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2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15
页码: 400-41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农业发展的历程,包括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的变化、农业机械的发展和农作物种植情况。其中,晋江市的耕地面积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因建设用地增加而大幅减少,耕地质量总体较差,且受到农业效益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耕作方式粗放和大量施用化肥等因素影响,导致高中产田不断减少,低产田扩大。同时,晋江市的农业机械发展经历了传统农具和现代农业机械两个阶段,现代农业机械的引入对农业生产产生了较大影响。
关键词: 晋江市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生产条件
  一、耕地
  (一)耕地面积
  1988年,从晋江县析出石狮市后,全市耕地面积32292.6公顷,其中水田10396.66公顷,旱地21895.2公顷。至2007年20年间,由于工业用地、道路、农村居民点及城市化建设用地的增加,建设用地剧增,各类农用地面积大幅减少。2007年末,全市耕地面积降为19645.05公顷,其中水田5163.53公顷,旱地14481.52公顷,比1988年减少12647.55公顷。
  (二)耕地质量
  晋江历史上耕地质量总体较差。耕地土壤包括赤红壤、潮土、风砂土、盐土、水稻土等五个土类,以赤红壤分布最广。其中高产田仅占20%左右,主要分布在晋江平原陈埭、西滨、池店、新塘等镇,其余80%耕地均为中低产田。
  1988年起,晋江县每年继续对部分中低产田进行改造,通过实施农综开发、标准农田建设、沃土工程等农业项目工程,对项目区耕地进行培肥改土,改善水利条件,提高土壤地力。特别是从1991年起,对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较大,至2005年,改造中低产田16100公顷,其中“八五”期间改造4620公顷,“九五”期间改造5820公顷,“十五”期间改造5660公顷。
  虽然晋江市(县)对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较大,但耕地总体质量并未有明显改善。这是因为晋江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由于各项建设用地和城乡居民建房项目的增加,大量占用城镇郊区、村庄附近和交通便利的肥沃良田,同时,由于农业效益偏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耕作方式日益粗放,加上大量单纯施用化肥,因而导致土壤板结,养分失调,致使高中产田不断减少,低产田则明显扩大。
  2006年,晋江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市所有地块进行取样化验,通过对3200个耕地土样检测数据进行汇总,晋江市耕地土壤有机质、速效氮、磷、钾、酸碱度(pH值)等几项指标与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但总体仍为中低水平;速效氮养分变化不大,总体仍为中低水平;有效磷含量提高较大,总体含量较高;速效钾含量略有下降,总体仍偏低;土壤酸碱度以偏酸性为主,酸性、微酸性土壤比例占77.4%,二次土壤普查时仅为33.4%,土壤酸化程度较为严重。
  二、劳动力
  1988年,晋江县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农业劳动力发生转大规模转移,农村中青壮年多数外出经商和到企业工作,主劳力以妇女及老年人为主,因此劳力紧张,工价上涨,从而引进机械化农机具,土地规模化经营等形式。至2007年,劳动力数量没有做过统计。
  三、农机具
  (一)传统农具
  1988年,晋江县传统农具有:耕耘、整地有带三角形铁犁头的木犁、铁制多齿“而”字耙、拉挞、锄头、锄锥、草锄、铳仔、土铧;收获有镰刀、薯挖;脱粒、清选、烘干有谷桶、谷梯、麦梳、手摇风鼓、簸箕、米筛、竹箩、焙盘、锅;农副产品加工有土笼、石槌臼、油车、石宕、石碾、地瓜片刨;装卸、运输有斗篮、李子篮、草篮、畚箕、粪桶、扁担、独轮车、板车、马车、木船;排灌有木制长斗多叶水车、桔槔、戽榉、漏桶、喷桶;动力有牛、马、骡等役畜。至2007年,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农具及畜力基本不再使用。
  (二)现代农业机械
  1988年,晋江县主要农业机械有:拖拉机、手摇喷雾器、脚踏打谷机以及排灌用柴油机、抽水机等,是年农机总动力21.96万千瓦。20世纪90年代初起,全市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快速,又先后引入水田人力插秧机(后因点插不匀被淘汰)、电动喷雾机、电动打谷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生产发生较大变化。至2007年,农机总动力达到36.5万千瓦。是年全市机械耕作面积1.28万公顷,给水灌溉1.57万公顷,水稻机械收获面积320多公顷。
  第二节 农作物种植
  一、种植面积
  1988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继续增加,晋江县种植总面积4.87万公顷。至1990年,种植总面积最大,达5.27万公顷。1991年起,随着耕地的不断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整体呈逐年下滑趋势。至2007年,全市农作物种植总面积仅为2.93万公顷。
  二、粮食作物
  (一)水稻
  晋江市(县)第二大宗粮食作物。一年两季(早稻和晚稻)。1988年,种植面积1.43万公顷,产量7.62万吨;1990年,1.47万公顷,8.22万吨;1995年,1.37万公顷,8.65万吨;1996年开始下滑。至2007年,全市种植面积仅剩0.61万公顷,产量3.46万吨。
  (二)甘薯
  晋江市(县)种植面积最大宗的粮食作物。按种植季节不同,可分为冬地瓜、早甘薯、晚甘薯。1988年,种植面积1.39万公顷,产量4.56万吨。1989年起,逐年上升。1995年,1.62万公顷、5.84万吨。之后又呈下滑之势,至2007年,仅剩0.71万公顷、3.04万吨。
  (三)玉米
  晋江主要的杂粮作物。1988年550公顷、0.28万吨,至2000年达1950万公顷、1.04万吨。之后下滑,2007年仅种植1470公顷,产量0.83万吨。主要用作饲料。
  (四)大小麦
  晋江传统的冬种粮食作物之一。1990年种植面积达0.4万公顷。之后由于效益低,面积急剧下滑,至2007年只有零星种植,且主要是大麦,作为牛羊等草食动物的青饲料。
  三、经济作物
  (一)花生
  晋江市(县)的油料作物,也是旱作区的主要作物之一。2000年以前,种植面积在8000公顷以上,1995年产量高达1.58万吨,比1988年的0.71万吨增长1.2倍。2000年以后,由于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效益下降等因素影响,花生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7年种植面积仅为3700公顷,产量0.75万吨。
  (二)甘蔗
  受效益下降的影响,1988年起,晋江市(县)甘蔗面积、产量逐年减少,1988年为1870公顷、11.4万吨,2007年只有20公顷、0.1万吨。晋江市的青阳糖厂,晋江糖厂(安海溪边),内坑糖厂等三家糖厂相继倒闭。
  (三)蔬菜
  1988年以来,蔬菜面积产量逐年上升,当年仅0.3万公顷、5.5万吨,2007年发展到1.04万公顷、18.0万吨。蔬菜产值达2.1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4.57亿元的46.9%,比1988年的0.43亿元增长4倍,年递增8.8%。2007年全市主要蔬菜种植情况:
  叶菜类4351.93公顷、75066吨。其中:菠菜529.73公顷、8196吨;芹菜175.87公顷、3499吨;大白菜736.93公顷、12796吨;包菜(圆白菜)665.13公顷、11754吨;油菜459.93公顷、7256吨;花椰菜360.6公顷、7266吨;莴笋502.4公顷、8948吨;芥菜277.53公顷、5374吨;蕹菜(空心菜)579.87公顷、8940吨。
  瓜类 756.4公顷、12949吨。其中,黄瓜312公顷、5931吨;冬瓜98.53公顷、1820吨;丝瓜308.73公顷、4646吨。
  根茎类 2029.2公顷、39795吨。其中,萝卜1389.6公顷、27312吨;胡萝卜549.67公顷、11155吨;芋头39.27公顷、541吨;生姜10公顷、180吨。
  茄果类 948.73公顷、15372吨。其中,茄子338.67公顷、5587吨;西红柿487公顷、8375吨;甜椒(青椒)116.4公顷、1280吨。
  葱蒜类 870.67公顷、12971吨。其中,蒜头282.07公顷、4433吨;蒜苗(大蒜)85公顷、1305吨;韭菜20.07公顷、281吨;小葱325.53公顷、4259吨。
  菜用豆类 550.53公顷、8021吨。其中,四季豆(菜豆)345.87公顷、5240吨;豌豆(荷兰豆、甜豌)70.67公顷、959吨;豇豆46.4公顷、532吨。
  水生菜类 353.67公顷、5824吨。其中,莲藕314.67公顷、5269吨;荸荠17.33公顷、276吨。
  瓜果类 西瓜443.33公顷、8745吨。
  (四)水果
  1988年,全县水果种植呈上升之势,当年种植面积0.33万公顷,产量0.89万吨。1995年,0.47万公顷,产量1.1万吨。1995年起,水果生产效益下滑,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2007年,面积仅0.26万公顷,产量为0.47万吨,为历史最低产量,仅为1995年最高产量的42.7%。
  1.龙眼 晋江市(县)第一大宗水果。晋江市(县)是全国龙眼著名产区。1988年起,龙眼生产发展迅速,当年种植面积0.18万公顷,2000年0.29万公顷。2000年起,龙眼生产效益下降、生产环境变差,龙眼生产下滑,至2007年面积仅有0.23万公顷,占水果总面积的85.8%。
  2.杨梅 晋江市(县)第二大宗水果。1988—1994年,每年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600多公顷。1995—2007年,面积逐年减少,2007年,种植面积减至204公顷。
  3.柑橘 晋江市(县)第三大宗水果。主要分布在晋南龙湖、深沪、金井等镇。1988年,面积为155.93公顷,1995年为216.93公顷。1995年起,受柑橘黄龙病、根结线虫等病虫害的影响,柑橘生产严重受挫,面积锐减到2007年的8.2公顷。
  (五)食用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金针菌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得到很好的发展。至2007年,食用菌产量达到3607吨。金针菇成为晋江的特色产业之一,主要分布在安海和内坑两镇。金针菇一般在冬季种植,春季收获。但也可以利用空调调节室内温度,为金针菇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达到周年生产目的。安海镇桥头村许家庭就掌握空调房种菇的技术,每年生产金针菇54.9万袋,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等地。
  第三节 种植技术
  一、栽培技术
  (一)水稻栽培技术
  1988—1995年,晋江市(县)主要是进行育秧技术改革,传统的育秧方式,早稻育水秧遇低温阴雨天气容易烂秧;后改为旱育秧、卷秧、铲秧等方式提高抗逆性,但均因场所限制无法大面积推广。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推广商品化育秧,统一集中育秧,提早季节,提高育秧质量,统一组织验收,连片0.33公顷以上,湿润秧每公顷补贴250元,抛秧每公顷补贴1300元。
  2005年起,推广机械化插秧,采用该技术可减轻劳动强度,解决雇工难问题,又提高插秧质量,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效、高产稳产。机插育秧又是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关键环节,机插水稻育秧的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机插秧苗须具备秧板标准、秧苗个体健壮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常用的机插育秧方式有软盘育秧、双膜育秧。按床土的干湿分为湿润育秧和旱育秧。应用机械化插秧后,达到“节本增效显著,增产效果明显”的推广目的,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2007年,晋江市推广面积达到333.33公顷。
  (二)花生栽培技术
  1988年,晋江县花生的播种方法继续按过去采用双粒穴播,但因春播期间遇低温阴雨,易烂种而造成严重缺苗。1999年起,应用春花生覆盖地膜栽培技术,覆膜栽培后花生出苗快,出苗率高,植株长势强,不仅减轻早春低温阴雨对花生出苗影响,也解决生育后期夏旱的危害,每公顷增产二至三成。至2007年,累计推广0.4万公顷,增产2700吨。
  (三)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1988年,晋江县玉米继续按过去采用双粒穴播、稍大后抽苗、补苗方法种植。1999年起,晋江市玉米使用覆膜栽植,使早春玉米提早播种,减少因低温造成缺苗失苗情况,提前上市。使用覆膜栽培技术比露地栽培提前10天收获,,产量高效益好,每667平方米增产100千克左右。至2007年,累计使用玉米覆膜栽培技术达0.33万公顷左右。其间,玉米也由传统单一饲料改为鲜食+加工+饲料等多样化模式。
  (四)甘薯高产栽培技术
  1988年,晋江县甘薯采用传统栽培方法,在大面积生产中,由于薯块整齐度差,虫孔(槽)、龟裂和破损严重,收贮期间又因湿害、冷害等导致软腐病、黑斑病的影响,商品薯率一般只达到50%—55%。为提高商品薯品质,达到优质、高产、增收的目的,1998起,甘薯高产栽培以应用脱毒甘薯苗为主。脱毒薯苗比未脱毒苗生长健壮,萌芽性好,出苗提高,产量提高,1998—2007年,累计推广达3.33万公顷左右。
  二、植保技术
  (一)主要病虫害
  水稻 稻飞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铁甲虫、大螟、稻瘟病、白叶枯病、细条病、纹枯病。
  甘薯 麦蛾、小象虫、茎螟、小地老虎、蔓割病、疮痂病、丛枝病,甘薯瘟。
  大、小麦白粉病、锈病、粘虫、地老虎。
  玉米 玉米螟。
  花生 蚜虫、蛴螬、锈病。
  甘蔗 二点螟、长蝽象、条螟。
  蔬菜 小菜蛾、菜青虫、斑潜蝇、“食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温室白粉虱、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晚疫病、炭疽病。
  荔枝、龙眼 荔枝蝽、龙眼角颊木虱、荔枝蛀蒂虫、“食心虫”。
  柑橘 红蜘蛛、锈壁虱、潜叶蛾、溃疡病、疮痂病。
  (二)病虫害防治
  1.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粘虫、纹枯病、稻瘟病等的防治
  “把破口、打高孵”根据“三情”(苗情、虫情、天情),“把破口、打高孵”:在稻田破口期都要做到全面施药,综合防治各种病虫害;螟卵盛孵高峰期若与破口施药时间不重叠,另施药一次,防治螟虫。根据当地的具体虫情,个别发生严重的病虫,有针对性选择特效药结合防治。
  打破口 主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纹枯病,兼治三化螟、粘虫等其他病虫害,每0.067公顷用螟蛾杀星40—80克+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50克+30%爱苗乳油15—20毫升(或满穗15毫升)。
  螟卵盛孵高峰期施药防治 每0.067公顷用5%锐劲特悬浮剂20毫升+三唑磷100毫升,或速灭抗100毫升兑水50—60千克喷雾。
  稻飞虱 每0.067公顷用10%大丰收或大功臣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兑水60—75千克喷雾。
  纹枯病、稻瘟病 每0.067公顷用“杀菌王”40克或50%“多菌灵”100克可湿性粉剂兑水50千克喷雾,可兼治各种病害,纹枯病还可用纹枯净37.5克或井岗霉素250克兑水50千克喷雾。
  施药时,注意加足水量,喷雾应均匀,田间保持一定浅水层,水稻扬花期应停止喷药,以免药害。
  2.蛴螬(金龟子幼虫)、锈病等的防治
  蛴螬 防治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可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诱杀,以减少产卵量;防治幼虫:抓住花生盛花期下针期,每0.07公顷用40%甲基异硫磷300—400克,或毒丝本150—250毫升或40%一扫除30—40毫升,拌细砂土20千克进行撒施、毒杀,施药前先用小锄在花生间拉一条小沟,然后把毒土均匀条施沟中,后复土。阴雨天施药效果更好,若遇干旱要沿药沟浇水。
  锈病 发病初期可选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的波尔多液、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洒,每次每公顷用药液60—75千克。
  黄曲霉 指导农户选用“抗黄1号”品种,花生黄曲霉发生与扩散。
  3.玉米螟、粘虫、蚜虫等的防治
  玉米螟 每公顷用90%杀虫单原粉35—50克拌细砂土40—50千克,撒施于玉米喇叭口,或加水60—80千克喷施于玉米心叶。或用苏云金杆菌颗粒剂700克,撒入心叶里,于早晨或傍晚施药。
  蚜虫 每公顷用10%大功臣10—20克兑水40千克,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喷雾。
  粘虫 3龄前用5%高效氯氰菊酯800倍液,10%阿维高氯1000倍液,2.5%敌杀死1000—1500倍液,2.5%功夫1000—1500倍液,灭幼脲3号500—600倍液均匀喷雾。
  4.甘薯小象虫、“三病”(丛枝病、蔓割病、疮痂病)等的防治
  甘薯小象虫 每公顷用甘薯小象虫性诱芯2枚,长期诱集,在甘薯膨大期结合施用夹边肥,公顷用40%甲基异硫磷半斤拌砂土15千克撒施于甘薯藤头,周围形成平面药带后培土。
  “三病”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杜绝初侵染源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
  5.晚疫病的防治
  通过推广健身栽培管理防御此病害。技术要点有及时培土、生长剂控长、清沟排渍、及时清除中心病株等。
  三、肥料与施肥技术
  (一)肥料
  晋江传统肥料有人畜粪尿、土杂肥(包括垃圾肥和禽畜土粪)、各种作物的秸秆茎叶、人工栽培的绿肥,以及丰富的海肥和河泥等,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传统肥料用量逐年下降,逐渐被化肥取代。
  秸秆 主要秸秆种类有稻草、花生蔓以及甘薯藤。20世纪80年代,稻草大都直接在田里焚烧作肥。20世纪90年代,随着水稻收割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加上为保护机场净空,60%稻草直接回田,田里焚烧不到10%,另30%用于其他用途。花生蔓和甘薯藤约有50%直接在田里翻埋或堆沤作肥,另50%用于饲料或其他用途。
  绿肥 为推广水稻冬闲田种植绿肥,1992年,晋江市无偿向农民提供紫云英绿肥种籽,种植紫云英绿肥166.66公顷,1993年200公顷,1994年46.66公顷,1995年以后不再种植。
  海肥河泥 晋江市许多水稻专业户用来育秧。2005年以来,冬种胡萝卜等蔬菜面积不断扩大,部分专业户也用海肥来做底肥。
  化肥 随着传统各种有机肥料用量不断减少,化肥成为主要肥料,不少农户施肥都只施化肥。晋江施用化肥主要品种:尿素、碳酸氢氨、过磷酸钙、钙镁磷、氯化钾、复合肥等。1988年,全县各种化肥施用总量为39640吨,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用量102千克。1989—2007年,每公顷平均施用量都在100千克左右,远高于全国28千克和全省59千克的水平。
  (二)施肥技术
  1988年起,随着土肥技术的进步,施肥技术有新的发展。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作物平衡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外追肥以及各种作物配方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商品有机肥的推广应用等。
  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应用二次土壤普查以及2006—2007年省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根据不同作物需肥特性以及土壤地力水平,优化施肥结构,晋江市每年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都在1.33万公顷次以上,改变农户盲目施肥习惯。其中水稻施肥技术比较成熟,晋江市大部分水稻专业户都能合理搭配肥料,进行平衡施肥。
  根外追肥 20世纪年代后期,通过不断试验推广,根外追肥技术能全市大部分农户接受,1996年起,至2007年晋江市每年推广各种作物叶面肥、生长素都在0.13万公顷以上。
  新肥料推广 针对晋江农村肥料使用上存在单质化肥品种多、低浓度化肥比重大、肥料结构不合理、有机肥比例偏低等问题。2005年起,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晋江市组织推广作物专用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商品有机肥等新型肥料,每年推广应用新肥料0.33万公顷以上。通过新肥料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节 农业机械推广
  一、农机推广
  1988年,晋江县继续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在农机推广队伍建设上,继续以县农机站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社会化农机服务组织、村级农机服务队和种田农机大户为依托,加强农机用户与经销商的协作联系,组建推广队伍。其推广的宗旨是让先进的农机设备走进千家万户,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其推广原则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在农机推广场地建设上,坚持以机具补贴、平价柴油供应、机械应用三个优先为支撑,引导农业种植场户参与农机推广工作。以解决水田冬翻冬种难、水稻插秧难、收割难、晒谷难、深泥田机耕难和解决农地灌溉难、玉米脱粒难、耕牛紧缺犁地难、高大龙眼树喷药治虫防病难、果园除草难为目标,做好农机推广工作。
  1990年起,晋江市(县)农机推广的经验凸显在十个坚持:坚持“以工建农”,坚持资金共投(市、镇、个人各出1/3),坚持试验、示范,坚持四个结合(推广与生产、农机与农艺、抓点与抓面、短训与轮训),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效益第一,坚持试点工作,坚持以点带面,坚持跟踪服务,坚持推而广之。这些经验总结不但在晋江市召开的全省农机推广现场会上作典型介绍,而且刊登在《福建农机》刊物上广泛宣传。
  至2007年,先后在水田区、农地区建立12个农机具试验、示范点。农机推广实现四项突破:机耕作业面积23万公顷,机灌作业面积20万公顷,机械植保作业面积10万公顷,水稻机收面积2万公顷。填补四项空白:稻麦机播,水稻机插,玉米机脱,农地起垄。获全省四个第一:机插面积、机收面积、机烘设备、农地机灌。“八五”“九五”期间,省工业厅、农机局先后在肖下村、市良种场、洋埭中和种养场(二次)、王厝村召开五次全省农机推广现场会。每年有一次泉州农机推广观摩现场。连年被省工业厅、省农机局、泉州市政府、农机总站授予“农机推广先进单位”“农机科普先进单位”“科技兴农先进单位”“支援农业先进单位”和晋江市政府授予“服务农业先进单位”,有1人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
  二、推广经费补贴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级继续把农机推广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一项重要工作,1989—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农机局(站)先后拨款农机化补助晋江210万元,市委、市政府拨给农机开发推广购机补贴款累计738万元。2006—2007年间,晋江市被列入“中央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县(市)”和“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实施县(市)”。每年国家给予补助资金,其中2006年60万元,2007年90万元。20年间带动全市农民投入资金0.8亿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