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条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2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条件
分类号: F326.1
页数: 2
页码: 400-40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耕地面积减少,质量总体较差,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但未明显改善。劳动力发生大规模转移,传统农具逐渐被现代农业机械替代,农机总动力增长。
关键词: 晋江市 种植业 生产条件

内容

一、耕地
  (一)耕地面积
  1988年,从晋江县析出石狮市后,全市耕地面积32292.6公顷,其中水田10396.66公顷,旱地21895.2公顷。至2007年20年间,由于工业用地、道路、农村居民点及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建设用地剧增,各类农用地面积大幅减少。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降为19645.05公顷,其中水田5163.53公顷,旱地14481.52公顷,比1988年减少12647.55公顷。
  (二)耕地质量
  晋江历史上耕地质量总体较差。耕地土壤包括赤红壤、潮土、风砂土、盐土、水稻土等五个土类,以赤红壤分布最广。其中高产田仅占20%左右,主要分布在晋江平原陈埭、西滨、池店、新塘等镇,其余80%耕地均为中低产田。
  1988年起,晋江县每年继续对部分中低产田进行改造,通过实施农综开发、标准农田建设、沃土工程等农业项目工程,对项目区耕地进行培肥改土,改善水利条件,提高土壤地力。特别是从1991年起,对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较大,至2005年,改造中低产田16100公顷,其中“八五”期间改造4620公顷,“九五”期间改造5820公顷,“十五”期间改造5660公顷。
  虽然晋江市(县)对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较大,但耕地总体质量并未有明显改善。这是因为晋江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由于各项建设用地和城乡居民建房项目的增加,大量占用城镇郊区、村庄附近和交通便利的肥沃良田,同时,由于农业效益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耕作方式日益粗放,加上大量单纯施用化肥,因而导致土壤板结,养分失调,致使高中产田不断减少,低产田则明显扩大。
  2006年,晋江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市所有地块进行取样化验,通过对3200个耕地土样检测数据进行汇总,晋江市耕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酸碱度(pH值)等几项指标与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但总体仍为中低水平;速效氮养分变化不大,总体仍为中低水平;有效磷含量提高较大,总体含量较高;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总体仍偏低;土壤酸碱度以偏酸性为主,酸性、微酸性土壤比例占77.4%,二次土壤普查时仅为33.4%,土壤酸化程度较为严重。
  二、劳动力
  1988年,晋江县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农业劳动力发生转大规模转移,农村中青壮年多数外出经商和到企业工作,主劳力以妇女及老年人为主,因此劳力紧张,工价上涨,从而引进机械化农机具,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形式。至2007年,劳动力数量没有做过统计。
  三、农机具
  (一)传统农具
  1988年,晋江县传统农具有:耕耘、整地有带三角形铁犁头的木犁、铁制多齿“而”字耙、拉挞、锄头、锄锥、草锄、铳仔、土铧;收获有镰刀、薯挖;脱粒、清选、烘干有谷桶、谷梯、麦梳、手摇风鼓、簸箕、米筛、竹箩、焙盘、锅;农副产品加工有土笼、石槌臼、油车、石宕、石碾、地瓜片刨;装卸、运输有斗篮、李子篮、草篮、畚箕、粪桶、扁担、独轮车、板车、马车、木船;排灌有木制长斗多叶水车、桔槔、戽榉、漏桶、喷桶;动力有牛、马、骡等役畜。至2007年,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农具及畜力基本不再使用。
  (二)现代农业机械
  1988年,晋江县主要农业机械有:拖拉机、手摇喷雾器、脚踏打谷机以及排灌用柴油机、抽水机等,是年农机总动力21.96万千瓦。20世纪90年代初起,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快速,又先后引入水田人力插秧机(后因点插不匀被淘汰)、电动喷雾机、电动打谷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生产发生较大变化。至2007年,农机总动力达到36.5万千瓦。是年全市机械耕作面积1.28万公顷,给水灌溉1.57万公顷,水稻机械收获面积320多公顷。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