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设施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8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交通设施建设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12
页码: 517-5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在20世纪80年代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发展。90年代开始,政府加大公路、港口、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公路网络。至2007年,全市拥有公路970条、总里程1725.79千米,公路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及其配套行业迅速发展,货物运输业由国营、集体专业运输向个体过渡,向私营、股份制规模经营转化。
关键词: 晋江市 交通运输业 设施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公路
  一、道路建设
  1988年,晋江县拥有公路127条、总里程706.5千米。1988年10月,晋江、石狮分设,划出石狮市辖区内公路28条、132.76千米归石狮市管理。至1989年,晋江县实有公路99条、总里程573.74千米。
  1989—1992年,晋江县(市)用于公路建设总投资9138.21万元,其中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捐资5139.45万元,占总投资额的56.2%。这些投资除新建6条乡村公路25.9千米外,绝大部分用于对原有的主要公路进行拓建和改造,路面宽从6.5—7.5米,拓宽至14米或16米。至1992年,全市公路(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村公路)共110条、总里程599.64千米,但公路等级低,路面还是以沙土为主,路面宽7.5—15米,主干公路技术标准为三级、四级、仅有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乡村公路)97.55千米、油渣路面183.83千米。这些“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浆四溅”的低等级沙土路,成为制约晋江经济发展的“瓶颈”。
  1992年5月,晋江撤县建市后,晋江市委、市政府为彻底解决制约晋江经济发展的“瓶颈”,实施“大交通”发展战略,以建设现代化公路网络为目标,开展“公路年”和“交通年”活动,全面实施公路“先行工程”建设。同年11月20日,泉厦高速晋江路段奠基。1994年是晋江市公路建设的高潮年,也是公路从低标准向高标准发展的关键年。是年3月11日,市委、市政府在深沪镇召开加速公路建设现场会议,全面部署公路建设任务,并根据公路建设新经济体制改革措施,打破国道、省道由省“统一管理、统一筹资、统一建设、统一养护”的传统体制,建立“统一规划、定额补助、逐级分段、承包建设”的新型建设体制和“统一收费、比例分成、分段养护”的新型管理体制。市政府与各镇政府签订责任状,把公路建设任务从原由交通、公路部门负责修建,改变为属那个镇的地段,由那个镇政府负责组织修建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以提高公路技术标准和等级为重点,对全市的公路全面铺开进行拓宽,裁弯、降坡、改造路面。同时,配合建设福建首条的泉厦高速公路晋江路段。至2000年,全市拥有公路190条、总里程1002.32千米,比1992年的599.64千米,增长67.1%。公路技术等级大大提高,其中,高速公路22.7千米、一级公路13.8千米、二级公路211.5千米、三级公路76.5千米、四级公路664.5千米、等外公路13.32千米。
  2001年,晋江市掀起新一轮公路建设热潮,推动县、乡公路扩建改造进程,提高路面等级,扩展公路功能,推动农村路网建设,按照优质交通工程、优质生态环境的标准,构建以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快速通道为骨架的“三纵六横”的骨干公路网络和“三个层次”的农村路网,建成交错衔接、层层依托、从主到干、由干到次的快速公路网络布局体系。2001年4月10日,经泉州市计委批准,正式开工建设晋江市快速通道社店至马坪路段。该路段全长9.33千米,是晋南各镇和深沪、围头两港区以及石狮市连接福泉厦高速公路及泉州市区的重要通道,也是晋江市首次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建设的一级公路,全线按平原微丘一级公路标准实施,征地60.23公顷,完成土石方60多万立方米,砌石6万多立方米,建成小桥、涵洞及通道28座。2003年4月19日,公路竣工通车,历时2年。2001年7月,市政府出台《晋江市未通硬化公路建制村、革命基点村铺设水泥路面实施办法》,有力地推动农村路网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保证公路网络均衡发展,在泉州市率先实现全市385个建制村,村村通硬化公路的任务和目标。
  2003年4月14日,为拓宽发展空间,打造现代化工业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晋江市委、市政府在深沪镇政府召开泉州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线)晋江路段建设暨公路整治绿化动员大会,着手建设1条衔接泉州市区,贯穿晋江市10个镇(街道)、连接4个港区和3个工业园区的沿海大通道。该通道实施路堤结合,以沿途众多的独特景点为载体,集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防潮防浪、旅游观光、国防战备等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海湾大道。晋江路段自2003年开工建设,至2007年12月,除陈埭、东石外线外,其余路段基本建成通车,总投资约10.07亿元。2003年还开工建设大深公路马坪至英厝环岛段(东山环岛段)16千米,2004年建成。
  2004年,随着晋江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心市区范围进一步扩大,部分交通、公路管理部门管养的路段划入晋江中心市区范围。为便于公路与市政道路的规划建设管理,市交通部门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意,将原管理养护的省道308线金上线路段及嘉福至双沟叉道556米(牛山连接线)、县道317线池凤路段(原省道306线华洲至石狮)、县道319线陈英路段(双龙公路双沟至牛山)、县道320线罗安路段(泉安公路福埔至灵源)、乡道028线普新路段(泉安公路普照至新店)、陈泉公路(庵上桥北桥台以北100米至四境)和七一公路(四境至石狮市境界)等6个路段、共57.4千米(除省道308线全上路段及嘉福至双沟叉道566米牛山连接线的路产仍归晋江市交通局管辖外),上述路段的路产、路权及管理养护责任全部移交给晋江市政园林局管辖,并于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
  2005年11月,开工建设泉三(泉州至三明)高速公路晋江路段。是年,开工的还有大深公路大盈至马坪段拓改工程13.5千米,2006年建成。2001—2005年,全市投入公路建设资金16.7亿元。
  2006—2007年,按照晋江一座城的构想,以及公路交通功能与城市道路功能结合、建设新路与拓改旧路结合、发挥单路功能与形成整体路网功能结合、提高公路等级与提升公路品位结合、长远规划与近期分段实施结合的思路,推进泉三高速公路晋江路段和牛山至紫帽辅道建设,加快扩建泉厦高速公路步伐,同时启动以福厦高速铁路内坑站为枢纽,南连晋江市快速通道,穿越灵源山脉,北接国道324线,连接罗山、灵源、磁灶、内坑、紫帽等5个镇(街道)的铁路出口通道的规划工作,以及快速通道道湖格至梧垵段3.414千米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全市拥有公路970条,总里程1725.79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条、22.7千米,国道1条、16.3千米,省道2条、117.43千米,县道12条、239.66千米,乡道225条、771.57千米,村道729条、558.13千米。公路密度平均陆域每百平方千米拥有公路265.85千米。公路技术等级进一步提高,其中,高速公路22.7千米、一级公路29.95千米、二级公路388.21千米、三级公路261.48千米、四级公路463.79千米、等外公路559.64千米。
  (一)高速公路
  泉厦高速晋江路段 泉厦高速公路是福建省第一条高速公路,起于泉州西福,止于厦门杏林。晋江路段起于池店镇溜石村,止于安海镇内曾村,途经晋江市池店、陈埭、青阳、磁灶、内坑、罗山、安海等7个镇(街道)、30个村,全长29千米(其中主线22.7千米、嘉福至社店连接线6.3千米)。全线实施全封闭式、全立交,设计行车时速120千米,路基宽26米,中央隔离带宽3米、4车道上下行分道行驶。1992年11月20日,晋江路段在池店镇路段奠基。1993年11月,开始征地拆迁工作,征用土地148.69公顷,拆迁各类建筑物2.3万平方米,迁移坟墓2359座。1994年,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同年6月3日,正式开工,历时3年多。1997年9月8日,建成试通车,同年12月15日,投入试运营。2007年底扩建。
  泉三高速公路晋江路段 泉三高速公路起于泉州市,至于三明市,晋江路段全长7.44千米,途经晋江市紫帽、池店、西园、磁灶等4个镇(街道)、13个建制村。2005年9月,晋江路段开工。至2007年底,工程征地面积127.6公顷,拆迁房屋154幢。
  泉三高速公路晋江牛山至紫帽辅道 该辅道全长2.52千米,路基宽度27—40米,主车道为6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2006年9月11日,该辅道开工建设。历时年余,于2007年11月15日工程完工试通车。
  (二)国道
  324线(福昆线) 起于福建省福州市,止于云南省昆明市。晋江路段全长16.3千米。途经晋江市池店镇(华洲)、紫帽镇(洋店)、磁灶镇(钱坡、新垵),进入南安市官桥镇(社庄村)。
  (三)省道
  201线(泉州市沿海大通道)起于池店镇仙石村,止于安平水闸。晋江路段全长79.67千米。途经晋江市池店、陈埭、西滨、龙湖、深沪、金井、英林、东石、安海等10个镇(街道),以及安平管理处、安东工业园区。建设时间为2003—2007年。
  308线(金上线)起于金井镇围头村,止于紫帽镇塘头村。晋江路段全长37.76千米。途经金井、龙湖、永和、罗山、磁灶、紫帽等6个镇(街道)。
  (四)县道
  303线(城紫线)起于池店镇溜石村,至于紫帽镇紫星村,全长16.03千米,路基宽16—27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9—23米。
  317线(池灵线)起于池店镇华洲村,经梅岭青阳、罗山街道,至新塘街道荆山村,全长19.4千米,路基宽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24米。
  318线(陈磁线)起于陈埭仙石村,经青阳、梅岭街道,至磁灶镇新垵村,全长26.91千米,路基宽30—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1—24米。
  319线(陈英线)起于梅岭街道双沟村,经青阳、磁灶,至内坑镇白垵村,进入南安英都村(美人桥),全长16.925千米,路基宽36—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7—24米。
  320线(罗安线)起于罗山街道福埔村,经灵源街道,至安海镇安平开发区,全长14.64千米,路基宽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5.5—24.5米。
  321线(龙英线)起于龙湖镇衙口村,至英林镇加排村,全长14.28千米,路基宽26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5.5米。
  322线(内深线)起于内坑镇柑市村,经安海、东石、英林、金井等镇,至深沪镇后山村,全长46.65千米,路基宽36—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0.5—17米。
  325线(蚶东线)起于永和镇玉湖村,经安海镇(前湖、窑前),至东石镇三居,全长15.64千米,路基宽24—40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长3.62千米、宽15—18米;沥青路面长12.01千米、宽6米。
  326线(永安线)起于永和镇坂头村,至灵源街道灵源山,全长11.14千米,路基宽8—9米,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长3.47千米、宽7米;沥青贯入式碎、砾石路面长7.67千米、宽6—7米。
  328线(大深线)起于安海镇内曾村,经永和、龙湖两镇,至深沪镇土屿村,全长27.72千米,路基宽4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4—18米。
  335线(霞池线) 起于池店镇双坑村,至潘湖村,全长2.29千米,路基宽48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16米。
  336线(霞金线)起于磁灶镇钱坡村,经罗山街道社店村、永和镇马坪村、英林镇玉坂村,至金井镇玉山村(草湖),全长31.72千米,路基宽7—5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宽6—24.5米。
  (五)乡村公路
  1980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晋江县交通部门采取“多渠道集资”办法。大力发展乡村公路。至1988年,全县共有乡村公路92条425.5千米,其中等级路54条236千米,等外路38条189.5千米。这些公路归交通局统一管理,由沿线乡镇负责养护。1988年10月,划出乡村公路12条52.5千米,并划出上郭至洪窟的石狮路段4千米、灵水至石狮的石狮路段4千米,合计60.5千米,归石狮市管理。1991年前后,又新建乡村公路6条25.9千米。至1992年,晋江市共有乡村公路91条390.9千米。2007年,晋江市共有乡村公路225条,总里程771.57千米,其中:等级公路607.8千米、等外公路167.77千米。村级公路729条,总里程558.13千米,其中:等级公路169.73千米,等外公路388.41千米。
  (六)专用公路
  晋江沿海的驻军营房和军垦农场,都有专线公路通达。1988年,晋江县境内有专线公路15条,总里程29.7千米,是年10月,晋江、石狮分设后,划出属石狮辖区内12条、19.2千米,归石狮市管理。晋江专线公路实有3条、10.5千米。2001年公路普查后,专用公路归入乡村公路管理。
  二、公路桥梁建设
  晋江市地处沿海,溪流、港叉、湖塘、河沟纵横密布,各条公路都建有桥梁,这些桥梁随着公路不断延伸和拓建改造,大部分都将原来的石板桥,建成为永久性的钢筋水泥桥。1987年,翻修加宽的有上郭桥和荆山(一)(二)(三)桥。1988年,开始改建双沟大桥。经翻修改建的桥梁,桥面都从原来的6米扩宽至14米或16米。如青安线福埔至安海路段沿线内塘、灵水、西畲、清机等4座桥梁桥面均拓宽为14米。
  至1992年底,全市主干公路共有桥梁56座、1359.29米,乡村公路共有桥梁47座、1087.03米。2007年,全市拥有公路桥梁238座、总长度5594.94米,其中大桥4座,总长619.12米;中桥48座,总长2235.2米;小桥176座,总长2740.62米。
  三、公路绿化
  1995年,晋江市开始绿化公路,当时以县道青(阳)安(海)线作为创建文明样板路的试点路段,成效甚微。
  1996年,市政府制定“抓国道、促省道、带县道”的战略方针,发出《关于在国道324线、省道308线晋江路段等骨干道路开展建设文明样板路活动的通知》,决定率先在国道324线、省道308线晋江路段以及县道福埔至安海、六角亭至东石、深沪至英厝头等5条路段开展创建文明样板路活动,提出“大造声势,形成共识、明确任务、各负其责、精心组织、争创一流”的号召,制定“统一标准、统一规划、镇自为战、责任到村”的具体实施方案。市镇两级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部门配合抓、上下协力抓的格局,创建活动很快地进入高潮。同年11月,在磁灶镇召开创建文明路现场会议,会上市委、市政府决定进一步把创建范围扩大到双沟至内坑白垵、陈埭至泉州市区、龙湖至石狮永宁(晋江路段)、东石至金井、英林至伍堡、安海浦边至英厝头、双沟至新店等骨干道路。至此,确定全市创建文明样板路12条、159.34千米。其中,国道324线晋江路段的磁灶镇一步到位,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征用公路两侧各20米地段,清理垃圾杂物,建设绿化,建造精品路段2.8千米,将原来“脏、乱、差”路段,变成一条美观的“绿色通道”,在泉州市组织对国道324线初评时,获一等奖。是年,全市投入创建文明样板路资金1240万元。1997年,交通部部长黄镇东、副部长李昌居及省领导分别莅临晋江检查工作时,对晋江公路建设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1998—2000年,晋江市委、市政府本着“筑一条路、披一片绿”的原则,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公路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进一步巩固发展文明路建设成果的通知》,在抓公路建设的同时,狠抓公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并加强对公路绿化的养护管理,制定《晋江市骨干公路绿化养护办法》,进一步明确“谁种植、谁管养”的责任,有效地巩固和发展公路绿化成果。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决定在建设泉州市沿海大通道晋江路段的同时,同步拉开全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工程。2003年4月14日,市委、市政府在深沪镇召开“泉州市沿海大通道晋江路段建设暨全市公路整治绿化”动员大会。会上,晋江市委、市政府领导宣读《晋江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实施方案》,与各镇(场)政府及市直有关单位签订责任状,明确目标任务,采取能征则征、能租则租、能拆则拆、能平则平、能绿则绿的办法,结合造旧建新、整治村容村貌、实施公路两侧15米备用地绿化控制。是年,国道324线后厝街至长埔路段、省道308线紫帽湖盘至永和马坪路段、金井围头至石狮路段、泉州沿海大通道(省道201线)陈埭庵上至安海安平水闸桥路段、县道303线剌桐大桥至紫帽路段、县道317线池店华洲至石狮路段、县道318线磁灶至新垵路段、县道319线青阳竹树下至内坑白垵路段、县道320线罗山社店至安海安平水闸路段、县道322线内坑至安海路段、县道328线安海外曾至深沪环岛等11条骨干公路进行整治绿化,租征土地157.59公顷,整理场地土方和砌石工程120.79万平方米,种植巨尾桉18.06万株、夹竹桃树1.29万株、杧果树0.29万株,完成两侧慢车道及中央隔离带绿化面积38.66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442万元。全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凸显出控制公路用地,改善路容路貌,遏制沿路违法建房等良好综合效益。2005年,注重全市骨干公路整治绿化的巩固提高工作,加强补苗、施肥、剪枝等基础工作。把全市主要骨干公路建成绿色通道,同时实施沿海大通道深沪湾杆柄至狮峰段、东山至岩峰段公路中、边分隔带绿化工程20.1千米,全年共投入资金830万元。2007年,完成沿海大通道塘东至塔头段、沿海大通道英林支线、大深沪马坪至外曾段、泉三高速公路晋江牛山至紫帽辅道的绿化工程共25.9千米、面积31.3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45.6万元。
  第二节 铁路
  2003年前,晋江市没有铁路。
  2004年,福厦铁路经国务院批准立项。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批准《福厦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12月,铁道部和福建省联合批复福厦铁路初步设计。福厦铁路起于福州站,经莆田、泉州两市,止厦门西站,全长273千米。晋江路段全长15.65千米,途经紫帽镇(霞茂村、紫星村)、磁灶镇(钱坡村、下官路村、洋尾村、洋宅村、磁灶居、前尾村、井边村)、内坑镇(砌坑村、葛洲村、吕厝村、深圳村、上方村、前洪村、潘厝村、山头村、亭顶村)、安海镇(下洪村)等4镇19个建制村(居)和1个国有牧场。该条铁路建设规模为双线电气化铁路,等级为I级,设计使用期限为100年,正线数目为双线,设计区段客运速度为每小时200千米,牵引种类为电力,建筑界限为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要求。规划设置站场1个,设于内坑镇上方村,站房规模为1.2万平方米。建设隧道3个、总长3488米。2006年底,完成征地拆迁安置工作,晋江路段征地总面积139.53公顷,拆迁房屋170多座、9万平方米,涉及农户200多户,投入征地拆迁安置补偿费1.84亿元。2007年初,晋江路段开工建设。
  第三节 港口码头
  一、深沪港区
  历史上深沪港区是晋江的主要渔港,位于深沪湾南面,地理位置座标北纬24°38'30",东经118°40'49",北与石狮市永宁港隔海相望,东濒临台湾海峡,距澎湖88海里,西与陆地相连,水域宽敞,海底泥沙质,坡底平缓,常年不淤积,航道宽阔,低潮水深13.5米,港内低潮水深8—10米,可满足万吨级船舶全天候进出港。
  (一)深沪码头
  1988年,晋江县政府凭借深沪港的优越地理条件,开始筹建货运码头。1989年,福建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在深沪港建设5000吨级散杂货码头泊位1个,设计年吞吐能力为33万吨,工程预算投资2966万元。1991年9月,动工兴建,1992年,扩建为集装箱码头及配套相应设备,计划总投资5700万元,码头结构采用重力沉箱式,引堤长1397米,防浪墙长800米、高7.5米,泊位长145米,货场面积3432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生产辅助设施总面积435.7平方米。码头配套装卸机械设备:10吨门机,35吨多功能门机,16吨红光吊机各1台,8吨和6吨叉车各2辆,2吨拖头车1辆,4吨平板车4辆。1995年6月,工程建设竣工,历时3年零9个月,7月投入运营。投产后,开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青岛、龙口、烟台、连云港、天津、上海、莱州、营口、香港等国内港口。主要进出口货物有钢材、透灰石、水泥、石板材、磁砖等散杂货,为外商“万代红集团”与“三益钢铁公司”的货物进出口码头,成为晋江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对晋江市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发生深远影响。
  随着晋江市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发展,进出口货物大幅度增长,市政府决定向建设大中型港口目标冲刺,与泉州港务管理局联合筹建深沪二期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建设规模为重力式沉箱结构的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个,以及相应配套设施,总平面布置与一期5000吨级码头相连,向北延伸238.85米,纵深与一期等宽100米,护坡长350.85米,泊位长度230.85米,形成陆域面积24655平方米,工程预算投资1.47亿元,工期2年。1997年7月,该工程通过工程可行性会审,获得福建省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确定工程由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负责施工。1998年9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0年11月,工程竣工,码头投入运营。是年,深沪港获国家交通部批准为临时对外开放口岸,迎来首艘外国籍货轮靠泊码头装卸货物,开创深沪港接靠外轮的先例。同年12月,投资3000万元,在原一期5000吨级码头的南端进行局部改造,设置两阶平台及与之相连的斜坡道,增建一个可满足5000吨级滚装船靠泊作业的码头,次年3月,竣工并投入使用。
  “十五”期间,随着港区基础设施、装卸机械设备和疏港公路的日臻完善,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2003年,深沪码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对外籍船舶开放,晋升为一类口岸。同年,接卸金门籍“锦龙6号”货轮,揭开深沪港区接卸民间对台贸易物的序幕。接卸1艘船长177.02米、宽27.87米,载重量3.52万吨,负载吃水深11.2米的巴拿马籍“富利号”货轮由越南装载无烟煤3.45万吨,刷新靠泊晋江港口最大吨位船舶的历史纪录。
  至2007年。深沪码头拥有5000吨级、万吨级和5000吨级滚装作业泊位各1个,泊位总长450米,可同时靠泊万吨级船舶2艘、5000吨级船舶1艘。前方货物堆场面积2.5万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0.25万平方米、后方货物堆场2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中,完成工程量47%)、液体化工原料罐区可容纳2万吨。码头装卸机械设备齐全,配有门座式起重机(最大起重量为40吨)5台,以及流动吊机、叉车、装载机等各类平面运输机械。港区设有口岸检验机构,水电、通信设施完善,口岸服务网络完整,实行全面计算机管理,为船东、货主提供配套一条龙服务,成为泉州地区大宗外贸件杂货的集散地。
  (二)后山陆岛交通码头
  该码头位于深沪半岛东南突出部,东濒台湾海峡,距台湾鹿港130海里,与金门一水之隔,仅距20海里,南距厦门港42海里。水域宽阔,航道水深,无碍航礁石,底质多为沙泥,坡度平缓,具有船舶停泊的天然条件。历史上是海防军事重地,又是周边岛屿交通集散地,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台湾船舶停靠点。
  20世纪8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对台民间小额贸易日趋繁荣,每天来后山补给和贸易的台轮不少于20艘(以小型机动船为多)。为促进对台贸易和解决周边海域诸岛交通难的问题,县政府规划在后山建设1000吨级1个泊位的客货码头1座。
  1997年8月25日,福建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建设晋江市后山陆岛交通码头。1997年9月,码头工程开工兴建,次年底竣工。工程建设规模为1000吨级1个泊位码头1座,码头长125米,宽19米,高程7.6米,结构采用重力式小沉箱方案,并配备相应设施。引堤长61.8米,宽9米,高程7.6米,外侧为斜坡式结构,东北侧设有防浪墙,高9.5米。货物堆场面积1607平方米,仓库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陆域面积8486平方米,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10万吨、客8万人次,工期为1年,工程总投资2300万元。工程由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六工程处第四工程队负责施工。1999年5月,再投资2500万元,动工扩建,增加1000吨级泊位1个。2000年6月29日,福建省港航管理局主持码头工程建设竣工验收,产权移交给深沪镇人民政府管辖。
  二、围头港区
  围头港区位于围头湾口的围头角,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省高雄市约200海里,南与金门一水之隔,仅距5.6海里,北靠半岛屏障,西连省道308线的起点,航道宽、水位深、流速快、不淤积,港内低潮水深10—12米,船舶全天候进出港不受潮水限制,是天然避风良港,也是闽台贸易商货海运的最佳集散口岸。
  20世纪90年代初,晋江市(县)政府为改变晋江港口设施落后状况,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对台“三通”做好准备,规划在围头湾口建造万吨级码头,作为晋江与台湾直接通航的专用码头。1994年,福建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同意在金井镇围头兴建万吨级对台贸易码头。该工程由码头、引堤、陆域3部分组成,建设规模为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和3000吨级工作船泊位各1个及相应配套设施,年设计港口吐吞能力为杂货24万吨、集装箱2.4万标准箱。泊位总长248米(其中工作船泊位42米),宽50米,码头高程8米,引堤长593米、高程7.5米、宽14米,生产、生活辅助建筑面积8386平方米,陆域总面积37885平方米。鉴于围头海域的海况和波浪条件较为复杂,码头设计以选择最多作业天数和最优泊稳条件的施工方案,采用重力沉箱式结构,上部胸墙设置适当消浪设施,护岸及引堤采用斜坡式。工程根据福建省地震区划图,按地震烈度八度抗震设防,建设工期为2年,工程总概算14403万元。工程通过公开招标形式,确定由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负责施工。1995年5月1日,工程奠基。1996年1月6日,正式开工。1997年9月28日,码头主体工程竣工,具备船舶靠泊条件。港区建有货物仓库建筑面积2184平方米,集装箱堆场1.8万平方米,码头装卸作业机械设备有起重负荷40吨的龙门式吊机1台、5—40吨叉车4辆,以及其他装卸设备和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具备港口作业能力。
  1998年3月,围头港区获省政府批准为国轮外贸运输装卸点。同年4月9日,全国首创大型运水胶囊在围头万吨级对台贸易多用途码头试航成功,填补中国用柔性胶囊运水的空白。12月29日,围头港区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班,首航由厦门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星祥”号国际集装箱货轮运载货物44标准箱开往香港,转道美国、日本、欧洲、澳大利亚等国,拉开围头港区开通国际集装箱航班的序幕。
  该港区以集装箱产业为港口发展目标,发展集装箱班轮航线和中转业务,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各种配套设备,港口集装箱作业能力不断提高,货物吞吐量保持年年快速增长态势。2006年8月,围头港区获得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口岸,给晋江及周边地区对外贸易货物通往世界各地提供新的便捷通道。
  2006年初,为开发围头港区深水岸线资源,进一步提高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开始扩建二期10万吨级泊位,至2007年底完成扩建工程总造价的66%,工程仍在继续施工中。2007年,围头港区拥有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3000吨级泊位各1个,泊位总长248米,码头前沿低潮水深9.5米,集装箱堆场11万平方米,内、外贸拆箱仓库各1座,码头装卸机械设备有2000型集装箱装卸桥吊2台、橡胶轮胎门式起重机3台、正面吊机3台、堆高吊机1台及其他各类装卸搬运机械近百台,港区开通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14条,货物直达国内沿海、长江沿岸主要港口,以及经厦门、香港中转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至世界各地。
  三、东石港区
  东石港区位于晋江市东南沿海,地理座标:北纬24°40',东经118°27',三面环山,港内水域总面积339.3万平方米,海岸线长5.1千米,主航道水深3—7米,宽200—1000米,500吨级以下的船舶可以自由进出港,2000—3000吨级的船舶可乘涨潮进出港,是得天独厚的避风良港。
  (一)东石港务码头
  原名东石码头,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几经多次扩建改造。至1985年,晋江县政府为发展港口经济,投资兴建300吨级2泊位码头1座,建设规模为钢筋混疑土高桩栈桥式结构,长度93米,陆域总面积2.7万平方米,堆场面积4521平方米,仓库11座、建筑总面积1630平方米,生产、生活辅助设施建筑面积870平方米,以及码头配套装卸机械设备。该港区经国务院批准为福建省21个对外贸易港口起点之一,开通货运直达香港航线。码头原由晋江县东石搬运公司经营,1988年,该公司并入泉州东石港务公司,改集体所有制为国有制的“泉州东石港务公司”,归泉州港务管理局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周边深水港口的发展和海运船舶吨位的扩大,加上东石港航道的淤浅,大吨位船舶进出困难等因素,1999年,该港区投资600万元,动工扩建码头基础设施及装卸机械设备,码头由原来长度93米扩建到219米、宽18米,建成2000吨级、1000吨级泊位各1个,500吨级泊位2个的泊位群,新建1条长0.25千米、宽20米的混凝土港口通道和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的封闭式仓库及面积6000平方米的堆场,新增负荷30—40吨的起重机6台、叉车4辆、拖车3辆等装卸作业设备,适应中小型货轮靠泊装卸作业。
  2000年,该码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吸纳社会投资,合股经营,改国有制为股份制,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服务管理体系,完善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备。2007年,拥有2500吨级3泊位、500吨级2泊位码头各1个,开通大连、营口、天津、丹东、上海、南通、南京、武汉、宁波、温州、广州、汕头、海口、三亚、青岛、香港及长江中下游沿岸主要港口航线。
  (二)永盛码头
  该码头位于东石港区北侧,系由私人合股投资经泉州港务管理局批准兴建,码头工程分两期建设。1998年10月,动工兴建第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栈桥式结构的500吨级2泊位散杂货码头1座。1999年5月,第一期工程竣工,投入运营。2000年初,续建第二期2000吨级2泊位,总投资640万元。2001年初,第二期工程竣工,投入运营,主要经营国内中小型货轮靠泊装卸货物业务。2004年,为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把原有泊位扩建为2000吨4泊位,并配备相应生产、生活设施。
  (三)桂林码头
  该码头位于东石港区北端,与安海港区交界处。1995年初,由私人合股投资200多万元开工兴建,建设规模为石砌泊岸平台式结构500吨级2泊位码头1座和相应配套设施。1996年初,竣工投产,一度缓解东石港区船舶滞留港内等待装卸货物的压力,为加速运力周转起到一定作用。2004年,由于航道和港池淤积,船舶进出港困难,该码头停止运营。
  (四)隆兴码头
  该码头位于东石港东北沿岸。2004年初,由私人合资开工建设,2006年建成投入运营,建设规模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栈桥式1000—2000吨级3泊位码头1座,经营国内中小型货轮的散杂货装卸业务。
  四、安海港区
  该港区位于晋江市海岸西南端的围头湾内,背山面水,是天然避风良港,曾为晋江对外交通的主要港口。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航道和港池日渐淤浅,通航能力大幅度下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为改善港区通航能力,发挥古港作用,促进侨乡经济发展,安海镇人民政府决定迁建码头,兴建环镇公路,筑跨海鸿江大桥,拦截旧港道。1987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在龙舌尾建设200吨级2泊位码头1座。后因晋江与南安地界权属争议而停建。1991年5月,泉州安平开发区项目确立后,由于开发区的配套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在总体规划中,设计1个规模1000吨级码头配套项目,并于1992年初委托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进行海域勘测和可行性论证。同年9月,码头建设地点初定在龙舌尾西侧。由于疏浚航道牵涉邻镇周边滩涂养殖问题,无法协调处理,码头再次停建。至1996年8月,经泉州港务管理局和晋江市计划与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实施安海港古老码头外移迁建工程,同意在泉州安平开发区19#区东侧建设500吨级3泊位杂货码头1座,年设计吞吐能力为20万吨。1997年元月,由安海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泉州安平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和香港封域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联合组成晋江市安平码头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美元140万元开工兴建。1998年10月,竣工投入运营。建设规模为钢筋混凝土高桩栈桥式500吨级3泊码头,长度180米。码头配套设备:堆场面积1万平方米,仓库1座、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办公楼与宿舍楼各1座、建筑面积共1090平方米。码头装卸作业设备有:负荷50吨吊机1台、8吨吊机2台、16吨电动轮胎吊机4台、6吨叉车1辆和长臂挖泥机1台、挖泥驳船1艘(作为港池清淤)。是年11月15日,实施拦截旧航道,开工建设跨海鸿江大桥,原安海码头从此停止使用,安海港进出口货物均从新建的安平码头装卸。从此,曾为晋江对外交通主要港口的安海古港结束船舶靠泊装卸功能。
  第四节 机场
  泉州晋江机场原系军民合用机场,始建于1955年,为空军二级永备机场。1977年以后,由于海峡两岸关系缓和,飞行部队撤走,机场作为备降场。1980年5月3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同意民航使用空军晋江机场,建立民航站。1980年8月7日,正式开通民航航线,使用安-24型飞机,开辟福州—泉州—广州航线。1980年11月,民航福建省管理局正式组建民航晋江航站,投资50万元,其中22万元用于购买空军晋江场站四站连的营房,总建筑面积1628平方米。航站利用充电房改作候机楼和商务值机室;一座汽车停放库房改为航行调度室,屋顶加盖航管塔台;其他房屋分别被改造为办公室和勤务保障用房。简易候机室前修建一停机坪,仅能供一架安-24型飞机停放。在市区临时租用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一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售票处。1983年12月1日,机场因客源不足和厦门高崎机场建成通航暂停航,留守2人看护站址。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到泉州投资经商、旅游探亲的客人日益增多。1992年,晋江市政府开始动议重新启用泉州晋江机场开辟民航航班。1993年7月1日,总参谋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地方政府投资扩建空军晋江机场并恢复民用航站的批复》,同意飞行区首期按民航4C级标准扩建,并逐步完善和扩建到4D级。航站区建设按2005年旅客吞吐量13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5万吨的需求进行设计。
  1993年9月1日,福建省计委下文《关于泉州晋江机场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泉州晋江机场飞行区工程按4C级标准进行扩建。1993年12月28日,泉州晋江机场航站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标志泉州晋江机场扩建工程正式开始。1994年2月4日,福建省建委通过《关于泉州晋江机场扩建工程(总图和飞行区)初步设计的批复》,1994年9月22日,福建省建委通过《关于泉州晋江机场扩建工程航站区和保障设施初步设计的批复》。同年4月10日,泉州晋江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投入全面施工。工程概算总投资2.3亿元,工程直接总投资为19529万元,资金全部由泉州市和晋江市政府多渠道自筹解决。后因机场建设标准需要,扩大规模,另因基建材料、车辆设备、价格上涨等因素,投资规模进行调整,总投资控制在2.6亿元以内,资金来源全部由地方政府自筹。
  机场扩建工程主要项目包括场道工程、候机楼工程、航管工程、供油工程、配套工程等。
  1996年9月8日,机场建设工程完工并通过总体验收,9月10日,试航北京成功,12月12日,正式通航。
  泉州晋江机场扩建工程主体设计单位为南京军区空军勘察设计院、民航华东机场建筑设计所、福建省邮电设计院、泉州电力设计院、泉州规划设计院等。中国人民解放军87480部队、四川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机场设施公司、中国建筑总公司第六工程局泉州分局、中国电子第一建设公司、深圳市洪涛装饰工程公司、泉州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晋江市第三建筑公司等24家参与机场一期扩建工程建设的施工。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民航华东机场建设公司监理部、上海华东港湾工程建设监理所;南京军区空军质量监督站、晋江市建筑质量监督站等参与机场一期扩建工程建设的监理、监督。
  1998年10月15日,随着航班量不断增加,机场对各项软、硬件进行配套升级完善建设,民航总局同意泉州晋江机场飞行区等级晋升为4D。
  2002年11月20日,停机坪续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2003年6月27日,顺利完成续建项目的全部任务。续建后机坪基本尺寸为400米×138米,总机位达到9个,可停放3架B757-200、其余为B737-800及以下机型,采用自滑方式进出。道坪砼厚度0.37米,PCN值63/R/B/W/T。
  2003年元月,为提升机场的窗口形象,方便旅客登机,机场又投资1000万元建设3条登机廊桥。
  2006年,为提高航班保障能力,机场开始着手21号仪表着陆系统建设的前期工作,当年完成项目报批和选址。2007年,由国际招标,确定选用挪威生产的导航设备,并正式开工建设。是年8月9日,通过初步验收,8月26—28日通过校飞。21号仪表着陆系统的建成启用,使得泉州晋江机场跑道两端均为I类盲降进近系统,提高复杂天气下机场的保障能力。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