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游资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21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旅游资源
分类号: F592.757
页数: 10
页码: 579-588
摘要: 本文介绍了青阳商务旅游区是晋江市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和依托,拥有草庵、华表山古寨等丰富的旅游景点。草庵是摩尼教遗址,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表山古寨是保存较完全的古军事遗址。紫竹寺、画马石、陈埭丁氏宗祠、涵口古民居、庆莲寺、白毫庵等景点也各具特色。
关键词: 晋江市 旅游业 旅游资源

内容

第一节 青阳商务旅游区
  以青阳街道为中心,包括梅岭、罗山、灵源、西园、新塘等5个街道,池店、陈埭及西滨3个镇。该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市风貌、街市商贸旅游富有特色,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娱乐设施较为齐全,是晋江市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和依托。主要旅游景点:草庵、华表山古寨、紫竹寺、陈埭丁氏宗祠、涵口古民居、庆莲寺、白毫庵、庄用宾故居、状元衙、石鼓庙与乡贤祠等。
  一、草庵
  位于晋江市罗山街道办事处苏内村,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摩尼教发源于公元3世纪古波斯,约在7世纪末传入中国。元至元五年(1339年),摩尼教徒在华表山麓雕刻摩尼光佛像。庵前曾建龙泉书院,明代古文运动领袖王慎中等人读书于此,有“草庵十八硕儒”的美称。近代著名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3次驻锡草庵,留存碑记、楹联等墨宝。1996年,草庵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庵景区还有万石梅峰、千年古松、摩崖石刻、华表山古寨等景点。
  二、华表山古寨
  华表山古寨东西两面下边都一二百米深的绝壁,且山势高峻,道路崎岖,寨顶常有野兽出现,老百姓称为“鬼子寨”,是晋江保存较完全的一处古军事遗址。古寨的寨门坍塌,残墙高度自1米多到3米不等,沿着山头分东西两面路向东北方向延伸,在东北方又结一座寨门。山顶地形狭长,寨墙南北相距近180米,东西相距约50米,像一颗橄榄,总长度360多米。
  三、紫竹寺
  相传始建于隋朝,唐朝时迁建于半山,明朝洪武年间又迁于此。紫竹寺坐北朝南,由拜庭、正殿和厢房组成,占地735平方米。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
  四、画马石
  位于晋江市区。《闽书》记载:画马石在晋江二十八都罗裳山玉髻峰下。画马石边又有一方石刻,明正统年间乡人所刻,记述明正统十二年(1446年)灾荒,里甲无法向官府交清征派米粮,乡人逃窜他方,里长借贷先为完纳之事。“正统崖刻”“画马石”都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陈埭丁氏宗祠
  位于陈埭镇岸兜村。丁氏祠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为陈埭丁姓祀祖之处。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毁于兵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并加以扩大。清代进行过4次大修,1984年、2001年又进行整修。祠堂坐北朝南,由进门、厅堂、后堂和左右庑廊组成,占地面积756平方米。其中,三开间厅堂单独建于中央平台,庑廊连接进门、后堂,构成一个中文“回”字,而且在后堂右后角截去一角,正好与传统书法“回”字右上角的折角一样为其最有特色之处。
  1979年,经落实民族政策,陈埭丁氏回族的民族成分得到确认。1985年,陈埭丁氏宗祠辟为晋江博物馆回族史馆,以大量资料图片和实物展示陈埭回族形成、发展的历史。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队到陈埭考察,参观陈埭丁氏宗祠、陈埭回族史馆,并在祠堂右侧植下一株友谊长青树并立碑纪念。陈埭丁氏宗祠是研究泉州海交及古代阿拉伯人入籍中华的重要实物证据。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涵口古民居
  陈埭涵口古建筑群有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民居,是一片闽南古民居博物馆。陈紫峰祠、石埕祖厝、容斋宗祠、陈德烟宅、陈氏宗祠、正通官衙,分别建筑于明、清和民国三个时期,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是晋江古民居保存较好的一处。涵口村为陈氏聚居村落,素称“北岸陈”,自陈家祖先碧溪公在元朝末年来居,注重文教,子孙学者多,科第不绝。
  七、庆莲寺
  庆莲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992年,主持庆莲寺的是时任晋江佛教协会会长向愿师,他吸收海外佛教发展的经验,走的是“服务大众—积累资金—扩大影响—还馈社会”这条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利用社会捐赠,1997年,又扩建一座高3层、面积2400平方米的宏法堂。庆莲寺也以向社会奉献爱心的实际行动来体现佛教的济世精神。
  八、白毫庵
  白毫庵始建于宋,明天启年间重修扩大为三进殿堂,清初遭战火焚毁,仅存正殿,2000年起,则由文管单位拨款及群众捐资重修,其正殿仍保留明代建筑规模。离白毫庵百步处,是张瑞图故居。
  九、庄用宾故居、状元衙
  庄宅是一座五开间三落大厝,并附有回向、护厝、石埕和水井。宅院坐北朝南,砖石结构墙体,单檐硬山式屋顶、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的木构架,具有典型的明代闽南建筑风格。
  十、石鼓庙与乡贤祠
  石鼓庙始建于宋代,原先供奉福佑帝君,后又供奉吴真人、仁福王、顺正大王等。庙因地处石鼓峰而得名。先前在这小山上有一块圆而薄的大石,架在石上,敲击时会发出“镗镗”的声音,所以称为石鼓,“石鼓传声”是青阳八景之一。石鼓庙的建筑,保持着明代重修的格局,祠庙排列如曲尺形。
  第二节 深沪湾旅游度假区
  该区包括金井、深沪、龙湖、英林4个镇,旅游资源以“海”为特色,以衙口、深沪、围头景区为主。
  一、衙口休闲旅游度假区
  (一)施琅宅祠
  位于龙湖镇衙口村,施氏大宗祠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始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靖海侯施琅重建。祠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正厅、后堂及厢房组成,前设院埕。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正厅及后堂前有石铺天井。主体建筑与厢房之间有火巷。祠内存清康熙二十八年(1671年)施琅撰《衙口施氏大宗祠记事碑》,康熙皇帝褒奖施世伦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施琅宅(靖海侯府)位于施氏大宗祠西侧,建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硬山式屋顶,穿斗式木结构的闽南古大厝。五开间三进,带东西厢房,大小房间60余间,建筑面积达2175平方米,前面石埕面积38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2560平方米。2003年,辟为施琅纪念馆,中厅安放着曾收入《故宫文物大典》图册的清代施琅戎装石雕像,次间到第三进布置为展厅、演播室。2006年,施氏大宗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衙口古建筑群
  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攻台后,许多施氏族人东渡台湾,进行开发。清光绪八年(1882年),施氏几个堂兄弟商定要在家乡建业立足,一年内18座大厝同时营建,前面开池塘通海,货运船只停泊在深沪港,货物可分卸在小船上,沿港道运到门前。临池的书房取名“通瀛书舍”。长顺房的古厝是典型的闽南传统建筑。厅前石刻联对、诗匾,墙间水磨镜面窗,石堵下的螭虎脚,堂前的柱础石等石雕工艺,梁枋间的狮座、金瓜、花篮及门窗隔扇的木雕工艺等一类手工创作的艺术品。
  (三)定光庵
  始建于南宋,宫庙坐东北朝西南,由外埕、门厅、钟鼓楼、庑廊、前殿、后殿、厢房组成,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保存清代建筑风格。1988年再次重修。
  (四)“赤虾墓”
  该墓为施氏九世静隐公夫妻、十世敦古公夫妻及十一世勤斋公五圹合葬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重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施琅平台后封侯之时。墓丘封顶以整石雕成龟壳状,墓桌、墓曲手均用整石砌就,顶压石雕昂首长龙,雕工精美,形制奇特。199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湖
  龙湖系古泻湖地质遗迹。距今2000多年,龙湖原为深沪海湾的一部分,后因海湾拦沙坝的形成,古海湾淤塞形成天然的古泻湖,因河流淡水的长期注入,使其不断淡化最终形成淡水湖。龙湖水域面积1.62平方千米,水深约1.5米,沿岸绿树成荫,是休闲、游览和开展水上运动的好去处。龙湖盛产的鳖、鲈鱼和鳗鱼,被誉为“龙湖三宝”,此外龙湖鳖因其背甲上有一圈金色边缘,故享有“龙湖鳖,锒金边”美誉。龙湖水源丰富,水质甘甜,成为供给晋南5个镇数十万人饮用的水源。
  (六)龙王宫
  系为龙神之庙。古人深信龙湖里隐藏着神龙,每逢旱灾,在泉州的知府、县令带着老百姓,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焚香步行到这里求雨。左壁两方是《重修龙王庙》碑记,记载清嘉庆、道光、同治年间重修龙王庙,捐钱的不仅有当地百姓,还有泉州知府、远在台湾的商号及沿海船商。
  二、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
  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为泉州地区第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位于福建省东西部晋江半岛的海滨地带。2003年8月27日,被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省级地质公园后,2004年1月19日,又被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68平方千米,区内拥有海底古森林、古牡蛎礁等古生物遗迹,古人类旧石器遗址,海蚀地貌和里亚斯型海岸地貌等丰富的地质景观。公园北依石狮市,东濒台湾海峡,西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交通便捷,周边有施琅将军纪念馆、钱江真如殿、西资岩石佛、崇真殿等10多处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地质公园集自然、人文、历史景观于一身,融知识性、科普性、娱乐性于一体,是开展地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滨海地质大观园。
  (一)福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
  该区是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遗迹和距今15000多年的古牡蛎礁为主要对象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1平方千米。区内的深沪湾沙滩延绵4000米,以中、细粒石英砂为主,平坦松软,晶莹洁白。景区海边还拥有长约1000米,高约8米的红土陡崖,碧海丹崖,景色极具壮观。景区内还拥有大面积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和距今15000多年的古牡蛎礁古生物遗迹。它们对于研究海陆变迁、海平面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
  位于深沪镇。1983年,在深沪湾水深3—4米处发现一批直径35—100厘米的古树桩,经广东地质队勘测鉴定,为7000—7500年前的古森林遗存,树种以生长于丘陵酸性土壤的古油杉为主,并夹有桑树、皂荚树等,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被海浪泥沙掩埋形成,呈原生直立状态保存的地质遗迹。1995年,深沪湾古森林遗址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三片出露的古森林遗迹分布区,发现24株古树桩,其中22株在中潮区,2株在低潮区,距岸最近的距离100米,株间最小间距11米,埋藏部分约15—20米。由于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树桩不会腐烂,但露出部分受海洋微生物蛀蚀,会发生残损。在与古森林遗迹相距200多米的潮间带海滩上还出露着一大片方圆约5000平方米的古牡蛎礁,它是大量古牡蛎死亡后胶结成礁形成的,其种属以近江牡蛎、僧帽牡蛎为主。古森林和牡蛎礁遗址对深沪湾及台湾海峡古地理、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三)烟墩山烽火台
  位于深沪镇。烟墩山烽火台是明代抗倭遗址。“烟墩烽火”是深沪古镇八景之一。深沪自古是一处海防要口,狮峰山顶海拔78米,是深沪半岛最高处。明洪武年间,江夏侯周德兴到闽南建城立寨,巩固海防。明代防倭,在狮山顶上建造烽火台,因烽火台又叫烟墩,所以这山冈亦称为烟墩山。新中国成立后,深沪的爱国侨胞主动捐资重修烽火台,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亲笔题“烽火台”三个大字。1941年,烽火台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市政府公布深沪烟墩山烽火台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璧山崖刻
  位于深沪镇。璧山,是深沪狮峰山的别称,临海石坡峭立,青苔斑驳,浑然一片。山顶林木苍郁,一望碧绿。古人在山边开凿出一条逶迤曲折的石径,作为深沪渔镇鱼盐输出的通路。在这段长近200米的石栈道上,崖刻众多,有相传唐末诗人罗隐书写的“璧山”两个大字、有诗碑《深沪即事五言排》、有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捐修南北赤埕暨新建义冢碑记》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立的《新建璞石山义冢碑记》及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蔡廷耀捐银修理这条石门宫路的记事等。
  (五)镇海宫
  始建于元代。相传清康熙年间,施琅将军攻台前,曾于镇海宫附近屯兵牧马。攻取台湾之后,从台湾移植能防风固沙的沙蓬草(俗名老鼠剌),到这里种植。1994年,镇海宫由旅菲、旅马侨胞,港、澳、台胞及地方捐资500余万元重建。庙宇占地4.67多公顷,主殿建筑面积1740平方米。其是晋江最大的庙宇之一。每逢农历四月十八前后,海外侨胞纷纷组团回乡参加庙会,举行祭典。届时宫中信众如云,香烟缭绕,宫前好戏连台,舞龙、舞狮、大鼓、十音,各种民俗游艺活动齐集,一展风采。
  (六)深林宫
  是深沪湾的一处古迹,奉祀妈祖娘娘的殿宇。宫殿巍峨,楼亭金碧,背靠林带,俯视海湾,仿佛人间仙境。
  (七)深沪渔港
  宋代,深沪属安仁乡弦歌里,是世界贸易大港泉州港的支港之一。当时在深沪港出入的大海船长度达到40米。清代,深沪海交贸易一度也很兴盛,曾建立“行大南大北”的益源、义美、东昌、协庆等多家船行,北上天津、烟台,南下台湾、安南、南洋。全镇大中渔船达到300多艘,年水产品产量10多万吨。制衣厂、拉链厂、水产品加工厂等乡镇企业更成为深沪经济收入的主要支柱。
  (八)崇真殿
  崇真殿是泉南著名的道教观庙,始建于宋代。庙中祀北极玄天上帝,也称真武大帝。崇真殿被称为“圣殿”,建筑宏伟。“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刹塌坏。改革开放后,深沪乡民先后集资200余万元,自1984—1998年建设,恢复这处古迹。1991年,被列为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九)宝泉庵
  唐代深沪建有宝泉庵。相传,宝泉庵先前规模很大,前后三进殿堂,前面百米处还有一座山门。庵中奉祀三宝如来和玄天上帝、广泽尊王等神。历经兴废,到清咸丰年间仅存一座后殿,20世纪50年代初又遭战火破坏,“文化大革命”时被夷为平地。20世纪80年代初,由海内外乡亲重建宝泉庵,成为闽台人民血缘关系的实证。
  (十)古人类活动遗迹——旧石器遗址
  2002年8—12月,中科院、国家环保总局地质环境系统研究中心等单位受晋江市政府委托,组成晋江深沪湾护岸工程海岸动力地貌考察小组,在深沪镇一带进行项目野外考察时,在保护区周边的金屿、科任等地陆续发现6处有埋藏人工石制品的地点,先后挖出旧石器石制品36件。2003年1月29日,受晋江市政府委托,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在北京组织国内11名著名的旧石器专家召开鉴定评审会进行鉴定,专家依据地层对比一致认为,该批石制品为距今80万—50万年的旧石器。这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个重大的发现。
  三、围头湾海滨旅游度假区
  该区地处长乐——南澳断裂带向海突出的部分,变质岩非常发育,受长期浪蚀、磨蚀、风蚀及重力等作用影响,景区内形成千姿百态的风蚀、海蚀地貌。2002年,中科院研究人员又在地质公园发现7处距今80万—50万年的旧石器遗址,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古人类演化、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课题增添新的内容。
  (一)西资岩
  位于金井镇。西资岩寺中有唐代摩崖石刻造像,寺周围有坐鲤观音、玄天上帝摩崖造像,有明代易学大师蔡鼎的“瞻星台”、观易亭和后人纪念他的无能祠。西资岩山奇石美,自古称为“泉南胜概”。它以“西教(佛教)反资(用、取)中国”之意命名。殿内三尊石佛是利用山上一堵天然岩石雕凿出来的,佛像纹饰精美,面相丰满,为唐代风格。1985年,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塘东沙堤
  位于金井镇塘东村。塘东沙堤(也称沙线),是一座由大海和风堆成的沙岸,长1700多米,宽300—500米,高度4—7米,是自古有名的“安平商港”的出入口处。沙堤里面是内海,退潮后就现出一片滩涂,历来有村民在这片肥沃的滩涂上养海蛎,讨小海,是一处天然的良好湾澳,船舶避风去处。
  (三)福全古城
  在宋元时期福全是一个商船往来的海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周德兴在沿海建卫所以防倭寇而修建的所城。明代建城后,福全城驻兵千员。福全城形如葫芦,也称葫芦城,城内分十三境,城外还住着不少住户。明代号称“万人渊”。福全城东面的元龙山,自古为城中一景,城里的城隍庙、关帝庙、天后宫、临水夫人庙都是历史悠久的宫庙。南门外的留从效庙和洞内摩崖造像是宋代古迹。福全城东无尾塔,是风水塔,与海边一座天然大石合称“一剑一印”。
  (四)石圳海岸变质岩
  位于围头半岛东部的石圳村。石圳海岸变质岩是全国少有的变质混合岩典型剖面,岩体的独特而复杂,经历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是研究古海洋,古气候及台湾海峡地质构造变化的实物依据。它与附近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同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五)“八·二三”炮战遗址——毓秀楼
  位于晋江市最南端的围头村。毓秀楼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吴姓华侨修建的小洋楼,华侨出国后,由族人居住。“八·二三”炮战时,这座钢筋水泥建筑成为海军某连的连部,毓秀楼弹痕斑斑。战斗过后,围头人在清理废墟、建设新村的同时,留下这座楼,作为一个战争年代的历史见证。
  (六)围头瞭望台
  围头与金门岛相距仅5.6海里。为配合1998年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市政府投资近40万元在围头万吨码头边建设瞭望台。瞭望台景点聘请厦门建南环艺公司设计,由瞭望台、亭子、山坡塑石、园路及通向景点的水泥路组成。景点建设于1998年11月底完工。瞭望台与月亮湾海滩、金沙湾沙滩组成一个晋江独特的旅游景点。
  (七)金沙湾海滨浴场
  位于金井镇围头村,是夏日洗浴消暑的胜地。金沙湾有长2000多米的沙滩。
  (八)安业民烈士纪念碑
  位于围头。安业民,辽宁省开原县人,1939年出生于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95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个优秀的海岸炮兵。1958年“八·二三”炮击金门英勇战斗,牺牲时年仅20岁。战斗结束后,安业民的战友在他浴血奋战的地方竖立起纪念碑。
  第三节 安海龙山文化旅游区
  该区包括安海、东石、永和3个镇,旅游资源以“古”为主要特色,集中分布于安海、东石的安海湾沿岸及北部的灵源山。主要旅游景点:灵源山、灵源寺、安平桥、龙山寺、三里街、安海朱祠、星塔、东石寨、白沙古战场、古檗山庄、南天寺、龙江寺。
  一、灵源山
  位于灵源街道。灵源山海拔305米,是泉南一座名山,山上有泉南最享盛名的寺庙之一灵源寺和众多古人留题的摩崖石刻。灵源山的松涛涧响,幽岩怪石,吸引方外之士来此修持,历代还有不少儒生住山结庐读书。灵源山间,古人留题的摩崖石刻十分丰富,有“灵壶天”“步云关”“望江石”“石镜道人之塔”等摩崖石刻。除题字石刻而外,灵源山天然怪石亦多奇趣。山间还有“玉犬吠日”“金蟾望月”“老蚌生珠”诸般名色的怪石,皆惟妙惟肖,引人入胜。
  二、灵源寺
  位于灵源山上。“自古名山僧占多”,相传早于隋初开皇八年(589年),有僧人于灵源山顶立寺祀奉观音大士,常有紫云盖上,故号“紫云寺”。隋初名僧一粒沙曾来此驻锡。唐代又有道士蔡明浚来庵隐居,与寺僧守净共同扩建。宋嘉祐元年(1056年),御史吴中复、吴中纯昆仲于此隐居修道。元末明初,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亦遁于此山,削发为僧,号沐讲禅师并建新寺于山腰。经历代僧众保护修葺,千年古刹灵源寺成为泉南最享盛名的禅林之一。
  三、安平桥
  位于晋江市安海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因桥长近五里俗称“五里桥”,东连晋江安海镇,西接南安水头镇,横跨在两市交界的海湾上,是古代首屈一指的长桥,历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1961年3月4日,经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龙山寺
  位于安海型厝村。古名普现殿,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店。因位于安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是驰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佛教寺院。龙山寺中文物有“三绝”:圆通宝殿内供奉的主尊千手千眼观音、圆通宝殿前的一对清道光年间立的辉绿岩盘龙柱、寺两侧的钟鼓楼内的一鼓一钟。龙山寺殿宇巍宇宏观,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在台湾200多座龙山寺,其建筑形式与安海龙山寺大体相同,供奉也相同。安海龙山寺是研究闽台关系史的重要史迹之一。
  五、三里街
  正名为“中山路”,分为南、北、中三段。最早的一段南路始建于民国8年(1919年),是近代安海商业最为繁茂的街道,安海商业发达的一个缩影。在老街上品尝安海的土特产、风味小吃。安海还保留着很多的传统习俗,最著名的为每年端午节的“唆锣莲”活动。
  六、安海朱祠
  位于安海镇镇政府驻地西侧兴胜境。宋嘉定四年(1211年)始建,历代重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建。祀朱熹,故名朱文公祠,又名启贤祠。祠占地面积932平方米,坐北向南,由门、庑廊、大成殿组成。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式。天井中立宋代“杏坛”碑1方、清乾隆年间《重修启贤祠》残碑1方。另有明代黄凤翔、黄汝良撰文的《安海新设驻镇馆记》2方,是从原安海驻镇馆移来。安海也因朱祠而素有“二朱过化”之美誉,历代人文荟萃,从宋至清,中举200余人,得进士100余人。
  七、星塔
  位于安海镇,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少年读书处,一座四角五层实心楼阁式砖塔,周围用白花岗岩长条石围成护拦。单边长2.4米,通高16.6米,底座是用石头砌成的,每节砖叠涩稍挑檐,每节缩小,四面作假门。第三层西面嵌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郑成功的叔叔郑芝鹏撰写的《重建星塔小引》碑记一方,第四层嵌有“星塔之塔”石刻,塔刹作葫芦形。
  八、东石寨
  位于东石镇,相传原是春秋时代闽中畲家寨,当时有畲族聚居于此,后徙居闽东,遂人去寨空,年久荒落。隋朝开皇年间,旧寨重修,改名为东石寨。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东石寨又进行一次重修。南宋,东石寨开始成为读书讲学的文化基地。明末,郑成功为抗清复台在东石寨安营扎寨,招“五虎”“布九营”,把古寨作为整军练武、筹粮筹款的一个重要基地。
  九、白沙古战场
  位于东石镇正南方向,是石井湾两岸的河流汇入大海冲积而成的一个半岛,正对金门岛,探入石井湾,扼守通向石井、东石、安海、水头等繁华集镇的航路,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郑成功据守金门、厦门抗清时,东石寨是他的水操台、指挥所,白沙则是他主要屯兵基地。与东石寨一起被晋江市政府列为民族英雄郑成功遗迹保护区。
  十、古檗山庄
  位于东石镇檗谷村。占地1.7万平方米,整体四方圆角形,坐西北朝东南,讲究对称,是一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古园林建筑、私家墓园。进门匾额外楷书“黄氏檗庄”,内篆书“终为史庄”,分别为名家张骞、陈宝琛手迹。坊门及“息庐”“檗荫楼”“景庵”及“瞻远山居”等中西混合式建筑,内有近代名人的题咏石刻190多方,名人180多人,近代书法金石艺术于一室,堪称近代书法大全。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南天寺
  位于东石镇许西坑村,又叫石佛寺,是一座建于南宋的寺庙。寺内有二宝,即南天寺摩岩造像和“泉南佛国”石刻。南天寺摩岩造像雕在巨岩崖壁间,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高7米,宽16米。三尊石佛富有唐代雕刻手法的风格余韵,是宋代继承唐代石刻艺术风格的作品。南天石佛为泉州地区所罕见,实为难得的佛教石窟。南天寺留下很多名人的墨宝,两侧石坡上的“泉南佛国”四个大字,每字高达2米多。198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二、龙江寺
  位于东石镇凉下村,因东石港古名龙江,而取名龙江寺。龙江寺历经多次修建,拥有相当规模。寺庙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有砖石土木结构五开间的前殿、大殿、后殿三座,各殿之间铺着宽阔的石埕。大殿左右建钟楼、鼓楼各一座;前、后殿两旁起盖厢房。1991年,晋江县政府公布龙江寺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 紫帽山休闲旅游区
  该区包括紫帽镇、磁灶镇和内坑镇,以名山胜水、文物古迹为主要景观:铁灶山摩崖石刻、紫帽山、晋江高尔夫球场、磁灶窑址、俞大猷墓等。
  一、铁灶山摩崖石刻
  位于紫帽镇。众多宗教石刻荟聚在铁灶山岗上,有合称“西方三圣”石雕佛像,还有一方颂扬佛法的联对,后面刻着“康熙己丑正月佛弟子黄志璋稽首题”,解开铁灶山诸多宗教石刻年代之谜。一方兀立的大石上刻着俊骨逸韵的六个行楷大字,“攀龙鳞,附凤翼”,每字高有70厘米。1991年,被列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紫帽山
  与清源、葵山、罗裳被称为泉州四大名山,是晋江最高的山峰,海拔538米。紫帽山因山势峻峭,常有紫云覆罩山顶而得名,山间保存着自唐、宋以来许多不同历史时期的名人题刻,还有100方不同形状的“心”字石刻。唐代道士郑文叔,宋代著名道士白玉蟾、张伯瑞,明代抱素真人吴云静均住居过此山,是一处道教文化名山。山中还有“半山亭”“金粟洞”“凌霄塔”等景观。
  三、磁灶窑址
  位于磁灶镇岭畔村、钱坡村,发现的自南朝至明清的古窑址共19处,分布于梅溪两岸,有的堆积层厚达24米,甚为罕见。磁灶窑址主要包括梅溪两岸的土尾庵山、蜘蛛山、童子山、金交椅山等窑址,是宋元时期重要外销陶瓷窑口。主要产品有瓷碗、盏、匙、杯、盘、盒、军持、瓮、瓶、花插、碟及建材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青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纹饰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大多为外销产品,器形精巧,胎质薄,釉色以青、黑为主。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俞大猷墓
  位于磁灶镇苏垵村东南700米处。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晋江河市(今属洛江区)人,抗倭名将。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武进士,官总兵,卒赠左都督。墓为夫妻合葬,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坐南向北。墓丘三合土构筑,长2.86米,宽2.96米,高2.38米。墓室砖砌。墓丘前立石墓碑,高2.45米,宽0.92米,上刻楷书“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神道两旁存有石武翁仲2尊。近年重修神道,重雕石马、石虎、石羊和石望柱各一对。1991年,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