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电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2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电信
分类号: F626.5
页数: 8
页码: 564-5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固定电话的发展历程和业务情况。从设备容量来看,晋江市固定电话经历了多次扩容,设备总容量不断增长。从业务来看,固定电话用户数量在不断增长,公用电话和磁卡、集成电路卡电话(IC卡电话)等也得到了发展。同时,这段内容还提到了晋江市在固定电话业务方面的一些创新和举措,如发展公用电话、推出校园卡公用电话和201智能电话等。
关键词: 晋江市 信息业 电信

内容

第一节 固定电话
  一、设备容量
  20世纪80年代初,县邮电局引进日本富士通程控交换设备,容量4000门,其中青阳为母局1200门,石狮设模块局1200门,安海设模块局800门,全县设有PCM41个系统。
  1989年2月,紧急扩容2000门。其中,青阳800门,石狮800门,安海400门。
  1990年4月,又引进15000门。其中青阳5700门,安海4300门,增设5个模块局,即龙湖1500门、金井1500门、英林1500门、陈埭2000门、磁灶2500门。至此,晋江电话容量19000门,开通投产后,电话号码由5位升为6位。
  1993年7月,扩容53000门。新建安海、龙湖两个母局,增设永和、东石、内坑、深沪、池店、罗山、洋埭7个模块局。1994年3月6日,晋江市程控电话号码由6位升为7位,同年12月,扩容108000门,全市程控电话总容量180000门。
  1995年12月,扩容70000门。至此,全市程控电话设备总容量250000门。
  1998年12月,引进华为C&C08程控电话设备45000门,全市程控电话设备总容量达295000门。
  1999—2007年,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多次进行设备扩容。2004年8月8日,晋江程控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全市建成青阳、安海等总容量近50万门。至2007年底,全市程控电话设备总容量近60万门。
  二、业务
  (一)电话用户
  1987年9月,县邮电局程控电话开通半年后,晋江(包括石狮)实装用户2977户,占总容量4000门的73.18%。
  1991年6月,晋江城乡电话计费用户10300户,成为全省第一个电话计费用户超万户的县。
  1992年6月,晋江市农村电话用户10203户,成为全省第一个农村电话超万户的县级市。同时安海、陈埭、磁灶、英林等4个镇超千户。
  1994年3月,晋江市农、市话用户突破4万户,达4.0301万户。5月15日,英林镇英林村电话用户1005户,成为福建省第一个电话千户村。7月1日,陈埭镇26个建制村村村电话上百户。
  1995年3月,陈埭镇电话上万户,成为全省第一个电话万户镇。
  1996年6月,晋江市城乡电话(固定电话)100116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10.24%,提前5年实现邮电部提出的2000年城乡电话普及率10%的目标。
  1997年,晋江市城乡电话145907户,普及率14.8%。
  1999年7月,晋江市城乡电话在全省率先突破20万户,达219760户,电话主线普及率22部/百人,建成电话3万户镇1个,农村电话2万户镇2个,万户镇8个。
  2001年5月,晋江市城乡电话总数成为全省首个城乡电话突破30万户的县(市)。
  2002年,晋江市城乡电话用户总数45.5万户。
  2003年4月,晋江市城乡电话总数在全省各县市局率先突破50万户县(市)。
  2006年,晋江市城乡电话用户达到792074户。
  2007年,晋江市城乡电话用户随着移动电话的发展,固定电话总数回落,只有484884户。
  (二)公用电话
  20世纪80年代,晋江的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程控电话开通之后,社会对信息需求日趋迫切。1991年12月,晋江县城首批开办公用电话代办点10处。
  1993年7月,在青阳市区繁华地段(市医院、大剧院)等4处设立邮电服务亭,开办公用电话业务,并利用社会代办力量实现私话公用。
  1994年,发展公用电话1094处,全市公用电话总数1857户,公用电话普及率1.95‰。
  1996年,发展公用电话800处,全市公用电话总数3953户,公用电话普及率5‰。
  1996年,全市公用电话开始配置单路计费器。
  1997年,新增设公用电话点1146处,全市公用电话总数5099户,普及率5.17‰。
  1998年,全市公用电话开始配置4路计费器。
  2002年起,晋江电信分公司出台计费器借用,赠送公用电话票据优惠措施,加大对电信公用电话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增强电话公用电话的吸引力。
  2002年,为方便师生与家人通信联络,推出校园卡公用电话。在全市教育系统内部普及家校通插卡公用电话。
  2003年,为方便企业内部职工通信需求,推出201智能电话,在“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内部均采用企业内部201智能插卡公用电话。
  1992年10月1日,市邮电局首次开办磁卡电话。
  (三)磁卡、集成电路卡电话(IC卡电话)
  1993年2月,磁卡电话发展到村级模块局,先后在市局营业厅,新北路支局及磁灶、陈埭、安海、龙湖、金井、英林开通磁卡电话10部。
  1995年,磁卡电话继续发展,扩大到边防、学校、工厂、企业、酒店等。
  1996年,磁卡电话大量发展,并出现集成电路卡电话(IC卡电话)。
  1998年5月,市邮电局为方便群众、服务社会,减少社会对公话的投诉,提高公话服务水平,开始在全市各乡镇安装IC卡公话,在青阳、安海2处建成IC卡公话一条街,共安装IC卡公话506部,各乡镇平均2个以上IC卡电话亭。
  1999年,移动电话的发展,IC卡电话被淘汰。
  (四)虚拟网集团电话
  1996年起,市邮电局鼓励用户小交换机并入邮电公网。
  1997年,市邮电局发挥虚拟小交换机功能,吸引小交换机转入公网。
  1998年,全市所有F-150交换系统软件均顺利升级为SC9版,具备虚拟小交换机功能,为全方位解决小交换机撤机并网的工作提供保证。
  21世纪初,为发展虚拟网,市电信局采取“大力宣传、巧树样板、突破重点,全面开花”的发展战略,引导大型集团公司及中小企业安装虚拟网。至2007年,晋江全市安装虚拟网57071户。
  第二节 移动通信
  一、模拟移动通信
  1991年8月,县邮电局开通模拟移动通信(俗称大哥大)。
  1993年6月2日,晋江青阳移动通信基站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全套设备,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模拟移动通信基站之一。
  1994年,全市移动电话用户数5278户。
  1995年11月18日,晋江邮电局开通“全球通”数字移动通信,完成磁灶等4个基站扩容,新建罗山、安海等5个基站,提前完成青阳基站的改制任务,保证全省模拟移动电话频率的顺利进行,使移动电话覆盖全市各乡镇及沿海附近海面。至1995年,全市共有2万多模拟移动电话用户。
  1999年10月,市电信重组,移动通信剥离工作基本完成,市电信局的主要业务范围为城乡电话、数据通信。
  至2001年12月,模拟移动电话业务彻底退出市场应用。
  二、数字移动通信
  (一)全球数字移动通信电话(GSM数字移动电话)
  1995年11月,“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开始应用,至1999年10月,在网用户数14万户。
  1998年10月,邮电分营。1999年7月,电信分营。同年10月27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晋江分公司(以下简称移动晋江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在保留“全球通”这一高端客户品牌的同时,晋江移动也根据市场需求,于2002年和2003年分别推出适合大众客户的“神州行”品牌套餐和适合年轻消费群体的“动感地带”品牌套餐。至2007年12月,晋江移动客户总数113万户,其中全球通客户16万户,动感地带客户19.5万户,神州行客户77.5万户。
  2003年,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晋江市分公司(以下简称联通晋江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同年,联通晋江分公司推出实惠、方便、低通信门槛,贴近百姓生活沟通需求的“如意通”品牌。2006年,晋江联通推出以丰富的增值业务和通信功能,满足年轻人多样性的通信需求的“新势力”品牌。截至2007年12月,晋江联通GSM用户数12万户。
  (二)码分多址网络(CDMA网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联通公司决定实施差异化经营的战略,通过技术上的跨越开创市场竞争的新局面。按照“商务、娱乐、健康、保密、时尚”的市场定位,为使用户享受到CDMA1X网络的技术优势及便利,2003年,联通晋江分公司推出基于CDMA1X网络的“联通无限U-Max”增值业务。为协调G、C两网,使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004年,联通晋江分公司推出兼容G、C两网的“世界风”双模系统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率先从技术上实现G、C两网的协调兼容。
  至2007年12月底,联通晋江分公司CDMA在网用户数22万户。
  第三节 宽带网络
  一、网络设施
  2001年,市电信局开通ADSL宽带接入业务。
  2003年,在推动网络调整及优化的同时,优化宽带核心网络及接入网络,并进行归并调整相关带点设备等,为宽带业务的战略性发展提供网络保证。
  2004年,新增宽带接入服务器,有效解决宽带用户的上网带宽问题,通过网络的快速扩容,逐渐形成以综合接入设备为主的接入网络总体架构,缩短用户接入距离,增强网络通信能力。
  通过开展对小区交换机优化工作,更换网管监控的接入层交换机,提高宽带用户的服务满意度。
  2005—2007年,随着业务快速发展,经多次网络扩容来满足用户需求,也为晋江经济发展搭建一条方便快捷的通信信息之路。
  二、业务
  (一)宽带业务发展
  2000年10月,由市电信局投入建设宽带网示范小区竹园住宅小区。2001年,宽带接入网建成,是福建省最大宽带网示范小区。
  2002年4月,安海镇成为晋江市首个农村宽带千户镇。
  2004年6月,青阳电信分局宽带用户突破1万户,全市宽带用户总数5.98万户。
  2006年,净增宽带用户4.2万户,宽带用户12.4万户。
  2007年,净增宽带用户2.4万户,宽带用户16万户。
  (二)数字晋江建设
  2001年开始,晋江为做好数字福建政务信息网接入机房配备安装,接入点接入和政务信息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工作,为数字晋江建设做好前期工作。市启动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推进政务信息化进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总体规划》《晋江市电子政务工程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和专家论证会,并通过国家级专家论证。协助电信局组织实施电子政务专网通信平台建设,完成首批65个单位互联互通和部分信息资源共享,建成晋江市政务网站,配合实施行政审批中心和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建设,与厦门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联合组织网管人员61名进行培训,与市人才中心联合设立晋江市信息化培训中心并开班培训;同时加大本局信息化建设力度,建成内部办公局域网,形成内联“数字福建”本市电子政务专网,外接互联网的标准化办公自动化网络。
  2003年,晋江市加快电子政务组织实施步伐。市电信分公司参与筹建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指挥部并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组织指挥部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和指挥部与深圳专家科技有限公司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制定出台晋江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指挥部工作规则》《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并提请市政府批转执行,组织指挥部成员赴四川绵阳、广东深圳学习和考察。加强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内部现代化、网络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和各项管理制度,建成网络管理中心管理办公局域网。配合推进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围绕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开展预可研,形成包括3个系列(基础系列、应用系列)19个子项目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方案和电子政务建设年计划,并报经市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开展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按计划完成第一批8个建设项目(硬件平台、信息交换平台、安全保障体系、一体化行政审批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电子政务门户、呼叫中心、可视化办公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撰,并通过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为主任委员的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论证。组织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可研报告报批、招标方式确定、招投标对象考察、招投标机构选择和评标专家委员会筹建等各个环节的请示、报批和落实工作,配合市政府采购中心精心组织项目发标、评标活动,完成第一批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和承包合同的签定工作。协助开展党政干部电子政务全员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参加省、泉州市举办的计算机和电子政务专项培训以外,还与深圳中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国家信息化培训认证办公室(深圳中心)联合举办第一轮全市机关干部职工电子政务培训。培训采取分期、分批、分层次开班授课与统一大纲、统一考核、统一发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参训对象分为领导干部(副科级以上)、CIO(部门信息化分管领导)、技术人员和普通干部职工四个层次,组织2场一般公务员、1场领导干部电子政务专题讲座,参加人数2500多人,加强“数字福建”政务网横向接入网建设管理,完成“数字福建”晋江政务网站改版,加大信息采集、发布和系统维护力度,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被省数字办评为“2002—2003年度全省政务信息网建设先进单位”。做好“数字福建”晋江节点管理和接入单位的审核上报工作,新增接入单位1家,申请接入1家。
  做好“数字福建”视频系统晋江分会场的维护和会议保障工作,不断完善会场音响、视频、灯光等相关设备,2003年5月起,完成15场国家、省级视频会议的保障任务。协助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立行政审批网站并分别接入互联网和全省政务网,帮助工业园区办公室和行政中心筹建办完成有关规划、设计方案的网上公示任务,起草晋江市《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决定》。
  2004年,全面启动电子政务培训,完成第一批电子政务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第一批启动建设项目共有5个,分别是硬件网络平台、政务门户、一体化行政审批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信息交换平台。其中:1.硬件网络平台,设备大部分到货,2台IBMP670完成基本的安装调试,政务门户所用的2台IBMPCSERVER安装并完成调试,使用正常,7月底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及测试工作。2.政务门户,完成主站点的需求确认,初步验收测试工作,以及龙湖、灵源街道、广电局、档案局四个子站试点单位的需求确认、网站建设工作。第二批子站建设单位经过调研反馈后,基本确定。子站的6套建设风格模板开发完成,在网上发布,供子站建设单位参考,8月底完成第二批子站的建设。3.一体化行政审批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信息交换平台,经过4个多月的详细需求调研和反复的与7个试点单位的交流,完成需求分析与确认,7月底完成三个系统的系统设计工作。
  至2007年,由晋江市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中心牵头,联合厦门宝龙软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系LINUX研究所,成立晋江市产业集群信息中心,全面启动产业集群信息化平台建设,为加快产业集群信息建设提供支撑体系,形成晋江市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管理暂行办法。
  第四节 无线寻呼
  一、网络设备
  1988年7月,县邮电局开通无线寻呼,在龙湖安装无线寻呼台一处。
  1995年,全市城乡无线寻呼通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1—8频点无线寻呼机发射基站3个。
  1995年,市邮电局对全市范围无线寻呼发射信号进行测试,发现市内和沿海地区无线寻呼机信号接收较弱,误码率高,经方案确定,将龙湖局的无线寻呼机发射台搬迁到英林局,在罗裳山设立1个1—8频点的无线寻呼机高功率发射台,覆盖晋江范围的沿海海面及内陆地区和石狮地区,为群众带来便捷的通信。
  1997年1月1日,全市13家社会电信业务代办点,正式通过DDN专线与市邮电局联系实现无线寻呼号码资源共享、对外营业。同年,开通第10频点的无线寻呼机发射台缓解无线寻呼机地址码紧张局面,同时青阳无线呼发射台4—9频点的开通,使无线寻呼机信号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1998年,市邮电局新增安海、溜石、洋埭3个无线寻呼发射台,发射点数6个,基本解决晋江市境内寻呼各频点,信号覆盖问题。
  2000年,晋江市建设“泉灵宝”无线信息寻呼网,建成青阳、安海、永和、龙湖4个发射点。
  二、业务
  1988年,县邮电局发展无线寻呼389户。
  1993年,晋江市发展无线寻呼用户13146户。
  1994年,发展无线寻呼用户23939户,全市无线寻呼用户总数48382户。
  1995年,发展无线寻呼用户20235户,全市无线寻呼用户总数6.8万户。
  1996年5月,晋江市无线寻呼用户突破8万户。
  1997年2月,晋江市无线寻呼用户101849户,普及率10.44部/百人。同年7月,无线寻呼机111202户,普及率11.4部/百人。同年8月,市邮电局正式向各邮电分局和社会代办点同时开放无线寻呼自备机入网业务。同年9月,无线寻呼机120736部。
  1998年,全市无线寻呼用户逐年减少,至年底,无线寻呼用户107316户。
  2001年底,无线寻呼机完全被淘汰。所有无线寻呼机站维护人员转为维护其他通信设备。
  第五节泉灵通
  一、网络规模
  2000年9月28日,晋江市正式开通“泉灵通”公众无线电话。
  2001年5月上旬,市电信局泉灵通PSC2交换局割接开通及扩容升级,形成全市各乡镇区及周边发达村居,主要公路沿线泉灵通信号覆盖良好,提前实现“泉灵通镇镇通”的目标。
  2002年,加强泉灵通网络优化,重点加强高话务基站疏忙,边缘区域网络的覆盖,高掉话区的补点。
  2003年,优化调整高话务小区基站和通信质量标准不佳小区,全年新增泉灵通基站290台,更换调整780台,大幅度提高话务吸纳能力,基本解决信道不足难点。
  2004年,开展泉灵通交换机的扩容和资源调整,完成交换机模块的CORE700转换,通过对高速公路和省道晋江段基站的优化工作,和泉灵通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提高泉灵通网络服务质量。
  2005年,新增泉灵通信道,使泉灵通通信能力得到提升,合理增设和调整GPS基站一级同步率,从86%提升到97%。开展泉灵通网优工作,引入室内分布系统,解决酒店、大楼等人流集中地的信号覆盖问题,对较空旷大楼采用直接布放基站方式实现信号覆盖,网络承载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007年,全市泉灵通基站总数近4000台。
  二、业务
  2001年,晋江市净增泉灵通用户7.73万户,完成年计划163.1%,创历史新高,全市泉灵通用户总数8.47万户。
  2002年3月,晋江市电信成为全省首个泉灵通用户突破10万户的县(市)。
  2003年6月,全市泉灵通用户突破20万户。
  2005年,全市泉灵通用户27.8万户。
  至2007年,全市泉灵通用户32.4万户。
  第六节 电报 传真
  一、网络设备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县邮电局电报使用的是55型电传打字机,开通青阳—安海电传电路,随后又开通青阳—金井、青阳—磁灶、青阳—东石、青阳—中山街、青阳—陈埭的电传电路,从单机头发展到双机头,还在青阳、磁灶、安海等支局开始使用中文译码机。
  1989年,县邮电局电报设备有55型电传机25部,电子电传机28部。1991年1月,开通由西安邮电研究所研制的BJC32/64路公众电报分集器。同年8月,电报电路接入福州微机转报系统,实现国内电报传输自动化,县内电报由原来的幻线及实线电路全部改为电缆实线传输。
  1991年7月,晋江县青阳电信营业厅开通电报自动计费打印机。1994年3月,开通分组交换网,自动转报给分组交换提高转报速率,电报台席从1996年前的10台席减少至1996年10月的2个台席,主要用于农村程控电话无法到达的区域。
  2000年底,随着无线移动通信的开通,所有的电报网络与设备自行停用和被淘汰,相关单位、部门自行建立自己内部的电报网络专线。
  二、业务
  1988年及之前,县邮电局办理的电报业务种类有:天气、水情、公益、新闻、政务、普通汇款电报、业务公电电报、公务公电电报。1988年,增办“礼仪电报”,1989年,又增办“公众真迹传真”和“公众用户真迹传真”等业务。1988年,县邮电局出口国际、国内电报达1614946份,是1955年的292倍。
  1989年,为适应人们信息观念需求,县邮电局把专递业务从国际及港、澳来报扩大到一般电报,县邮电局来报专送业务量占农村来报量的93%。随着晋江市程控电话开通,国际、国内长途直拨业务的发展,电报业务呈逐年下降趋势。1990年,出口电报381103份,比1988年下降4.2倍,日后电报业务量再次迅速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电报业务自行终止、消失,相关军、政、气象、银行等部门的电报业务由各单位走本行业的专线网。
  2001年起,报务组人员开始分流。
  2003年,电报业务终止办理,报房拆除。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