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造林育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造林育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4
页码: 438-44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实施了沿海防护林体系、火烧迹地及防火林带建设、非规划林地造林、山体保护与封山育林、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等项目,形成了防护林体系,改善了生态环境。
关键词: 晋江市 林业 造林育林

内容

一、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晋江是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一、二期工程县之一。一期工程建设期间(1988—2000年),以构建带、网、片相结合,林种、树种结构合理的沿海森林防护体系建设目标。通过全体林业工作者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于1992年基本完成消灭宜林荒山荒地的任务。1993年起,通过采取基干林带填平补齐、加强新造幼林抚育管护以及防护林体系的完善配套等措施,于1996年达到原林业部颁发的县级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标准。至2000年,一期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1600公顷,封山育林4160公顷,低效防护林改造6.7公顷。人工造林中基干防护林带65.61千米,计390公顷。
  2001年起,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期工程(2001—2010年),开展基于林带填平补齐、老林带更新、低质低效防护林改造与封山育林,沿海防护林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至2007年,二期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1200公顷,封山育林1300公顷。人工造林中基干防护林带0.29千米,计6.7公顷。
  二、火烧迹地及防火林带建设
  1988年,晋江县继续把火烧迹地更新造林及防火林带建设作为山体绿化的重点。为提高生态功能,有针对性地提高阔叶林的造林比重,采用巨尾桉、木荷、香樟等多种阔叶类树种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力图有效防止和隔离森林大火的蔓延。至2007年,迹地更新面积88.87公顷。
  三、非规划林地造林
  1988年,针对晋江县人多地少,可供造林用地不多,结合这一实际情况,继续把植树造林的主攻方向定为非规划林地造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村间道路两旁、溪渠两岸、抛荒地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晋江市林木绿化率。至2007年,发展非规划林地造林面积近119.07公顷。
  四、山体保护与封山育林
  1988年,晋江县继续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坏开垦、乱占林地的通知》,对全县主要山体实行封山育林,在封山的基础上,采取人工补植、人工抚育促进天然更新等办法,有效改善晋江市山体景观、维护生态平衡。至2007年,封山育林达6.73万公顷。
  五、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1988年,晋江县继续在每年的“3·12”义务植树节期间召开大型绿化工作动员大会,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深入地开展造林绿化宣传活动,创造一个营造绿化、美化家园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增强市民绿化责任感。义务植树树种主要有:木麻黄、巨尾桉、木棉、香樟、垂叶榕、刺桐、黄金榕、南洋杉等数十种。
  至2007年,晋江市造林育林10万余公顷,基本形成沿海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为晋江地区建立起防风避沙的绿色屏障,显著改生态环境。全市有基干林带37.97千米,折270公顷;农田防护林网林带(包括沟、河、渠、堤及村道绿化带)长度607.02千米,林带面积420公顷,农田(包括耕地和园地)林网控制率为50.2%;乡级以上道路绿化绿化长度216.21千米,林带面积540公顷,通道绿化率为51.4%;城镇居住区林木绿化面积660公顷,林木绿化率为8.5%;村庄居民点林木绿化面积1040公顷,林木绿化率为9.0%。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