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业基地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4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业基地建设
分类号: F327.57
页数: 4
页码: 447-4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在农业发展方面,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优势主导、龙头培育、机制创新等措施,积极促进特色化、产业化、外向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培育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
关键词: 晋江市 农业 农业基地建设

内容

一、农业规模场(户)
  1988年,晋江县委、县政府继续充分发挥山海优势,坚持工业反哺农业,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发展思路,按照工业化经营农业思维,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业基地,积极促进特色化、产业化、外向化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全市初步形成区域化种养、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至2007年底,全市发展各类农业规模场(户)2345家,其中渔业978户、畜牧业569户、种植业798户。基本形成以高产稳产粮食基地、节水高效经济作物基地、海洋捕捞基地、水产养殖基地、畜禽基地、蔬菜基地、果树基地、食用菌基地、农副产品保鲜加工基地、园林花卉基地为主的10大类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形成渔业、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和蔬菜、水果、食用菌三大优势产业。
  二、“四五”高优基地
  1995年2月,为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和发展规模经营,把农业引向产业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中共晋江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四五”高优基地。根据晋江农业综合开发和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趋势,在一二年内达到“4个50”,即存栏千头以上猪场和存栏万只以上禽场50个,常年连片种植百公顷以上蔬菜基地50个,万株水果基地村50个,大吨位、大马力、能适应外海远洋作业的铁壳渔轮50艘。
  至2007年底,全市畜禽专业场(户)569个,总存栏各类畜禽190万头(只、羽)。其中,生猪存栏50头以上养猪专业场(户)317个,存栏13万头,其中存栏千头以上养猪专业场32个;存栏3000羽以上蛋鸡、鸭、鹌鹑专业场(户)63个,存栏蛋鸡、鸭、鹌鹑125万羽,其中存栏万羽以上规模场(户)36个;存栏3000羽以上肉鸡、鸭专业场(户)53个(不含鹌鹑、肉鸽养殖户),存栏31万羽;全市拥有机动渔船1274艘、35238吨、总功率10.77万千瓦。其中,大中型(44.1千瓦)渔业船舶382艘;种植业798户,承包耕地面积6万公顷,占全市耕地24%,出现承包耕地千公顷以上场户8户,最大承包面积2800多公顷。436户种粮专业户年商品粮超过2268万公斤,种粮大户林和杰、吕芳助、林锦莲、丁清淮、王仲福等5人获得国务院农业部2003年“全国种粮大户”和2004年“全国产粮大户”殊荣,囊括泉州市全部名额;种粮大户陈立成被农业部评为“2006年全国种粮大户标兵”。
  三、农业示范基地
  (一)泉州市“二五二”工程
  2001年,泉州市政府决定坚持典型引路,分步实施“二五二”工程,建设泉州市级重点项目基地20个、县(市、区)级重点项目基地50个、乡(镇)级重点项目基地200个。至“十五”期末,重点项目基地农副产品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30%以上,农业基地覆盖农户面达20%以上。晋江市有31个项目列入“二五二”工程列入泉州市级农业基地3个(新灵农牧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安海源山果林场、陈埭洋埭中和种养场),晋江市级农业基地6个(金井虾苗繁育及对虾养殖基地、永祥食用菌生产基地、桂山畜禽生产加工基地、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水产品加工基地、耀华花卉生产基地、荣兴果林综合开发基地),乡镇级农业基地22个(龙湖蔬菜生产基地、张林畜禽养殖基地、安海坑边养猪基地、深沪福成良种畜牧基地、紫帽常青实验园蔬菜无土栽培基地、安海明发工艺有限公司、东石东埕农业综合开发基地、罗山雄春特种蔬菜基地、东石源峰花卉繁育场、永和创新花卉基地、东石贝类养殖场、青阳旭牧有限公司、青阳王厝名优苗基地、青阳锦塘蔬菜基地、安海顺顺花木盆景基地、内坑双宅水库综合农场、内坑食用菌基地、安海西垵蔬菜基地、英林锦江蔬菜基地、紫帽园坂果树基地、池店养鸭基地、永和联对兔场)。
  (二)泉州市“1168”蓝色产业示范基地
  2003年,泉州市政府决定实施“1168”蓝色产业示范基地。即建设1个渔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1个国家中心渔港,发展6大渔业基地,培植8大水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蓝色产业示范基地工程,简称“1168”工程。通过“1168”工程实施,深沪中心渔港建设项目得到农业部渔业局专家评审,并得到农业部计划补助2600万元。围头湾3.5平方千米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有7组(28个)大型网箱下海进行养殖,共投放收成真鲷鱼种4万尾,美国红鱼苗7万尾。华洲水产市场联合发展公司、闽南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富鸿水产有限公司4家水产品深加工企业被确定为市场带动型和加工带动型水产龙头企业。金井峻富水产养殖公司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围头龙兴养殖有限公司、金井水产养殖场正在申请无公害产地认定。华洲水产公司在东石沿海建立“花蛤净化基地”,同时报送国家计委争取民办市场,建设项目投资1.19亿元,成为泉州晋江“菜篮子”和辐射东南沿海的国家级龙头企业。
  (三)泉州“4121”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2003年,泉州市政府决定开始实施“4121”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工程。2003—2005年,建设10万公顷无公害优质水果、10万公顷无公害茶叶、10万公顷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公顷无公害优质粮食基地和10个年出栏万头无公害养猪场、10个年饲养5万只无公害养鸡鸭场,简称“4121”工程。经过5年努力,晋江市新灵农牧有限公司、深沪福成良种畜牧场、紫滨农牧实业有限公司、金利达畜牧饲料有限公司和新菲华畜牧有限公司、绿色保健蛋品有限公司、源山果林场、东石松柏综合农场、内坑双宅水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色保健蛋品有限公司、安海联兴农牧有限公司、桂山养鸡场、儒南养鸡场13家单位通过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
  (四)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2004年,晋江市政府从泉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分离出一部分农业企业,每年确认20家农业生产企业为晋江市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即市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作为本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扶持奖励资金,晋江市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采取综合考评、高分优先确认原则,一年一定、优进劣汰、动态管理的办法。至2007年,确认二批26家企业为晋江市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
  四、农村沼气综合开发利用
  晋江市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曾一度被忽视,至2005年,全市仅有持证沼气技工员1人,市级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2006年,围绕中央关于“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精神,各级政府把加快农村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为民办实事重要工作。晋江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印发《晋江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规划(2006—2010年)》,成立晋江市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农村沼气建设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经济发展局、财政局、环保局、老区促进会等部门参加,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工作的协调和推动。
  市农业局把农村沼气建设管理(及技术服务)职能挂靠在市畜牧兽医站,具体负责全市沼气建设有关工作。一是开展技术培训。2006—2007年,先后组织申报和选派2批共9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水泥工)参加省、市举办的沼气技工员技术培训班,有5人经考试考核合格,取得国家沼气生产人员资格证书,至此,全市有沼气技工员共6人。二是组建市农兴沼气技术服务队,在内坑农业科技楼一楼设立内坑沼气技术服务部,负责全市沼气工程建设和日常维护等工作。三是加强宣传发动,印发宣传材料1000份,召开现场会2次,并组织有关畜禽规模场负责人往安溪、莆田等地参观学习。四是抓紧建池进度和沼气开发利用,重点敦促有关畜禽场(户)开展粪污治理和沼气综合开发利用。2006—2007年全市畜禽场(户)新建沼气池36座,总容量5720立方米。场(户)充分利用沼气作为员工生活用火和初生幼畜禽保暖的能源,一些场(户)通过管道把沼气输送到附近村庄供农户使用,建成联户沼气工程(例如双宅水库综合农场和内坑镇宅内李祖猛猪场等);一些场(户)实行种养结合,充分利用沼肥发展蔬菜、粮食和果林生产;此外,在农村散养畜禽户中推广户用沼气池(8—50立方米)建设,推行“一池三改”,即沼气池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为基本单元,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庭院经济模式,两年来新建户用沼气池68口,总容量1186立方米。至2007年末,全市沼气用户达283户。五是抓好沼气池的规范化建设和安全生产管理。沼气池全部由持证沼气技工员按规范要求设计、施工和安装,并建立相关的档案资料,加强建后服务;对用户安全使用沼气知识进行宣传和培训,印制《沼气池安全管理使用须知》告示1500张。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