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业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341
颗粒名称: 三、农业普查
分类号: C921.2
页数: 5
页码: 687-69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普查对象为全市范围内的各类农业生产单位、农村住户、乡镇企业、建制村和乡镇,普查的时点标准时间为1996年12月31日,时期标准时间为1996年1月1日—1996年12月31日,调查项目38个,统计指标687个。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农村住户人口规模及结构、非农村住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与结构、非农乡镇企业的规模与结构以及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数据。
关键词: 晋江市 统计管理 农业普查

内容

(一)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1996年年初,晋江市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正式组织实施。这次农业普查的对象为全市范围内的各类农业生产单位、农村住户、乡镇企业、建制村和乡镇,普查的时点标准时间为1996年12月31日,时期标准时间为1996年1月1日—1996年12月31日,调查项目38个,统计指标687个,涵盖农村一、二、三产业。
  1996年3月,市政府成立晋江市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落实人员、经费及必要的办公条件,制定普查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随后,镇、村两级的普查机构、人员、经费相继到位。全市共选聘4000多名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通过授课、看录像、试填表等形式,分期分片先后举办6期的培训班。普查领导小组在陈埭、永和、深沪三镇开展普查试点工作,为全面普查奠定基础。
  1996年8—12月为普查准备阶段。各级农普办通过有线电视、广播、墙报、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农业普查的知识和重大意义,在12月农业普查“宣传月”中,全市张贴标语4000条,张贴宣传画5000张,制作录音带200盒,编发简报9期。全市对367个建制村(居)(不包括市区5个居)、23万户农户进行普查区和小区的划分,绘制示意图,摸清基本情况,为现场登记提供方便。
  1997年1月1日起,全市4000多名普查人员开始入户登记,在1个月内完成全市367个普查区、4600个普查小区、19万农户和15个镇、8000个生产经营单位的登记填报工作。入户登记结束后随即开展自查、互查、议查工作,发现问题,重新入户核实。根据省、泉州市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晋江市成立协调小组,以土地部门的详查变更数据为基础,对农业用地进行多次大规模的核查工作,对变更不到位的耕地实事求是地进行调减,使农业用地数据更符合全市实际情况。对68个主要指标进行逐级快速汇总上报,并组织各镇(场)、市直有关部门对普查数据进行评估分析。
  这次农业普查,基本掌握全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状,摸清家底,为制定农村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主要的普查结果:
  农村住户人口规模及结构 全市农村住户19.81万户,占泉州市17.0%,非农业户5.55万户,兼业户12.9万户,纯农户1.37万户,分别占全市农户28.01%、65.07%和6.92%;从收入来源看,以非农业收入为主17.18万户,占86.73%,其中从事非农行业经营的农户6.73万户;在有农业收入的农户中,63.50%仍以种植收入为主。
  全市农村人口909335人,其中男性464174人,女性445161人,性别比为104:100,户均人口4.59人。全市农村在校生192318人。
  非农村住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与结构 1996年末,全市非农村住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669个,其中,国有集体98个,占14.65%;个体及私营137个,占20.48%;外商及港澳台3个,占0.45%;联营431个,占64.42%。从经营类别来看: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位152个,占22.72%;以畜牧业为主的单位81个,占12.11%;以林业为主的单位21个,占3.14%;以渔业为主的单位415个,占62.03%。这些单位虽然从业人员少,但经营的农业用地和畜牧数量则较多。
  非农乡镇企业的规模与结构 根据普查口径(雇工8人以上,年开工3个月以上,不含市区)的要求,全市非农乡镇企业单位数7163个。其中,乡镇办129个,占1.80%;村办1819个,占25.40%;联户办1816个,占25.35%;户办3399个,占47.45%。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1.14万人,平均每个企业从业人数为29.52人。
  从行业类别来看,全市非农乡镇企业中,以工业企业为主,批零贸易业、建筑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及其他第三产业偏少。从经营收入来看,全市非农乡镇企业中,经营收入在50—100万元最多,占21.28%;其次在100—200万元之间,占12.93%;第三是40—50万元的,占11.28%。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个,占0.03%。从分布地区情况看,大部分企业集中分布在晋东平原,其中陈埭镇、磁灶镇、安海镇3个镇乡镇企业总数3014个,占全市乡镇企业数42.08%。
  社区环境 晋江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乡镇数14个(不包括青阳镇,下同),镇区总面积25平方千米,每个镇镇区平均占地面积1.79平方千米;镇区总人口149773人,每个镇镇区平均人口106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5819人,占镇区总人口的50.6%。
  集市贸易 随着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农村集市贸易繁荣活跃,集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出现各种各样的专业市场。在农村镇管辖范围内,经工商部门批准,具有固定场所的贸易市场有37个。其中,综合市场25个,占67.5%,专业市场12个,占32.4%。在专业市场中,粮油市场2个,水果市场1个,蔬菜市场1个,工业品市场4个。
  基础设施 全市实现村村通电、村村通邮、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公路、村村能够接收电视节目。全市乡镇级公路580千米,汽车站7个,码头4个;乡镇邮电局(所)20个,电话装机26.7万部,占泉州市装机容量的53.4%;火力发电站3座,农村用电量11.03亿千瓦时,其中生活用电4.27亿千瓦时,生产用电6.76亿千瓦时。全市供水站10个,农村公园2个。
  文教体卫 全市农村中学41个,小学301个,职业技术学校7个,敬老院(福利院)3个;乡镇、社区文化站13个,图书馆3个,影剧院14个,体育场(馆)6个;医院、卫生所18个、医生546人、病床1015张,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和病床数分别为36.46人和67.77张。
  农村从业人员 全市农村从业人52.46万人,户均从业人2.65人,其中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人员14.72万人,占28.05%,主要从事非农业人员37.74万人,占71.95%;在非农业人员中:从事工业21.4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40.88%,主要就业于乡镇企业。从文化素质看: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一半以上。
  农村从业人员的从业地点主要是本地乡村,跨地区(县外)的人员也占有一定的分量,并扩展到城市。全市农村从业人数中在本乡从业45.41万人,占86.57%;在本乡以外县内从业3.55万人,占6.76%;在本县以外本省以内从业1.72万人,占3.28%;到省外从业1.78万人,占3.39%。5.71万人在城市中从事非农行业,占农村从业人员10.88%。
  全市农业科技人员2571人,占从事农业人员1.75%,其中种植业有672人,畜牧业有365人,林业有50人,渔业有64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1420人,平均每一个建制村有3.87人,高于泉州市平均水平(3.64人/村),其中农机员258人,水管员246人,电管员316人。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科技工作人员在农村基层各种农业事业单位中工作,他们中具有初级技术职称以上273人,这支技术力量为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挥骨干作用。
  主要农业生产机械 1996年末,全市农村拥有四种主要农业机械(大中型拖拉机、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脱粒机)总量2377台。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94台,小型拖拉机2216台,联合收割机10台,机动脱粒机57台;农用电动机250台,农用柴油机2307台,农用水泵1981台,喷、滴管机械53套;农用运输车550辆,农用载重汽车81辆,平均每万名农村从业人员拥有农用车12.03辆。1996年末,全市渔用机动船927艘。
  农业用地 全市耕地面积26226.67公顷,其中:水田5860公顷,占22.34%,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0.03公顷(0.43亩)。全市园地面积2813.33公顷,其中,茶园126.67公顷,果园2686.07公顷,分别占4.5%和95.5%。全市林地面积5846.67公顷,其中:有林地4126.67公顷,疏林地1706.67公顷,灌木林地13.33公顷,分别占70.58%、29.19%和0.23%。全市渔业养殖面积为2940公顷。
  (二)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
  2005年,晋江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开始组织实施。普查时点2006年12月31日24时。普查时期2006年1月1日—12月31日。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行业范围包括农作物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对象是农村住户,包括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其他住户,无论其住户成员的户籍是否在本地,也无论是否农业户籍。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有农业用地,或者农业生产场所,或者农村住户的街道办事处和具有乡镇政府职能的农(林、牧、渔)场的管理机构视同乡镇人民政府。
  2005年11月,市政府发出《关于认真做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对农业普查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成立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的市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6年8月,各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全部成立普查领导机构,其中9个镇(街道)的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担任。11月30日,村一级农普工作小组组建完毕。各镇(街道)根据实际需要选调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全市“两员”总数4465人。
  2006年11月13—18日,分两期对市农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和全市各村(社区)普查指导员450多人进行业务培训。至2006年12月,全市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班28期,有4500多名普查指导员、普查员及各级普查机构工作人员接受业务培训。
  2006年8月开始,普查办公室陆续通过市有线电视台、《晋江经济报》等宣传媒介,播报、介绍有关普查工作动态新闻,分发相关宣传材料,并在12月份掀起普查宣传高潮。
  2007年1月,开始进入普查登记。市农普办分片包干,与镇(街道)普查工作人员一起深入现场。各级农普办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普查登记报告制度、普查“特派员”制度,加强复查补缺补漏,把复查补缺补漏工作贯穿于整个现场登记过程。在清查摸底和现场登记期间,市统计局、农普办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同时加大复查核实力度,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2007年5月11日起,晋江市先后派出15名工作人员到泉州市农普办跟班数据“光电”录入,根据汇总结果,全市录入乡表19份、村表385份、小区表3552份、法人单位表870份、产业活动单位表209份、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表877份、住户表181562份、集体户表10122份。6月15日开始,市农普办专门聘请10名人员进行审核改错,并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质量验收制度、数据备份制度、数据表格保管制度和乡镇人员跟班制度。
  根据普查汇总结果,全市全部普查区408个,其中普查区384个(城镇普查区90个,农村普查区294个),非普查区24个;登记总住户173251户,人口数1209208人。其中家庭户162099户,人口数681071人;集体户11152户,人口数528137人;家庭户中,农业生产经营户62465户,人口数254671人。全市普查涉农单位1194个,其中法人单位1018个,产业活动单位176个。法人单位中,多产业法人单位106个;单产业法人单位365个,年末从业人员3753人;未注册单位547个,年末从业人员7548人。全市实际经营耕地面积16615.83公顷,其中农户经营耕地面积14133.69公顷,农业单位经营耕地面积2482.14公顷。全市全家外出户12884户,全家外出人口43629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

《晋江市志(1988-2007)》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四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经济管理、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政治协商会议、群众团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