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市场建设与商业网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5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市场建设与商业网点
分类号: F713.50;F713.1
页数: 12
页码: 460-4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县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背景下,早期进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重点阐述了商品市场建设和集贸市场的发展情况。晋江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于1988年开始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并陆续建立了多个小商品市场和农贸市场。至2007年底,晋江市共建设了28座较大型的集贸市场,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市场如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工业消费品市场等。
关键词: 晋江市 市场建设 商业网点

内容

第一节 商品市场建设
  一、市场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晋江县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较早进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探索。1988年,晋江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把培育发展、建设市场作为实现“晋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989年,建立陈埭小商品综合市场,当年投资16万元(累计28万元)建成两层永久性市场,总面积达950平方米。当年5月,华洲水产品市场开业。同年,青阳农贸市场争取投建;安海交易、生活综合市场在筹建中;建设深沪市场纳入计划。1991年6月,全省市场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晋江县被列为市场发展的重点。从此,晋江县(市)集贸市场建设步伐加快,采用“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建设多样化服务、多渠道流通的商品交易市场,纳入市场建设和增置配套设施的有深沪、东石、磁灶、紫帽、英林、安海农贸市场和青阳综合市场二期工程。各乡镇、村都陆续的建起小商品市场及农贸市场。
  1999年,根据市政府的工作部布署,计划部门在全面总结“九五”市场建设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与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市场建设“十五”发展规划。2001年,按照“强化规划、超前建设、规范管理、注意效益”的要求,把市场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进商品市场建设步伐。福埔机动车辆市场、磁灶天工陶瓷建材城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并有投资2000万元的曾井果蔬市场及竹园综合市场,总投资近2亿元的陈埭鞋材商贸市场正在加快建设中。市政府对大商贸、大流通市场十分重视,将中国鞋业城、华洲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一大批市场项目纳入前期储备。
  至2007年底,按市场群体分类、较大型的集贸市场有28座,其中农副产品综合市场15座、农副产品市场1座、工业消费品市场5座、消费综合市场3座,其他消费品市场2座、生产资料市场3座,市场总建筑面积69778平方米,总投资2030万元,摊位3350个,全市农副集贸市场年成交额9.2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5亿元。
  二、集贸市场
  (一)市区(青阳)市场
  1988年,晋江县城(青阳)市场由三类市场组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生产要素),包括县城周边的陈埭、罗山区域规划建设的各个市场。其中,陈埭鞋材市场建于20世纪80年代,由周边乡村筹资兴建,形成一纵二横(3条街沿街店面)规模,集鞋业原辅材批发、零售、储运、鞋机展销为一体。整个鞋材市场长约1000米,有商家300多家,主要经营各类鞋材及制鞋设备,年成交额约20亿元,是当时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之一。该市场拥有经营户410户,年成交额达20多亿元。以其“全、新、优、廉”等特点吸引全国各地的客商,辐射面达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制鞋业是晋江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仅陈埭镇就有制鞋企业1600家,2001年,总产值658亿元,出口交易值14.2亿元。2003年,晋江市和陈埭镇政府着手兴建鞋业专业市场。2005年,鞋业城建成投入使用。鞋城总投资2.5亿元,用地面积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2000多家鞋业专业店面,设有商务展览中心、原辅料区、鞋业机械区、成品展区、仓储区等,是一个集商贸、展览为一体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2006年4月19日,陈埭鞋材商贸市场正式开业。开业至2007年,市场日人流量达3万人次,物流上千吨,日交易额几千万元。
  青阳曾井综合市场 位于晋江市迎宾路北侧,由晋江市市场服务中心、晋江市青阳街道办事处、曾井社区三方共同投资联合创办的大型综合性农贸市场,总投资3000多万元,2002年建成,占地面积22000多平方米,呈“口”字形型两层框架结构,为晋江市最大的综合市场,该市场由曾井综合市场责任有限公司单位主办,以批发及零售为主,经营类型主要有肉类、蔬菜、水产品、干果、水果、熟食等。2004年,市场从原来的1.47公顷扩建成3.47公顷。市场布局分三个区域,即农贸市场区、蔬菜批发区、零散商户交易区及大型停车场。其中,12000平方米钢结构铁棚专做蔬菜大批发交易场所,蔬菜年交易量14万吨;农贸市场建筑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一层设有127间店铺,二层7000平方米作为商场、仓库招租,8880平方米钢结构大棚,设有336个摊位,34位熟食摊位及无公害专售店、活鲜店,26间服装店及40个服装摊位,以及小五金、水产品批发,市场年客流量达300万人次以上,年成交额达10亿人民币。至2007年,各类经营户500家,其中食品经营户366家,日成交额80万元。
  青阳钢材市场 位于青阳镇区曾井、下行地面。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以前,主要是在公路两侧空地、店面经营。1992年,为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由晋江市工商局牵头,联合曾井、下行村委会,并经晋江市委、市政府批准立项,预先动用土地6公顷,用于建设晋江市生产资料市场。1993年元旦,建成晋江市生产资料市场(简易搭盖),并投入使用,原有经营者48家,年成交量7.2万吨,年成交额2.16亿元(不含外交易)。由于各种原因,部分迁至福州、莆田、漳州经营,2007年,经营户22家。
  福埔机电产品市场 位于福埔三角地带沿公路两侧,利用店面和空地作为经营场所,自1985年逐步形成。至2007年有经营户50户,主要经营国产摩托车,部分从广东省中转而入的进口机电,年交易量约1万余部,成交额约1.5亿元。
  罗山福埔机动车交易市场 由摩托车交易区和汽车交易区两大部分组成,均由地方集资筹建。摩托车市场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占地1.34公顷,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市场拥有店面230间,省级总代理20家,经营户64家,聚集上百个摩托车品牌,市场辐射到全国各地,年成交额4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摩托车市场之一。1999年,由政府出面牵头组织,汽车经销商投资3000万元在罗裳村建设汽车交易市场。市场占地面积3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0平方米,广场面积13800平方米,拥有店面18000平方米,分为A栋、B栋、C栋、D栋共四栋,三方排列中央广场,整个市场呈“凹”字形。市场于2001年12月28日投入运行,集汽车展示与销售为一体。市场投入运行当年,即被省政府列为定点扶持的全省十五大专业批发市场之一。拥有店面132间,经营户20家,辐射面达整个泉州地区,年成交额6亿元。在所属区域上,逐步形成以晋江市汽车交易市场为中心的晋江罗山汽车商业圈。至2007年,罗山汽车商业圈年销售汽车总量约6000辆,占整个晋江市汽车销量的75%。
  晋江市机电设备市场 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选址于罗山福埔附近,市场功能以销售汽车、摩托车、机械设备为主,辐射全省各地及邻近各省市。同时,晋江市小商品批发市场也自发形成于此,功能集全市鞋帽服装等地产品批发零售。
  罗山食品批发市场 于20世纪90年代末形成,以罗山供销社店铺为中心的本地市场规模日大,旺季时日成交额超过500万元。1999年初,市城府征地3.33公顷(50亩)筹建社店食品市场。同年7月,首期工程4幢112间店面竣工,投资1000多万元。同年10月1日融市运营。2000年4月,二期工程3幢84间店面完工。市场总投资2700万元,共有店面7幢196间,食品经营户113户,主要经营品种为糖果、饼干,年交易额2亿元。市场经营户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属前店后厂型,即本地厂进市场设经营点,销售以本厂新产品为主;另一种是品牌代理型,即经销全国各地的某个或某些品牌的食品产品,尤其以经销广东货为主。食品市场逐渐成为集交易、加工、展销、配送、信息服务为一体,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市场。
  (二)华洲市场
  华洲市场群体由两类市场组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包括池店、磁灶区域规划建设的各个市场。其中,华洲水产品专业市场位于池店镇华洲村,建于1987年,是全国最早的民办市场之一,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百强”市场,也是泉州地区现存的唯一的交易量最多,辐射力最强,最有可能形成本地区专业性批发为龙头的市场群体的一个市场。该市场占地面积0.8公顷,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市场分早、晚两市,拥有经营户近300家,其中固定店(点)近100家,国有、集体企业近20家,私营、个体、合伙10家,自产自销户100多家,另有个体贩运户近500家。交易产品种类有冰鲜鱼、冷冻水产、海鲜养殖鱼类、精加工水产制品及干制品类。2000年,水产品年交易量17.5万吨,年交易额14.5亿元,上缴各项税收400多万元。华洲水产市场成为华东、华南地区甚至东南亚地区的水产品交易集散地。市场还拥有3个可容纳400多担(每担50千克)鱼货的大型冻库、11个可容纳50多担鱼货的中小型移动冻库。它成为福建省最大、辐射全国的鱼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华洲灯饰装潢市场 建于2000年,与水产品市场相邻,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结构包括地下停车场,地上4层营业大厅,建筑面积达8万平方米。入驻经营户107户,年成交额7亿元。
  磁灶陶瓷建材市场 建于2000年,占地面积33.33公顷,工程总投资约1亿元左右,由磁灶镇人民政府陶瓷城开发有限公司与香港天工制模公司合资创办。市场入驻商家206户,汇集国内外中、高档知名陶瓷品牌400多个,配套大型产品展示厅、仓储配货中心、专业物流运送,是福建省规模最大仍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专业陶瓷市场,也是全国各大陶瓷品牌进驻福建的首选市场。整个磁灶镇登记在册的陶瓷生产企业有409家,花岗岩石板材生产企业56家。该市场的建设使晋江市陶瓷产品辐射到全国各地,促进晋江市陶瓷、石材行业的发展。
  东山陶瓷建材市场 位于磁灶南部,有350多间店面,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二级陶瓷建材产品集散地。主要是通过对广东、福建两地的破损陶瓷回收再加工,或者购买广东陶瓷的余货在省内低价出售。该市场由东山村村长带头,村民买村里的铺面形成的,设有管理中心,于1998年对外营业,迅速成长为辐射海西的知名陶瓷市场。
  (三)晋南市场
  晋南市场群体由两类市场组成(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包括龙湖、金井、英林、深沪、永和区域的各个市场,深沪、围头市场功能集全国各地农副产品、工业品开展对台贸易,为台湾企业产品进入大陆市场提供交易场所;晋南服装辅料、材料专业批发市场,功能集服装原辅材料,为晋南服装加工业提供购买原辅材料场所。这一市场群体地理位置毗邻石狮,面对金门,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条件优越,深沪、围头的对台贸易初具规模。
  (四)安海市场
  安海糖烟批发市场及安平开发区糖酒批发市场,集全国各地农副食品、酒类、罐头等日用品并形成辐射闽东南地区的集散地。其中安平糖酒市场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为3.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34万平方米,由安海糖酒行业公会牵头,群众集资投建,共投入资金6000万元,拥有店面450间。该市场功能集全国各地副食品、酒类、罐头、饮料等,市场年成交额5350万元,交易辐射面延伸到厦门、泉州、莆田等闽东南地区,是福建省规模较大、辐射面较广的糖烟市场。
  至此,晋江市集贸市场由市区(青阳)市场、华洲市场、晋南市场、安海市场4大市场群体构成。
  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2005年2月,商务部在全国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晋江市为全国首批试点县(市)之一,市供销社(中联集团总公司)、福建捷龙商业有限公司为晋江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单位。市商务局贯彻落实商务部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促进和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村市场食品安全。全面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建设一批新型“农家店”。2005年,建设完成改造“农家店”78个,2006年,建设完成改造“农家店”61个,2007年,建设完成改造“农家店”63个。2005年,市商务局被商务部授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先进单位,并在2006年省经贸委召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第二节 商业经营网点
  一、大型零售商业网点
  晋江SM国际广场 1992年,晋江旅菲华侨、在菲律宾有“百货商场大王”之称的SM集团董事长施至成回家乡晋江投资,在福埔开发区买下106.67公顷土地,建设SM大型商场。1994年,SM项目投建。1999年,晋江SM国际广场第一期工程完工,这是一座集购物、娱乐、饮食、展览为一体的现代化的购物中心,是泉州地区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此后,晋江在这里连续举办9届“鞋博会”、多届糖酒食品、工业、彩印印刷、汽车等展览会。2005年11月26日,SM国际广场携沃尔玛、莱雅百货同时开业。沃尔玛位于SM国际广场地下一层,营业面积约14486平方米,主营生鲜食品、服装、家电、日用品等,商品种类超过2万种。莱雅百货由台湾管理团队操盘的知名百货公司经营管理。
  新华都晋江洪山店 2005年4月30日开业,位于晋江泉安南路华港汽车城。这是位列2004年全国零售百强企业的新华都购物广场的第9家分店,同时也是晋江首家经营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一站式购物广场;有营业面积共三层的一站式大型购物广场和6800平方米露天停车场。一层主要经营综合百货、生鲜粮油食品;二楼经营洗理家化、小家电、针织服饰等用品;三楼则是家电、手机等综合电子产品的电子城。
  晋江电器商城 晋江国美泉安店于2006年4月22日开业,位于青阳街道泉安中路国际大厦,经营面积3000多平方米,集传统家电和数码、手机,电脑“3C”精品于一体。2007年,国美晋江旗舰店(位于泉安南路新华都)、晋江苏宁国贸店(泉安中路国贸中心)、晋江永乐侨联店(新华路侨联大)等大型电器商城。
  福建捷龙商业有限公司 创办于1998年1月,是晋江本土商超企业,总部位于晋江市青阳水路学路嘉诚商厦,拥有连锁超市、房地产、服装制造、广告等多家分支机构。1998年1月19日,捷龙英厝头店开业。1999年9月10日,捷龙永和店开业。1999年12月27日,捷龙东石店开业。2001年8月8日,捷龙恒安店开业。2002年3月7日,捷龙青少年宫店开业。2002年7月8日,捷龙侨联店开业。2002年10月19日,捷龙安海八店开业。2003年1月9日,捷龙深沪店开业。2003年4月24日,捷龙嘉诚购物广场开业。2004年8月19日,捷龙英林购物广场开业。2004年8月30日,“福建省晋江市捷龙超市有限公司”更名为“福建捷龙商业有限公司”。2005年1月9日,捷龙德辉购物广场开业。2006年1月17日,捷龙青阳购物中心被福建省经贸委评为2005年度“福建省十佳超市”。2006年6月22日,获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授予的“质量、服务、信誉AAA品牌(企业)”称号。2006年8月1日,被商务部认定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企业”。同年9月6日,“捷龙”获福建省著名商标认定委员会颁发的“福建省著名商标”奖牌。同年9月24日,捷龙宝龙购物广场开业。2007年1月1日,获泉州市质监协会颁发的“用户满意服务”称号;同年4月25日,捷龙龙山店开业。同年9月19日,捷龙市标购物广场开业。
  二、商业街建设
  20世纪80年代初,晋江县青阳镇仅建有一条长度700米的塘岸商业街(俗称新街),经营鞋服专卖、珠宝首饰等,店铺70余家。1985年,建设一条900米综合商业街——新华商业街,店铺110余家。1993年,市区人口的增加的面积的扩大,又建设一条经营鞋帽服装专卖、电子通信等产品的商业街,长度约200多米,店铺40余家。2000年起,随着晋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时尚服装、鞋类批零、小商品、家装建材、餐饮娱乐、电器电子、金融等商业街如雨后春笋般建成。至2007年,仅市区就有200—1300米商业街近10条。
  三、供销合作经营网点
  综合经营网点1988—1989年,全县供销系统13个基层社有408个经营网点。1994年,市社系统网点进行调整,撤销边、亏、微经营网点13个,拍卖闲置、微利经营网点16个。1995—1996年,全系统遍布城乡的门类齐全的经营服务网点有415个;1997—2000年,全系统经营服务网点萎缩到350个左右。2001—2007年,全系统经营服务网点维持在300个左右。
  农资供应点 1988—1989年,全县供销系统共有化肥点161个(其中29个为省定供肥点、132个为临时供应点)、农药供应点197个;从1990年开始,除29个省定供肥点外,132个临时供应点逐渐变成固定供应点;1990—2003年化肥点有158个、农药点149个、农具点124个:2004年化肥点166个、农药点159个、农具点124个;2005—2006年化肥点108个、农药点95个、农具点105个;2007年化肥点109个、农药点96个、农具点105个。
  中联大厦 1992年,县供销社按照县政府旧城改造规划,将位于泉安公路中段西侧,占地面积970平方米的果品公司五层营业办公大楼拆毁,建设中联大厦。1993年,经省计委批准立项,纳入全省20个批发市场重点建设项目。1994年10月开工,1997年12月竣工,共有12层,其中1—2层为批发商场,其他楼层租给晋江宾馆,用于开办客房、餐饮、商务、会务场所。
  安海商业城 1993年3月20日,晋江市供销社与香港凯鹰企业公司代表洪炳文签订《关于合作兴建晋江市安海商业城协议书》,市供销社负责提供其所属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下属的安海农资仓库区(安海工业路西侧,可供开发土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作为安海商业城建设用地,香港凯鹰企业公司负责筹集本项目所需建设施工资金,并具体组织建筑施工;供销社让出其提供的建设用地的一半面积给香港凯鹰企业公司开发使用70年,香港凯鹰企业公司出资为供销社在另一半土地上建设框架式一、二层商场,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并按商业城的整体规划奠定七层基础。该商业城于1995年1月开工,1997年5月完工,供销社拥有一层店面20间,2007年资产经营收入25万元。
  安海供销大厦 2003年3月,安海供销社内坑分社按照内坑镇政府的镇区建设规划,计划在该社原办公及营业旧址兴建供销大厦。2003年11月26日,报经市规划建设局批准立项。层高4层。2004年5月,安海供销社与泉州市泉港建筑工程公司签订承建合同,建筑面积4765平方米,工程预算人民币320万元,2004年6月10日开工,2005年10月10日完工。2006年1月投入使用,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食品,年收入26.80万元。至2007年底,工程尚未决算。
  安海鸿塔商住小区 2006年,晋江市政府及安海镇政府规划在安海工业路南兴建鸿塔商住小区,市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日杂公司、果品食杂公司、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及安海供销社的店面、仓库须拆迁、征用。2006年7月安海供销社与市土地储备中心签订拆迁、补偿协议。安海供销社拆迁店面27间1080平方米、仓库1600平方米,征地面积4028平方米。商住小区建成后,被拆迁的店面全部置换一类店面;被拆迁的仓库及空地置换二楼商场560平方米。
  四、其他行业经营网点
  1988—1996年,晋江县(市)盐业市场由各乡镇供销社、各建制村“双代店”销售。1997年成立晋江盐业支公司后,各乡镇开始建立以个体户为主的供盐网点。遵循“便于监管、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原则,初步形成以青阳、安海、金井、石狮四个批发经营部为枢纽,辐射延伸到各镇、村(街道)各代批发点的营销网络。
  至1999年,小包装网点有111个,食品加工网点146个。2000—2004年,小包装网点有127个,食品加工网点157个。2005年,小包装网点有127个,食品加工网点165个。2006年,小包装网点有127个,食品加工网点173个。2007年,小包装网点有132个,食品加工网点253个。
  第三节 “菜篮子”工程建设
  一、蔬菜基地
  改革开放初期,原在蚶江的洪崛良种场作为晋江县“菜篮子”工程(又称副食品基地),于1989年划归石狮市。晋江县“菜篮子”工程建设因地制宜,主要采取支持专业户的做法,共与12个养猪专业户和集体养猪场实行肉料挂钩、签订收购合同的办法,解决“菜篮子”问题。当年,拨出资金54万多元支持这些专业户,对自然条件好的场进行重点扶持。
  1993年,晋江市政府把“菜蓝子”工程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和科技投入,加快副食品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步伐。1994年,晋江市成立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领导组,1995年,晋江市正式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由市经贸局副食品基地科组织实施。1993—1995年,蔬菜基地的面积分别是73.33公顷、163.33公顷、435.67公顷,年提供商品菜分别是530万千克、1170万千克、3140万千克。到1995年,全市建立37个蔬菜基地,其中,33.33公顷以上的有3个,13.33公顷以上的有7个。同时,以市蔬菜果品公司为“龙头”,蔬菜专业村为单位,种植专业户为主体,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建蔬菜生产协会,先后在城关的锦塘、许厝和龙湖后溪、杆柄组建4个协会,入会会员573户。对列入市级蔬菜基地的专业户,按比例每年每亩蔬菜供应化肥200千克,折差价60元补贴。
  1996年,晋江市建立蔬菜基地面积502.33公顷,年产量达3638万千克。常年连片蔬菜基地400公顷。其中,6.67公顷连片蔬菜基地44个,33.33公顷以上蔬菜基地3个。1997年,全市蔬菜面积基地面积520公顷,其中,33.33公顷以上基地4个,13.33—33.33公顷基地8个,6.67—13.33公顷基地30个,全年蔬菜上市量达4675万千克。1998年,全市蔬菜面积基地面积540公顷,其中,33.33公顷以上基地4个,13.33—33.33公顷基地7个,6.67—13.33公顷基地33个,全年蔬菜上市量达4611万千克。各级拨出扶持资金46万元、优质种子12个品种600千克,重点扶持5个专业蔬菜生产者协会和安海镇西安村、西滨镇建立2个蔬菜种植场。1999年,全市蔬菜基地面积540公顷。全年上市蔬菜4840万千克。2000年,晋江市进一步推进菜蓝子工程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菜蓝子工程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集中有限的财力对直控基地实行倾斜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确定直控基地。根据《晋江市人民政府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市计经贸委、财政局、农办、农业局、商业集团等有关单位共同筛选,确定存栏千头生猪市级直控基地27个、万只蛋禽市级直控基地23个、6.67公顷蔬菜市级直控基地18个。建立省、市、镇基地网络,并实行资格认证,动态管理。全市建立蔬菜基地598.67公顷,其中市级直控基地18个410公顷,年蔬菜上市量4710万千克。
  2001年,全市蔬菜直控基地21个,面积440公顷,全年累计上市蔬菜4965万千克。安海下洪蔬菜基地引进日本“小脆瓜”试种0.33公顷获得成功,0.07公顷产达5000公斤以上。2002年,全市蔬菜基地25个,面积503.33公顷,全年上市蔬菜6570万千克。常青实验园发展无公害蔬菜大棚18500平方米,棚内培育的美国西红柿亩产达2.5万千克,中农8号黄爪亩产达万千克,均比普通基地提高4—5倍。2003年7月18日,晋江市成立蔬菜生产者协会协会,以5个村级蔬菜生产者协会和25个蔬菜基地为基础,至2005年底,发展连片蔬菜基地61个,面积1136.67公顷,种植品种40多个。是年,基地年产量5378万千克,年产值5022万元;2004年,基地年产量7102万千克,年产值6632万元;2005年,基地年产量7631万千克,年产值7268万元。市政府每年扶持产销挂钩蔬菜基地(直控基地)266.67公顷至333.33公顷,市财政补贴30多万元至40万元;遇到自然灾害争取政府财政拨款救灾。蔬菜果品食杂公司在每年春节、元宵、国庆等重大节日及秋淡价高期间,在政府的扶持下,从本地蔬菜生产者协会基地组织鲜菜10多个品种、4800担,在青阳、安海、金井设点降价供应,丰富市民“菜篮子”,稳定市场,平抑市场菜价;根据生产季节和市场供应情况,组织蔬菜协会基地外销或适当调入蔬菜应市。推动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推进晋江市绿色通道、绿色市场、绿色消费“三绿”工程建设,繁荣城乡经济。
  2007年,晋江市蔬菜基地47个,面积776公顷。是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7333.33公顷,产量11580多万千克;有规模较大的青阳曾井蔬菜批发市场,每个镇(街道)都配有蔬菜批发、零售市场或综合市场,担负着全市100万人口和60万外来务工人员的蔬菜供应任务。
  二、牲畜、禽蛋生产基地
  1988—1992年,晋江县(市)生猪、禽蛋生产主要依托蔬菜生产基地生产。
  1993年,晋江市政府的扶持政策和市场经济导向促进畜牧业由传统粗放的小规模家庭副业逐渐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涌现一批畜牧饲养专业户和联合体。建立一批畜禽商品生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和建设一批畜禽高优生产基地。1994年,以紫滨、安邦、新灵、福成等4个种猪场为“龙头”,在安海、金井、深沪、龙湖等镇建立“自繁自养”母猪存栏50头以上,年出栏商品瘦肉型猪千头以上基地20个,共存栏公猪86头,母猪2356头,肉猪15457头。
  从1994年起,晋江市采取一系列扶持政策,调动生猪养殖户的积极性,保障副食品基地的建设。实行菜猪挂钩收购补贴,按照重点安排存栏千头以上猪场,适当扶持有一定规模养猪场,同时兼顾长期饲养生猪较小型专业户的办法,由食品公司按年度生猪挂钩收购计划,与专业场户签订挂钩收购生猪合同,凭食品部门收购发票全年分期兑现扶持补贴,每头生猪补贴20元。鼓励饲养母猪,发展瘦肉型良种母猪,逐步建立自繁、自育、自养的良种繁育“龙头”基地,提高本市生猪质量和仔猪自给率。从1994年起,重点对规模化饲养母猪专业基地场,实行一次性贷款帖息扶持。母猪基地由1994年挂钩扶持2个场发展到1995年挂钩扶持12个场。建立省内生猪生产协作关系,增加本市肉类食品供应总量,同时带动贫困地区生猪生产的发展。1995年3月,由市政府牵头与福建省连城县朋口镇建立生猪产销协作关系,挂钩收购生猪1万头,享受晋江生猪挂钩收购扶持补贴。
  1995年,晋江市建立的生猪基地40个(场),年出栏生猪57987头,其中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猪场4个,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猪场4个,年出栏千头以上的猪场22个。建立母猪基地16个场,母猪存栏达2932头,比上年增加2088头,较大的基地场开始走自繁、自育、自养的路,母猪产仔24594头,基地场仔猪自给率达42.41%。建立禽蛋基地21个,其中肉鸡场2个,种鸡场1个,蛋鸡、蛋鸭场18个,肉鸡存栏5.3万只,蛋鸡、蛋鸭存栏17.32万只,其中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鸭场7个,年产蛋达163.13万千克。建立肉牛基地场7个,肉牛存栏461头,当年上市398头,全市养牛的热潮正在兴起,存栏30头以上牛场户达12个。
  1996年,晋江市生猪基地建设围绕“调整、巩固、提高、增效”的目标,继续发动和依靠全社会力量,多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生猪副食品基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和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继续实行菜猪挂钩收购扶持补贴,每头生猪补贴20元。提高饲养母猪补贴标准,着重扶持自繁、自育、自养的良种母猪基地,补贴标准由上年的每头30元提高到50元。全年建立生猪基地42个,12月份生猪存栏2.8万头(其中存栏千头猪场13个),年出栏菜猪8.5万头,年出栏6000头以上的猪场5个。建立肉禽、蛋禽基地37个。其中,蛋禽基地26个(存栏万只蛋禽10个),肉禽基地10个(存栏万只以上的场7个),种鸡场一个。蛋禽存栏25.8万只,年提供蛋品296万千克。存栏肉禽9.5万只,年提供社会肉禽78万只。建立瘦肉型良种基地16个,母猪存栏3131头,较大的基地均实行自繁、自育、自养,基地场仔猪自给率达69.78%,7个存栏千头以上的猪场仔猪自给率达100%。建立肉牛饲养基地10个,年底肉牛存栏485头,年出栏1316头,比去年增加918头。水产养殖也大力发展,并逐步形成较大规模专业经营羊、兔、鹅等草食动物发展也较快。
  1997年,晋江市建立生猪基地48个,其中存栏千头以上的生猪基地12个,全年出栏生猪90562头;建立良种繁育母猪基地24个,存栏母猪4885头,其中,存栏百头以上母猪场10个,仔猪自给率达69%。1998年,生猪挂钩专业场户48个,存栏生猪48913头,其中存栏千头以上的生猪基地13个;建立良种繁育母猪基地27个,存栏母猪4880头;按照重点扶持存栏千头以上的猪场,适当扶持有一定规模猪场的原则,与各专业场户签订年挂钩收购生猪合同,扶持补贴全年分三期兑现。1999年,以磁灶、青阳、池店、陈埭等镇为重点,建立年存栏5000羽以上的蛋鸡、鸭,年产蛋品10万千克以上蛋禽生产示范基地15个,在磁灶、内坑、陈埭、青阳等镇建立年存栏5000羽以上肉鸡、鸭,年出栏5万羽以上肉禽示范基地15个。
  2000年起,晋江市牲畜、禽蛋生产全面放开,而由市场为主调控。亦不再财政固定补贴和列入统计。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