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组织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39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组织机构
分类号: D262.2
页数: 8
页码: 760-767
摘要: 本章介绍了晋江市中共晋江县(市)委员会、中共晋江县(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党组等机构的组织情况。
关键词: 晋江市 中国共产党 组织机构

内容

第一节 中共晋江县(市)委员会
  一、领导机构
  (一)中共晋江县第六届委员会
  1987年11月,中共晋江县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县第六届委员会,任期1987年11月至1990年11月。
  1988年,县委副书记洪辉煌、黄源水、朱明先后调离晋江另任;同年12月,上级任命县委常委许龙烈为副书记。1989年7月,任命吴汉民为县委常委、副书记;10月,任命常委洪泽生为县委副书记;12月,调陈永恩任县委常委。1990年9月,时任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县委书记的尤垂镇调任泉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上级任命施永康(时任晋江县委副书记、县长)为晋江县委书记,何锦龙为常委、副书记,杨逸蓉为常委;同年10月,县委副书记洪泽生调离晋江另任。
  书记:尤垂镇(1987.6—1990.9) 施永康(1990.9—1990.11)
  副书记:施永康(1988.1—1990.9) 朱明(1984.10—1988.12) 洪辉煌(1987.1—1988.11)
  黄源水(1987.9—1988.11) 许龙烈(1988.12—1990.11) 吴汉民(1989.7—1990.11)
  洪泽生(1989.10—1990.10)何锦龙(1990.9—1990.11)
  常委:尤垂镇(1988.7—1990.9) 施永康(1987.9—1990.11) 朱明(1984.10—1988.12)
  洪辉煌(1985.5—1988.11) 黄源水(1987.1—1988.11) 吴乌秀(女,1988.1—1990.3)
  林进德(1983.11—1990.11)王恭庭(1987.9—1990.11) 许龙烈(1987.9—1990.11)
  黄长江(1987.9—1990.11) 吴汉民(1989.7—1990.11) 洪泽生(1989.7—1990.10)
  陈永恩(1989.12—1990.11)何锦龙(1990.9—1990.11) 杨逸蓉(女,1990.9—1990.11)
  (二)中共晋江县(市)第七届委员会
  1990年11月24日,中共晋江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县第七届委员会,任期1990年11月至1993年12月。有27人当选县委委员;3人当选县委候补委员。
  同日,中共晋江县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县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9人当选县委常委,施永康当选县委书记,何锦龙、许龙烈、吴汉民当选县委副书记。
  1991年12月,上级任命范洪力为县委常委(挂职)。1992年2月,上级任命常委陈章进为县委副书记;县改市后,1992年11月,上级任命王志泉为市委常委;12月,任命江作梁为市委常委、副书记(挂职)。1993年5月,任命施并章为市委常委;11月,任命常委杨逸蓉为市委副书记;12月,市委常委范洪力挂职期满离任。
  1992年3月6日,国务院批准晋江撤县建市,5月1日举行撤县建市庆典。自此,中共晋江县委员会改为中共晋江市委员会,施永康等人改任中共晋江市委相应职务。
  书记:施永康(1990.11—1993.12)
  副书记:何锦龙(1990.11—1993.12) 吴汉民(1990.11—1992.7)
  许龙烈(1990.11—1993.3) 陈章进(1992.2—1993.12)
  江作梁(挂职,1992.12—1993.12) 杨逸蓉(女,1993.11—1993.12)
  常委:施永康(1990.11—1993.12) 何锦龙(1990.11—1993.12)
  许龙烈(1990.11—1993.3) 吴汉民(1990.11—1992.7)
  王恭庭(1990.11—1993.12) 林进德(1990.11—1993.12)
  陈永恩(1990.11—1993.12) 杨逸蓉(女,1990.11—1993.12)
  陈章进(1990.11—1993.12) 范洪力(挂职,1991.12—1993.12)
  江作梁(挂职,1992.12—1993.12) 王志泉(1992.11—1993.12)
  施并章(1993.5—1993.12)
  (三)中共晋江市第八届委员会
  1993年12月12日,中共晋江市第八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八届委员会,任期1993年12月至1998年11月。有30人当选市委委员,4人当选市委候补委员。同日,中共晋江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八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1人当选市委常委,施永康当选市委书记,何锦龙、陈章进、江作梁、杨逸蓉等4人当选市委副书记。
  1994年12月,市委副书记江作梁挂职期满离任。1995年4月,市委副书记何锦龙调离晋江另任;同月,上级任命龚清概为市委常委、副书记;5月,任命梁金祥为市委常委(挂职);1995年6月,市委副书记杨逸蓉调离晋江另任;7月,任命常委施并章为市委副书记;12月,任命吕炜民为市委常委。1996年1月,上级决定时任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晋江市委书记的施永康不再担任晋江市委书记一职,任命朱明为晋江市委常委、书记;1996年3月,任命熊皓为市委常委、副书记(挂职)。1997年1月,市委副书记熊皓挂职期满离任;2月,上级任命陈觉晓、周伯恭为市委常委。
  书记:施永康(1993.12—1996.1) 朱明(1996.1—1998.11)
  副书记:何锦龙(1993.12—1995.4) 陈章进(1993.12—1998.11)
  江作梁(挂职,1993.12—1994.12) 杨逸蓉(女,1993.12—1995.6)
  龚清概(1995.4—1998.11) 施并章(1995.7—1998.11)
  熊皓(挂职,1996.3—1997.1)
  常委:施永康(1993.12—1996.1) 何锦龙(1993.12—1995.4)
  陈章进(1993.12—1998.11) 江作梁(挂职,1993.12—1994.12)
  杨逸蓉(女,1993.12—1995.6) 施学长(1993.12—1997.2)
  林进德(1993.12—1998.11) 陈永恩(1993.12—1998.11)
  施并章(1993.12—1998.11) 丁聪枝(回族,1993.12—1998.11)
  陈长庚(1993.12—1998.11) 龚清概(1995.4—1998.11)
  梁金祥(挂职,1995.5—1998.11) 吕炜民(1995.12—1998.11)
  朱明(1996.1—1998.11) 熊皓(挂职,1996.3—1997.1)
  陈觉晓(1997.2—1998.11) 周伯恭(1997.2—1998.11)
  (四)中共晋江市第九届委员会
  1998年11月19日,中共晋江市第九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九届委员会,任期1998年11月至2003年11月。有30人当选市委委员,6人当选市委候补委员。同日,中共晋江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0人当选市委常委,朱明当选市委书记,龚清概、施并章、吕炜民、陈长庚等4人当选市委副书记。
  1998年12月,上级任命陈觉晓、马莲(挂职)、周龙隆为市委常委。1999年3月,任命吴清滨为市委常委。2000年8月,任命王景星为市委常委、副书记。2001年2月,任命罗云为市委委员、常委;8月,吴清滨任晋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免去其市委常委职务;9月,市委常委陈贻萍调离晋江另任;10月,任命王远东为市委常委;11月,任命常委周伯恭为副书记。2002年5月,时任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的朱明调任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上级任命龚清概(时任晋江市委副书记、市长)为市委书记;7月,任命常委丁聪枝为市委副书记、陈健倩为常委,施并章任晋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免去其市委常委、副书记职务;11月,市委常委周龙隆调离晋江另任,上级任命陈少华为市委常委。2003年3月,任命陈大庆为市委常委。
  书记:朱明(1998.11—2002.5) 龚清概(2002.5—2003.11)
  副书记:龚清概(1998.11—2002.5) 施并章(1998.11—2002.7) 吕炜民(1998.11—2003.11)
  陈长庚(1998.11—2003.11) 王景星(2000.8—2003.11) 周伯恭(2001.11—2003.11)
  丁聪枝(2002.7—2003.11)
  常委:朱明(1998.11—2002.5) 龚清概(1998.11—2003.11) 施并章(1998.11—2002.7)
  吕炜民(1998.11—2003.11) 陈长庚(1998.11—2003.11) 周伯恭(1998.11—2001.11)
  林进德(1998.11—2003.11) 丁聪枝(1998.11—2003.11) 陈贻萍(1998.11—2001.9)
  李建辉(1998.11—2003.11) 陈觉晓(1998.12—2003.11) 马莲(女,挂职,1998.12—2003.11)
  周龙隆(1998.12—2002.11) 吴清滨(1999.3—2001.8) 王景星(2000.8—2003.11)
  罗云(2001.2—2003.2) 王远东(2001.10—2003.11) 陈健倩(2002.7—2003.11)
  陈少华(2002.11—2003.11) 陈大庆(2003.3—2003.11)
  (五)中共晋江市第十届委员会
  2003年11月11日,中共晋江市第十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十届委员会,任期2003年11月至2006年8月。有35人当选市委委员,6人当选市委候补委员。
  同日,中共晋江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13人当选市委常委,龚清概当选市委书记,杨益民、王景星、周伯恭、丁聪枝、陈健倩等5人当选市委副书记。
  2005年6月,上级决定时任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晋江市委书记的龚清概不再兼任晋江市委书记一职,由泉州市委副书记李建国兼任晋江市委书记;10月,市委常委陈大庆调离晋江另任,上级任命连泉富为市委委员、常委。2006年5月,市委常委王远东调离晋江另任;7月,上级任命曾清金为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免去周伯恭市委常委、副书记职务,随后任命其为中共晋江市政协党组书记;免去丁聪枝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调离晋江另任。8月,李建国调任中共漳州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上级决定晋江市委工作由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益民主持;同月,任命杨益民为中共晋江市委书记。
  书记:龚清概(2003.11—2005.6) 李建国(2005.6—2006.8) 杨益民(2006.8—2006.8)
  副书记:杨益民(2003.11—2006.8) 王景星(2003.11—2006.8) 周伯恭(2003.11—2006.7)
  丁聪枝(2003.11—2006.7) 陈健倩(2003.11—2006.8) 曾清金(2006.7—2006.8)
  常委:龚清概(2003.11—2005.6) 李建国(2005.6—2006.8) 杨益民(2003.11—2006.8)
  王景星(2003.11—2006.8) 周伯恭(2003.11—2006.7) 丁聪枝(2003.11—2006.7)
  陈健倩(2003.11—2006.8) 曾清金(2006.7—2006.8) 李建辉(2003.11—2006.8)
  王远东(2003.11—2006.5) 陈少华(2003.11—2006.5) 陈大庆(2003.11—2005.10)
  洪于权(2003.11—2006.8) 朱新民(2003.11—2006.8) 高向荣(2003.11—2006.8)
  连泉富(2005.10—2006.8)
  (六)中共晋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
  2006年8月29日,中共晋江市第十一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任期由2006年8月开始。有33人当选市委委员,6人当选市委候补委员。同日,中共晋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中共晋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9人当选市委常委,杨益民当选市委书记,3人当选市委副书记。
  2006年10月,上级任命李元巍、张永宁为市委委员、常委;11月,任命洪学谋为市委常委;12月,上级任命李建辉为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王景星任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免去其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职务;2007年5月,市人武部政委连泉富退役,免去其市委委员、常委职务,上级任命叶荣宗为市委委员、常委。
  书记:杨益民(2006.8—)
  副书记:李建辉(2006.12—) 王景星(2006.8—2006.12) 陈健倩(2006.8—)
  曾清金(2006.8—)
  常委:杨益民(2006.8—) 李建辉(2006.12—) 王景星(2006.8—2006.12)
  陈健倩(2006.8—) 曾清金(2006.8—) 陈少华(2006.8—)
  洪于权(2006.8—) 朱新民(2006.8—) 高向荣(2006.8—)
  连泉富(2006.8—2007.5) 李元巍(2006.10—) 张永宁(2006.10—)
  洪学谋(2006.11—) 叶荣宗(2007.5—)
  二、工作机构
  1988年,中共晋江县委工作机构延续之前设置,由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对台部、政法委员会、县直属机关党委会及党史工作委员会、党校等构成。是年6月,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改称为县委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其办公室随之改称,并于1989年8月升格为正科(局)级工作机构;1989年10月,县委机要科改为县委机要局,定为副科(局)级行政机构,归县委办公室管理;1989年12月,县委党史委改称为县委党史研究室,为县委领导下的科研性质的科(局)级事业单位;1991年7月,设立县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定为副科(局)级行政机构,与县委政法委合署办公。
  1992年5月,县委工作机构改为市委工作机构。至2007年,晋江市先后进行三轮党政机构改革,市委机构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均有调整。
  1992年5月,晋江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县(市)级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并于1996年6月公布实施《晋江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作为党政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市委机构改革以“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简内设机构和人员,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干部素质和工作效率”为目标,作如下调整:(1)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与监察局合署办公。(2)设置市委工作部门7个:保留市委办公室(加挂市委政策研究室牌子)、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加挂市宗教事务局牌子)、政法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与其机关合署办公);台湾工作部更名为台湾工作办公室(加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牌子);撤销直属机关党委会,改设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作为市委派出机构。(3)设置归口管理机构3个:市委机要局由市委办公室管理;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由宣传部管理;市老干部局由组织部管理。(4)设置议事协调机构1个:撤销农村工作部,另设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并承担市委原农村工作部的职能和原市农业委员会的部分职能。在这轮机构改革中,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合并,改为市委直属事业单位,保留市档案局牌子。1993年1月,市老干部局改称为市委老干部局,纳入市委工作机构序列;1995年5月,成立市委农村工作部,与市农业委员会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1998年10月,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成立,加挂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办公室牌子。
  2002年4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出台《晋江市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在第二轮机构改革中,市委机构设置情况为:(1)市委工作部门9个:设置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归口管理),仍与监察局合署办公;保留市委办公室(仍挂市委政策研究室牌子,加挂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牌子)、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不再挂市宗教事务局牌子,该局重新组建归政府序列)、政法委员会(综治办仍与其机关合署办公)、台湾工作办公室(仍挂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牌子)、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列入市委机构序列,加挂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办公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两块牌子,既是市委工作部门、又是政府工作部门。(2)部门管理结构3个:市委信访局(政府信访局)改列为市委机构序列,由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共同管理、以前者为主;老干部局仍由组织部管理;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加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牌子,仍由宣传部管理。(3)议事协调机构1个:保留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2年,晋江市被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列为全国五个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后政府行为规范化的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先导、创新运行机制为主线、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逐步推行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重组、工作流程再造、管理方式更新等改革措施。2004年,省委、省政府批准《晋江市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并于是年8月全面实施。在这次改革中,市委设置党委工作部门7个: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仍与市监察局合署办公;保留市委办公室(加挂政策研究室、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机要局牌子)、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员会(综治办与其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加挂政府机构编制办公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牌子)。同时,把市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并入侨台外事局、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并入组织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并入宣传部、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入农业局,保留上述机构的牌子;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再次并入统战部,保留政府机构的牌子;按有关规定设置老干部局、信访局,老干部局由市委组织部管理,信访局由市委办、政府办共同管理,以后者为主。
  2004年3月,为适应晋江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亟须加强的需要,市委组建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委员会,挂靠市委组织部,在市委的领导下统筹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其他工作机构延续至2007年不变。
  第二节 中共晋江县(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一、中共晋江县(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晋江县(市)监察局
  1988年,中共晋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内设办公室、纪检监察室、信访室、审理室、执法监察室、宣传教育室、党风廉政建设室。1988年5月25日,县政府任命县监察局一名副局长,开始组建监察局,1988年8月25日,县监察局挂牌正式办公,内设办公室、监察股、信访股、审理股,后又增设举报中心(副科级,由一名副局长兼任)、执法监察股。1992年5月,中共晋江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中共晋江市纪律检查委员会,1993年5月,市纪委和监察局合署办公。受市委、市政府和泉州市纪委、泉州市监察局的双重领导,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政府的行政监察两种职能,对市委、市政府、泉州市纪委、泉州市监察局全面负责。
  2004年底,在市委党政机构改革中,市纪委、监察局内设7个职能科室:办公室、纪检监察室、党风廉政建设室(加挂市政府纠风办牌子)、案件审理室、信访室(加挂市监察局举报中心牌子)、执法监察室、宣传教育室。市纪委、市监察局行政编制29名。
  2000年5月29日,设立市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市效能办),依托市纪委、监察局机关。2005年11月22日市编办核定市效能办事业编制数4名,其中股级职数2名。
  历届县(市)纪委书记:席振中、王继堂、梁子新、宋振林、赵振辅、林春粟、林华补、洪辉煌、杨逸蓉(女)、施学长、周伯恭、曾清金。
  二、派驻和内设纪检监察机构
  1991年9月,县纪委、监察局在公安局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和监察室。2000年,市纪委在市法院党组、市工商局党组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2003年,市纪委在市检察院党组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市法院、检察院、工商局根据工作需要设置监察室。2004年,市纪委、监察局在市经济发展局、商务局、民政局、财政局、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市政园林局、交通局、农业局、教育局、卫生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行政执法局13个部门派驻党的纪律检查组和行政监察室。2006年2月6日,撤销公安局纪检组,2008年10月31日,撤销教育局纪检组。
  到2007年底为止,市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16个,其中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12个,分别是经济发展局、商务局、民政局、财政局、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市政园林局、交通局、农业局、卫生局、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行政执法局纪检组;单派驻纪检监察机构4个,分别为法院纪检组、检察院纪检组、公安局监察室和教育局监察室。市直单位内设纪检监察机构12个,分别为垂直管理部门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烟草专卖局纪检组以及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法院监察室和检察院监察科。
  三、市直机关系统纪委、纪工委
  1997年,成立党群、宣传、统战、政法、农业、政府办、计经贸、教育、建委、外经10个系统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市委市直工委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市直单位党的总支、支部委员会配备纪律检查委员。2005年12月31日,成立市教育纪工委,同时撤销教育系统纪委。2006年,成立市公安局纪委,同时撤销市公安局纪检组。
  至2007年底,市直机关系统纪委(纪工委)共有12个,分别为市直纪工委、市教育纪工委、党群系统纪委、宣传系统纪委、统战系统纪委、政法系统纪委、经发系统纪委、商务系统纪委、建设系统纪委、农业系统纪委、政府办系统纪委和市公安局纪委。
  四、镇纪委(街道纪工委)
  1988年初,晋江县下设紫帽乡、池店乡、内坑乡、罗山乡、永和乡、英林乡、龙湖乡、祥芝乡、磁灶镇、陈埭镇、青阳镇、安海镇、东石镇、深沪镇、金井镇、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纪委和良种场纪委。同年9月30日,析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和祥芝乡另置石狮市。1992年,下设紫帽镇、磁灶镇、池店镇、陈埭镇、青阳镇、内坑镇、安海镇、东石镇、罗山镇、永和镇、英林镇、龙湖镇、深沪镇、金井镇纪委和良种繁殖场纪委。1993年,成立西滨镇纪委。2003年11月,设立青阳街道、梅岭街道、西园街道、罗山街道、灵源街道、新塘街道6个纪工委,同时撤销青阳镇纪委、罗山镇纪委。2007年,晋江市辖区13个镇、6个街道、1个良种繁殖场均设立纪委(纪工委),有镇纪委13个、街道纪工委6个、良种繁殖场纪委1个。核定镇(街道)纪检监察行政编制19人,配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含纪委书记)19人,配有专职纪委(纪工委)书记19名,纪委(纪工委)书记均由同级党委(党工委)副书记兼任。每个纪委(纪工委)配有兼职副书记1名,兼职纪委(纪工委)委员、纪检专干4—5名,镇纪委(街道纪工委)班子人员数共103人。全市386个建制村(社区)共有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2849人,村(社区)党支部配纪检委员382人。
  第三节 党组
  1988年,中共晋江市委分别在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外经贸委、计委口、经委口、农委口设立党组。1991年4月,县外经贸委党组、县计委口党组撤销。1992年5月,随晋江县撤县设市,各机构党组均相应改称。
  1996年12月,中共晋江市委成立计经贸委、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农办、市建委、市国家安全局党组。1997—1999年,因市直机关机构改革,市经委撤销,原市经委口党组职能由计经贸委党组承担。市农委撤销,原市农委口党组职能由市政府农办党组承担。1999年10月,成立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党组。2000年10月,成立市地税局党组。2001年6月,成立市国税局党组。
  2002年4月,计经贸委党组改称经贸局党组,市教委党组改称市教育局党组,市土地管理局党组改称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市建委党组改称市规划建设局党组。2002年6月,中共晋江市委成立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2004年10月,成立市交通局党组和工商联党组。2005年10月,成立市财政局党组、市审批中心党组和质量监督局党组。2007年9月,成立总工会党组。至2007年年底,全市有23个党组。
  第四节 基层组织
  一、市(县)直机关党组织
  1988年,全县有直属机关、经委口、财贸口、公安局及县人武部党委。1992年,晋江撤县设市,以上各党委随之相应改称。1996年4月,市人武部和人武部党委归属部队建制。同年6月,把市直机关党委会改为市直机关党工委,撤销市直机关其他的党委会,以各口为基本划分单位,组建11个基层系统党委。市直党工委作为市委派出机构和工作部门,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机关党建工作全局性、方向性的问题;各基层党委根据各系统工作特点开展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2002年,因市直机关机构改革,计经贸系统党委改称经贸系统党委。2004年,因市直机关机构改革,经贸系统党委改称经发系统党委、外经系统党委改称商贸系统党委。2006年,成立市教育工委,归市委直接管辖,同时市直教育系统党委撤销,其职能由市教育工委承担。2004年8月,晋江市作为全国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之一,按照大系统管理、综合化设置、扁平式架构的原则,确定市直机关党工委并入组织部,市直机关党的建设、市直机关纪工委和群团组织工作职能同时并入组织部,机关党建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全市机关党建工作中继续发挥走在前头作用,2004年、2007年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机关党工委。至2007年,市直党工委和教育工委共管辖22个党总支304个支部(其中:22个党总支、61个支部归市直党工委管辖)。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
  1988年,全县设有紫帽乡、磁灶镇、池店乡、陈埭镇、青阳镇、内坑乡、安海镇、东石镇、罗山乡、永和乡、英林乡、龙湖乡、深沪镇、金井镇、石狮镇、永宁镇、蚶江镇、祥芝乡等18个乡(镇)党委,以及西滨农场、良种繁殖场党委。1988年10月石狮市成立,石狮、永宁、蚶江、祥芝等四乡镇党委划归石狮市管辖。1991年10月,西滨农场改为镇建制,但农场党委设置及名称均保留未变。1993年9月,正式成立西滨镇党委,延续农场党委届次,不再保留农场党委。2003年11月,撤销青阳、罗山两镇,设置青阳、梅岭、西园、灵源、新塘6个街道,随之青阳镇、罗山镇党委撤销。
  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13个镇党委。其中:安海镇党委设有可慕村党总支、安海桥头村党总支2个党总支,党支部40个;磁灶镇党委设有磁灶社区党总支、大埔村党总支、官田村党总支、岭畔村党总支、钱埔村党总支、下官路村党总支、下灶村党总支、新安村党总支、洋宅村党总支、张林村党总支等10个党总支,党支部53个;东石镇党委设有光渺村党总支,党支部34个;龙湖镇党委设有湖北村党总支、烧灰村党总支等2个党总支,党支部49个;内坑镇党委设有长埔村党总支、后山村党总支、湖内村党总支、砌坑村党总支、深圳村党总支5个党总支,党支部34个;英林镇党委设有英林村党总支,党支部23个;紫帽镇党委设有塘头村党总支、霞茂村党总支等2个党总支,党支部8个;陈埭镇党委设有党支部25个;池店镇党委设有党支部24个;金井镇党委设有党支部21个;永和镇党委设有党支部24个;深沪镇设有党支部19个;西滨镇党委设有党支部3个。
  三、街道基层党组织
  2003年11月,成立中共青阳街道党工委、中共梅岭街道党工委、中共罗山街道党工委、中共新塘街道党工委、中共晋江市工业园区与灵源街道党工委、中共西园街道党工委6个党工委,沿至2007年不变。其中,中共青阳街道党工委,下辖青阳、青华、莲屿、青新、陈村、霞行、曾井、高霞、洪宅安、象山11个社区党支部。中共梅岭街道党工委,下辖梅山、桂山、岭山、三光天、竹树下、蔡厝、梅青、许厝、双沟、赤西、沟头11个社区党支部。中共罗山街道党工委,下辖福埔、罗裳、前沿、缺塘、社店、苏内、梧桐、山仔、梧按、下埔、后林、许坑、苏前、樟井14个社区党支部。中共新塘街道党工委,下辖沙塘、后库、后洋、杏坂、塘市、南塘、梧林、湖格、上郭、荆山11个社区党支部。中共晋江市工业园区与灵源街道党工委,下辖林口、张前、林格、英塘、小浯塘、曾林、灵水、大山后、大布林、小布林10个社区党支部。中共晋江市西园街道党工委,驻地苏塘。下辖屿头、霞浯、赖厝、烧厝、苏塘、后间、王厝、官前、小桥11个党支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