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16
页码: 528-54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的道路运输情况,包括运输工具和运输业务两个方面。在运输工具方面,主要有汽车、拖拉机、摩托车、非机动车等。在运输业务方面,主要介绍了客运班车运输、出租车客运、客运站场等。其中,客运班车运输是晋江市道路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公路网络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个体运输户纷纷购置汽车,经营公路客货运输。
关键词: 晋江市 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

内容

第一节 道路运输
  一、运输工具
  (一)汽车
  随着公路网络快速发展,以及运输市场的开放,个体运输户纷纷购置汽车,经营公路客货运输。客运车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普通车型逐步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为空调车、豪华舒适型和出租小轿车;货运车辆从小吨位普通货车发展到大型货车、专用货车、集装箱车和危险化学品货物运输车。
  (二)拖拉机
  晋江县(市)参加营运的拖拉机有方向盘式和手扶式两种,一般在农村运载砖石、沙土、建筑材料和农产品等货物。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农村硬化路网发展,拖拉机运输基本被汽车运输取代。
  (三)摩托车
  摩托车分为二轮、三轮摩托车两种。摩托车具有体积小、轻便灵活、便于走街串巷的特点,被众多群众选为短途货运及作为代步工具,况且投资少、成本低、收益快,也被维持生计的下岗职工、农闲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首选职业,个人购车参与载客营运,成为晋江时兴的交通工具。
  (四)非机动车
  手推车分为独轮、双轮两种。曾经担负着晋江城乡的短途货物运输,20世纪80年代后,机动车发展而被取代,只作短途自货自运的辅助工具。
  自行车俗称脚踏车,分为二轮、三轮两种。20世纪80年代后,二轮脚踏车基本没有参加营运,只作群众短途代步工具。晋江三轮脚踏车一般是在自行车左侧增加一轮,三轮之间安装车架,载货的三轮车在车架上放置木板,可载货物重量100—150千克。载客的三轮车则在车架上放置双座位车斗,可载客2—3人。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减少,至2007年,尚有为数不多的三轮车在市区和镇区内载客。
  二、运输业务
  (一)客运
  1.客运班车运输
  1988—1990年,晋江公路客运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发展缓慢,全县仅有1家地方国营晋江县汽车运输公司独家经营。1990年,全县客运量310.62万人次。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晋江公路网络日臻完善、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外出商旅大幅度增长,给客运业带来发展良机,仅1992—1997年间,先后发展客运企业5家,形成国有、集体、股份、个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系,经营范围不断扩展,开辟省内外、长短途的客运班线,缓解“乘车难”的局面。至2000年,全市拥有客运企业6家,客运量1468.98万人次,比1990年增长4倍多。
  1991年起,晋江市(县)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按照“积极支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强管理”的方针,鼓励、支持发展农村客运,沿途设置候车亭,为农村客运提供良好环境,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出行乘车难的问题。2000年,随着农村路网的日臻完善,车辆结构日趋标准化,安全舒适性逐步增强,客运班车通达深度不断扩展。至2007年底,全市13个镇、6个街道,共386个建制村(居),通过客运班车336个、通车率87%。
  2001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群众出行商旅对舒适性、安全性、准点率和服务质量有更高要求。晋江市客运业为适应市场需求,由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高,车辆配备有大、中、小型的普通客车、空调客车、豪华舒适客车;经营方面有长短途的普通客运班车、直达班车、快速班车、区间班车、支线班车及客运包车等;服务质量从“等客上门”到想方设法“引客上门”,增设售票窗口和网点,电话订票、送票上门、优惠票价、延时服务及途中服务等,以车辆高档次、服务高质量、运行高速度、班次高密度、安全高系数、管理高效率,尽量满足群众商旅需求,提高运输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客运企业健康发展。至2007年底,全市旅客运输企业8家(详见下表),拥有省际客运班线49条,通达9个省市、48个地区(主要有重庆、四川、江西、湖南、湖北、广东等);市际客运班线15条,通达省内各设区市;县际客运班线23条,县内客运班线15条(隔10—15分钟发一班)。
  2.出租车客运
  1997年,随着晋江机场通航后,每天送往迎来数以千计的海内外宾客,出租车客运悄然崛起,个人或合资纷纷购置小型汽车,组成汽车出租企业。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汽车出租企业4家、小型汽车144辆、总座位720位。
  3.客运站场
  晋江市客运站在客运市场活跃的推动下,年年增加,同时不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站场集疏运功能,为旅客运输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至2007年,全市拥有四级以上客运站5个,分布在各主要镇(街道)。
  晋江市长途汽车站该站为县级客运站,设在青阳镇下行(泉安公路旁),有票房、行李房、办公室、生活区和停车场等设施,建筑面积857平方米,为一级客运站,隶属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晋江分公司。1987年,晋江县城改造和公路拓宽,停车场及部分站房列入拆迁范围。1991年1月,新车站建成,次年9月正式营业,迁至地处晋江市区主干道泉安公路与迎宾路交会处。新车站按照交通部颁一级客站标准建设,占地面积8525平方米,主站房为7层、建筑面积6914平方米,停车场地面积5050平方米,20个发车位,设有宽敞、明亮的候车大厅和空调候车室,总面积1200平方米,配套设备有LED电子显示屏及大屏幕显示系统、6个微机售票窗口和条形码检票,车辆安全检测系统等,设计发送旅客能力为1万人次/日。站房外表壮观、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各项服务设施齐全,运营后全面推行“三优”(优质服务、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三化”(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展,并与泉州、石狮汽车客运站微机联网售票、检票和调度。至2007年,营运线路辐射全国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2个地区及省内9个设区市,日发班车200余班次,日平均发送旅客6000人次。
  晋江市汽车站1991年6月,晋江县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动工兴建,12月竣工,次年元月正式运营。车站为二级客运站,隶属晋江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址设晋江市区中心繁华地段的陈埭路口,占地总面积5000平方米,其中办公楼、候车室、售票厅、广播室、询问处、行包托运处、小件行李寄存处、旅客餐厅、小卖部、茶水室及驾乘人员公寓、行包仓库、标准化公共厕所等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前后停车场(含通道)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发车位10个。配套设施有安全消防、广播通信、电子显示屏幕、行包搬运、洗车台、车辆安全检测等设备,设计日发送旅客8000人次。
  至2007年,经营省际长途和省内中短途的客运班线50多条,日均发送旅客5000人次,在跨省长途班车上安装车载移动电话,为旅客的商旅生活提供方便。
  安海汽车站1997年8月建成投入运营,为三级客运站,隶属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址设安海镇区风炉角。占地总面积11321平方米,其中站房及配套设施面积2830平方米,于主要承担安海及周边乡镇的省内外长短途客运,日均发送旅客1500人次左右。
  金井汽车站1995年2月建成投入运营,为三级客运站,隶属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址设金井镇区,占地总面积6500平方米,其中站房及配套设施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主要承担金井地区及周边乡镇的省内外长短途客运,日均发送旅客900人次左右。
  安平汽车站1995年建成投入运营,为四级客运站,隶属晋江市安平汽车有限公司。址设安海镇安平开发区,是泉州安平开发区建设配套项目之一,占地总面积736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680平方米,主要承担安平开发区的省内外长短途客运,日均发送旅客800人次左右。
  其他客运站点福建省华州集团有限公司华洲客运站、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陈埭鞋都汽车客运站、晋江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青阳客运站、福建省晋江市耀狮小客车出租有限公司龙湖客运站等4个四级客运站,以及设在各镇(街道)的临时客运停靠站点178个。
  二、货运
  (一)道路货物运输企业
  1988年,随着公路网络的形成和港口建设的发展,货物流通频繁、流向范围扩大,延伸至全国各地,促进道路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至2000年,晋江市拥有道路货物运输企业9家,货运车辆9672辆,货运量310.67万吨、周转量30568.88万吨千米,经营主体多为个体、联户或股份制的私营企业。虽然车辆数量大有增加,但晋江市道路运输业仍然保持传统经营方式,以发展中小型普通货运车辆为主,缺少规模化、技术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效益差。2001年后,道路货物运输企业逐年递增,在多家经营、千车争运的情况下,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纷纷改变经营方式,适应运输市场需求,开拓发展空间,更新运输工具,培育新的增长点,逐步发展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运汽车、拖挂车、集装箱车、危货车和保鲜冷藏专用车等各种车辆,经营整车货运、零担托运、直达快运、集装箱运输和危险化学品运输,并以“安全便捷、优质高效、价格合理、诚信经营”的服务质量,走出门、请进来的办法组织货源。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道路货物运输企业42家,货运车辆12642辆、总载重23481.97吨(其中危险货物运输车72辆、总载重612.8吨)。
  (二)道路货运站
  1988年,随着运输市场的扩大开放,晋江县社会上创办道路货运站蔚然成风,全县拥有货运站130多家,主要业务是为道路货物运输提供信息、组织货源、配载运输和集疏运、仓储等服务,提高车辆周转率,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但是,晋江县道路货运站总体特征规模小而散,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或私营企业。是年,经有关部门清理整顿,其中54家符合条件获准经营。
  2000年,晋江市贯彻执行上级关于清理整顿运输市场秩序的文件、会议精神,制订《晋江市清理整顿客货运输市场秩序实施方案》,坚持“加强调控、放管结合、健康发展”的原则,严把准入关,实施企业经营资质评定,支持、鼓励货运企业重组合并、壮大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经过全面清理整顿,促进货运站健康发展。至2007年,全市拥有货运站44家,分布在各主要镇、街道。
  三、搬运装卸
  1988年,晋江县有安海、东石、青阳等3个集体搬运公司(站),隶属县交通局管辖。是年,这些搬运装卸企业发生新的变化。东石搬运公司于1988年与泉州东石港务站合并,改为东石港务公司,隶属泉州港务管理局管辖。安海搬运公司由于安海港航道淤浅,码头迁建,1988年11月原码头停止搬运装卸作业,职工纷纷自谋职业,至2007年,该公司名存实亡。青阳搬运站,原专营晋江市区汽车货物运输的搬运装卸业务,也因汽车专线货物运输的发展,以及各大型工厂、企业内部均设有自货自装自卸的搬运队等原因,造成业务萧条而解体。至2007年,晋江市的码头货物装卸作业均由港口码头企业自行承担。市区货物短途搬运大多数由社会上散工临时组合承担。
  四、车辆维修
  1988年,晋江县机动车辆维修业随着运输业发展应运而生,特别20世纪9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民普遍用机动车作为代步的时兴工具,各类机动车保有量猛增,维修行业随之迅猛发展,经营主体多为个体或股份制的私营业户,规模较小、设备简陋,技术差、效益低,未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至2000年,全市拥有汽车维修业户88家(其中一类1家、二类24家、三类63家)。
  2001年起,晋江市汽车维修业在维修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稳步发展,各维修企业更加重视科技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着力更新设备,抓紧人才培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安全意识,提高维修质量,为交通运输业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至2007年,全市拥有机动车维修企业133家,其中一类9家、二类31家、三类89家、摩托车维护(二类)4家,分布在全市各镇(街道)。
  此外,还有少数个体维修业户,未经主管部门批准,擅自经营摩托车维护业务。
  五、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1983年初,由晋江县汽车运输公司与港商合作创办晋江县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教练车20辆,是晋江首家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1989年,随着业务的扩展,教练车增至30辆,学校年收入70万元。1992年,进一步完善教练场地,新增教练车20辆,是年培训学习收入120万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宽裕型的生活不断提高,市民普遍以车代步,各种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长,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成为社会热门。200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晋江市推进驾驶培训服务的市场化,打破驾驶培训行业的垄断,真正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服务。至年底,全市拥有驾驶培训机构9家。
  驾驶培训市场开放后,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练场地设施和车辆设备更加完善,为行车安全起到辅助作用。至2007年,全市拥有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机构12家。
  第二节 水路运输
  一、海上运输
  (一)工具
  1.木帆船
  晋江沿海木帆船一般头尾尖高,中间平宽,呈椭圆型,有二层甲板,多个隔舱,采用水密舱壁,船板用榫联和铁钉铆固,并用桐油、蚵壳灰粉、苎麻绒混合捣碎塞缝,然后再用软性桐油灰涂抹,水密度很高,抗沉性强。船上主要工具有桅杆、布帆(头、主、尾)和舵(可升降)、橹或桨(主副2支)、锚(3—4根)、绳索(若干条)。船体结构坚固,稳性好、抗风强,以风力推进,适合沿海航行。至1989年,晋江木帆船全部被淘汰。
  2.机帆船
  船体结构与木帆船相似,船尾安装动力(1—2台)和螺旋桨,以风力和机械力推进。20世纪80年代初,晋江各海运企业先后将木帆船安装柴油机和螺旋桨,成为机帆船。至1990年全部被机动船取代。
  3.机动船
  20世纪80年代中期,晋江机动船大多为木质结构,以头尖尾圆,船尾舱安装动力(1—2台)和尾轴、螺旋桨,以动力推进,有效减轻劳动力,增强抗风等级,提高安全系数,加快运力周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各海运企业纷纷集资,购置、建造木质机动船。1989年起,各海运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快运力更新改造,逐步淘汰不具备改造价值的老旧船舶,船体结构、配套设备进一步改进,由木质结构改为钢质结构,由散装船向集装箱船发展,由小吨位发展到大吨位,由简陋的“罗庚”导航设备发展到先进的“雷达”“测深仪”等导航设施。至2007年,船舶设备更加完善,全部配备“卫星导航”“卫星定位”“雷达跟踪”和“单频带”“甚高频”等现代导航、通讯设备,提高安全系数,满足运输市场需要。
  (二)航线
  1.国外航线
  晋江国外通航始于唐末,盛于宋元,后因种种原因而中断。直至1995年,深沪港获准开通韩国、日本航线。1998年12月,围头港获准开通由香港转道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国航线。2003年,深沪港获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晋升为一类口岸,开通韩国、日本、新加坡、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际航线。
  2.国内航线
  晋江国内航线分为南线、北线、晋台线、港澳线和内海线等5条航线。
  南线 南线是晋江的主要航线,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后,南线货源充裕,船舶往返频繁,一直延续至今。从围头港出发,向南航行,经厦门、东山和广东海门、汕尾至香港,转道西行,进入珠江,直达广州,全程422海里。另一线,从香港外续航南下,经海南穿越琼州海峡,抵达广西北海、钦州、防城等港埠,全程749海里。
  北线 北线通航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而兴衰。20世纪80年代后,航运工具日趋现代化,货运日益增多,成为晋江海运的重点航线。从围头港向北航行,途经福州、温州、宁波至上海,全程615海里。转道沿长江下游而上,可达南通、江阴、镇江、南京、池州、汉口等港埠。另一线从吴淞口继续北上航行,可达青岛、烟台、天津,以至牛庄、大连等港。
  港澳线 从东石港出围头湾,向南航行,经广东甲子、汕尾,抵达香港,全程324海里。再转西航行约30海里可达澳门。1979年,东石港获国务院批准为福建省21个对外贸易港口起运点之一。1984—1985年,两次组织货运直航香港。1990年,晋江县第一海运公司“晋东501号”钢质货轮获福建省交通厅批准直航香港、澳门航线。
  晋台线 从围头港向东航行,至澎湖88海里,直航台湾省高雄市约200海里可抵达。晋台通航历史悠久,几经多次中断、复航。改革开放以来,深沪港经国务院批准为台轮停靠点,晋台之间民间航运日益增多。1995年,围头港建设1个万吨级多用途对台贸易码头,从此,晋台航线民间船舶往来络绎不绝,呈现繁荣景象。
  内海线 以通航厦门、石码为主要港口。从东石港出石井角,向南航行,经大嶝、小嶝两岛屿至厦门市,全程37海里。再转西南航行,进入九龙江,直达石码,全程59海里。改革开放后,厦门港直接与国际通航,大量进出口货物,主要由内海航线疏运,促进内海航运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公路四通八达,汽车运输迅猛发展,内海航运从此萎缩。
  (三)企业
  1.运输企业
  1988年,晋江与石狮分设后,晋江县拥有集体海运企业5家:属晋江县第一海运公司、晋江县石菌海运公司、晋江县深沪海运公司等3家,镇属有晋江县东石水运公司、晋江县深沪航运公司等2家。运输货轮66艘、总载重9188吨位,从事国内二类航区及长江中下游之间港口的货物运输。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些集体海运企业,面临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在海上运输处于弱势地位。为企业的生存,企业由集体所有制改为生产承包制、资产(船舶)租赁制、股份制等。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小、船舶老化、设备落后、资金缺乏,船舶难以更新改造,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失去市场竞争能力,业务逐渐下坡,企业效益下降,职工纷纷自谋职业,企业停航倒闭。
  2004年,陈国辉、陈金泰、陈永东等3人共同出资申请筹建泉州福泰船运公司。同年6月30日,国家交通部下文《关于同意筹建泉州福泰船运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筹建泉州福泰船运公司,从事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普通货物运输。该公司经济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投资规模2000万元。2005年,投入运营。至2007年,公司拥有钢质货轮3艘,总载重13502吨位。
  2.港口企业
  1997年5月,晋江市港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创办,是市政府为贯彻“港口经济”战略、促进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而投资创办的国有独资港口企业。该公司负责晋江市辖区内码头规划、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下辖泉州深沪港务公司、泉州围头港务公司、福建省晋江市围头港务汽车运输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市港口船舶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等4个子公司。至2007年底,公司累计投资形成固定资产约5亿元。
  1998年,开通深沪至新加坡、俄罗斯、印尼、韩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的散杂货国际航线和14条覆盖全国沿海、长江沿岸主要港口的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以及围头到香港、厦门中转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并经营接卸民间对台贸易货物业务,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密集有序的集装箱运输网络,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大幅度增长,成为福建省的重要内贸集装箱港口和泉州地区大宗外贸件杂的集散地。2007年12月28日,该公司与中远太平洋公司合并,改名为晋江市太平洋港口发展公司。
  (四)运输
  1988年,晋江县海上运输专营货运业务,经营方式继续以集体、个体、股份、承包、租赁为主体。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多种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快捷、安全的运输方式是人们首选目标,而海上运输速度慢、风险大、安全系数低,又受气象自然条件限制,处于弱势地位,货源转向弃水走陆现象较为普遍,形成海运市场萎缩,加上周边沿海地区大力更新改造船舶,发展现代化的大吨位货轮,市场运力充足,竞争更加激烈,晋江市海运企业为增强企业活力,先后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经营方式,但仍然难脱困境。
  2001年,晋江市海上货物运输有新的发展。当年8月27日,首艘泉州港籍“长安109号”货轮满载5000多种晋江“名优特”产品,由围头港直航对岸金门进行商品展销活动,开创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泉州与金门直接往来新起点。至年底,全市海运企业5家,拥有沿海钢质货轮17艘、总载重7562吨,航行国内二、三类航区,完成货运量5.59万吨。
  2004年,晋江市海运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船舶老化、设备简陋,缺乏高等级职务船员,融资扩大难,发展缓慢,失去市场竞争能力,步入窘境,原5家集体老企业相继停航。至2007年,全市仅有1家新组建的海运企业,拥有沿海钢质货轮3艘、总载重13502吨位,从事国内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等港间货物运输,完成货运量21.75万吨,比2001年完成5.59万吨增长将近3倍。晋江市海上进出口货物运输大部分靠外地船舶承担。
  二、内河运输
  晋东河网(晋江与泉州分治后改称)原为古代人工围陂截流、开圳引水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沿岸居民利用这些纵横交错的河渠,作为乡间水上短程客货运输航道,对辅助当时陆路交通运力不足发挥重要作用。
  (一)货运
  20世纪80年代后,晋江城乡商品经济飞速发展,大兴乡村公路建设,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运输网络,逐渐取代晋东河网货运,仅有少数私有的小型机动船(每艘载重量5吨左右)航行于晋东河网,运载沙土、石料及小宗农产品。
  (二)客运
  1988年,晋江县内河有海尾、仙石、溜石、六斗门等4个客运渡口,均为晋江南岸乡村行人与泉州市区(鲤城、丰泽)往来的过江渡口,固定专线小型机动客船12艘(其中海尾村与仙石村各2艘、溜石村与溪头村各4艘),每艘载重量5吨位、载客定额30人,每天穿梭于晋江两岸之间,每逢节假日,乘客更为拥挤。此外,另有晋江沿海乡镇通往南安石井一带的白沙渡口,由南安石井设置的渡船,每天渡运旅客往返于南安石井与晋江白沙之间。
  至2002年8月,由于泉州市区改造需要,拆除富美码头,致使客运渡船没有码头停靠。同年10月,市政府下文,取缔海尾、仙石、溜石、六斗门等4个渡口的运营。从此,晋江市结束内河旅客运输历史。
  第三节 民航运输
  一、航线航班
  1996年9月10日,泉州晋江机场进行首次试航,由厦门航空公司波音737-500型试航北京成功。12月12日,泉州晋江机场正式通航,厦门航空公司投入运营,开辟晋江至宁波、上海、深圳、武夷山、北京航线,每周19个航班。
  1997年,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南昌、西安、郑州、珠海、杭州、舟山、武夷山等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最多时84班。
  1998年,又有浙江、四川、武汉等航空公司投入泉州晋江机场运营,厦门航空公司也在泉州晋江机场投入第二架飞机运营。12月29日,开通晋江至香港临时包机航班(厦门航空公司)。全年开通航班为:宁波、上海、深圳、北京、武夷山、舟山、广州、杭州、珠海、郑州、南京、长沙、成都、武汉、温州、合肥、重庆、济南、南昌、贵阳、南宁、海口、青岛、天津、香港。
  1999年5月18日,开通晋江至马尼拉临时包机航班(南方航空公司)。全年开通航班为:上海、深圳、北京、武夷山、舟山、广州、杭州、珠海、郑州、南京、长沙、成都、武汉、温州、合肥、重庆、南昌、赣州、义乌、马尼拉、香港。
  2000年,厦门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武汉航空、上海航空、四川航空、中国国际航空等7家航空公司在机场运营。10月10日,开通日本那霸至晋江临时包机航班。全年航班为:上海、深圳、北京、武夷山、舟山、广州、杭州、珠海、南京、长沙、成都、武汉、温州、合肥、重庆、南昌、香港。
  2001年,共开通国内15个城市航班航线(含临时加班航线):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杭州、南京、天津、成都、长沙、合肥、珠海、舟山、宁波、武夷山。其中,全年未间断飞行的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舟山等5条航线,武汉、成都、长沙在8月份临时中断后,于12月重新恢复;南京航线在1月份临时中断后,于4月份恢复。宁波、武夷山、天津为临时加班航线。全年日平均进出港航班超过16班次。
  2002年,先后引进东航、北亚、南航公司到泉州晋江机场飞航班,增加上海、舟山、深圳航班密度,新开南昌、昆明航线,恢复武汉、南京、杭州航班,12月17日,开通澳门临时包机1架次,泉州晋江机场的航线航班初步形成规模,每周进出港航班150余班,共开通国内22个城市的航班(含临时加班航线),分别为:上海、深圳、北京、武夷山、舟山、广州、杭州、南京、合肥、重庆、天津、长沙、宁波、成都、海口、昆明、郑州、济南、温州、南昌。
  2003年4月,开通青岛、西安、郑州、重庆航班,7月,开通济南航班,8月,又新增贵阳、南宁航班。全年共开通21条航线和黄山、武夷山、合肥、太原等4条临时加班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250余班。全年航班为:上海、深圳、北京、武夷山、舟山、广州、杭州、南京、合肥、重庆、长沙、成都、昆明、郑州、济南、温州、南昌、珠海、福州、汕头、贵阳、南宁、太原、西安、青岛、沈阳、武汉、黄山。
  2004年,争取航空口岸的临时开放,分别于9月12日和9月29日恢复马尼拉和香港航班。年内共开通上海、深圳、舟山、广州、北京、杭州、武汉、温州、长沙、成都、南京、南昌、重庆、合肥、昆明、郑州、沈阳、西安、济南、青岛、贵阳、南宁等22条国内航线和马尼拉、香港两条国际(地区)航线,武夷山临时加班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约230班次。
  2005年,开通上海、深圳、舟山、广州、北京、杭州、武汉、温州、长沙、成都、南京、南昌、重庆、合肥、昆明、郑州、沈阳、西安、济南、太原、海口、黄山、武夷山、青岛等24条国内航线和马尼拉、香港两条国际(地区)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约235班次。
  2006年,开通上海、深圳、舟山、广州、北京、杭州、武汉、温州、长沙、成都、南京、南昌、重庆、合肥、昆明、郑州、沈阳、西安、济南、太原、武夷山、青岛等22条国内航线。每周进出港航班约235班次。
  2007年,开通上海、深圳、舟山、广州、北京、杭州、武汉、南昌、长沙、郑州、重庆、南京、温州、成都、昆明、天津、西安等17条国内航线。12月7日,为配合晋江建市15周年周年庆典,增开澳门—晋江临时包机2架次,旅客人数341人。
  二、航空运输经营
  1996年,晋江在机场施工建设时,分别到福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申办手续,争取航线。1996年8月上旬,争取到冬春航班时刻会在泉州召开。机场利用这个机会向各航空公司推介泉州和机场,配合航空公司申请航线。
  1997年,机场通航,晋江市机场采取各种措施建立20多个销售网点,促销航空公司机票。机场通航初期,只有厦门航空公司一家投入本场运营,通航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深圳、宁波、武夷山。此后,航班量和旅客吞吐量逐渐上升。1998—2000年,由于厦门航空公司增加运力较为缓慢,其他航空公司对泉州航空市场疑虑重重,不愿冒风险投入运力,晋江机场旅客吞吐量在36万人次左右。
  2001年,泉州晋江机场注册成立机场客货代理公司,开始民租航空公司飞机,果断走与航空公司联合经营的新路。泉州晋江机场包租武汉航空公司飞机,开拓泉州航空市场。当年旅客吞吐量上升到48万人次,盈利48万元,首次扭亏为盈,同时机场包租航空公司飞机也成为中国民航机场的开创性经营手段。
  2002年是泉州晋江机场生产经营发展富有成效的一年。机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开拓航空市场,主动与全国各航空公司寻找合作机会,继续包租飞机或航线的路子,先后引进东航、北亚、南航公司到泉州晋江机场飞航班,使泉州晋江机场的航线航班初步形成规模。
  2003年,机场主动与航空公司进行合作,东航、南航和厦航在本场过夜飞机达到6架,航线航班延伸到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区域和重点旅游城市。全年日平均进出港航班超过21班次。4月起,受“非典”疫情影响,全民航旅客吞吐量呈急剧下滑趋势。泉州晋江机场逆势而上,坚持不减少包租航班量,旅客吞吐量再次大幅度上升。9月,在民航总局举办的“民航振兴”评比活动中,泉州晋江机场荣获100万以下客流量组别的第一名。
  2004年,泉州晋江机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通过建立健全销售网络,免费接送旅客,扩大机场客源幅射范围,采用积分制以及旅游航空捆绑销售策略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航班的客座率,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
  2005年,航油价格上涨给机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机场稳定现有包机航班,使东航和南航的飞机运力得以在本场继续运行。通过采取灵活的销售方式,推出精品旅游线路促销机票,开展延伸服务,免费接送外地旅客到本场乘坐飞机,吸引更多的周边旅客到本场乘机,提高包机航班的客座率。为满足航空市场需求,通过积极努力,开放临时口岸,并临时开通香港和马尼拉航线,完成香港、马尼拉航班飞行250架次、出入境旅客21954人次。
  2006年,国内航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航油价格不断飙升,民航总局对闽浙沿海机场航班量进行严格限制,泉州晋江机场航班量和旅客吞吐量呈下滑趋势。在包机公司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上半年退租东航武汉公司1架飞机运力,降低包机经营风险,同时积极争取厦门航空公司增加运力投放。机场还争取其他航空公司的合作,冬春航季引进海南航空公司开辟泉州—杭州—太原航线。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基本维持现有航班航线规模。为能开通国际航线,机场继续做好航空口岸开放前期准备工作。海关总署领导及业务部门先后两次到机场考察调研。泉州航空口岸开放列入海关总署年度预审项目。
  2007年,泉州晋江机场调整主业经营方式,控制财务风险,加大对经营单位的财务监督力度,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经营质量明显改善。机场提出以航空公司自主经营为主,机场全力做好销售服务的航班经营模式。成立市场营销小组,投资近100万元筹建销售网络,促销本场航班机票,调用4部车辆专门负责旅客延伸接送服务;推介泉州航空市场,及时引进深航、南航、奥凯航新运力,增加厦航2架飞机,加大深圳、上海航班密度,补齐西南航线,新开天津航线,使泉州航空市场适度竞争的格局初步显现,部分航线机票价格有所下降。在稳定主业的同时,机场加大三产开发力度,提高机场三产收入比重。机场对相关产业开发资源进行细分和重组,有计划分步骤将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拓展三产经营空间,三产开发总收入占机场总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
  三、航空保障
  (一)飞机过站维护
  1996年,机场通航后,设置机务工程部(后更名为机务保障部)。开航前部分维修人员分别到福州和厦门机场见习,1997年,起分别派人到各航空公司(在晋江机场执行航班任务的公司)参加机型培训和执照培训,有3人获得执照,可以独立对波音737型200/300/400/500、波音757型200号、MD82/90、BAE146-100/300、冲-8、福克-100、TU-154M等飞机进行航前、航后、短停维护。
  至2007年,机场持有机型执照人员8名,具备保障波音737-300、500,737NG600、700、800、900、A20系列、EMB145等机型的航前、航后、短停维护能力。
  (二)水电、航空油料供应
  1996年,泉州晋江机场建成民航独立的双路供水系统,最高日供水量可达2000立方米。机场内建有一个600吨的蓄水池,配有全自动恒压供水设备一套,可满足机场生产、生活用水需要。
  1981年,民航泉州站开航时的用电由空军晋江场站外场变压器供电。1996年,泉州晋江机场通航后,采用双回路一级专线供电,一路罗山变电站,一路青阳变电站,10千伏进线,13个馈线,变压器总容量7137千瓦。机场自备电源:变电站配有2台250千瓦油机,灯光站配有3台150千瓦油机。3辆15000L“斯泰尔”加油车,具备每小时保障5架次飞机、加油量4立方米的能力。
  (三)飞行管制
  1996年9月,泉州晋江机场通航后,民航厦门航务管理站派出部分人员进驻晋江机场,成立民航晋江机场航管站,为民航厦门航管站的派出机构,下设航站调度室和机场管制塔台,处理晋江机场的航管事务,考虑到晋江、厦门两地的直线距离不足50千米、两机场的空域交错重叠因素,民航晋江机场航务管理站的行政和业务均属厦门航管站领导,便于行政和业务统一协调。2003年,航管站并入泉州晋江机场,实行统一管理。2007年,泉州晋江机场共有持民航执照的空中管制员16人。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