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路
分类号: F542
页数: 6
页码: 517-52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交通发展历程中,通过公路建设实现从低标准向高标准发展,并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化公路网络为目标,全面实施公路“先行工程”建设,配合建设泉厦高速公路晋江路段,推动县、乡公路扩建改造进程,提高路面等级,扩展公路功能,推动农村路网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快速通道为骨架的“三纵六横”的骨干公路网络和“三个层次”的农村路网,建成交错衔接、层层依托、从主到干、由干到次的快速公路网络布局体系
关键词: 晋江市 交通运输业 公路

内容

一、道路建设
  1988年,晋江县拥有公路127条、总里程706.5千米。1988年10月,晋江、石狮分设,划出石狮市辖区内公路28条、132.76千米归石狮市管理。至1989年,晋江县实有公路99条、总里程573.74千米。
  1989—1992年,晋江县(市)用于公路建设总投资9138.21万元,其中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捐资5139.4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6.2%。这些投资除新建6条乡村公路25.9千米外,绝大部分用于对原有的主要公路进行拓建和改造,路面宽从6.5—7.5米,拓宽至14米或16米。至1992年,全市公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村公路)共110条、总里程599.64千米,但公路等级低,路面还是以沙土为主,路面宽7.5—15米,主干公路技术标准为三级、四级、仅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乡村公路)97.55千米、油渣路面183.83千米。这些“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四溅”的低等级沙土路,成为制约晋江经济发展的“瓶颈”。
  1992年5月,晋江撤县建市后,晋江市委、市政府为彻底解决制约晋江经济发展的“瓶颈”,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化公路网络为目标,开展“公路年”和“交通年”活动,全面实施公路“先行工程”建设。同年11月20日,泉厦高速晋江路段奠基。1994年是晋江市公路建设的高潮年,也是公路从低标准向高标准发展的关键年。是年3月11日,市委、市政府在深沪镇召开加速公路建设现场会议,全面部署公路建设任务,并根据公路建设新经济体制改革措施,打破国道、省道由省“统一管理、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养护”的传统体制,建立“统一规划、定额补助、逐级分段、承包建设”的新型建设体制和“统一收费、比例分成、分段养护”的新型管理体制。市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公路建设任务从原由交通、公路部门负责修建,改变为属那个镇的地段,由那个镇政府负责组织修建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以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和等级为重点,对全市的公路全面铺开进行拓宽,裁弯、降坡、改造路面。同时,配合建设福建首条的泉厦高速公路晋江路段。至2000年,全市拥有公路190条、总里程1002.32千米,比1992年的599.64千米,增长67.1%。公路技术等级大大提高,其中,高速公路22.7千米、一级公路13.8千米、二级公路211.5千米、三级公路76.5千米、四级公路664.5千米、等外公路13.32千米。
  2001年,晋江市掀起新一轮公路建设热潮,推动县、乡公路扩建改造进程,提高路面等级,扩展公路功能,推动农村路网建设,按照优质交通工程、优质生态环境的标准,构建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快速通道为骨架的“三纵六横”的骨干公路网络和“三个层次”的农村路网,建成交错衔接、层层依托、从主到干、由干到次的快速公路网络布局体系。2001年4月10日,经泉州市计委批准,正式开工建设晋江市快速通道社店至马坪路段。该路段全长9.33千米,是晋南各镇和深沪、围头两港区以及石狮市连接福泉厦高速公路及泉州市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晋江市首次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的一级公路,全线按平原微丘一级公路标准实施,征地60.23公顷,完成土石方60多万立方米,砌石6万多立方米,建成小桥、涵洞及通道28座。2003年4月19日,公路竣工通车,历时2年。2001年7月,市政府出台《晋江市未通硬化公路建制村、革命基点村铺设水泥路面实施办法》,有力地推动农村路网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保证公路网络均衡发展,在泉州市率先实现全市385个建制村,村村通硬化公路的任务和目标。
  2003年4月14日,为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现代化工业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晋江市委、市政府在深沪镇政府召开泉州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线)晋江路段建设暨公路整治绿化动员大会,着手建设1条衔接泉州市区,贯穿晋江市10个镇(街道)、连接4个港区和3个工业园区的沿海大通道。该通道实施路堤结合,以沿途众多的独特景点为载体,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防潮防浪、旅游观光、国防战备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海湾大道。晋江路段自2003年开工建设,至2007年12月,除陈埭、东石外线外,其余路段基本建成通车,总投资约10.07亿元。2003年还开工建设大深公路马坪至英厝环岛段(东山环岛段)16千米,2004年建成。
  2004年,随着晋江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交通、公路管理部门管养的路段划入晋江中心市区范围。为便于公路与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市交通部门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将原管理养护的省道308线金上线路段及嘉福至双沟叉道556米(牛山连接线)、县道317线池凤路段(原省道306线华洲至石狮)、县道319线陈英路段(双龙公路双沟至牛山)、县道320线罗安路段(泉安公路福埔至灵源)、乡道028线普新路段(泉安公路普照至新店)、陈泉公路(庵上桥北桥台以北100米至四境)和七一公路(四境至石狮市境界)等6个路段、共57.4千米(除省道308线全上路段及嘉福至双沟叉道566米牛山连接线的路产仍归晋江市交通局管辖外),上述路段的路产、路权及管理养护责任全部移交给晋江市政园林局管辖,并于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
  2005年11月,开工建设泉三(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晋江路段。是年,开工的还有大深公路大盈至马坪段拓改工程13.5千米,2006年建成。2001—2005年,全市投入公路建设资金16.7亿元。
  2006—2007年,按照晋江一座城的构想,以及公路交通功能与城市道路功能结合、建设新路与拓改旧路结合、发挥单路功能与形成整体路网功能结合、提高公路等级与提升公路品位结合、长远规划与近期分段实施结合的思路,推进泉三高速公路晋江路段和牛山至紫帽辅道建设,加快扩建泉厦高速公路步伐,同时启动以福厦高速铁路内坑站为枢纽,南连晋江市快速通道,穿越灵源山脉,北接国道324线,连接罗山、灵源、磁灶、内坑、紫帽等5个镇(街道)的铁路出口通道的规划工作,以及快速通道道湖格至梧垵段3.414千米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全市拥有公路970条,总里程1725.7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条、22.7千米,国道1条、16.3千米,省道2条、117.43千米,县道12条、239.66千米,乡道225条、771.57千米,村道729条、558.13千米。公路密度平均陆域每百平方千米拥有公路265.85千米。公路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其中,高速公路22.7千米、一级公路29.95千米、二级公路388.21千米、三级公路261.48千米、四级公路463.79千米、等外公路559.64千米。
  (一)高速公路
  泉厦高速晋江路段 泉厦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起于泉州西福,止于厦门杏林。晋江路段起于池店镇溜石村,止于安海镇内曾村,途经晋江市池店、陈埭、青阳、磁灶、内坑、罗山、安海等7个镇(街道)、30个村,全长29千米(其中主线22.7千米、嘉福至社店连接线6.3千米)。全线实施全封闭式、全立交,设计行车时速120千米,路基宽26米,中央隔离带宽3米、4车道上下行分道行驶。1992年11月20日,晋江路段在池店镇路段奠基。1993年11月,开始征地拆迁工作,征用土地148.69公顷,拆迁各类建筑物2.3万平方米,迁移坟墓2359座。1994年,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同年6月3日,正式开工,历时3年多。1997年9月8日,建成试通车,同年12月15日,投入试运营。2007年底扩建。
  泉三高速公路晋江路段 泉三高速公路起于泉州市,至于三明市,晋江路段全长7.44千米,途经晋江市紫帽、池店、西园、磁灶等4个镇(街道)、13个建制村。2005年9月,晋江路段开工。至2007年底,工程征地面积127.6公顷,拆迁房屋154幢。
  泉三高速公路晋江牛山至紫帽辅道 该辅道全长2.52千米,路基宽度27—40米,主车道为6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2006年9月11日,该辅道开工建设。历时年余,于2007年11月15日工程完工试通车。
  (二)国道
  324线(福昆线) 起于福建省福州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晋江路段全长16.3千米。途经晋江市池店镇(华洲)、紫帽镇(洋店)、磁灶镇(钱坡、新垵),进入南安市官桥镇(社庄村)。
  (三)省道
  201线(泉州市沿海大通道)起于池店镇仙石村,止于安平水闸。晋江路段全长79.67千米。途经晋江市池店、陈埭、西滨、龙湖、深沪、金井、英林、东石、安海等10个镇(街道),以及安平管理处、安东工业园区。建设时间为2003—2007年。
  308线(金上线)起于金井镇围头村,止于紫帽镇塘头村。晋江路段全长37.76千米。途经金井、龙湖、永和、罗山、磁灶、紫帽等6个镇(街道)。
  (四)县道
  303线(城紫线)起于池店镇溜石村,至于紫帽镇紫星村,全长16.03千米,路基宽16—2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9—23米。
  317线(池灵线)起于池店镇华洲村,经梅岭青阳、罗山街道,至新塘街道荆山村,全长19.4千米,路基宽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24米。
  318线(陈磁线)起于陈埭仙石村,经青阳、梅岭街道,至磁灶镇新垵村,全长26.91千米,路基宽30—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1—24米。
  319线(陈英线)起于梅岭街道双沟村,经青阳、磁灶,至内坑镇白垵村,进入南安英都村(美人桥),全长16.925千米,路基宽36—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7—24米。
  320线(罗安线)起于罗山街道福埔村,经灵源街道,至安海镇安平开发区,全长14.64千米,路基宽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5.5—24.5米。
  321线(龙英线)起于龙湖镇衙口村,至英林镇加排村,全长14.28千米,路基宽2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5.5米。
  322线(内深线)起于内坑镇柑市村,经安海、东石、英林、金井等镇,至深沪镇后山村,全长46.65千米,路基宽36—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0.5—17米。
  325线(蚶东线)起于永和镇玉湖村,经安海镇(前湖、窑前),至东石镇三居,全长15.64千米,路基宽24—40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长3.62千米、宽15—18米;沥青路面长12.01千米、宽6米。
  326线(永安线)起于永和镇坂头村,至灵源街道灵源山,全长11.14千米,路基宽8—9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长3.47千米、宽7米;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长7.67千米、宽6—7米。
  328线(大深线)起于安海镇内曾村,经永和、龙湖两镇,至深沪镇土屿村,全长27.72千米,路基宽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4—18米。
  335线(霞池线) 起于池店镇双坑村,至潘湖村,全长2.29千米,路基宽4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6米。
  336线(霞金线)起于磁灶镇钱坡村,经罗山街道社店村、永和镇马坪村、英林镇玉坂村,至金井镇玉山村(草湖),全长31.72千米,路基宽7—5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6—24.5米。
  (五)乡村公路
  1980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晋江县交通部门采取“多渠道集资”办法。大力发展乡村公路。至1988年,全县共有乡村公路92条425.5千米,其中等级路54条236千米,等外路38条189.5千米。这些公路归交通局统一管理,由沿线乡镇负责养护。1988年10月,划出乡村公路12条52.5千米,并划出上郭至洪窟的石狮路段4千米、灵水至石狮的石狮路段4千米,合计60.5千米,归石狮市管理。1991年前后,又新建乡村公路6条25.9千米。至1992年,晋江市共有乡村公路91条390.9千米。2007年,晋江市共有乡村公路225条,总里程771.57千米,其中:等级公路607.8千米、等外公路167.77千米。村级公路729条,总里程558.13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69.73千米,等外公路388.41千米。
  (六)专用公路
  晋江沿海的驻军营房和军垦农场,都有专线公路通达。1988年,晋江县境内有专线公路15条,总里程29.7千米,是年10月,晋江、石狮分设后,划出属石狮辖区内12条、19.2千米,归石狮市管理。晋江专线公路实有3条、10.5千米。2001年公路普查后,专用公路归入乡村公路管理。
  二、公路桥梁建设
  晋江市地处沿海,溪流、港叉、湖塘、河沟纵横密布,各条公路都建有桥梁,这些桥梁随着公路不断延伸和拓建改造,大部分都将原来的石板桥,建成为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桥。1987年,翻修加宽的有上郭桥和荆山(一)(二)(三)桥。1988年,开始改建双沟大桥。经翻修改建的桥梁,桥面都从原来的6米扩宽至14米或16米。如青安线福埔至安海路段沿线内塘、灵水、西畲、清机等4座桥梁桥面均拓宽为14米。
  至1992年底,全市主干公路共有桥梁56座、1359.29米,乡村公路共有桥梁47座、1087.03米。2007年,全市拥有公路桥梁238座、总长度5594.94米,其中大桥4座,总长619.12米;中桥48座,总长2235.2米;小桥176座,总长2740.62米。
  三、公路绿化
  1995年,晋江市开始绿化公路,当时以县道青(阳)安(海)线作为创建文明样板路的试点路段,成效甚微。
  1996年,市政府制定“抓国道、促省道、带县道”的战略方针,发出《关于在国道324线、省道308线晋江路段等骨干道路开展建设文明样板路活动的通知》,决定率先在国道324线、省道308线晋江路段以及县道福埔至安海、六角亭至东石、深沪至英厝头等5条路段开展创建文明样板路活动,提出“大造声势,形成共识、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精心组织、争创一流”的号召,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规划、镇自为战、责任到村”的具体实施方案。市镇两级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配合抓、上下协力抓的格局,创建活动很快地进入高潮。同年11月,在磁灶镇召开创建文明路现场会议,会上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把创建范围扩大到双沟至内坑白垵、陈埭至泉州市区、龙湖至石狮永宁(晋江路段)、东石至金井、英林至伍堡、安海浦边至英厝头、双沟至新店等骨干道路。至此,确定全市创建文明样板路12条、159.34千米。其中,国道324线晋江路段的磁灶镇一步到位,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征用公路两侧各20米地段,清理垃圾杂物,建设绿化,建造精品路段2.8千米,将原来“脏、乱、差”路段,变成一条美观的“绿色通道”,在泉州市组织对国道324线初评时,获一等奖。是年,全市投入创建文明样板路资金1240万元。1997年,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副部长李昌居及省领导分别莅临晋江检查工作时,对晋江公路建设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1998—2000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本着“筑一条路、披一片绿”的原则,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公路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文明路建设成果的通知》,在抓公路建设的同时,狠抓公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并加强对公路绿化的养护管理,制定《晋江市骨干公路绿化养护办法》,进一步明确“谁种植、谁管养”的责任,有效地巩固和发展公路绿化成果。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决定在建设泉州市沿海大通道晋江路段的同时,同步拉开全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工程。2003年4月14日,市委、市政府在深沪镇召开“泉州市沿海大通道晋江路段建设暨全市公路整治绿化”动员大会。会上,晋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宣读《晋江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实施方案》,与各镇(场)政府及市直有关单位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采取能征则征、能租则租、能拆则拆、能平则平、能绿则绿的办法,结合造旧建新、整治村容村貌、实施公路两侧15米备用地绿化控制。是年,国道324线后厝街至长埔路段、省道308线紫帽湖盘至永和马坪路段、金井围头至石狮路段、泉州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线)陈埭庵上至安海安平水闸桥路段、县道303线剌桐大桥至紫帽路段、县道317线池店华洲至石狮路段、县道318线磁灶至新垵路段、县道319线青阳竹树下至内坑白垵路段、县道320线罗山社店至安海安平水闸路段、县道322线内坑至安海路段、县道328线安海外曾至深沪环岛等11条骨干公路进行整治绿化,租征土地157.59公顷,整理场地土方和砌石工程120.79万平方米,种植巨尾桉18.06万株、夹竹桃树1.29万株、杧果树0.29万株,完成两侧慢车道及中央隔离带绿化面积38.6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442万元。全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凸显出控制公路用地,改善路容路貌,遏制沿路违法建房等良好综合效益。2005年,注重全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的巩固提高工作,加强补苗、施肥、剪枝等基础工作。把全市主要骨干公路建成绿色通道,同时实施沿海大通道深沪湾杆柄至狮峰段、东山至岩峰段公路中、边分隔带绿化工程20.1千米,全年共投入资金830万元。2007年,完成沿海大通道塘东至塔头段、沿海大通道英林支线、大深沪马坪至外曾段、泉三高速公路晋江牛山至紫帽辅道的绿化工程共25.9千米、面积31.3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45.6万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