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工程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工程管理
分类号: F426.9
页数: 4
页码: 509-5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建筑行业在管理机构、项目管理、施工安全和工程招投标等方面不断完善和规范化。管理机构调整,推行多项管理制度;强化项目管理和执法监察,实施多项安全措施,提高施工安全水平;建立工程招投标制度和数字化监控系统。
关键词: 晋江市 建筑业 工程管理

内容

一、管理机构
  1992年5月,县基本建设委员会改称为市基本建设委员会。1996年6月,市规划建设局并入市建设委员会,加挂市城乡规划局牌。2002年4月,撤销市建设委员会,组建市规划建设局、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
  二、项目管理
  1988—1992年,晋江县(市)在建筑行业没有建立项目管理制度。
  1993年起,晋江市开始推行建设工程报建制度、建设项目设计审批制度和颁发竣工验收证书制度。
  2001年开始,晋江市对竣工工程的验收实施备案管理、认真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项目经理培训班、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测、强化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认真做好重点项目的推广,如高强预应力、聚氯乙烯、防水涂料、防水卷材等。依照《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管理办法》《工程建设施工投标管理办法》《建筑市场管理规范》《晋江市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审批办理程序》和《关于开展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的意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执法监察、严格执行规划审批制度、坚持“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制度。同时全面实行工程总承包制度、建筑市场准入制度、项目经理考核培训持证上岗制度、项目经理经营手册管理制度、注册建筑师签字制度,做好重点工程的项目管理及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造价管理工作。
  2007年,晋江市建立商品住宅工程分户验收和交付使用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商品住宅质量,减少购房纠纷投诉,有效保障购房业主的合法权益。
  三、施工安全
  1988—1989年,晋江县建筑施工安全主要通过建设部门会议及文件强调,各建筑施工单位自身抓落实。
  1990年,成立晋江县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站,由建设委员会直接管理。
  1993—1995年,晋江市共举办5期安全施工人员培训班,这3年没有出现任何施工事故。1997年9月21日,陈埭镇发生纵火案件后,晋江市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建筑市场、液化气市场和“三合一”厂房实施综合整治,检查27个在建项目,责成5个存在严重施工安全隐患的项目停工整改,并跟踪消除隐患。1998年,建立安全生产年检制度,对企业提供一年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的配备情况、安全防护用品、经费的投入情况、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书面资料及现场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合格、不合格的评价。
  1999年,根据《泉州市建筑工程脚手架专业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晋江市组建4家有经济实力和较雄厚技术力量的施工企业脚手架公司,推行脚手架搭设专业化,所有项目的外架都由具备资质的专业公司搭设。2000年,晋江市有关部门依照建设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对27家建筑施工企业的42个施工现场进行安全达标评分检查,其中合格项目36个,施工安全优良项目3个、不达标项目3个,并分别给予通报表扬、通报批评。2001年,经泉州市政府检查,全市施工现场安全达标合格率100%,有3个施工工地被泉州市政府评为“文明示范工地”。2004年,晋江市出台《晋江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不良记录管理规定》(试行)、《晋江市〈福建省建设工程安全巡查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将工作重点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后监督上,设立建设工程行政执法大队,将工作方式从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分开监管转变为两者综合监管。
  2007年,建立定额单列费用专户管理制度,此项制度实施后,建筑工地安全文明施工水平有较大提升,施工项目人员履职情况有较大改观;建立施工履约保证金专户制度大大减少工程违约和拖欠工资现象,有利于解决工程质量安全和工资纠纷投诉。
  四、工程招投标
  1988—1992年,晋江县(市)建设工程没有实行招标制度。
  1993年,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委关于强化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请示的通知》和泉州市人民政府相关文件精神,成立晋江市招标投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此后,相继出台《晋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晋江市建设工程承发包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1999年10月25日,市委编办正式批复成立晋江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心。2000年3月14日,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心正式投入运作,并根据市政府《关于建设工程实行招标投标的通知》,开展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建立评标库和电脑管理数据库,并实行有形建筑市场与工程招标代理机构分设制度、业主负责制、项目标底明示制度、投标保证金制度、项目经理全程参与制度,试行多种招标办法。
  2005年,根据《晋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意见》,制作招标文件范本,随后根据政策变更,相断推出新版范本,建立政府投资项目预选承包商制度,推行经评审最低价中标制度、资格后审制度,创建晋江市建筑工程信息网、招投标管理系统、电脑辅助评标系统和电子监控系统,对招投标实行全过程数字化监控。同时,建立工程量清单规范和控制价编制复核备案制度、投标保证金制度、不记名网上招标法、电子辅助评标法,健全、细化投标履约保证金及专户管理制度。
  2007年,根据《福建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在合理造价区间随机抽取中标人办法(试行)》通知,晋江市对房屋市政800万以下建筑装修装饰工程、机电设备安装(不含设备费)工程、消防设施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幕墙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依法单独发包的专业工程估算价300万元以下项目,推行合理造价区间随机抽取中标人制度。
  五、工程造价管理
  1988—1992年,晋江县(市)建设工程由各建设单位控制,编审制度尚不完善。
  1993—1995年,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完成预算工程112个项目,预算总造价19000多万元,为建设工程的进行和招标投标工作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1996年,完成标底编制项目22个,标价2700万元,预算项目3800万元;决算项目18个,总造价3605万元,定案造价3055万元,核减工程款550万元。
  1997年,完成标底项目编制15个,标价3195万元;预算项目24个,总造价1855万元;决算项目6个,总造价1873万元;定案造价1600万元,核减工程款273万元。1998年,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配合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心编审发布工程量16143万元,编审预算造价1582万元;决算造价1219万元,核减工程款71万元。1999年,编审发布工程量18820万元,编审预算造价22692万元,决算造价456万元,核减工程款60万元。2000年,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及时发布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上半年的工程价格指标和工程材料预算价格;每月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筑材料价格信息。加强工程造价执业管理,开展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完成造价咨询业务54项,造价总额11501万元。2001年,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及时发布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上半年建筑工程价格指数和材料预算价格。完成工程结算28项,造价2638万元,其中预算9项、造价975万元,结算19项、造价1663万元,核减造价384万元。2004年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站共编制项目标底88项,共67922万元,审计项目标底23项,26413万元。
  2005—2007年,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每月定期向社会发布建筑材料价格信息,加强工程造价执业管理,开展最高控制价备案工作。
  六、建筑质量管理
  1993—1995年,全市进一步改革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推行建设工程报建制度、建设项目设计审批制度和颁发竣工验收证书制度。全市组织4期技术员以上人员参加的建筑工程质量项目经理培训班,参训人数540人。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建设工程实施质量检查,在工程检查中对138幢单位工程的229起质量隐患及时作处理。7次对市区的几个重点工程进行全面质量检查,检查结果呈报市委、市政府,并向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及时反馈,要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以消除隐患,提高工程质量。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测,使全市建设工程逐步走向规范化管理,质量监测设施进一步完善。3年间,全市建设工程受监项目共160个,建筑面积122.6万平方米。
  1997年,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的通知》精神,全市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对全市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拉网式”大检查,发现存在严重工程质量隐患的78幢,其中存在严重结构隐患的44幢,有6幢接受重新检测,5幢进行加固,6幢被拆除,27幢停止使用。对34幢存在结构严重隐患的中小学校校舍,拆除7幢,23幢撤离人员4740人,并封闭出入口,停止使用。在检查中发现36幢“三资”企业的工程存在严重结构隐患,其中4幢进行加固处理,其他逐步实施整改。强化工程质量监督,全年受监工程项目86个,面积25.7万平方米。检验竣工合格以上工程28幢,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其中,优秀4幢,优秀率14.3%;合格24幢,合格率85.7%。
  2000年,市建委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立层层负责的工程质量责任制,增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意识。严格执行施工许可证和竣工验收制度,组织审查施工图30份,办理符合规定的工程施工许可证34份,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年内还认真推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逐步清除一些工程的质量通病。受监工程42幢,面积13万平方米;竣工验收工程61个,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合格率100%。创省优质工程1个,泉州市优质工程14个,泉州市优质结构工程1个,晋江市优质工程27个,优良率31%,优质工程数为历年最多。
  2003年,全年竣工验收备案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合格以上标准。开展全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大检查,市政府专门成立督查组,开展全市大检查4次,重点抽检工程218个,发现质量隐患工程175幢,立即以市政府名义下达整改通知,并跟踪督促落实。在质量监督方面,发出整改通知书590份,提出整改意见3900条。与市监察局联合开展建设工程廉政合同、基建程序、工程质量、施工安全检查,共检查工程36幢。电力大厦获得国家工程优质奖——“鲁班奖”。
  2007年,重点抓好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全市开展检查716次,发出工程质量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648份。
  七、建筑市场管理
  1993年初,市政府公开登报允许外地建筑施工企业进入晋江市参与工程招、投标,参与建筑市场竞争,促进建筑业的发展。1993—1996年,晋江市组织重点查处工程建设中的违章、违法、违纪现象。通过认真组织,分阶段实施,查出工程不报建,没经批准私定施工单位,工程应强化质量监督而不办理监督手续,建设单位随意压价和招标、议价中附加不合理条例,施工单位未取得施工许可证就擅自动工,无证越级承担施工任务,非法转包和挂靠渔利,偷税漏税,出卖设计图章、图签和非法设计等现象146起。
  1998年,晋江市利用电视、广播、宣传册、标语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福建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分发各种宣传材料8000多份,为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从源头抓起,把好工程报建关,严格按照工程报建程序进行审批,制止无报建工程进入建筑市场。全年报建工程118幢,比上年增加66幢。严格执行工程招标投标制度;严肃查处4幢有代表性的“七无”工程,发放停工整改通知书21份;严格执行勘察设计市场注册建筑师签字制度,取缔无证设计单位;严把外来施工队伍“入口”关,清退4家名不副实的外来施工队伍,保证建筑市场的正常运作。
  2000年,市建委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实行工程总承包制度、建筑市场准入制度、项目经理考核培训持证上岗制度、项目经理经营手册管理制度、注册建筑师签字制度。严把外来施工企业入口关、建筑工程报建关,认真贯彻《福建省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管理实施办法》和泉州市建委《关于实行工程报建制度和颁发竣工验收证书制度的通知》,从源头抓起,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管理规定,对未报建工程一律不予招投标,不予办理施工许可证,坚决制止无报建工程进入建筑市场;对业绩差、管理薄弱、人员、技术设备不到位的外来施工企业坚决予以清退,严禁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全年共报建工程44幢,报建率100%。同时,开展对勘察设计市场专项整治,并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
  2003年,晋江市严格执行工程报建、工程总承包、建筑市场准入、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工程监理、竣工验收备案及标底编审业绩报备等各项制度,全年共报建工程59幢,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报建率达到100%;办理施工许可证36宗,建筑面积39万平方米;审批批准施工图设计文件80宗,建筑面积40.7万平方米;办理监理登记工程26宗;受监工程50宗,建筑面积41.6万平方米;验收桩基工程30幢、基础工程42幢、主体结构工程50幢;竣工验收备案工程24宗,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受理编标项目备案45宗,造价2.9亿元,审标项目备案31宗,造价1亿元。抓好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的推广使用,市政府发出《关于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通知》,要求各镇镇区在当年6月后禁止设计、使用实心粘土砖。
  2007年,市城建部门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加大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检查整治力度。健全建设项目资本金、房地产开发项目担保、施工合同履约保证金等制度,防范政府项目超概算发包和带资承包行为,完善防止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机制建设。分步实施建筑劳务分包制度,规范自有劳务作业队伍管理。严格建筑材料检测市场管理,规范异地检测行为。抓好建筑业规范发展,至10月底统计,全市建筑业总产值7.65亿元。同时抓紧5家建筑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