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深沪湾旅游度假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2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深沪湾旅游度假区
分类号: F592.757
页数: 5
页码: 581-58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施琅宅祠、衙口古建筑群、定光庵等历史建筑,以及龙湖、龙王宫等自然景观和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等旅游资源。衙口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为特色,以衙口、深沪、围头景区为主,施琅宅祠是其中的重要景点之一,是施氏大宗祠和靖海侯府的合称,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闽南古大厝,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是泉州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的地质景观和古生物遗迹,是集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于一体的滨海地质大观园。
关键词: 晋江市 旅游业 旅游度假区

内容

该区包括金井、深沪、龙湖、英林4个镇,旅游资源以“海”为特色,以衙口、深沪、围头景区为主。
  一、衙口休闲旅游度假区
  (一)施琅宅祠
  位于龙湖镇衙口村,施氏大宗祠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始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靖海侯施琅重建。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正厅、后堂及厢房组成,前设院埕。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正厅及后堂前有石铺天井。主体建筑与厢房之间有火巷。祠内存清康熙二十八年(1671年)施琅撰《衙口施氏大宗祠记事碑》,康熙皇帝褒奖施世伦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施琅宅(靖海侯府)位于施氏大宗祠西侧,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的闽南古大厝。五开间三进,带东西厢房,大小房间60余间,建筑面积达2175平方米,前面石埕面积38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2003年,辟为施琅纪念馆,中厅安放着曾收入《故宫文物大典》图册的清代施琅戎装石雕像,次间到第三进布置为展厅、演播室。2006年,施氏大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衙口古建筑群
  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攻台后,许多施氏族人东渡台湾,进行开发。清光绪八年(1882年),施氏几个堂兄弟商定要在家乡建业立足,一年内18座大厝同时营建,前面开池塘通海,货运船只停泊在深沪港,货物可分卸在小船上,沿港道运到门前。临池的书房取名“通瀛书舍”。长顺房的古厝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厅前石刻联对、诗匾,墙间水磨镜面窗,石堵下的螭虎脚,堂前的柱础石等石雕工艺,梁枋间的狮座、金瓜、花篮及门窗隔扇的木雕工艺等一类手工创作的艺术品。
  (三)定光庵
  始建于南宋,宫庙坐东北朝西南,由外埕、门厅、钟鼓楼、庑廊、前殿、后殿、厢房组成,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保存清代建筑风格。1988年再次重修。
  (四)“赤虾墓”
  该墓为施氏九世静隐公夫妻、十世敦古公夫妻及十一世勤斋公五圹合葬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施琅平台后封侯之时。墓丘封顶以整石雕成龟壳状,墓桌、墓曲手均用整石砌就,顶压石雕昂首长龙,雕工精美,形制奇特。199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湖
  龙湖系古泻湖地质遗迹。距今2000多年,龙湖原为深沪海湾的一部分,后因海湾拦沙坝的形成,古海湾淤塞形成天然的古泻湖,因河流淡水的长期注入,使其不断淡化最终形成淡水湖。龙湖水域面积1.62平方千米,水深约1.5米,沿岸绿树成荫,是休闲、游览和开展水上运动的好去处。龙湖盛产的鳖、鲈鱼和鳗鱼,被誉为“龙湖三宝”,此外龙湖鳖因其背甲上有一圈金色边缘,故享有“龙湖鳖,锒金边”美誉。龙湖水源丰富,水质甘甜,成为供给晋南5个镇数十万人饮用的水源。
  (六)龙王宫
  系为龙神之庙。古人深信龙湖里隐藏着神龙,每逢旱灾,在泉州的知府、县令带着老百姓,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焚香步行到这里求雨。左壁两方是《重修龙王庙》碑记,记载清嘉庆、道光、同治年间重修龙王庙,捐钱的不仅有当地百姓,还有泉州知府、远在台湾的商号及沿海船商。
  二、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为泉州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东西部晋江半岛的海滨地带。2003年8月27日,被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省级地质公园后,2004年1月19日,又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68平方千米,区内拥有海底古森林、古牡蛎礁等古生物遗迹,古人类旧石器遗址,海蚀地貌和里亚斯型海岸地貌等丰富的地质景观。公园北依石狮市,东濒台湾海峡,西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交通便捷,周边有施琅将军纪念馆、钱江真如殿、西资岩石佛、崇真殿等10多处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质公园集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于一身,融知识性、科普性、娱乐性于一体,是开展地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滨海地质大观园。
  (一)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该区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距今15000多年的古牡蛎礁为主要对象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平方千米。区内的深沪湾沙滩延绵4000米,以中、细粒石英砂为主,平坦松软,晶莹洁白。景区海边还拥有长约1000米,高约8米的红土陡崖,碧海丹崖,景色极具壮观。景区内还拥有大面积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和距今15000多年的古牡蛎礁古生物遗迹。它们对于研究海陆变迁、海平面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
  位于深沪镇。1983年,在深沪湾水深3—4米处发现一批直径35—100厘米的古树桩,经广东地质队勘测鉴定,为7000—7500年前的古森林遗存,树种以生长于丘陵酸性土壤的古油杉为主,并夹有桑树、皂荚树等,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被海浪泥沙掩埋形成,呈原生直立状态保存的地质遗迹。1995年,深沪湾古森林遗址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三片出露的古森林遗迹分布区,发现24株古树桩,其中22株在中潮区,2株在低潮区,距岸最近的距离100米,株间最小间距11米,埋藏部分约15—20米。由于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树桩不会腐烂,但露出部分受海洋微生物蛀蚀,会发生残损。在与古森林遗迹相距200多米的潮间带海滩上还出露着一大片方圆约5000平方米的古牡蛎礁,它是大量古牡蛎死亡后胶结成礁形成的,其种属以近江牡蛎、僧帽牡蛎为主。古森林和牡蛎礁遗址对深沪湾及台湾海峡古地理、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三)烟墩山烽火台
  位于深沪镇。烟墩山烽火台是明代抗倭遗址。“烟墩烽火”是深沪古镇八景之一。深沪自古是一处海防要口,狮峰山顶海拔78米,是深沪半岛最高处。明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到闽南建城立寨,巩固海防。明代防倭,在狮山顶上建造烽火台,因烽火台又叫烟墩,所以这山冈亦称为烟墩山。新中国成立后,深沪的爱国侨胞主动捐资重修烽火台,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亲笔题“烽火台”三个大字。1941年,烽火台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市政府公布深沪烟墩山烽火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璧山崖刻
  位于深沪镇。璧山,是深沪狮峰山的别称,临海石坡峭立,青苔斑驳,浑然一片。山顶林木苍郁,一望碧绿。古人在山边开凿出一条逶迤曲折的石径,作为深沪渔镇鱼盐输出的通路。在这段长近200米的石栈道上,崖刻众多,有相传唐末诗人罗隐书写的“璧山”两个大字、有诗碑《深沪即事五言排》、有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捐修南北赤埕暨新建义冢碑记》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立的《新建璞石山义冢碑记》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蔡廷耀捐银修理这条石门宫路的记事等。
  (五)镇海宫
  始建于元代。相传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攻台前,曾于镇海宫附近屯兵牧马。攻取台湾之后,从台湾移植能防风固沙的沙蓬草(俗名老鼠剌),到这里种植。1994年,镇海宫由旅菲、旅马侨胞,港、澳、台胞及地方捐资500余万元重建。庙宇占地4.67多公顷,主殿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其是晋江最大的庙宇之一。每逢农历四月十八前后,海外侨胞纷纷组团回乡参加庙会,举行祭典。届时宫中信众如云,香烟缭绕,宫前好戏连台,舞龙、舞狮、大鼓、十音,各种民俗游艺活动齐集,一展风采。
  (六)深林宫
  是深沪湾的一处古迹,奉祀妈祖娘娘的殿宇。宫殿巍峨,楼亭金碧,背靠林带,俯视海湾,仿佛人间仙境。
  (七)深沪渔港
  宋代,深沪属安仁乡弦歌里,是世界贸易大港泉州港的支港之一。当时在深沪港出入的大海船长度达到40米。清代,深沪海交贸易一度也很兴盛,曾建立“行大南大北”的益源、义美、东昌、协庆等多家船行,北上天津、烟台,南下台湾、安南、南洋。全镇大中渔船达到300多艘,年水产品产量10多万吨。制衣厂、拉链厂、水产品加工厂等乡镇企业更成为深沪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
  (八)崇真殿
  崇真殿是泉南著名的道教观庙,始建于宋代。庙中祀北极玄天上帝,也称真武大帝。崇真殿被称为“圣殿”,建筑宏伟。“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刹塌坏。改革开放后,深沪乡民先后集资200余万元,自1984—1998年建设,恢复这处古迹。1991年,被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宝泉庵
  唐代深沪建有宝泉庵。相传,宝泉庵先前规模很大,前后三进殿堂,前面百米处还有一座山门。庵中奉祀三宝如来和玄天上帝、广泽尊王等神。历经兴废,到清咸丰年间仅存一座后殿,20世纪50年代初又遭战火破坏,“文化大革命”时被夷为平地。20世纪80年代初,由海内外乡亲重建宝泉庵,成为闽台人民血缘关系的实证。
  (十)古人类活动遗迹——旧石器遗址
  2002年8—12月,中科院、国家环保总局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中心等单位受晋江市政府委托,组成晋江深沪湾护岸工程海岸动力地貌考察小组,在深沪镇一带进行项目野外考察时,在保护区周边的金屿、科任等地陆续发现6处有埋藏人工石制品的地点,先后挖出旧石器石制品36件。2003年1月29日,受晋江市政府委托,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在北京组织国内11名著名的旧石器专家召开鉴定评审会进行鉴定,专家依据地层对比一致认为,该批石制品为距今80万—50万年的旧石器。这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大的发现。
  三、围头湾海滨旅游度假区
  该区地处长乐——南澳断裂带向海突出的部分,变质岩非常发育,受长期浪蚀、磨蚀、风蚀及重力等作用影响,景区内形成千姿百态的风蚀、海蚀地貌。2002年,中科院研究人员又在地质公园发现7处距今80万—5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古人类演化、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课题增添新的内容。
  (一)西资岩
  位于金井镇。西资岩寺中有唐代摩崖石刻造像,寺周围有坐鲤观音、玄天上帝摩崖造像,有明代易学大师蔡鼎的“瞻星台”、观易亭和后人纪念他的无能祠。西资岩山奇石美,自古称为“泉南胜概”。它以“西教(佛教)反资(用、取)中国”之意命名。殿内三尊石佛是利用山上一堵天然岩石雕凿出来的,佛像纹饰精美,面相丰满,为唐代风格。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塘东沙堤
  位于金井镇塘东村。塘东沙堤(也称沙线),是一座由大海和风堆成的沙岸,长1700多米,宽300—500米,高度4—7米,是自古有名的“安平商港”的出入口处。沙堤里面是内海,退潮后就现出一片滩涂,历来有村民在这片肥沃的滩涂上养海蛎,讨小海,是一处天然的良好湾澳,船舶避风去处。
  (三)福全古城
  在宋元时期福全是一个商船往来的海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周德兴在沿海建卫所以防倭寇而修建的所城。明代建城后,福全城驻兵千员。福全城形如葫芦,也称葫芦城,城内分十三境,城外还住着不少住户。明代号称“万人渊”。福全城东面的元龙山,自古为城中一景,城里的城隍庙、关帝庙、天后宫、临水夫人庙都是历史悠久的宫庙。南门外的留从效庙和洞内摩崖造像是宋代古迹。福全城东无尾塔,是风水塔,与海边一座天然大石合称“一剑一印”。
  (四)石圳海岸变质岩
  位于围头半岛东部的石圳村。石圳海岸变质岩是全国少有的变质混合岩典型剖面,岩体的独特而复杂,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是研究古海洋,古气候及台湾海峡地质构造变化的实物依据。它与附近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同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八·二三”炮战遗址——毓秀楼
  位于晋江市最南端的围头村。毓秀楼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吴姓华侨修建的小洋楼,华侨出国后,由族人居住。“八·二三”炮战时,这座钢筋水泥建筑成为海军某连的连部,毓秀楼弹痕斑斑。战斗过后,围头人在清理废墟、建设新村的同时,留下这座楼,作为一个战争年代的历史见证。
  (六)围头瞭望台
  围头与金门岛相距仅5.6海里。为配合1998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投资近40万元在围头万吨码头边建设瞭望台。瞭望台景点聘请厦门建南环艺公司设计,由瞭望台、亭子、山坡塑石、园路及通向景点的水泥路组成。景点建设于1998年11月底完工。瞭望台与月亮湾海滩、金沙湾沙滩组成一个晋江独特的旅游景点。
  (七)金沙湾海滨浴场
  位于金井镇围头村,是夏日洗浴消暑的胜地。金沙湾有长2000多米的沙滩。
  (八)安业民烈士纪念碑
  位于围头。安业民,辽宁省开原县人,1939年出生于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5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个优秀的海岸炮兵。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英勇战斗,牺牲时年仅20岁。战斗结束后,安业民的战友在他浴血奋战的地方竖立起纪念碑。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