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3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畜牧业
分类号: F326.3
页数: 11
页码: 415-4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从1994年开始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禽生产,促进畜牧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到2007年,全市有存栏5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场)344个,蛋禽存栏143.6万羽,肉禽存栏29.0万羽,奶畜存栏1015头,肉牛存栏1512头,但肉羊和肉兔生产有所滑坡。此外,还有鹿、肉鸽、珍珠鸡、山鸡和野鸭等特色养殖。
关键词: 晋江市 农业 畜牧业

内容

第一节 畜禽生产
  1994年起,晋江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市长负责制精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多项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抓基地、树示范,引导农民发展规模化畜禽生产,培植“龙头”企业,促进畜牧业从分散的粗放型家庭副业的传统饲养方式快速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化。规模化畜禽生产成为畜牧业的主体,畜禽场(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2007年,全市畜禽专业户和规模场648个,比1988年增加172个,增长36.13%,总存栏各类畜禽达201.80万头(只、羽),比1988年增加172.30万头(只、羽),增长584.07%。
  一、生猪
  1995年起,晋江市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至2007年12月,全市有存栏5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场)344个,比1995年的154个增加190个。存栏生猪13.10万头,比1995年的3.96万头增加9.14万头,增长230.81%,其中存栏千头以上(母猪百头以上)的规模场34个,比1995年的7个增加27个,增长385.71%。较具规模的集约化猪场有福成、新灵、紫滨、联兴、华昌、新菲华等场。
  二、蛋禽
  1995年起,规模化蛋禽生产迅速发展,2007年,晋江市有存栏3000羽以上场(户)65个,总存栏蛋禽143.6万羽。其中蛋鸡生产发展更为快速,有蛋鸡场(户)22个,存栏蛋鸡94.8万羽,比1995年的17.2万羽,增加77.6万羽,增长451.16%;蛋鸭场(户)27个,存栏蛋鸭21.9万羽,比1995年的13.98万羽增加7.92万羽,增长56.65%;蛋鹌鹑场(户)16个,存栏蛋鹌鹑26.9万羽,也比1995年21.5万羽增长25.12%。较大规模的蛋鸡场有磁灶儒南养鸡场、晋江市绿色保健蛋品有限公司、雄盛蛋鸡场、联发养鸡场,常年存栏蛋鸡均在10万羽以上。
  三、肉禽
  肉禽饲养期短、周转快,养殖场(户)一般投资较少,其发展情况受市场产品价格影响大,发展不稳定。2007年末,全市肉鸡和肉鸭养殖场(户)51个,共存栏肉鸡、肉鸭29.0万羽,比1995年减少1.05万羽,减少3.49%。此外,有肉鹌鹑和肉鸽养殖场(户)15个,存栏肉鹌鹑、肉鸽17.0万羽,比1995年略有增长。
  四、奶畜
  20世纪80年代,晋江县有少量奶畜生产。1995年起,奶畜有一定的发展,但饲养规模较小。2007年,全市有存栏5头以上奶牛专业户124个,共存栏奶牛1015头,比1995年的86户存栏762头,分别增长44.19%和33.20%;此外,全市有存栏10头以上奶山羊专业户37个,共存栏奶山羊503头,比1995年的29户存栏372头,分别增长27.58%和35.21%。
  五、肉牛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晋江市(县)有开展规模化肉牛饲养,但时起时落。2002年起,全市规模化肉牛生产重新得到发展,但速度仍然较慢,2007年,全市有存栏5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户)9个,共存栏肉牛1512头,年出栏肉牛2000多头。
  六、肉羊和肉兔
  20世纪80年代,晋江县有少量肉羊和肉免生产。20世纪90年代起,肉羊和肉兔生产滑坡。至2007年,仅有肉羊场1个,存栏肉羊110头;肉兔场2个,存栏肉兔0.8万只。
  七、其他
  (一)鹿
  1998年,金井镇南江村曾经建鹿场一个,引进马鹿近百头饲养,但效益不佳,2000年停办。2004年初,紫帽镇梧垵村庄永聪从吉林省长春市引进成年梅花鹿公鹿130头建立梅花鹿场,当年投入鹿茸生产,每头公鹿一年可收割2次鹿茸,每次产茸一对,平均鲜重1千克多,收购价格1600元/千克。至2007年,该场存栏梅花鹿61头。
  (二)肉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晋江县始有饲养,主要品种有美国王鸽、丹麦肉鸽等,但至21世纪品种初较为混杂。2007年,全市有肉鸽养殖场(户)8个,存栏肉鸽7.3万羽(其中种鸽2.1万对),年出栏肉乳鸽约28万羽(折为12.3万千克)。
  (三)珍珠鸡
  20世纪80年代中期,罗山镇沙塘村一带群众曾有饲养。2007年初开始,永和镇玉溪村恒山果牧场(王诗扮)从广东引进3000羽,放牧于果园中饲养。成年公鸡体重2.4—2.7千克,成年母鸡体重1.5—1.7千克,母鸡8月龄产蛋,年产蛋150—170枚。
  (四)山鸡
  2001—2005年,东石镇许西坑许文举、井林村许建庭等人建立山鸡场,饲养美国七彩山鸡,2006年停办。
  (五)野鸭
  2000—2002年,深沪镇华海村(土地竂)施性法饲养美国绿头野鸭种鸭1000羽,2003年停办。2007年初起,池店镇新店村李阿阳从湖南引进绿头野鸭3000羽(含部分公鸭),实行自繁、孵化和自养,商品鸭饲养至45—50日龄体重达0.8—0.85千克时上市销售,年出栏商品鸭约6.5万羽。
  (六)雉鸡、鹧鸪
  2003—2005年,安海镇西门村陈忠初饲养雉鸡和鹧鸪各百余羽。2006年停养。
  (七)孔雀
  2003—2005年,东石镇井林村许建庭饲养孔雀20多羽。2006年停养。
  (八)鸸鹋
  2007年11月,永和镇玉溪恒山果牧场(王诗扮)花2.1万元从厦门购进鸸鹋4羽(公、母各2羽),购进时鸸鹋约1周岁,体重公的约55千克,母的约46千克。
  (九)蜜蜂
  养蜂业是畜牧业中相对独立的产业,晋江市(县)养蜂业发展较早,最鼎盛时期在1978—1986年,全县有养蜂专业户近百个,常年存栏蜜蜂4000—5600箱,年产蜂蜜200—300吨,而后生产逐年滑坡。1988年,全市有养蜂专业户52个,总存栏蜜蜂3605箱,蜂蜜产量179.6吨;2007年全市仅有养蜂专业户17个,存栏蜜蜂1261箱(其中意蜂1103箱,中蜂158箱),年产蜂蜜23.2吨,分别比1988年下降65%和87.1%。
  第二节 疫病防治
  一、畜禽疫病
  (一)牲畜口蹄疫
  又称牲畜五号病,严重威胁着畜牧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被国家列为强制性免疫疫病之一。该病最早发现于1978年。1979年,晋江县发生疑似牲畜五号病。1983年,成立晋江县防治牲畜五号病指挥部。1989年起,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疑似牲畜五号病,至1994年,全市共有7个镇11个建制村、1个部队发生牲畜口蹄疫,发病数49头,深埋无害化处理49头。2001年,成立晋江市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控制指挥部,并制订《晋江市重大动物疫情控制应急预案》。至2007年,由于晋江市在防治五号病工作上,及时采用“早、快、严”的原则和强制性免疫措施,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组织扑灭,做到有疫情不流行,有病不成灾,保障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二)猪瘟
  被国家列为强制性免疫疫病之一。在晋江市发生流行的时间不明,约在20世纪50—60年代期间曾出现过大流行。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各级政府重视,每年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开展季节性和常年性的免疫,至2007年,猪瘟得到有效的控制,呈现零星散发,发病率由以前的20%下降到0.2%—3%。
  (三)高致病性禽流感
  被国家列为强制性免疫疫病之一。2004年初,中国部分省市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并感染到人。晋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调整充实指挥机构,完善预案。建立快速应急机制。市财政拨出专款购置储备防护、消毒、免疫专用物资。组织力量,全面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市、镇两级及时举办防治技术培训班,建立镇、村两级防疫队伍,全面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免疫消毒工作。至2007年,晋江市没有出现此疫情。
  (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又称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症,被国家列为强制性免疫疫病之一。这种病常年存在于养猪行业,但在2006年呈现急性暴发流行趋势,使中国生猪生产受到较大损失,被国家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2006年8月,晋江市采取强制性免疫措施,2007年,制定《晋江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突发疫情应急工作预案》,部署全市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防控工作。全年接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152447头次,确保晋江市养猪业健康发展。
  二、动物疫病免疫
  (一)建立畜禽免疫程序
  20世纪80年代前,一般免疫以猪和禽为主,每年春秋两季和仔猪防疫注射,生猪只免疫猪瘟和猪丹毒两种,家禽则只免疫鸡新城疫、禽霍乱,由各乡镇组织民间兽医进村入户进行防疫。至20世纪80年代末,较大规模的畜禽养殖迅猛发展,动物防疫重点也逐渐从农村散养转向到规模养殖场。至1990年,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灭病方针,对原防疫制度进行改革,推广科学免疫措施,实施畜禽常年和季节性相结合的免疫制度,逐步建立畜禽免疫程序。特别是2004年起,根据动物疫情和疫苗性质,晋江市在常年防疫的基础上每年都开展2—4次的季节性补防,并结合消毒灭源有效地抑制动物疫病的发生。
  (二)建立畜禽免疫机制
  在推行畜禽免疫程序的基础上,为制止畜禽疫病,确保畜牧业顺利发展,市畜牧兽医部门不仅重视畜禽免疫工作,同时更重视防疫队伍的组织建设。1988年,全县动物防疫员只有50人,至1999年春秋两季防疫期间,就有240个动物防疫员参加。2006年,按《福建省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实行“县评、乡批、村聘”的管理办法,组建一支有193人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由国家每月统一发放防疫津贴。1999年,晋江市被省列入首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县(市)之一,并在农牧业推广中心2楼建立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化验诊断中心。2004年,经福建省技术质量监督局评审验收为计量(CMA)合格单位,并发给铜牌和证书。
  (三)依法实施畜禽免疫
  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取代国务院颁布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畜禽免疫工作由民间自行组织和业务主管部门牵头转变为政府直接干预依法实施的动物免疫工作。在1998年动物防疫工作中首次提出依法防疫灭病,为畜牧业生产保驾护航。并在1999年提出做好强制检疫、强制免疫、强制扑杀、强制消毒四个方面工作。牲畜免疫工作也从1989年开始实行的防疫头头卡耳号到2002年《动物免疫标识制度管理办法》的颁布,严格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做到一畜一标识,动物凭免疫标识上市屠宰。至2007年,建立疫病可追溯体系制度,全面完成年出栏1000头以上商品猪猪场的基本信息录入,信息门户创建工作。牲畜耳标全部采用二维码标识并全市实现网上管理发放跟踪。同时,晋江市动物免疫经费也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于2006—2007年,在全市建立村级动物防疫员津贴制度,而且村级动物防疫员集中免疫期间每天补贴都在50元以上。
  三、动物及其产品检疫
  (一)定点屠宰与集中免疫
  1996年,实施生猪定点屠宰、集中免疫工作前,动物屠宰检疫工作在农贸市场开展。1997年12月,生猪定点屠宰集中检疫工作开始实施,到2007年,全市共有9个生猪定点屠宰场,并由商务局食品公司统一管理,市农业局派出动物检疫员驻场进行检疫工作,设检疫班组工作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相关文件规定,于1999年6月制定《晋江市动物检疫员管理办法》(试行),检疫人员录用一律采用考核、聘用办法。检疫人员的聘用、安排由农业局统一管理,具体工作由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组织实施。每年都不定期对动物检疫员进行法律、法规和动物检疫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动物检疫员的执法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动物检疫工作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至2007年,全市共有动物检疫员68人,分别担负着9个生猪定点屠宰场和4个镇农贸市场的检疫工作,在生猪定点屠宰场、生猪检疫工作达到100%,检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晋江市动物卫生监督工作执法,主要依据1985年2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和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简称《动物防疫法》)。依照《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确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为执法主体,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实施动物监督执法管理职能。
  (三)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动物和动物产品卫生问题日益突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显得尤为重要。1994—2007年,全市畜牧业养殖从分散养殖到规模化养殖发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从扔粪池到深埋、高温处理发展过程。但总体上是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2006(代替GB16548—1996)标准处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主要方式为掩埋。对患有一、二类及以下级别的染病、染疫动物在偏僻地段挖1.5米以上坑,填铺2厘米厚生石灰,把染病、染疫病死畜禽投入坑内并洒上消毒药后掩埋。2007年底,市农业局在罗山街道华表山挖建300立方米无害化处理坑,用于各定点屠宰场或检疫执法过程中查获的病死畜禽作无害化处理。
  第三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
  一、畜牧兽医技术队伍
  1988年,晋江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较健全,技术力量也较强。全县有畜牧兽医人员519人(其中县站29人,基层站51人,民间兽医员及防疫员439人)。至2007年,市、镇(场)、村三级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共有畜牧兽医人员372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35人(技术干部23人、全民职工5人、集体所有制职工7人),动物检疫员68人,村级防疫员193人,此外有村(场)动物防治员76人。在干部职工中,有高级畜牧师和高级兽医师5人,畜牧师和兽医师13人,助理牧医师和牧医技术人员5人。这支队伍是晋江市“科技兴牧”的主力军。1996年,晋江市人民政府受省政府“畜牧生产先进县”表彰,市农业局同时获得省政府“畜牧生产先进单位”奖励。1999年12月,晋江市畜牧兽医站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称号。
  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与应用
  (一)推广畜禽良种
  生猪良种推广 1988年起,晋江县重点推广“杜长大”瘦肉型猪杂交组合,即杜洛克公猪X(长白猪公猪X大约克母猪)的二元母猪=杜长大商品猪。至2007年,全市建立包括纯繁场、二元母猪扩繁场和外三元商品仔猪场在内的种猪场11个,全市“杜长大”瘦肉型猪杂交繁育体系基本建立。
  蛋鸡良种推广 主要为引进、推广罗斯、伊莎、罗曼、迪卡等多个国外蛋鸡良种,1995年以来,重点推广美国海兰蛋鸡良种,成为蛋鸡生产的主导品种,2007年全市规模场商品存栏99.6万羽,绝大多数是海兰蛋鸡。
  肉鸡良种推广 1997年起,引进、推广红布罗、星布罗、矮洛克、艾拨益加等多个国外快长型肉鸡良种,重点推广美国艾维茵肉鸡良种。2007年,全市存栏2.7万羽,年出栏约30万羽。引导养殖场(户)发展优质肉鸡生产,先后引进“仿土鸡”、永安麻鸡、德化黑鸡等多个优质肉鸡良种,2007年,全市存栏优质肉鸡10.3万羽,年出栏约46万羽。
  其他畜禽良种推广 1988年起,先后引进和推广应用的畜禽良种有丽佳鸭、永安山麻鸡、丹麦红牛及其杂交的丹闽奶牛、摩拉水牛及其杂交奶水牛、波尔山羊及其杂交肉羊、沙能奶山羊等。至2007年,全市经省农业厅审批的种畜禽场13个,引入一批畜禽品种成为主推的当家品种,使养殖场(户)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二)推广应用畜牧兽医实用技术
  推广集约化畜禽养殖配套技术 1992年起,重点推广一系列集约化(工厂化)畜禽养殖配套技术,从场舍规划布局、设计建设、良种引进繁育、饲养管理和防疫灭病等方面给予场(户)全面技术推导,先后建成50多个设备设施较先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畜禽养殖企业。“自繁自养”猪场全部采用母猪定位保胎、高床分娩哺乳和仔猪高床保育及仔猪早期断乳技术,有的还采取人工授精、“全进全出”工厂化养殖技术;商品蛋鸡场(户)全部采用集约化笼养技术,有的还引进安装自动化设备(包括鸡舍自动调温、自动输送饲料、自动捡蛋、自动清粪);肉牛采用定位舍饲快速肥育、氨化秸秆和种草养畜等配套技术;以及畜禽全价饲料,“EM”有益微生物等生态型绿色添加剂的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兽药的应用,提高畜禽场(户)的科技含量、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此外,新灵农牧公司等场的高楼养猪、上厝养鸡场的高楼养鸡以及紫岭、三益等农牧场的林地放牧养鸡技术的研发应用,开创晋江市发展节地型畜牧业的新模式。
  推广畜禽免疫程序和疫病综合防控技术 1997年起,晋江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加强动物保护工程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灭病方针,组织对国家规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其他动物疫病(如猪丹毒、猪萎缩性鼻炎、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细小病毒病、鸡法氏囊病、鸡传支、禽出败、鸭瘟、兔瘟等)进行预防接种,推广科学免疫程序,有效地建立动物免疫带。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发现疫情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灭源和扑灭措施,病死畜禽严格按GB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情扩散,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三、畜牧兽医技术服务
  (一)建立高优畜牧业示范基地
  1995年起,晋江市农牧部门坚持以畜禽规模场(户)为依托,把技术推广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贯彻市政府提出的“大力抓好农业综合开发和‘菜篮子工程’,重点建设‘四·五’农业高优基地”的决策,先后建立和挂钩一批规模较大畜牧科技示范基地。至2000年,建立生猪存栏千头以上(良种母猪百头以上)“自繁自养”瘦肉型猪场20个,常年存栏蛋鸡、蛋鸭万羽以上的禽蛋生产示范基地场15个,以及年出栏5万羽以上肉禽生产示范基地场15个。
  (二)提供技术服务
  1997—2000年,市农牧部门组织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一师一专题”活动,把牧医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和试验科研课题安排到每位高、中级技术职务人员对技术难题组织攻关。1998—2001年,又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定点挂钩畜牧场(户)”制度,结合开展技术示范推广和技术攻关,为畜禽规模场(户)提供无偿技术服务,共挂钩29个场(户)。
  (三)开展技术培训
  1988—2007年,晋江市(县)农牧部门每年举办牧医技术培训班或技术讲座2—3期,邀请省内外有关专家、教授及本市专业技术人员授课,培训内容涉及畜禽良种繁育、饲养管理、防疫灭病、无公害与标准化生产、粪污源处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生态畜牧业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至2007年,先后举办牧医培训班42期,受训人员达4000多人次。有123人取得《农民技术员证书》,有3人被评为农民技师、2人为农民高级技师职称;动物检疫员全部取得《动物检疫员资格证》,其中初级工10人,中级工49人,高级工14人,技师3人;取得《村级动物防疫员证》人员193人。1994—1996年,承办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动物检疫检验函授班(中专),学员38名,其中24名获得结业证书。派出中、高级牧医人员任市科协农函大兼职教师,为农函大学员讲授有关课程,先后有多期学员取得《结业证书》;1999年9月—2002年6月,由市农业局配合市科协联合举办一期农函大畜牧兽医中专班(学制三年),参加学习学员46人,有43人经全部17门课程考试合格取得《毕业证书》(国家承认的学历);2002—2007年承办福建农林大学成年教育畜牧自考大专班授课点,学员31名,9人获得毕业证书。另外,派员帮助镇、村开展数十期相关技术培训,协助当地驻军培训“军地两用人才”等工作。
  (四)技术咨询服务
  1988—2002年,市(县)、乡镇畜牧兽医站设立牧医技术咨询服务部8个,每年免费为畜禽场(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4万多例次,诊疗畜禽疾病3万多例次,还组织大批全价饲料、预混合饲料和兽药器械等供应广大饲养场户,实行低偿优质服务。市畜牧兽医站科技咨询服务部加盟“全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传播网”,先后组织开展20多项新产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此外,还通过印发《牧医科技简讯》、出版《牧医科技墙报》等方式为场(户)提供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
  四、畜禽产品标准化生产
  (一)发展无公害畜禽生产
  2003—2007年,晋江市指导有关畜禽规模场按照农业部颁布实施的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准则)组织生产,从产业环境、基础建设、生产投入品(饲料、兽药等)、饲养管理等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先后有1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通过省农业厅的无公害畜禽基地场的产地环境认定和农业部的无公害畜禽产品认证。其中:无公害猪基地场有福成、新灵、新滨、联兴、华昌、安邦、新菲华、金利达、三和9家,常年总存栏生猪5.12万头,年可出栏无公害生猪达8.45万头。无公害蛋鸡场有儒南、上厝和桂山三家养鸡场,常年存栏蛋鸡26.5万羽,年产无公害鲜蛋3610吨。
  (二)建立畜禽标准化生产示范场(区)
  2005年起,晋江市绿色保健蛋品有限公司建成高标准蛋鸡鸡舍和自动化生产线,强化生产管理,保障鸡蛋的质量安全,并开发生产鸡粪有机肥上市销售,保护生态环境,被省农业厅列为“2005—2008年无公害蛋鸡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区)”,并于2007年向农业部申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蛋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获得立项。2007年10月起,建立生猪标准化规模场2个,即晋江市双宅水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晋江市三和养殖有限公司,分别得到中央和省、市的补助扶持资金60万元,主要用于扩建标准化猪舍及猪栏设施,扩大种猪饲养和粪污源整治设施建设。
  第四节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20世纪末起,晋江市随着畜禽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特量多而且集中,加上大多数畜禽场在建场初期粪污处理设施普遍比较简陋,或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较严重的污染;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致使一些畜牧场距离饮用水源、城镇、村居较近,污染水体或影响居民生活,畜禽养殖污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晋江市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畜禽养殖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在做好变废为宝、发展农村沼气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
  1998年起,晋江市农业局(牧医站和农村能源站)协同有关场(户)开展《规模化畜禽场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研究》课题攻关,先后采取几个不同技术方案,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扶持,至2005年,全市有18个规模化猪场建设沼气池8120立方米,配套生化池(包括沉淀池、曝气池、静化池、生态池等)2.8万立方米的粪污生化处理工程。沼气和沼肥(沼液和沼渣)也得到一定的开发作用,初步建成一批“猪—沼—粮(蔬、果)”生态型畜牧场。此外,晋江磁灶儒南养鸡场和晋江市绿色保健蛋品有限公司成功引进生物发酵技术处理鸡粪,加工生产鸡粪有机肥料,经省农业厅检测合格,发给《福建省肥料正式登记证》,并分别注册“儒南牌”和“满园春牌”有机肥,产品销售到市内外种植大户中使用。
  2006年起,泉州市政府出台《泉州湾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方案》,把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列入其中五大整治内容之一。泉州、晋江两级政府又先后制定多项整治措施,建立岗位目标责任管理制度,泉州、晋江两级人大、政协和市政府督查室先后开展十多次的检查监督工作,狠抓计划进度的落实,完善考核验收和责任追究机制,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加强。按照市政府文件要求,由农业局牵头、环保局和各镇(街道)共同为责任单位,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主要做法:坚持“一旬一简报、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督查”,各单位指派专人作为联络员,定期报送项目进展情况,狠抓计划进度的落实;开展调查摸底,编制治理规划,委托华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晋江市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规划(2007—2010年)》;由市农业局组织编制《晋江市畜牧业发展规划(2007—2010年)》;由市农业局编制《畜禽养殖禁建区内现有规模化畜禽场(户)关闭(或搬迁)补偿方案》,2007年12月21日,上述两份规划及补偿方案经市政府第18次常务会研究通过;农业局、环保局和有关各镇(街道)开展联合执法检查6次,组织人员深入各镇(街道),对污染较严重的养殖场(户)给予行政处罚并责令限期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对严重污染的养殖场(户)实施强制关闭或限期关闭(或搬迁),共关闭(及搬迁)禁建区内畜禽规模场(户)17家;推行生态养殖,发展循环农业。引导和扶持畜禽养殖场(户)实施粪便及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2006—2007年,有36个规模场(户)新建(及扩建)沼气池5720立方米,配套生化处理池5200立方米的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设施。结合实施“农业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示范项目,新建9家种养结合的“畜—沼—农”生态型农牧场。此外,一些大、中型畜禽场通过采用干清粪(或人工捡粪)和污水先行固液分离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把畜禽粪便收集起来,集中发酵作有机肥外运销售,畜禽粪便回收利用率明显提高,促进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