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要门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0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主要门类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20
页码: 374-3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的纺织服装业和制鞋制革业发展迅速,推动当地工业发展。纺织服装业包括纺织和服装两个部分,纺织业主要生产布料,而服装业则主要从事成衣加工和品牌打造。晋江的服装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创造品牌阶段,通过聘请明星代言人和加强营销渠道建设,打造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此外,晋江的拉链业也随着服装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渐成为中国拉链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制鞋制革业也是晋江的重要工业之一,鞋业企业数量众多,生产的鞋类品种繁多,形成了专业化生产链。
关键词: 晋江市 工业 主要门类

内容

第一节 纺织服装业
  一、纺织业
  20世纪80年代初,“三来一补”政策推动乡镇企业制衣业的发展。在为制衣业进口布料的同时,龙湖、安海、东石、深沪等地创办棉纺织业,后来又逐步发展化纤、混纺,提供乡企所需。80年代末,龙湖镇是晋江纺织业比较集中的乡镇。2004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龙湖镇“中国织造名镇”称号,授予晋江市“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到2006年,晋江纺织企业达400多家,规模以上的企业76家,配有喷水织机8000多台,喷气织机近1000台,剑杆织机400多台,针织圆盘机7000多台,德国“卡尔迈耶”经编机200多台,浆纱机40多台,能够生产单面布、双面布、棉毛布、绒布、摇粒布、人造革基布、弹力布、彩条布、提花布等品种。晋江纺织企业适应国内外市场面料布流行时间短、产品更新周期快的特点,重视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的企业开发生产出较高附加值的产品,实现高档面料本地化,特别是化纤摇粒布居于全国领先水平。2007年,晋江有印染企业41家,规模以上的16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纺织企业37家。
  二、服装业
  20世纪80年代初,“三来一补”业务传入晋江,英林、金井、深沪、青阳、磁灶、东石等乡镇的服装加工厂大量出现。1984年以后,“三资”企业创办,一批投资量大、产销信息灵敏、技术设备先进的服装企业相继出现,配备有全自动制衣流水线、高档缝纫机、图荣绣衣机等。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电脑CAD设计技术,成衣加工设备普遍使用现代化的工业电平车,部分规模企业还引进国际先进水平的及肩、背、袖、扣、袋等专用加工设备,实现缝制工序流水作业,大幅度提高服装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为服装的装饰和品牌的打造起到关键作用。随着制衣技术的提高,服装的品种也越趋向齐全,出现男装、女装、休闲装、时装、西装、西裤、童装、夹克、运动服、风雪衣、游泳衣、牛仔服等几十款式,数以千个规格品种。
  20世纪90年代初,晋江的服装业开始进入创造品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晋江服装业纷纷斥巨资聘请文艺明星和体育明星作为企业品牌的代言人,对商标图案进行精心设计打造,并长时间在各级平面媒体、电视台刊登广告。英林的“劲霸”夹克、“柒牌”西装,青阳的“利郎”西服、金井的“七匹狼”夹克、磁灶的“九牧王”西裤、深沪的“浩沙”内衣等,成为全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随着市场扩展,很多服装企业在全国各地开设专卖店,建主销售渠道,将以前的“坐商”变成“经商”。品牌与营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大品牌云集并整体推进,形成“晋江板块”。
  2004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新塘街道“中国运动服装名镇”称号,授予深沪镇“中国内衣名镇”称号,授予英林镇“中国休闲服装名镇”称号。2005年,晋江夹克品牌制造商达1000多家。2007年,晋江夹克自主品牌产量为6700万件,占中国城镇市场总销量的41.61%。加上OEM出口的8500万件,全年晋江的夹克总产量占全球夹克总产量的12.11%;在全球的城镇市场中,晋江夹克的销售比例为20.49%。年产值亿元以上服装企业有24家。
  三、拉链业
  晋江拉链业伴随服装业发展而异军突起。20世纪90年代末,深沪、龙湖、金井都有拉链企业创办,而以深沪浔兴拉链公司最为突出。浔兴拉链是从模仿、创新一步一步走向完全自主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拉链行业特色的新发展之路。由于在行业中的绝对优势,1997年3月24日,中国日用五金开发中心在浔兴集团设立中国拉链中心,浔兴集团也是中国拉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的组长,单位担当带动同行业发展、振兴民族拉链产业的重任。2002年,SBS荣获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浔兴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7年获国家免检产品。
  第二节 制鞋制革业
  一、制鞋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陈埭成为鞋业企业密集的专业区。1988年,仅洋埭村就有鞋业企业(厂)143家。之后,鞋业又向池店、青阳、内坑、安海、罗山、东石等乡镇扩展。其中,青阳主要生产珠拖,东石主要生产布鞋,内坑主要生产拖鞋。1988年,全镇有鞋业企业700多家。
  至20世纪90年代,晋江鞋业有运动鞋、旅游鞋、皮鞋、凉鞋、胶鞋、拖鞋、休闲鞋、时装鞋、登山鞋、旱冰鞋、雪地鞋、布鞋、劳保鞋等数以万个品种规格。鞋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也越来越细,并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鞋的配件,如鞋底、鞋跟、鞋扣、鞋衬、鞋、鞋楦,以及炼胶、吹塑、纸金、包装箱等,皆为专业厂生产,形成“小而专”“小而精”的专业生产链。鞋成品、鞋机、鞋材、皮革、鞋业化工等企业生产齐头并进、互动发展。其中,专门为成品鞋从事配套生产的鞋底、鞋面、皮革、五金制品等专业厂家达500多家。在陈埭还拥有大量模具开发、鞋样设计、管理咨询、形象策划、营销推广、出口代理等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配套行业,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流程。同时,晋江制鞋业仅陈埭就有400多家鞋业企业,装备大量具有国际水平甚至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还引进意大利、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生产的自动制鞋流水线2000多台(套),100多家鞋材企业拥有EVA鞋底一次性成型注塑机300多台,立体扫描仪、电脑数控切割纸板机等也是鞋业企业常备的设备。与此同时,晋江的鞋业企业也十分重视自主研发投入,规模以上的鞋业企业均自行配套产品研发机构,依靠自主研发,目前,共掌控鞋业生产核心技术1000多种,拥有专利100多项。1996年后,晋江鞋业着力拓展国际市场。自1999年起,晋江每年举办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晋江鞋博会秉承专业、服务国际化的理念,构筑鞋业行业高端的信息、产品、经贸合作平台,具有行业风向标作用,被世界称为“中国十大魅力展会”之一。
  1999年,晋江有鞋业企业2000多家。在完成产品技术改造的基础上,晋江鞋业借鉴世界名牌产品的发展经验,导入CI管理,狠抓质量,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打造鞋业品牌。1999年,安踏聘请当时世界乒乓球冠军孔令辉作形象代言人,安踏品牌迅速成名。安踏是第一家打进中央电视台的品牌。特步聘请香港艺人谢霆锋代言,成为内地品牌请香港明星代言的第一家鞋企。仅陈埭鞋企聘请的影视、体育明星多达70多位,年广告投入近10亿元。安踏、乔丹、361°、德尔惠、金莱克、舒华、寰球等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安踏、爱乐、361°、乔丹、寰球、爱奇、贵人鸟、德尔惠等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国字号”品牌占全国运动鞋行业的一半以上。3610、德尔惠、金莱克等3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有价值品牌;爱乐品牌入选亚洲500强品牌;安踏体育用品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列全国同类产品第一位。
  2001年,中国皮革与制鞋研究院授予晋江“中国鞋都”称号。晋江鞋业主产基地陈埭,与广东东莞、浙江温州并称为全国三大鞋业生产与原辅料市场。2003年,“中国鞋都”鞋业城开工建设。2005年,鞋业城投入使用。
  2002年,晋江鞋业跃升为3000多家。至2006年一直保持在3000多家,产量9.5亿双,为晋江支柱产业的23.7%,占全国总产量的40%,世界总产量的20%。2006年,规模以上制鞋企业264家,产值超亿元企业60多家。
  至2007年,全市30多家鞋业企业在菲律宾、南非、俄罗斯、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设立30多个商业机构,出口市场进入东欧、中东、南美、非洲、北美、西欧等地。仅安踏公司,覆盖全国大中小城市,拥有8000多家安踏品牌特许零售门市。安踏进入塞尔维亚、匈牙利、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科威特、巴拉圭、秘鲁等15个海外国家和地区。
  二、制革业
  改革开放后,随着晋江鞋业的不断发展,晋江皮革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产品主要有二层反绒皮、二层贴膜革、磨砂皮、油皮、全粒面皮等。青阳的洪宅垵与安海的可慕成为制革专业村,不少企业产值超亿元,如峰安、恒泰、兴安、锦兴、兰峰等。产品除供应国内企业的需要外,也出口到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2006年,全市有制革企业38家。
  1988年,晋江县二轻系统从事皮革制品生产企业只有晋江青阳皮革厂、晋江安海皮革厂和晋江皮件厂3家。
  1988年3月,晋江安海皮革厂与台商合资成立晋江通耀鞋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硫化鞋生产,产品全部出口欧美等国。1995年,该公司创年产值2116万元,为历史最好纪录,从业人数达500多人。1998年1月,台商撤资,合资公司停产。1999年,又与港商合资成立晋江多庆鞋业有限公司,仍从事硫化鞋、工艺鞋生产,2007年,产值1700多万元,为全市城镇集体工业系统唯一一家主要从事皮革制品生产的厂家。
  1988年4月,晋江青阳皮革厂采取承包经营,主要从事皮箱生产,1989年产值183万元。此后。该厂一直走下坡,至1998年停产。
  晋江皮件厂主要生产包袋、人革皮衣。1988年,该厂产值创240万元,为历史最好纪录。此后,该厂产值产量逐年下降,1993年产值仅6.2万元,亏损2000元;1995年停产。
  第三节 陶瓷石材业
  一、陶瓷业
  20世纪70年代末,晋江陶瓷业开始生产建筑陶瓷砖、外墙砖、马赛克等,有企业62家。至20世纪80年代,乡镇建筑陶瓷业迅猛兴起。至1988年,陶瓷企业猛增至766家,遍及磁灶、内坑、紫帽、安海、青阳等乡镇。
  其中磁灶镇613家,占全晋江的80%。磁灶陶瓷业以联户办企业为主体,出现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国内横向联营办、中外合资办等多种经营模式。磁灶镇形成磁灶、下灶、岭畔、下官路、大埔、钱坡、三吴等7个陶瓷专业村。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晋江陶瓷业开始陷入盲目扩张阶段,涌现上千家陶瓷企业,产品和销售陷入同质化的竞争,产品严重供过于求。一些陶瓷企业开始理性看待产业发展,改进制作工艺,大量引进先进的陶瓷生产设备和技术。20世纪90年代后期,磁灶镇建材陶瓷烧制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所产的外墙砖占全国总产量的60%,琉璃瓦基本垄断全国市场,被列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并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并称为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2000年,晋江有陶瓷生产企业1000多家。同年6月18日,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磁灶镇“中国陶瓷重镇”称号。至21世纪初,晋江引进290多条先进的辊道窑生产线,480多台高吨位压砖机,140多座高吨位喷雾干燥塔,150多条自动化施釉线。产品由生产日常用品陶瓷改为生产各色各样的釉面砖、立体砖、墙面砖、花砖等建筑陶瓷。许多陶瓷企业不满足于国内市场,拓展国际市场,出口量逐年递增。尤其磁灶琉璃瓦建筑陶瓷,成为高级建筑的精美饰品,远销新加坡、菲律宾等。2003年,晋江投入3亿元建设磁灶陶瓷建材城,命名“天工建材陶瓷城”,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2005年,天工陶瓷建材城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6年,由中国建筑陶瓷协会、中国石材工业协会、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晋江市政府联合举办第五届全国陶瓷建材(晋江)博览会(每2年一届)。2006年第五届博览会,设国际标准展位1600个,客商近1000人与会洽谈经贸。2006年,晋江的陶瓷石材规模企业160家,规模总产值100亿元以上。是年,晋江65家陶瓷企业生产的新产品荣获多种国际金奖,20多项陶瓷产品被用于荣获全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的重点工程。前兴、恒达、腾达、豪山等4家企业获国家免检产品,10家企业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2007年,陶瓷建材业拥有企业460多家,行业年产值110亿元。
  二、石材业
  晋江石材矿产蕴藏量约5亿立方米,石质主要是花岗岩。1978年以前,花岗岩石材大多开采成石块或条石,用以建设水利设施和房屋墙壁。1979年开始,石开发掘开采迅速发展,特别是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国外引进高温开采切割新工艺,大吨位吊车和钢板切割板材深加工等先进设备的应用,石材产量逐年上升。20世纪80年代末,永和镇先以开采原始石料为主,后发展到生产各种型号板材、石雕、墓碑、灯具、异形石等多个品种,在销售地、产品种类、出口方式以及营销方式等方面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晋江的花岗岩品种主要是603#(包括601#、602#)系列,633#、640#、603#系列石材质地较松脆,纹理清晰。633#或640#石材质地较坚韧,抗压度大,耐久性长,纹理清晰,可作为高级装饰板或大建筑整块建材。
  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花岗岩、石料、板材等产品年开发量达到100万立方米。永和巴厝、内厝、周坑、东石清透、英林陈山的石料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98年,永和镇规划建设石业高科技工业园。
  2003年,永和镇被中国石材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石材之乡”称号。2007年,晋江有石材生产企业300多家,年产石板材4000万多平方米,石雕工艺品60万件。石板材年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主要的石板材生产基地之一。其中,福建凤山石材集团有限公司年生产1804万平方米,年产值达36104万元。晋江所生产的石板材、墓碑石、石雕工艺品及建筑园林环境石等产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日本横滨体育馆等众多国内外著名建筑采用,晋江40%石材产品出口。
  第四节 食品加工业
  晋江食品加工业历史悠久,富有特色。“深沪水丸”、“源和堂”蜜饯、“食珍糕”、“衙口花生”成为晋江名产名点名食品。20世纪80年代末,龙湖旅菲华侨在中山街创办龙华面包厂,生产当时晋江、泉州一带较有特色的面包。20世纪90年代初,罗山社店、青阳象山等村出现生产糖果、饼干的企业。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山社店、缺塘、山仔、内塘、苏内、湖格、英塘、林口,安海前蔡,东石井林以及永和、深沪一些村都出现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罗山成为糖果饼干蜜饯生产企业集中的乡镇。以糖果饼干蜜饯生产为起点,逐步发展罐头、饮料、膨化食品、酱料等多品种多档次的食品加工产业。1994年,晋江怡宾罐头厂、晋江金冠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蘑菇、草菇、芦笋罐头,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年出口量1万吨。1995年,晋江的蜜饯果脯产量4384吨,基本上是罗山生产的。1996年6月,怡宾罐头厂倒闭。1998年,金冠食品有限公司停止生产罐头。2000年,晋江永祥罐头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蘑菇、草菇、水果罐头,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1500吨。同年,晋江金冠食品有限公司成为晋江首家出口休闲小食品生产企业,该企业主要生产糖果、果冻,产品销往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200吨。
  2001年,晋江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市)”称号。同年,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产品为糖果、果冻,主要销往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200吨。
  2002年,福建久久王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出口泡泡糖、口香糖、果冻、棉花糖。同年,福马、金冠、雅客、雅仕达、蜡笔小新、味佳、惠康、亲亲、福源、喜多多等食品企业都达到一定规模和知名度。不少产品、商标成为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
  2003年,晋江奇峰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福马食品集团公司出口糖果、蛋黄派。同年,晋江从事食品(包括饮料)加工、生产、经营的企业550家(含个体),实现产值3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7%,占福建省食品总产值的近50%。其中,糖果产量达98929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8%。膨化食品占有全国市场的大份额。1990—2003年,糖果产量增长630倍;罐头产量由1990年的近300吨,至2001年增长至8400吨;软饮料在1995年达到最高峰,为15208.3吨。1999—2003年,举办3届全国糖酒食品(晋江)交易会。
  2004年,福建省晋江市永和富华食品有限公司、福建省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产品为糖果、膨化食品、果冻。晋江金冠食品有限公司、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福建福马食品集团公司、福建雅客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2005年,福建亲亲股份有限公司“亲亲”牌商标和晋江福源食品有限公司“盼盼”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2006年,晋江食品饮料产值49.27亿元,占全市产业产值的5%。
  到2007年末,晋江食品加工业年产值亿元的企业有福马、福源、雅客、金冠、阿一波、喜多多、好来屋、盼盼等。
  2007年5月16日,福马、亲亲、蜡笔小新等公司参加全国休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合影第五节 玩具文具业
  一、玩具业
  20世纪80年代末,晋江玩具业开始起步。安海出现从事小玩具生产的家庭作坊。1991年,晋江玩具业产值6.29万元,主要基地在安海,龙湖、金井次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晋江玩具业步入辉煌,成为福建省玩具比较集中的生产基地。至1995年,晋江玩具业产值达4.53亿元。安海的玩具企业组织成立“安海玩具同业公会”。龙湖恒盛玩具有限公司、金井华侨玩具有限公司的产品全部外销。安海与上海、澄海(广东)并称为中国玩具生产基地“三海”,所生产的玩具85%用于出口。
  20世纪90年代末,晋江玩具业受市场和原材料价格波动不利影响,产值在2—3亿元之间波动。
  21世纪初,晋江玩具企业在创新上下功夫,开发电动遥控车、电子琴、电动娃娃等产品,抢占市场空白点,玩具业产值回升。晋江玩具产品以塑料、电动玩具为主,遥控、声控、程控所占比例逐年增长。晋江大部分玩具企业拥有产品设计、制模、注塑、搪胶、喷漆、装配、检测、品管等一系列生产配套部门。玩具生产所需的各种各样零配件大部分在晋江自制生产。同时,开展“3C”认证,90%以上的晋江玩具产品出口外销,销售遍及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及台湾地区。玩具业成为晋江市的支柱行业和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
  二、文具业
  20世纪90年代,晋江文具业创办。文具业主要基地为东石、罗山。2003年,福建恒达(集团)公司“AP”牌文化用品系列以15%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市场同类产品前列,被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文具品牌”。至2007年,较大型的企业有恒达、大和等。恒达公司的笔记本、印刷纸品,大和公司的铁盒等产品大部分为出口产品。
  第六节 纸制品及包装印刷业
  一、纸制品
  五里工业园
  1988年,晋江城镇集体工业系统企业生产纸箔的有两家,即晋江纸箔工艺厂和晋江纸制品综合工艺厂,主要生产的“广东金、对金、寿金”纸箔出口东南亚各国,生产工艺大部分是纯手工加工。1989年,晋江纸箔工艺厂、晋江纸制品综合工艺厂有职工31人,占地面积6.38亩,厂房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固定资产27万元,其纯手工加工的生产工艺,解决大量的城镇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晋江纸箔工艺厂1989年产量达3000多件,产值152万元。晋江纸制品综合工艺厂1991年产量达2000多件,产值110万元。后来由于市场竞争剧烈,生产成本增加,两家企业生产量逐渐萎缩,同时于1997年停产。
  20世纪80年代,因妇幼产品对纸浆的需求,晋江纸制品业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业。1985年3月,恒安纸业公司从136万元资金起家。1998年,恒安实现香港上市(恒安国际),上市价约2港元。2003年,西园街道引导企业创新,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推动传统工业、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锦兴、锦田、晋山、怡盛等4家再生造纸企业及荣盛钢层架公司共增资5500多万元,引进先进造纸生产线6台(套)。2007年,锦兴、锦田再生造纸增资引进先进造纸生产线2台(套)和污水处理设施。经过20多年来的稳定、快速发展,恒安集团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以生产妇幼用品为主,涉及纤棉服装、纸制品、电子玩具、金融、房地产、特种水产业、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具有综合性、多功能、外向型的现代企业集团。2006年,恒安集团销售额超过50亿,累计上交税2亿多元(占当地财税收入的1/3),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建成33家分公司,拥有130条妇女卫生巾生产线,成为全国最大的卫生巾生产基地。现在发展成为拥有17亿固定资产、占地48亩,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总注册资金10亿元的公司。
  随着恒安的妇女卫生巾产业的带动,日常生活用纸、包装印刷用纸也随之迅速发展,出现餐巾纸、书写纸以及包装用纸等产品的企业,如恒安、凤竹;也有因其产品种类多质量多而负盛名,如优兰发。大自然彩印、源兴包装、华泰包装都是年产值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晋江纸业企业的产品知名度较高的原因,有的因其企业的龙头产品而闻名,如恒安的“心相印”餐巾纸因“安尔乐”卫生巾的名气而闻名。有的因其产品种类多、质量好而闻名,如优兰发纸业,有拷贝纸、复印纸、包装纸、文化纸等多种产品,而且质量优良,在全国成为龙头企业与产品。
  二、包装印刷业
  晋江包装印刷业是随着制造业的巨大规模而自然配套形成的产业。包装业包括手袋制造、包装印刷等各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业务项目。晋江同为包装印刷业的业务量相当巨大。
  第七节 五金机械业
  一、机械制造
  1958年,晋江县成立晋江五金机械厂,产品主要是农业的机械器具,后来并入生产木农机具的木器作坊,成为晋江农械厂;青阳、安海、东石、金井等则成立公社农械厂。其中,安海通用机器厂为规模最大、产品类别最多的厂。
  20世纪90年代,晋江的机械制造业发展迅速。纺织机械方面,主要有佶龙、聚旺、宏基、聚兴、恒毅等企业,以及本地一些中小型纺机制造企业。其中,晋江佶龙机械公司主要从事经编机、圆网印花机、蒸化机、定型机、磨毛机、印染机、墙纸机等机械设计、制造,是全国《圆网印花机》行业标准制定单位。制鞋机械方面,主要有满誉、凯嘉、中泰、盛大、平和、福鑫、展峰等企业,产品主要包括自动化制鞋流水线、鞋底一次成型注射机。石材机械方面,代表企业为安海的和盛、盛达2家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单柱组合切石机、红外线桥式切边机、电脑仿型线条机、弧形板材切石机、仿型柱座帽切机、龙门切石机、高架桥式切石机、连续抛光机等。工程机械方面,形成以晋江工程机械公司为龙头,以晋江劲牛公司、中意建设工程机械公司、威盛机械公司、晋江恒利公司、晋江升泰公司、晋江池店叉车机械配件厂、晋江金桥公司等工程机械企业为补充的工程机械产业体系,产品包括有装载机、挖掘机、叉装机以及工程机械配件。园林机械方面,代表性企业福建三力机车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园林机械专业生产企业之一,拥有7大类、26个型号的园林机械产品和摩托车产品的生产能力,汽车和工程机械配件。晋江有汽车、装载机配件生产企业上百家,产品类别众多,其中,汽车配件基本涵盖汽车主要总成的各个部类。机械基础部件生产方面,包括铸锻造、机件加工、电镀等业态,其中,铸锻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安海镇,代表性企业中德顺公司主要从事高端铸件开发生产。
  2003年,晋工机械曾创下销售装载机8万多台的记录,占据世界装载机市场的大半份额。三力机车所生产的摩托车机头,具有全国领先技术水平。2005年,晋工机械取得国家颁发的“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成为福建省首批获得许可证的厂家。晋工机械的“晋工机械及其图形”于2005年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有销往菲律宾、新加坡、缅甸、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并在菲律宾成立销售中心,在新加坡成立信息中心。
  二、钢铁业
  晋江钢铁业大都为全国钢铁厂代销钢铁产品,如钢板以及建筑钢材,并形成安海桥头、梧山,青阳曾井、东石平坑、塔头孙等专业村。晋江的钢铁生产主要是轧钢加工,代表性企业为三益钢铁有限公司。
  第八节 伞业
  1982年,东石梅峰村侨眷木匠出身的村民蔡正尝、蔡正劝、蔡正乐兄弟创办东石第一家来料加工伞业企业——东石梅峰旭东雨伞来料加工装配厂,这是福建省最早引进外资来料加工伞业企业。不久,萧下村“冬青”“富兴”,龙下村“梁苏”等一大批伞业加工企业相继出现。“富兴”“东纶”等伞业公司利用与台港澳的关系,畅通信息渠道,强化科技创新,在规模化生产、新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发挥导向作用。1992年,晋江伞业产量110万把。至20世纪90年代,晋江伞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逐步形成萧下、金瓯、凉下、梅峰、塔头刘厝等5大制伞专业村,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东石伞业生产发展成为从原材料、制伞机械、配件、成品组装、包装、销售和售后服务等配套完成并具相当规模的晴雨伞生产链。与此同时,伞业企业形成社会分工,有的以生产伞骨为主,有的以生产伞布为主,有的则是综合加工合成,但在全镇形成一体化发展,伞业原材料、配件生产与成品类生产各有分工又合成一个整体,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地产化。在发展过程中,伞业企业成功开发自开自收伞、环保伞、防紫外线伞等1000多个品牌,尤以研制成功防紫外线涂层伞布。伞业产品朝着多样化、高档次、多功能的方向发展。2000年后,针对东石镇晴雨伞产品外销为主的特点,东石伞业集群企业坚持塑造民族品牌,提高晴雨伞的产品美誉度,为企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003年开始,东石伞业企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制伞工业布局开始向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东石镇制造的晴雨伞占世界晴雨伞生产总量的23%。同年10月24日,东石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伞都”称号。东石镇成为全国最大的伞具制品及制伞原辅材料生产和出口集散地。2003—2004年,东石的雨伞行业总产值46.98亿元,创汇24987万美元。2004年,全镇成品伞产量3.25亿把,占全国的29.5%;出口量2.58亿把,占全国的33.6%。
  2005年10月21—22日,晋江市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伞节”暨首届中国(晋江)伞业博览会,期间各类伞具的交易额达10.8亿。同时,在博览会开幕式现场还设置一把直径15.7米、高9.6米、重3吨的特大晴雨伞,并以“世界上最大的伞”的名义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获得通过。2007年,东石镇高品质通过“中国伞都”称号复评。是年,东石全镇有136家大中型伞业企业,其中45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富隆公司在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全市伞业产量5.82亿把,产值68.8亿元。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梅花、富兴、富隆、东纶、福联、集成、富永、振华、源丰、鸿盛、雨丝梦、佳乐美、鸿泰、冠泰、百胜等。全市伞业共有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1家上市伞业企业,梅花、雨丝梦、金欧、雨中鸟等4个中国名牌以及梅花、雨丝梦、金欧、雨中鸟、太阳城和佳乐美等6个国家免检产品,其中梅花牌雨伞还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雨丝梦洋伞实业有限公司为国家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富隆(福建)洋伞有限公司、晋江鸿盛雨具有限公司、晋江鸿泰雨具配件有限公司、晋江佳乐美洋伞有限公司为国家标准起草单位。全市80%以上成品伞出口外销至南北美洲、东西欧、非洲、中东、东南亚以及近邻的日本、韩国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雨伞配件行销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等地区,年产量和外贸出口量均列全国前茅。
  第九节 电、气、化工橡塑业
  一、电力工业
  晋江的民用电力历史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安海即有火力发电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阳、安海等集镇陆续建起发电厂。1991年,晋江建设第一个11千伏变电站。随着晋江撤县建市,晋江市逐步实现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1992—2007年间,全社会用电量迅猛发展。
  1992—2006年,晋江市用电量约占全省1/9,人均用电量超5000千瓦时,与欧洲人均用电量相当。社会用电量从1988年的1.74亿千瓦时增至2007年的86.517亿千瓦时,社会用电量位居全省县级市前茅。至2007年,晋江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6座,11千伏变电站22座,与全国电网并网供电,并建用晋江热电厂、晋江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供电公司,日趋完善的电力输变电设施,为晋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至2007年底,晋江市电力公司供电区域内电网可靠性不断提高,电压合格率与供电可靠性稳步提升,电网日最高负荷135.93万千瓦,日最高用电量2844万千瓦时。
  注:本表“全社会用电量”数据不包括由泉州电业局直供区域、安平开发区的用电量
  二、气体业
  晋江的气体业,以燃料气体与工业医疗用气两种为主。前者为能源用气,后者为工业医疗用气。
  三、化工橡塑业
  晋江的化工橡塑业,是以制鞋服装等行业为依托,并随之发展壮大的。化工业主要是制鞋、制药和化纤业的上游工业,为这些产业服务。鞋塑与化学纤维制革等产业,更是与化工密不可分。
  第十节 其他行业
  一、家具制造
  晋江的家具业主要制造床、柜、桌、椅。1988年,全县有家具制造企业300多家,就业人员3000多人。池店下福村是当时有名的家具制作专业村。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家具企业引进新的设备和技术,生产办公桌、椅和铁木家具,家具生产有量与质的飞跃,池店菲莉集团以生产铁木家具与沙滩椅等产品蜚声海内外。
  1988年,晋江第二木器厂划归石狮市管辖后,全县城镇集体工业系统木器家具制造行业企业只有晋江第一木器厂、晋江钢木家具厂两家。1988年以后,晋江第一木器厂主要生产少量木家具、办公桌椅。1993年,该厂利用位于临街的锯木、油漆车间与客商合作开发,企业无偿得店面10间1000平方米、二楼整层500平方米,盘活资产,增加企业经济收入。1998年,该厂停产。自1988年起,晋江钢木家具厂分钢木家具、木家具、锯木加工三个车间进行承包经营。1990年,晋江钢木家具厂停产。1994年1月,晋江钢木家具厂与港商合资成立万安玩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儿童玩具,产品用于出口,年产值1200万元。2007年,万安玩具有限公司停产。
  二、工艺品
  晋江城镇集体工业系统原有工艺品制造行业企业5家。1988年9月,晋江金属工艺厂(生产通草画、锡茶罐)、晋江石狮美术工艺厂(生产福绣戏服等金银苍绣工艺品)两家企业于划为石狮市管辖。晋江城镇集体工业系统从事工艺品生产企业只剩3家。
  晋江第一美术工艺厂主要生产珠绣拖鞋、针织毛衣和胶鞋。1990年,该厂年生产珠绣拖鞋74万双。1996年,该厂停产,名优产品“金菊牌”珠绣拖鞋停止生产。2000年上半年,该厂与客商联合开发企业厂房场地,企业每年收取承包费,其经济效益、资产价值大幅度提升。晋江珠绣工艺厂主要生产珠绣拖鞋,1990年产值88万元,1994年停产。晋江竹藤纸箔工艺公司于1988—1994年由个人承包经营,产品以生产竹编花盆套出口为主;1989年产量为28万套,产值77万元。2006年7月,该厂主厂区被安海鸿塔小区改造开发。2007年,该厂将拆迁补偿款一次性分流安置大部分退休职工。
  三、日用化工
  晋江蚊香厂生产“雄鸡”牌蚊香、“海燕”牌蚊香和“朴强”牌电蚊香,其中“雄鸡”牌蚊香为出口产品,年产量6万标箱,年产值500万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企业连年亏损,该厂于1993年停产。同年,该厂与港商合资成立瑞安铝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铝合金制品加工门窗、玻璃幕墙等,合资公司由外方承包经营,企业收取承包费。
  第三章 工业经济管理
  第一节 机构
  一、市经济发展局(市乡镇企业管理局)
  1987年,晋江县组建经济委员会,下设工业科,负责工业生产管理。同年,晋江县以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改组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设有负责工业生产的相关机构。1992年3月,晋江撤县设市,县经济委员会改称市经济委员会,仍设工业科;县乡镇企业管理局改称市乡镇企业管理局。
  1996年6月,晋江市组建市计划与经济贸易委员会(简称市计经贸委),承担原市计划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市财贸办公室职能。市计经贸委负责工业生产管理的职能机构不变。2002年4月,撤销市计经贸委,组建市发展计划局、市经济贸易局。同时,市乡镇企业局并入市经济贸易局,加挂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牌子,设工业科。2004年8月,组建市经济发展局,加挂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牌子,设工业科。
  二、晋江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
  1987年7月,晋江县第二轻工业局与二轻集体工业联社合署办公,称晋江县第二轻工业局。1992年5月,县第二轻工业局改称市第二轻工业局。1996年,晋江市第二轻工业局退出政府序列,改为市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名称为晋江市第二轻工业总会,为市政府正科级事业单位,其职能为政府赋予对二轻系统行业管理职能。内设办公室、计统财审科、综合指导科。2007年8月,由市委编委批准进行“三定”,将机构重组为晋江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仍为市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经费改由市财政全额列支,内设办公室、综合科两个科室。原直辖一家供销公司,因其长期没有经营,于2005年注销。二轻工业局、总会、联合社,都设有生产管理科,负责工业生产管理职能。
  三、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1988年10月,石狮、祥芝、永宁、蚶江等镇从晋江县行政辖区析出,伴随着调整,供电营业区及石狮供电所从晋江县电力公司划出,由新组建的石狮电力联营公司承担。1992年3月,晋江撤县建市,晋江县电力公司易名为晋江市电力公司。根据《福建省加快农村电力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农村电力管理实施意见》规定,晋江市电力公司在市政府和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的支持和推动下,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革工作。2007年4月18日,企业改制暨新公司挂牌顺利完成,晋江市电力公司正式更名为福建省晋江市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由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与晋江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各持51%、49%股份。
  至2007年,公司下设陈埭、安海、城关、龙湖等10个供电所,送电工程部、变电部及公司本部15个职能科室,以及2个多种经营公司,承担着市行政辖区内17个镇、街道办事处的供电任务。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