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44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分类号: D630.3
页数: 2
页码: 810-811
摘要: 本节介绍了1988-2007年,晋江市通过挂职锻炼、轮岗交流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拔优秀人才,促进人才交流和沟通。
关键词: 晋江市 人事制度改革 人事制度改革

内容

一、挂职锻炼
  1992年,安置27名外地区到晋江市挂职锻炼的干部。1993年,安置10名到晋江市挂职锻炼的干部,选派3名干部到山区和泉州市直机关挂职。1994年,安置21名到晋江市挂职锻炼的干部,选派5名年轻干部到外地挂职锻炼。1995年,做好上下部门、沿海与山区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和管理工作,全年接受13名外地干部到晋江市挂职锻炼。1996年,接收3名外地干部到晋江市挂职锻炼,推荐2名干部到肖厝党委挂职锻炼。2000年,接受3名南平、10名河南新蔡县乡镇干部和1名复旦大学研究生到晋江市挂职锻炼。2005年,组织推荐6名科级干部到安溪县挂职锻炼,妥善安排新疆2名干部、龙岩市4名干部和安溪县6名干部到晋江挂职工作。2006年,妥善安排到安溪县挂职6名镇级领导干部和湖北公安县、三明市和石狮市海关等6名到晋江挂职干部,配合做好20名挂职期满干部的考核鉴定工作。2007年,选派106名干部参加湖光西湖路建设、旧城改造二期工程、晋江燃气电厂、晋江经济开发区建设及企业总部商务区征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和中心工作,一大批干部在一线中得到锻炼。同时,做好第五批援藏干部的推荐选派工作。
  二、轮岗交流
  1991年,在乡镇领导调配后,调整16个乡镇领导班子成员176人,其中异地平调交流31人。1992年,对10个镇的35名所在镇工作时间较长,或在重要岗位和敏感部门时间较长的,以及其他需要交流的一般干部进行适当交流。1995年,组织4名干部在市直机关和镇场之间交流挂职,易地易岗调整交流科级干部34名,易地交流镇场干部34名。1996年,结合市直机构改革和乡镇换届,调整岗位和易地交流182人,其中市直机关干部到乡镇(场)任职40人,乡镇干部到市直机关任职16人,乡镇(场)干部之间交流71人,乡镇干部不同岗位交流55人。做好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正职干部的易地交流工作。1999年,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力度,调整岗位和易地交流67人,占31.16%,其中市直机关到镇场任职的19人,占8.83%,镇与镇交流的51人,占23.72%;2002年,在全市15个镇、32个市直单位符合条件的干部中进行交流轮岗,共交流248人、轮岗168人,交流轮岗面18.3%。2004年,实现干部交流轮岗186人。2007年,市委组织部重点抓好亲属回避、现单位工作15年以上及原籍镇(街道)任职等对象的交流轮岗,涉及17个镇(街道)和51个市直单位332名干部职工,其中交流269人,轮岗63人,交流轮岗面14.6%。
  三、激励机制
  1997年,实行年度考核工作“五个结合”,即把年度考核与部门年度工作总结、民主评议党员、民主推荐市管后备干部、中层股级干部调配以及机关“三讲”加大年度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坚持把近3年来干部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选拔后备干部、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按照“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考试录用74名党群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1998年,建立健全考试录用、奖惩、职务升降、培训、辞职、辞退等各项制度,加强对参照管理机关工作人员的规范管理,公开考试录用11名党群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做好1997年度考录的30名党群机关工作人员的初任培训和转正定级工作,制定《晋江市聘用干部管理暂行规定》,规范全市聘用干部的管理。1999年,下发《关于做好股级干部重新调整任命工作的通知》,推行中层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引入竞争机制,在全市机关干部中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2000年,10个单位和部门推行股级竞争上岗,144人参加,61人上岗任职。推行一般干部双向选择,按照“个人意愿和组织需要相结合”的原则,由科室领导挑选干部,同时由干部挑选科室,进行内部人员优化组合。2001年,制定出台《中共晋江市委关于贯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意见》,制定《晋江市党政机关人员定编定岗定、实施办法》。2002年,改革选任工作,选派优秀后备干部参加镇党政领导班子换届的差额选举,党委正、副书记人选直接任命到位,在换届选举工作中起领导核心作用,其他成员一律以党委委员候选人推荐人选或镇长助理的身份到位,安排适当的工作,不明确主次,努力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为各类优秀人才创造新的机遇。2003年,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干部制度,考察预告制、任职试用制等,全市5个镇完成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全市359名干部参与110个股级职位的角逐,28名一般干部走上中层干部岗位,86名表现突出的落选干部被择优安排其他股级岗位。2004年,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先后指导灵源、西园、新塘等街道做好股级干部竞争上岗,18名股级干部拟任人选通过竞岗上股级岗位,组织考试录用2名人武专干,审核审批公安局222名股级领导职位和57名股级非领导职位。2005年,组织对17名试用期满领导干部进行考察,办理正式任期手续,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对12名镇(街道)党政正职人选实行票决,全市39名市直单位推行股级干部竞争上岗,512名干部参与210个职位的角逐,207名干部通过竞争上岗,其中科员直接竞上正股级的有34人,314名干部落选,其中原股级干部42人。2006年,严格执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凡进必考”规定,公开考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22人,制定出台《晋江市营职级以下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办法(试行)》,采取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共安置军转干部30人。做好组建市委教育工委的工作,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理顺晋江市教育系统干部管理体制。
  四、任前公示与党委全委会票决
  2001年,推进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做好10名拟任副处级干部的任前公示。2002年,创新竞争机制,把党委票决、任前公示等干部选任工作的新举措运用于竞争上岗中。2003年,大力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制,先后组织对94名拟提拔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公示。2004年,组织对126名拟提拔的干部进行任前公示。2005年,推行党委全委会票决主要干部制度,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票决12名镇(街道)党政正职人选。2006年,进一步完善任前公示、民主推荐等制度,市委全委会票决15名新任的镇(街道)党政正职。2007年,组织对143名拟提拔干部进行任前公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