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4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管理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5
页码: 451-4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在1992-2008年间对农村集体财产进行了有效管理,经历了快速增长、下降滑坡和良性恢复三个阶段。同时实行了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和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等财务监管措施,并减轻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关键词: 晋江市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管理

内容

一、农村集体财产管理
  (一)村财收入
  1992—1998年是村财快速增长期。1992年,晋江市村财收入平均每村16.48万元,1994年,全市村财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总额达1.27亿元。1998年,创下历史最高,385个村(居)村财收入总额2.16亿元,平均每村56.59万元,比1992年增长243.39%。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可收取企业管理费以及一些规费提成款,村财收入渠道宽、收入项目比较多,村财收入增长快。在此期间,市委、市政府曾连续制定出台多份扶持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如对薄弱村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创办农村合作基金会、大力发展村级经济联合社等举措,都对集体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999—2003年是村财下降滑坡期。1999年,全市382个村(居)村财收入总额1.93亿元,比1998年减少2283.95万元,出现自1991年以来村财收入首次下降的现象。村财收入连续出现五年滑坡现象,到2003年,只有9028.86万元,平均每村只有23.45万元。这一期间村财收入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政策调整和收费体制改革后,原先村财收入的主要来源,如企业管理费、各项分成款被取消,加之合作基金会关停,使集体收入渠道变窄,村财收入下降。
  2004—2006年是村财良性恢复期。2004年,村财收入开始回升到11730.24万元,村均收入30.47万元,2005年,村均收入29.77万元,2006年,村均收入33.71万元,2007年38.91万元。在这期间由于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04年3584.9万元、2005年2600.25万元、2006年3611.77万元),基本保证村(社区)的日常运转经费,另一方面就是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规范开支行为,节约开支,通过这两项措施使2004年以来村财收入开始回升,集体经济实现良性恢复发展。
  (二)财务监管
  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2006年3月至5月31日,全市共组建审计工作小组54个,出动审计人员236人,对383个村(社区)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占应审村数的100%,审计总金额130939.09万元,协助追回外欠款项3400多万元,有效维护村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2003年3月起,本着“依法、稳妥、规范”的总体管理思路,在保证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全市全面部署推行“以内部监督为主、内部与外部管理相结合”的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以力争通过制度创新,突破管理创新,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市委农办、市农业局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办法,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2002年底,首先选择在永和、东石、紫帽等3个镇,开展旨在积累经验的试点工作,为制定实施方案和操作办法提供依据。通过实践探索后,2003年3月22日,召开全市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动员大会,对村级代理服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并印发《晋江市推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制度的工作方案》和《晋江市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工作暂行办法》。3月25日和4月28日,由农业局经管站专门召开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培训会议,就统一财务清查核算,统一工作方案、统一操作规程进行专门部署。在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督促下,各镇纷纷组织清查人员,对各村(居)集体账、财、物进行调查核实,切实摸清集体家底,并妥善处理呆账、坏账等遗留问题,保证账账、账证、账表、账实四相符,为实行村级财会代理服务工作打下稳固的基础。与此现时,各镇也在精选出业务熟悉、责任心强的代理中心负责人后,认真把好招聘关,择优录用代理会计,并以代理服务中心名义与各村(居)签订会计委托代理协议书,及时规范办理会计、出纳交接和财务档案移交工作。抓好各镇财会代理服务中心业务人员的培训。对各镇代理服务中心负责人和60名代理会计就财经法律法规、村级会计基础知识和会计实务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培训,随后又举办农村财务电算化培训班。加强对村级报账员的业务培训。根据报账员既要管理和经办现金及票据的收进、付出、结存和财产的保管工作,又要做好固定资产、债权债务登记、核销等部分会计工作的实际。市经管站根据相关的财经法规,专门撰写《村级报账员操作实务》,11月3日起,分四期在市党校举办全市村级报账员业务培训班,对全市村级报账员就《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村级报账员实务操作》《晋江市村级财会代理工作暂行办法》《晋江市村报账员管理规定》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同时结合2006年换届选举工作,农业局专门制定《晋江市村报账员管理规定》,对村级任用报账员做出规范,使各村报账员队伍得到进一步稳定。
  二、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一)整治村级收费、摊派问题
  2001年3月起,在推行村组“零招待”工作上。晋江市采取查纠并举的办法,把治理重点放在转移报支招待费的项目上来,利用财务检查和审计,对转移开支项目进行重点审查,经过市纪委和减负办的齐抓共促,村一级的吃喝风得到有效的制止,几年来,报支的重大工程验收、接待华侨餐费,做到事前报镇代理中心审核备案,没有发现其他违规报支招待费问题。2002年1月起,在治理报刊摊派工作上,通过19个镇(街道)村级财会代理服务中心加强对村(社区)征订报刊的限额控制,做到从源头上对村(社区)报刊征订的把关,规定除党刊党报必须征订的份数外,其他的报刊一律不得征订。2007年,辖区内建制村公费订阅报刊总额96.67万元,村均2504元,比代理前村均下降2000多元。2003年12月,起在整治村级组织收费工作上。推行“一事一议”,严格督促各镇(街道)把好审核审批关口,防止“一事一议”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新口子。凡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的村,都能按规定召开村民大会讨论研究,并上报镇政府审批,程序都比较规范,没有出现村级组织违反规定向农民收取押金、违约金等不合法收费问题。在制止部门摊派工作上,从规范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角度出发,注重提高村级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严格控制村级非生产性开支,坚持抵制面向村级的各种乱收费和摊派行为。几年来,共抵制不合理票据5790笔,金额5942万元。
  (二)落实“一费制”政策
  2004年起,严格按照《福建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的意见》文件规定,加强“一费制”收费管理,健全助学工作机制,落实对贫困学生收费减免政策,严格执行2006年制定出台的“两免一补”规定,下拨全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补助经费4332.9万元,惠及包含外来工子女在内的193595名学生。2007年,全市下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助学经费671855元,全市1673名中小学生和特教生受到资助,其中免费提供3095套教科书,计146123元;补助1084名寄宿生生活费474950元;免收176名特教生的寄宿费33300元,免除1470名低保学生和特教生的簿籍费17482元。
  (三)加强村集体征地补偿费管理
  2006年,晋江市在结合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村集体征地补偿费的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重点加大对拨入自然村、村民小组发放的征地补偿款项兑付情况的审计力度,保证征地补偿款项能够做到专款专用,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从检查及整改工作情况看,晋江市对农民的征地补偿标准都高于上级规定标准,能够做到按规定及时足额兑付,多数能够接受,但还有个别农户觉得补偿标准偏低,虽经镇、村多次做工作,仍然拒绝领取补偿款。
  三、农业机械化管理
  (一)宣传贯彻农机化方针政策
  1992年,晋江市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福建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农业部农机化司当年农业文件,落实各级农村农业会议精神。做到三个结合:组织学习与工作部署结合;张贴宣传标语(2000张)与发放书册(12000本)结合;现场宣传(60次)、电视新闻媒体(40次)与农机会刊结合。
  (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晋江市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伴随土地分户承包经营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出现陈埭“荣春德”农机联合体、池店古坑农机服务队、罗山东方农机服务队等组织,他们跨村、跨镇开展机耕、机犁、农运等有偿服务,服务面积3万公顷。20世纪90年代,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服务体系。1993年,投资25万元建成晋江市罗山农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355平方米);相继组建51个村级农机服务队,服务面积2.5万公顷,主要为本村、邻村开展代耕、代灌、机械植保、机犁、农运等服务,如王厝村级农机服务队由8位劳力组成,他们资金共投、决策共为、利润共享、风险共担,收入、支出、出勤、报酬四公开,村委会实行“一补五定六统一”管理办法:即村财补贴购买农机具,定时间、定任务、定质量、定费用、定报酬,全村农户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育插秧时间、统一机耕、统一灌溉、统一植保、统一服务收费标准;有109个自然村或建制村组织起“忙统、闲分”的季节型农机服务组,村财给予适当补贴,农忙分片包干为农业生产服务,农闲各自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服务面积3万公顷;全市有5950余户农机专业户,每户开展1—3项服务,服务面积10万公顷左右,以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作用;全市有6支(31人)农机维修服务队、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年检修农机具2500余台次;市农机公司积极组织货源,不但备足主机,而且备足零配件,主动送货上门,为农业生产争季节、争时间,每年为农业生产节本增收近亿元。
  (三)农机手教育培训
  1982年,由省农机局拨款建成的晋江县农机化技术学校,1992年,被省教委列为成人教育学校。1995年春,服从市政建设而拆除。学校始终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农机化社会技术人才为己任,坚持租借场所搞培训,至2005年农机培训走向社会化培训为止。1988—2005年,学校培训拖拉机、农用车驾驶员近7300人。1988—2007年,共短训、复训各种机械操作手3500人,乡、镇、场农机管理员每年都要接受农机管理知识培训。农机手教育培训包函大、中、小拖拉机、后两轮农用车驾驶员的长训和农田农机具操作机手的短训和复训。驾驶员培训由市农机技术学校承担,学校开设职业道德教育、机械常识、道路驾驶训练、交通规则培训课程,经1—3个月学习培训,各科目考试合格后发给驾驶证。农机具操作机手的培训是通过农机具演示现场进行短训和复训以及在农机作业中手挽手传授操作技术及机械的简单维修保养知识。
  (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
  农机监理业务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监理业务移交县交警管理,1992年,由市交警大队交还给市农机监理站管理。市农机监理部门通过“年检审”,以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低耗、优质、安全。20年间,农机监理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拖拉机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拖拉机登记规定》《拖拉机驾驶证、驾驶员管理规范》《拖拉机驾驶人考试员管理暂行规定》《福建省农机安全工作制度》的精神和要求,在市农业机械管理站领导下的农机监理站,内设5个岗位:登记审核岗、牌证管理岗、业务领导岗、行政收费岗、档案管理岗。规范化地加强自身建设、加强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认真做好拖拉机及其驾驶人员的注册登记和年度检、审验工作。每年年检拖拉机2500台左右,年审换证100人左右,年新车挂牌1100台左右。同时,根据驾驶员的思想状况和农机违章作业特点及农机事故发生规律,针对性地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使机手认识到超速、超载、超高、超长及人货混装的危害,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不定期地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打击“黑车非驾”,纠正无证无牌违章,纠正擅自改装改型、带故障作业行为。把田检路查与检、审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机作业高效、低耗、优质、安全。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