第三产业增速创十年来新高。第九届鞋博会交易额52.5亿元,创历届新高。完善农村流通体系,63家农家店通过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验收,华洲水果市场获批农业部定点市场。
  四、对外、对港澳台经贸
  1988年,晋江县利用外资从港澳台地区扩大到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对外、对港澳台经贸与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
  1989年,县政府开展“一封信”活动,号召全县华侨家属向海外亲人写信,增强在国内投资经营的信心。外贸公司探索自营出口取得一定成效,由“经纪人”角色转变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经销商”角色。
  1991年,利用外资出现向大资金、高技术、多行业和群体化方向发展的势头,形成纺织、服装、鞋业、伞业、建材、化工、电子、机械、五金、玩具等十大行业,外资扩大到日本、韩国。安平、福埔、东海垵三大成片开发区进入实施阶段。
  1992年,晋江市外资来源向欧美拓展,行业扩大到农业、机械、电子、轻工、纺织、建材、商贸、旅游等行业,并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恒安新型妇幼服品、人造金刚石等一批技术水平较高的项目投产。
  1993年,对外经贸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技术、设备、人才、管理、信息发展,引进“三益”“中辉”“晋明”等一批规模较大、建设较快的“中中外”企业,在港澳设立经济实体有实质性进展。
  1995年,安平、福埔、东海垵三大成片土地开发区逐步形成规模,外商投资企业总数1987家,总投资额177.3亿元。
  1996年,确定发展“港口经济”方向,组建晋江进出口公共保税仓公司,建立深沪二类口岸。
  1997年,全面实施港口经济战略,组建市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启动深沪保税仓库运作,围头码头二类口岸获省口岸办批准,向国务院口岸办呈报晋江海港一类口岸和机场一类口岸。深沪一期5000吨码头、围头万吨闽台贸易码头工程和陆域堆场、安平3个500吨级码头竣工或投用,启动深沪二期万吨级码头报批。晋江机场货邮量达1640.5吨。全市外贸出口商品总值1100万美元,比增66.2%。
  1998年,启动深沪港二期万吨级码头建设,组建深沪港口公司、围头港口公司、保税仓库公司和围头港务分局,深沪港、围头港被批准为二类口岸,围头港开辟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晋江机场开辟临时口岸,正式首航香港,由4C级晋升为4D级。全市港口吞吐量130.4万吨。制定实施招商引资和加快市区工业园区开发的优惠政策,安平开发区成为全省样板。“三资”企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1999年,晋江机场开通马尼拉临时包机。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培育外贸重点产业。筹建“晋江(匈牙利)海外投资服务公司”。
  2000年,着手组建晋江对外贸易集团,深沪港二期万吨级码头建成投运,围头港两台集装箱装卸桥投入使用,全年港口吞吐杂货195.6万吨。
  2001年,深沪港被批准为一类临时口岸,首次停靠外轮,二期万吨级码头交工验收。围头港务公司成为泉州市第一家通过ISO9000认证的港口装卸企业。晋江机场实现扭亏为盈。
  2002年,市外贸公司改制取得突破,匈牙利中国鞋都晋江街筹建就绪。
  2003年,深沪港区成为国家开放口岸。
  2004—2006年,晋江机场进入全国干线机场行列,开通国际航班。泉州出口加工区落户晋江并启动建设,通过预验收。启动围头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围头港、深沪港获准口岸对外开放。
  2007年,深沪、围头港区对外开放通过省级验收。台轮“通顺”号首次直航围头港。安踏、七匹狼等一批品牌企业在境外设立销售网络,成功举办中俄两国三市商务日活动,筹建菲律宾中国(晋江)经贸合作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