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三资”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0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三资”企业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2
页码: 372-3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乡镇企业以民营为主,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创办“三资”企业,增加企业综合实力,提高技术等级,拓展市场,增加产值,为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关键词: 晋江市 工业 三资企业

内容

晋江县乡镇创办的第一家“三资”企业,是由青阳莲屿竹编厂与菲律宾庄姓华侨合资创办的晋江县莲屿华侨塑胶制品厂。1984年1月,经省外经贸委批准,同年6月投产。总投资87.2万元,其中外商投资80.2万元。合作年限10年,经营发夹、吹塑袋等产品,年产值100万元—150万元。1987年,双方补充合同,投资总额提升为157.2万元,其中,中方增资16.38万元,外商增资53.62万元;外商共投资133.82万元,占总投资的85%。经过引进设备,经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家用餐具、竹木牙签等产品,年产值228万元。
  1988年是市乡镇“三资”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全县新批准签约72个项目,计划利用外资达12344万元,超过1984—1987年计划利用外资的总和,全年底,全县批准“三资”企业累计154家,其中合作企业145家,合资企业9家。计划总投资22515万元,其中利用外资17786万元。当年投产企业累计68家,其中合作企业61家、合资企业7家。实际投资618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4566万元。年产值10845万元,实现利润303万元,上缴税金128万元。
  1992年,“三资”企业495家,年产值15.79亿元。
  1993—1995年,晋江市继续坚持“侨、港、澳、台、外都欢迎,大、中、小项目一起”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1993年,引进新批“三资”企业295家,注册资金26.6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85亿美元。1994年,引进新批“三资”企业53家,注册资金11.4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0.92亿美元。1995年,引进新批“三资”企业53家,注册资金11.24亿元,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全市乡镇企业的外向度达28%。“三资”企业在资金设备、人才等引进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的技术等级。在大力引进外资办“三资”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发展内联企业,加强横向合作和信息、人才交流,积极倡导工商联系,促进经济发展。1994年,内联企业有新发展,新办内联企业达31家,内联企业总产值达12.7亿元。1995年,全市“三资”企业1135家,年产值65.6亿元。
  1998年,乡镇企业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和拓展市场。全市累计与外商、港澳台商合资合作的企业有833个,投资总额127934.8万美元。其中客商投资83872.4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8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加值25.53亿元,比增19.19%。1998年,全市“三资”企业1622家,年产值208亿元。
  2001年,在全市乡镇企业中,累计实有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634家,从业人员73989人;累计总投资138868万美元,其中外资104798万美元,分别比增8.70%、14.13%;实现营业收入990858万元,比减8.29%;利润总额55540万元,比减1.94%;交纳税金29133万元,比增8.45%。2001年全市“三资”企业1790家,年产值264.8亿元。
  2004年,全市“三资”企业2175家,年产值418.2亿元,至2007年,企业数不变,总产值777.63亿元。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