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洋捕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3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海洋捕捞
分类号: F326.4
页数: 5
页码: 428-4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海洋捕捞业的发展情况,包括渔船、渔具和渔法等方面。晋江市造船业历史悠久,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造船业发展很快,至1993年,全市共有钢质、木质造船厂6家。2002年,全市经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认可的造船厂4家。晋江深沪金泉造船厂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渔船修造厂,可修造200—400吨钢质渔船。晋江市近岸沿海捕捞渔具、方式以木质小型渔船从事流刺网、杂渔具、灯光敷网、钓具作业为主,外海捕捞渔具、方式以木质中型渔船从事单船拖网、双船拖网、灯光敷网、灯光围网为主。
关键词: 晋江市 渔业 海洋捕捞

内容

一、捕捞条件
  (一)渔船
  晋江市造船历史悠久,20世纪50—60年代,只能修造小型木帆船。1986年5月1日起,贯彻《福建省渔业船舶登记发证实施办法》,机动渔船必须同时持有《渔业船舶检验证》《航行签证簿》《渔业许可证》,“三证”具备的准予进行登记管理。当年,全县登记检验机动渔船775艘,其中44.1千瓦以上322艘,44.1千瓦以下453艘。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乡镇造船业发展很快,至1993年,全市共有钢质、木质造船厂6家。2002年,全市经农业部渔业船舶检验局认可的造船厂4家。晋江深沪金泉造船厂为全市规模最大的渔船修造厂,可修造200—400吨钢质渔船;一般渔业机械修配在市内渔船修造厂基本可以承担。
  2000年,农业部组织渔船大普查,经普查、登记、检验的渔船给予发放“三证”,当年在晋江市经普查登记纳入管理的渔船有1078艘。随后渔船的新造、买卖等管理逐渐规范化。2007年,全市纳入管理的海洋捕捞机动渔船共有1272艘,其中44.1千瓦以上382艘,44.1千瓦以下890艘,总功率达11万千瓦,总吨位达4.8万吨。按作业类型分,其中拖网渔船145艘,占11.4%;灯光围网渔船78艘,占5.4%;灯光敷网渔船52艘,占4.1%;刺网渔船152艘,占11.9%;杂渔具678渔船,占53.3%;其它167艘,占13.1%。按船质分,其中钢质渔船212艘,占16.7%;木质渔船889艘,占69.9%;玻璃钢及其他渔船171艘,占13.4%。
  (二)渔具
  捕捞渔具1988—1998年期间,近岸沿海捕捞渔具、方式以木质小型渔船(功率44.1千瓦以下,吨位在30吨以下)从事流刺网、杂渔具、灯光敷网、钓具作业为主;外海捕捞渔具、方式以木质中型渔船(功率44.1千瓦以上,吨位在200吨以下)从事单船拖网、双船拖网、灯光敷网、灯光围网为主。1999—2007年,近岸沿海捕捞发展改变为以木质、玻璃钢小型渔船从事三层刺网、杂渔具、灯光敷网、钓具作业为主;外海捕捞作业发展为以钢质大中型渔船(功率44.1千瓦以上,吨位在30—600吨)从事单船拖网、灯光敷网、灯光围网为主。
  网渔具类:
  刺网类 流刺网——漂流单片刺网:鳓鱼网、白姑网、马鲛网、鲳鱼网、蟹网;漂流三重刺网;三重网、对虾三重网;漂流无下纲刺网:散脚绫、大黄鱼网、鲳鱼散脚网。
  围网类 单船围网——单船无囊围网:灯光围网、机轮围网。
  拖网类 单船拖网——单船网板底层有翼单囊拖网:单拖。
  敷网类 灯光敷网——灯光鱿鱼敷网。
  钓具类:
  手钓类——垂钓真饵单钩钓具:石斑鱼单门钓。
  垂钓真饵复钩钓具——石斑鱼双门钓。
  杂渔类:
  耙刺类——定置延绳绲钩耙刺:绊钓。
  笼壶类——定置延绳倒须笼壶:蟳笼、黄螺笼、章鱼笼;定置倒须笼壶:岸边蟳笼;漂流延绳笼壶:斑纹蟳笼。
  渔船通信仪器 1982年,深沪镇设置深沪渔业信息站,1985年,经泉州水产局批准改设泉水402台,用于服务指挥渔业生产。此后全县渔业无线电设备逐步形成网络,至2005年,全市渔船共配有电台200多台套,配有各类无线对讲机300多部。为加强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保障海陆联络畅通,2006年,泉州市政府把建设海上渔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项目实施后,全市共有214艘大马力外海作业渔船配备双模双信道定位电台,760艘近岸作业渔船配备CDMA定位手机,实现陆上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对渔船进行定位、通话、指挥功能,从此,全市渔船安全救助和通信管理基本步入现代化。
  渔船机械仪器 深沪镇是晋江市推广渔业机械仪器的先导。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该镇渔船先后使用鱼探机探测鱼群,使用表层水温表观测海水温度,使用安装定位仪,确定渔场位置和船位;使用半导体水温表、颠倒温度表观测深层水温,根据水温变化分析寻找中心渔场,或转移渔场。90年代后,开始安装使用进口的水平和垂直两用声纳探鱼仪;使用卫星探测定位仪水温,来判断鱼汛时间和鱼发中心,指导渔业生产。先进渔业机械仪器的应用,为促进海洋渔业发展,提高单位产量发挥很大作用。
  (三)渔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功率大吨位渔船大量建造,先进助渔导航仪器的广泛采用,捕捞渔具渔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传统的张、刺、钓、围、拖五大作业类型不断地更新、改进,同时还不断引进新渔具渔法,逐渐发展成大型、深水、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高的捕捞渔具。其内容和形式都更臻完善、合理、多样、创新、更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和捕捞生产要求。
  晋江市大中型渔船主要从事的作业:
  拖网作业 单船拖网是晋江市海洋捕捞作业中最主要的作业形式之一。2007年,单船拖网船数145艘,占渔船总数11.4%,产量达7.5万吨,占全市总捕捞量的50%。
  围网作业 大围缯灯光围网(简称灯围)也是晋江市海洋捕捞作业中最主要的作业形式之一。灯围作业对开发渔场中上层鱼类资源发挥积极作用。2007年,灯围作业78艘,占渔船总数的5.4%;产量达6.7万吨,占全市总捕捞量的44%。
  刺网作业 晋江刺网俗称网,是一种捕捞鱼虾品种最多的作业方式,有流动和定置以及单层和多层之分。刺网名称多按主捕品种来命名,如黄瓜网、马鲛网、蟹网等。
  晋江市刺网渔船多以蟹流刺网(俗称蟹网)为主,渔期为10月至翌年4月,捕捞水域在20—50米等深线内。2007年,全市刺网产量2281吨。
  (四)渔场
  省内渔场 晋江市在省内的主要捕捞渔场有4个,即闽南—台湾浅滩渔场、闽东渔场、闽外渔场、闽中渔场。进入90年代,随着大功率渔船的逐渐增加,作业渔场也迅速扩展,闽南渔场200米等深线以内及台湾海峡的全部宜渔水域都成为晋江市的海洋捕捞渔场。
  省外渔场 20世纪90年代,全省各地区渔船盲目增加,主要传统捕捞对象的资源利用过度,因而单位船只渔获量和总产量都逐年下降,晋江的渔民为谋生,增加生产效益,在渔业主管部门和当地渔业协会的引导下,开始开辟新的生产场地。2000年后,晋江市大功率的拖、围、灯光敷网作业渔船将渔场扩展到舟山渔场、澎佳屿连线周围海域渔场、钓鱼岛海域附近渔场、中日暂定措施水域渔场、香港南部及广东海域渔场,形成全市捕捞业向外海和深海渔场突破的新时期。2002—2007年,晋江市每年转外生产的渔船平均有120—220艘,主要是深沪的拖网、灯围、灯光敷网作业渔船,年产量约达到4—7万吨,占当年全市捕捞量30%—50%。
  (五)渔港
  晋江市海岸曲折,天然渔港有10多处。1988年,全市只有7座简易驳岸渔业码头,有的码头不通公路,避风防浪条件差,港池岩礁较多。进入20世纪90年代,渔港建设逐步加强,深沪渔港、金井围头渔业码头等相继兴建防浪堤、驳岸码头,清理港池岩礁,安装导航灯标等,港区条件有所改善。2000年以后,沿海经济迅速发展,港区建设速度加快。至2007年,国家和地方共投资1.5亿多元,建设4个避风港,总泊位达7—8万吨,渔港水域面积达90万平方米。
  深沪国家中心渔港 渔港水域面积5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31万平方米,护岸1658米,疏港公路1658米,可避台风等级12级,可容纳锚泊渔船50吨以上300艘,50吨以下1000艘。渔港建设先后共投资1.2亿多元,2001年,开工建设国家一级渔港。2005年,在一级渔港的基础上开工建设国家中心渔港。2008年11月,中心渔港建设完工。
  英林湖尾渔港 渔港水域面积1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2万平方米,可避台风等级11级,可容纳锚泊渔船50吨以上40艘,50吨以下250艘,渔港建设先后共投资800多万元,2007年7月开工建设,2008年10月竣工。
  金井围头渔港 渔港水域面积2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5万平方米,可避台风等级10级,可容纳锚泊渔船50吨以上100艘,50吨以下250艘,渔港建设先后共投资600多万元,1992—1993年围头村集资建驳岸400米,扩大港区道路,清理港底岩礁,码头靠泊能力达到200吨10个泊位。2007年,围头村申请建设国家一级渔港。
  东石光渺渔港 渔港水域面积10万平方米,陆域面积1.5万平方米,可避台风等级10级,可容纳锚泊渔船50吨以上30艘,50吨以下120艘,渔港建设先后共投资300多万元,1991—1995年,建驳岸200米,码头靠泊能力达到150吨12个泊位。
  二、渔业生产
  (一)渔业产量
  1988年,海洋水产品总产量35015吨。
  2007年,水产品总产量达194645吨,比1988年增加159630吨,增长4.6倍,年递增9.4%;海水产品与淡水产品的产量比例为98:2。
  2007年,海产品中海洋捕捞产量151002吨,占78.8%;海水养殖产量40608吨,占21.2%。海洋捕捞产量中,通过机大单拖网捕捞产量达75117吨,占49.7%(占水产品总产量38.6%);通过机灯光围网捕捞产量67344吨,占44.6%(占水产品总产量34.6%)。
  (二)海洋水产品产值
  1988年,海洋水产品产值没有统计。
  2007年,海水产品产值94474万元,其中,鱼类产值4.93亿元,甲壳类(虾蟹类)产值2.63亿元,贝类产值0.92亿元,藻类产值0.23亿元,其他产值0.74亿元。海水产品鱼、虾、贝、藻、其他的产值比例为52∶28:10∶2∶8。
  (三)海洋水产品产量结构
  1988年,海洋水产品产量90881吨,没有对海产产品分类。
  2007年,海洋水产品产量191610吨中,鱼类127674吨,比1988年增加100729吨,增长3.7倍,年递增8.5%;甲壳类(虾蟹类)10938吨,比1988年增加8840吨,增长4.2倍,年递增9.1%;贝类40256吨,比1988年增加37265吨,增长12.5倍,年递增14.7%;藻类3165吨,比1988年增加1005吨,增长47%,年递增2.0%;其他海水产品9577吨,比2000年增加5353吨,增长1.3倍,年递增12.4%。
  海产品鱼、虾、贝、藻、其他的产量比例为66∶6∶21∶2∶5,与1988年的79∶6∶9∶6∶0相比,鱼类比重下降13个百分点,贝类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大力发展牡蛎和花蛤养殖的结果。牡蛎养殖面积达975公顷,产量26354吨;花蛤养殖面积288公顷,产量10845吨。
  海水产品鱼类产量127674吨中,海洋捕捞鱼类产量达127313吨,占99.7%(占水产品总产量65.6%);海水养殖鱼类产量仅360吨,占0.3%。
  (四)海洋捕捞鱼类结构
  1988年,海洋捕捞鱼类结构没有统计。
  2007年,海洋捕捞鱼类产量127313吨中,蓝圆鲹65138吨,占51.2%(占水产品总产量33.5%);沙丁鱼15232吨,占12.0%;带鱼13431吨,占10.5%;鲐鱼8506吨,占6.7%;马面鲀7300吨,占5.7%。以上五项主要鱼类产量合计109607吨,占海洋捕捞鱼类产量86.1%,占水产品总产量56.3%。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