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海水养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3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海水养殖
分类号: F326.4
页数: 3
页码: 426-42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的贝类、藻类、甲壳类和鱼类养殖的发展状况。晋江市的贝类养殖包括缢蛏、牡蛎、菲律宾蛤仔和鲍鱼等,养殖方式不断改进,如牡蛎养殖从滩涂石株养殖改为滩涂吊养和浅海吊养。藻类养殖包括紫菜、海带、江蓠、羊栖菜等,其中紫菜养殖成为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甲壳类养殖包括对虾和蟹等,对虾养殖经历了追求高密度高效益模式和对虾病害暴发等阶段,之后不断尝试调整改进养殖模式和技术。
关键词: 晋江市 渔业 海水养殖

内容

一、贝类养殖
  (一)缢蛏
  产区集中在泉州湾南岸的陈埭滩涂及安海湾中上部滩涂,以陈埭为最多,历来盛产蛏苗和大蛏,有俚语“来陈埭就要担蛏”之说。改革开放后,蛏埕分到各家各户。随着陈埭民营企业飞速发展,多数人弃蛏办厂,加上围垦、淤积、水污染加剧、劳作艰辛等原因,青壮年劳力很少涉足。1996年起,浙江省玉环县蛏农到陈埭高价收购稚苗回去强化培育,养殖户收益大为提高。同年8月,由泉州市水产局协调,在晋江市蛏业管理委员会基础上成立(加挂)泉州市陈埭蛏业管理委员会,连续数年开展蛏苗平畦预报。1997年起,因海区养殖产量不稳定,蛏的规格小,价格低,陆续有养殖户在围垦内试验蓄水养蛏与养虾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二)牡蛎
  晋江养殖品种多为褶牡蛎(珠蚝)、僧帽牡蛎。1997年起,引入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养殖,该种不育,生长快,个体大。养殖方式全部淘汰滩涂石株养殖,改为滩涂吊养。随后此法逐渐弃用,又改为浅海吊养,既有效开发利用浅海资源,又极大地提高产量,也使春夏秋季皆可附苗,常年生产、收获。1997年6月,台商林金台筹建晋江市海山养殖有限公司,并在东石镇石菌海区发展垂下式(蛎串一端扎紧在海面的台架上让其自然下垂)吊养牡蛎,经营时间短暂。吊养牡蛎遍布围头湾、深沪湾。2007年,牡蛎养殖面积975公顷,产量26354吨。
  (三)菲律宾蛤仔(花蛤)
  1993年起,花蛤、对虾套养在金井水产养殖场开始盛行,效益可观。1996年,东石贝类养殖场的王俊仁、周栋田试验开阔型港湾紫菜埕地轮养花蛤获得成功,把花蛤养殖区域推向低潮区。之后,白沙、潘径等村的蛤农纷纷跟进,获益良多。至2004年,因效益驱动,养殖户盲目扩大面积,致使所养蛤仔或大量死亡,或“不长个”,效益波动激烈。2007年,花蛤养殖面积288公顷,产量10845吨。
  (四)鲍
  1996年,金井镇围头村一养殖户发展水泥池工厂化鲍鱼养殖,投喂江蓠、海带等新鲜海藻,初期效益不甚理想。随着养殖技术提高和价格上升,效益显现。随后,围头村、南江村、洋下村、溜江村投资建设众多集约化鲍鱼养殖场。养殖品种有九孔鲍、皱纹盘鲍、杂色鲍、红鲍及杂交繁育的杂交鲍等。2007年,养殖场户22家,养殖水体12万多立方米。苗种多为自繁自育自养。
  (五)其他贝类
  深沪湾有文蛤养殖,西施舌管护增养殖。围头湾有巴非蛤养殖,青蛤养殖,泥蚶养殖,栉江珧养殖,斑玉螺养殖等。
  二、藻类养殖
  (一)紫菜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紫菜精深加工业的迅速发展,紫菜养殖成为养殖户的一项主要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围头湾可养滩涂全为紫菜养殖区。2000年起,紫菜养殖推向浅海,发展“浮水养殖”,也推广坛紫菜新品系“申福一号”。紫菜喷苗时间均比以往提前1个月左右。2007年,紫菜养殖面积545公顷,产量1467吨。
  (二)海带
  因海区较浅,风浪较大,养殖规模停滞不前。金井镇的围头村、塘东村和东石镇的塔头刘村有养殖,规模不大。海带除晒干销售以外,近年鲜菜直接供应鲍鱼养殖作为饲料。2007年,海带养殖面积95公顷,产量981吨。
  (三)其他藻类
  江蓠养殖,羊栖菜养殖,条斑紫菜养殖等。
  三、甲壳类养殖
  (一)对虾
  1992年前,对虾养殖追求单品种、高密度、高效益模式,但随后暴发全国性对虾病害,损失极大。1992年,金井镇南江村的谢青阳利用本地船只捕获大量对虾、亲虾和水质良好的优势,成立晋江市顺发水产有限公司,发展对虾育苗生产,随后带动村民投资对虾育苗产业发展,形成南江对虾育苗专业村,育苗能力强大,全村年可育无节幼体1000亿尾以上、仔虾50亿尾以上,供应全国沿海各地二次育苗和养殖。
  1993年起,对虾养殖模式不断尝试、调整、改进,实行虾、蟹、鱼、贝混养套养模式,采用健康养殖技术,虽产量低,但综合效益稳定。养殖品种逐步淘汰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改养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刀额新对虾,2000年,又引进南美白对虾并迅速推广。2001年,金井镇石圳村的晋江市峻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高位池地膜集约化养虾,此养殖模式投入大、技术含量高、产量高、效益好。
  2007年,全市对虾育苗场22家,生产水体10万立方米。当年对虾养殖面积5公顷,产量175吨。
  (二)蟹
  梭子蟹(蠘、三点仔)、锯缘青蟹(蟳)基本为混养于虾池中,苗种来源多为海区捕捞。
  四、鱼类养殖
  (一)小网箱养鱼
  20世纪90年代初,深沪镇后山村的吴有志在深沪湾大屿屿岛建池养鱼,后因深沪商业码头建设,改为在港内网箱养鱼,并带动10余户加入网箱养鱼,网箱总数200余个。2007年,因商业码头后方堆场填海建设需要,网箱养鱼取消。与此同时,围头村在围头湾发展网箱养鱼,计300余个。
  (二)大网箱养鱼
  1998年1月,深沪镇璧丰养殖场(后改璧丰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同省水产研究所合作,研制沉浮式抗风浪海水养殖网箱系统,系统由框架设备、养殖网衣、固定系统、气动设备等组成,状如倒圆台。框架采用圆形工程塑料管,上框周长30米或50米,深6米或8米,先在深沪湾生产试验,受2000年“碧利斯”台风正面袭击,危及系统和鱼安全。后因海区建设原因移到围头湾继续试验、生产,系统进一步完善。2003年,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全省沿海推广。但因投资大,并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只有小规模投入养殖生产,品种为石斑鱼、真鲷、鰤鱼、军曹鱼等。
  (三)池塘养鱼
  主要为虾池混养,品种不断调整、更换。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