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成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10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成分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5
页码: 369-37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县国有工业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41家,主要分布在冶金、机械、电力、建材、自来水、印刷、食品、盐业等行业。1988年,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然而,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机制转换缓慢、结构调整滞后、历史负担沉重等诸多因素,国有工业发展速度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1998年,晋江市国有工业企业14家,总产值7.9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5%。
关键词: 晋江市 工业 经济成分

内容

第一节 国有工业企业
  20世纪80年代初,晋江县国有工业企业41家,主要有纺织厂、粉末冶金厂、粉末冶金制品厂、水泵厂、拖车配件厂、柴油机厂、柴油机发电厂、陶瓷厂、建材厂、电子配件厂、电力公司、印刷厂、彩印厂、自来水厂、酒厂、内坑糖厂、青阳糖厂、加排盐场等,分布在冶金、机械、电力、建材、自来水、印刷、食品、盐业等行业。
  1988年,晋江县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859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1.39亿元的6%。
  1989年,晋江县国有工业企业取得产值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特别是晋江纺织厂连续五年保持千万元产值、百万元利润,是全省色织行业的佼佼者,粉末冶金制品厂获国家二级企业称号。1990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在第一轮(1988—1990年)承包中取得很大成效,3年利承包基数675.89万元,实际完成1107.14万元,实现企业固定资产增值、国家多收、企业多留、职工多得的改革目标。
  1992年,晋江市(县)把搞好国有企业作为重要措施来抓,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的搞活企业的2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发展第二轮承包,12家国有工业正式签订新一轮(1991—1994年)为期4年的承包合同。全市国有工业总产值达1.3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7.23亿元的2.3%。
  “八五”期间,国有工业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机制转换缓慢、结构调整滞后、历史负担沉重等诸多因素,发展速度明显低于非国有企业,1995年,全市国有工业企业35家,总产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7.18%,而非国有工业比上年增长36.06%,占全市比重从上年0.8%下降为0.43%。
  1998年,晋江市国有工业企业14家,总产值7.9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05.5亿元的1.95%。根据中央、省、市国有企业改革有关精神,从晋江市实际出发,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领导,在年初成立晋江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制定“改革工作程序”“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晋江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方案”“职工分流和养老保险意见”等有关配套政策,出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企施策,有序推进,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内部管理有机结合,及时调整部分企业的力道班子,为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进一步完成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好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保障及下岗分流职工的安置和最基本生产保障。
  2001年,全市国有工业总产值11.8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501.06亿元的2.36%。
  2002年,市国企办深入贯彻省企业改革与发展会议的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市国有企业第二轮改革。
  2004年,晋江市规模以上国有企业7家,工业总产值20.3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57.14亿元的2.69%。
  2007年,晋江市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31.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350.52亿元的2.3%。
  第二节集体工业企业
  1988年,晋江县集体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621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38%。
  1988年9月,晋江县政府将晋江县二轻局所属8家企业给石狮市经济局。移交后,晋江县第二轻工业局所辖企业只剩下青阳、安海两片19家县办大集体企业,即晋江县五金厂、晋江县第二轻工业机械厂、晋江县皮件厂、晋江县珠绣工艺厂、晋江县青阳皮革厂、晋江县第一木器厂、晋江县青阳金属镜器厂等青阳片7家企业;晋江县日用塑料厂、晋江县纸箔工艺厂、晋江县纸制品综合工艺厂、晋江县竹藤纸箔工艺公司、晋江县钢木家具厂、晋江县第一美术工艺厂、晋江县蚊香厂、晋江县金属錶带厂、晋江县第一塑料厂、晋江县安海皮革厂、晋江县塑料机械厂、晋江县安海五金厂等安海片12家企业,以及一些挂靠企业,后均改制。晋江城镇集体工业系统企业均属市(县)办大集体老企业,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建厂。1988年,晋江县二轻局经过深入调查研究,针对晋江城镇集体工业系统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提出“退二进三(即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以三促二,盘活资产,保值增值,稳定企业,稳定职工,为企业改革改制奠定基础”的工作思路,采取“一厂一策、成熟一个、改革一个”,实行产业调整、机制转换、职能转变、人员分流的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系统企业仍延续县局或县总会、县联社领导下各企业厂长负责制以及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8年,晋江县集体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621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4.38%。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系统企业人员老化、包袱沉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晋江城镇集体经济逐渐滑坡,除晋江安海皮革厂与外商合资经营的多庆鞋业有限公司正常经营,市塑料机械厂承包经营外,其他企业逐渐退出生产经营,转为物业经营。是年,晋江五金厂与晋江新兴工程建筑房产开发公司签订合同,以该厂厂房、场地联合开发房地产,建成商住楼“得添大厦”,企业按约定比例分得物业及补偿金,一次性分流安置几十名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1992年,全市集体工业总产值1.6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9%。1995年,集体工业总产值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19%。1998年,集体工业企业18家,工业总产值2506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0.1%。
  2000年,晋江青阳金属镜器厂因政府对该厂地段所属旧城区改建拆迁获得物业补偿。2001年,全市集体工业总产值77095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0.038%。2004年,晋江青阳金属镜器厂拍卖部分物业,一次性分流安置大部分在职及退休职工。2002年,晋江安海五金厂厂房由客商承包改建为学生公寓,企业收取承包费。2004年,全市集体工业总产值52855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0.03%。
  至2007年,全系统完成“退二进三”企业有3家,即晋江第二轻工业机械厂、晋江第一美术工艺厂、晋江青阳金属镜器厂。尚未完成“退二进三”企业有晋江竹藤纸箔工艺公司、晋江第一木器厂、晋江塑料机械厂、晋江纸制品工艺厂、晋江纸箔工艺厂、晋江竹藤纸箔工艺公司、晋江安海皮革厂、晋江蚊香厂、晋江珠绣工艺厂、晋江皮件厂等。这些企业或以企业投资,或职工集资,或招商引资联合开发的形式,利用部分闲置的厂房场地或临街地理位置较好的地段的优势进行创收,企业资产价值有成倍的增加,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基本摆脱困境。2007年,全市集体工业总产值79861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0.02%。
  第三节 民营工业企业
  晋江县(市)乡镇工业企业即民营工业企业,主要是个人出资或群众集资而依附于大队的挂靠企业、社队与农民合作经营企业、联户办企业和个体企业,又以联户办企业为主。联户办企业,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晋江就有不少群众集资以队办企业名义挂靠经营,其实质是联户办企业。这些企业在1967—1977年遭到摧折,1978年底,在陈埭镇四境、洋埭、坊脚等村又纷纷出现。第一家是坊脚村林金田3兄弟集资4万元办的纺织机械配件厂。其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联户办企业在全县范围内很快发展起来,但仍实行依附于社队的挂靠经营,直至1981年开始公开脱钩。
  1986—1988年,联户办企业在单位数和产值上仍稳步增长。1988年,企业数上升为4564家,企业人数增至110545人,总收入提高到77018万元。企业内部进行整顿,加强管理,调整行业产品结构,从而使企业发生质的变化:从重视产值转向重视产品质量;从铺摊子、重数量转向重内涵、重改造,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从分散经营转向专业协作和集约化;从内部联户集资转向与外资联办;从“三闲”(闲钱、闲房、闲人)起家、短期行为转向建厂房、添设备、扩大规模,长期打算,从偏重于加工工业转向加强开发性农业、创汇农业,走“种、养、加”综合发展的道路。
  晋江县乡镇企业以缝纫、建材、食品、机械、化工等行业发展最快,尤其是缝纫行业。陈埭镇鞋帽业的发展和石狮服装市场的开辟,使之在1987年总产值跃居乡镇工业第一位。当年仅服装、鞋帽和建材3项,就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91.6%。这些行业结构比较轻型,具有资金少、周转快、劳动密集、效益高等特点。
  1988年底,全县乡镇工业企业6136家,总产值11.92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84.18%。
  1992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55.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5%,乡镇企业出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速度,经营规模向扩大投资规模和集团化发展。1991年成立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公司五星公司后,1992年,又有鑫鑫、鸿裕2家成立集团公司筹备处,4家组建;在生产技术上向现代化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发展。
  1993—1995年,晋江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鼓励和和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重点,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大胆创新放手发展。晋南服装、晋北陶瓷、晋东鞋业形成晋江3大主要支柱行业,与其配套的原辅材料、生产加工、产品销售、生产要素调剂等综合市场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步完善;食品饮料、五金机械、纺织漂染、电子玩具、塑料制品等行业,构成晋江工业体系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配套发展,使晋江在产品信息交换、流通、更新换代、技术改造中走在泉州市乃至福建省前列;一批开发区(园)的规划建设、企业集团等组建运作,企业等级的规范提高等,逐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更新,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乡镇企业成为晋江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为晋江经济腾飞做出重大贡献。1995年,全市乡镇工业企业11189家,总产值233.1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2.75%。
  1998年,晋江市乡镇工业企业16926家,总产值398.3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8%。围绕晋江市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抓大扶小”方针,市乡镇企业局继续引导乡镇企业切实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资金为纽带,以规范的组织形式,推进企业集团化发展,搞好规模经营,提高企业效益增长质量和综合效益。是年,恒安集团、万时红集团、半岛集团、七匹狼集团、浔兴集团、万盛集团、菲莉集团、三友集团、德美集团、华泰集团、万通集团、汇源集团、东方集团等13个集团公司产值超亿元。新组建旭日集团、中南方等企业集团。
  2001年,晋江市乡镇工业企业9285家,总产值489.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7.6%。在全市乡镇企业中,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98家,营业总额147.1亿元;营业收入1000万—5000万元的企业436家,营业总额105.8亿元;营业收入5000万元—10000万元的企业75家,营业总额53.2亿元;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38家,营业总额60.4亿元;出口交货值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67家,商业总额90.37亿元;累计组建企业集团33个,营业总收入29.81亿元,其中省级以上批准的企业集团10个,营业总收入14亿元。
  乡镇企业是晋江经济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晋江许多乡镇企业挂靠国有、集体组织进行登记,从事经营活动,走过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对晋江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同时留下法人地位不明确、产权责任不清晰等许多历史问题。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要展开资本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均受到制约。一些企业由于产权不清,影响企业的千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晋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甄别理顺企业性质作为深化企业改革、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专门召开企业创新工作会议,印发市政府《关于理顺企业经济性质工作的若干意见》,编发企业改制具体规定、操作规程等。成立晋江市清理甄别“挂靠”集体企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检查督促企业定性认证工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集体经济组织及其主管部门,抓好宣传培训,使企业主认识定性认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懂得有关政策规定和操作规程,消除政策疑虑,克服思想障碍,积极主动参与清理甄别工作。按照“实事求是、企业自愿、简化手续、逐步理顺”的原则,在保持企业名称、法人代表、企业主管部门及对外法律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重点理顺企业产权关系,解决企业“虚假挂靠”问题。至2001年底,全市有1480家企业完成经济性质甄别工作。同时,在甄别理顺企业经济性质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认真筛选一批骨干企业开展改制试点工作,逐步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个体、私营及联户企业逐步引导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壮大企业规模,实行规范化的股份合作经营。到年底,组建股份制企业3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02家、有限责任公司856家。
  2004年,晋江市乡镇工业企业9822家,总产值721.5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5.3%。
  2007年,晋江市乡镇工业总产值129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7.6%。
  第四节 “三资”企业
  晋江县乡镇创办的第一家“三资”企业,是由青阳莲屿竹编厂与菲律宾庄姓华侨合资创办的晋江县莲屿华侨塑胶制品厂。1984年1月,经省外经贸委批准,同年6月投产。总投资87.2万元,其中外商投资80.2万元。合作年限10年,经营发夹、吹塑袋等产品,年产值100万元—150万元。1987年,双方补充合同,投资总额提升为157.2万元,其中,中方增资16.38万元,外商增资53.62万元;外商共投资133.82万元,占总投资的85%。经过引进设备,经营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包括家用餐具、竹木牙签等产品,年产值228万元。
  1988年是市乡镇“三资”企业发展最快的一年。当年全县新批准签约72个项目,计划利用外资达12344万元,超过1984—1987年计划利用外资的总和,全年底,全县批准“三资”企业累计154家,其中合作企业145家,合资企业9家。计划总投资22515万元,其中利用外资17786万元。当年投产企业累计68家,其中合作企业61家、合资企业7家。实际投资6182万元,其中利用外资4566万元。年产值10845万元,实现利润303万元,上缴税金128万元。
  1992年,“三资”企业495家,年产值15.79亿元。
  1993—1995年,晋江市继续坚持“侨、港、澳、台、外都欢迎,大、中、小项目一起”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1993年,引进新批“三资”企业295家,注册资金26.6亿元,其中利用外资2.85亿美元。1994年,引进新批“三资”企业53家,注册资金11.44亿元,其中利用外资0.92亿美元。1995年,引进新批“三资”企业53家,注册资金11.24亿元,利用外资1.23亿美元。全市乡镇企业的外向度达28%。“三资”企业在资金设备、人才等引进中,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企业的技术等级。在大力引进外资办“三资”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发展内联企业,加强横向合作和信息、人才交流,积极倡导工商联系,促进经济发展。1994年,内联企业有新发展,新办内联企业达31家,内联企业总产值达12.7亿元。1995年,全市“三资”企业1135家,年产值65.6亿元。
  1998年,乡镇企业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和拓展市场。全市累计与外商、港澳台商合资合作的企业有833个,投资总额127934.8万美元。其中客商投资83872.4万美元,实现营业收入88.3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增加值25.53亿元,比增19.19%。1998年,全市“三资”企业1622家,年产值208亿元。
  2001年,在全市乡镇企业中,累计实有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634家,从业人员73989人;累计总投资138868万美元,其中外资104798万美元,分别比增8.70%、14.13%;实现营业收入990858万元,比减8.29%;利润总额55540万元,比减1.94%;交纳税金29133万元,比增8.45%。2001年全市“三资”企业1790家,年产值264.8亿元。
  2004年,全市“三资”企业2175家,年产值418.2亿元,至2007年,企业数不变,总产值777.63亿元。
  第五节 股份制企业
  1998年,市乡镇企业局根据企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新趋势,深入调查研究,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组织形式,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各种咨询,服务企业。德美集团、万通集团改制成股份有限公司,南方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东方集团实行资产重组,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以规范企业形式,争取上市融资,壮大企业规模。恒安集团公司委托境外(香港)代办,于12月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开盘价3.3元,较发行价2.8元高出18%。恒安集团吸引境外资金,发展多元化产业,壮大企业规模。
  2002年,晋江市积极引导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实施“双翼计划”,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全市共组建股份有限公司8家。继恒安、华意公司在香港上市后,凤竹科技有限公司于年底通过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投票表决,获准在国内公开发行股票;亲亲公司、七匹狼公司完成辅导期,并开始申请验收。晋江自来水厂、恒安纸业、SBS进入改制阶段。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