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晋江经济开发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09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晋江经济开发区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364-36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经济开发区成立并迅速发展,涵盖五里园、安东园、东海垵园三个组团,规划面积不断拓展。开发区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化制造业和优势产业为主导,实行一区三园管理。全面推进征地工作,投资环境建设持续优化,包括一站式行政服务、高标准基础设施配套和稳定社会环境。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展,招商层次不断提高。
关键词: 晋江市 开发区建设 经济开发区

内容

一、区域规划
  1998年8月,晋江科技工业园区成立,2000年,工业园区正式动工建设,2003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05年,被列入省级开发区示范区,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审核公告更名为福建晋江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下辖五里园、安东园、东海垵园三个组团,建成区面积12平方千米。至2007年,入区投产及在建企业141家,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亿元。
  1998—2007年,开发区规划面积迅速拓展。开发区聘请中规院进行高层次的科学、系统规划、修编,从建区之初规划面积5.8平方千米,涵盖现在的灵源街道范围。2000年,晋江市工业园区扩规至8.5平方千米,涵盖安海、永和部分村庄。2001年晋江市工业园区扩规至一区三园,总规面积40平方千米,其中,五里园20平方千米、安东园10平方千米(包括安平工业区)、东海安园10平方千米。五里园、安东园30平方千米范围内跨5个行政区域(包括安海、永和、东石、灵源、罗山等)、17个建制村(社区)开发建设。“十一五”期间在开发区总体规划指导下,开发区立足发展实际,实行“一区三园”管理。以建设晋江市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为目标,将五里园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化制造业龙头基地,重点发展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产业和食品、纺织服装、鞋业等优势产业;安东园定位为现代化加工业、集控区、综合经济区,主要以发展皮制品、纸制品、纺织、玩具等产业为主;东海垵园定位为市对台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旅游度假滨海城区,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纺织服装、旅游业等产业。加快和完善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形成产业集群,根据市政府概念性规划,到“十一五”末开发区扩规至100平方千米。
  二、土地开发
  为适应现阶段土地政策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开发区以工业幅射周边村居,联合开发、共同发展,全面推进征地工作。2002年,五里园8.5平方千米全部征完,安东园规划范围内全部征完;2003年,五里园20平方千米全部征完。2007年,安东园完成规划范围内征地任务。
  晋江经济开发区规划范围内实际用地面积1866.67公顷(五里园1413.33公顷、安东园453.33公顷)。其中,开发区配套及其他公共用地面积约393.33公顷(包括排洪排涝占地、市政设施、高压线走廊、供电供气设施等占用地),安置用地约133.33公顷,投产及在建企业用地633.33公顷,预约未建需用地553.33公顷,商业配套及预留用地约80公顷,其他用地73.33公顷。
  三、投资环境建设
  晋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自成立初就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奉行“创新高效、孵小扶强”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打造服务企业的“保姆式”软硬平台。
  行政服务开发区实行一站式全程跟踪的高效简洁管理服务体制,为企业提供立项申报、工商税务、金融信贷、信息咨询及物业管理等公共服务。
  基础配套2000年,开发区规划初期就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环保型”配套,建成区道路、供水、排污、排水、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燃气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区内11万伏、22万伏、50万伏变电站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期日处理污水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水8万吨的自来水厂以及垃圾转运站、排洪沟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相继建设、运营。2005年,建成区基本达到“八通一平”配套水平,整区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时,晋江机场、福厦高铁、沈海高速公路、万吨级码头深沪港及围头港等交通要素均在3-10千米服务区域内。
  社会稳定2003年,成立灵源派出所后,即全面推行“百厂联防”“平安园区”建设;至2006年底,区内建设有履盖整区的电子眼100多个、治安岗亭6个、社区巡逻队10支、专业巡逻队1支,消防队1支,实现“全天候、全覆盖、全过程”的交叉、网络化巡逻,确保区域生产、生活安全;同时努力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营造良好用工环境,2007年,开发区通过省级“和谐园区”验收。
  四、经济运行
  经过10年发展,开发区建成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展,纺织服装、鞋业制造、食品、纸制品、伞具等传统产业具规模,核心企业如向兴织造、利郎、安踏、三六一度、亲亲食品、蜡笔小新、福马、雅客、恒安纸业、梅花伞业等。随着晋江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电子新材料、精细化工、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如金保利能源、晶蓝光电、三力机车、灵源药业等。
  开发区招商层次日益提高。1998年,开发区建设伊始,面临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大陆,招商引资十分困难;2000年,开发区动工建设后,按市委、市政府指导思想“立足本地,面向珠三角,力争世界500强”,开发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鼓励晋江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鼓励珠三角晋江籍企业回归发展;鼓励晋江企业衔接世界500强强强联合,努力推动园区早日形成、开发。2002年,晋江建市10周年,按照市委、市政府举行工业园区组织“百家企业”入区签约仪式,开发区当时招商签约企业118家。2006年,因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开发区一期的开发建设初见端倪,征地难、报批难,企业用地较为紧张,市政府适时调整招商项目的入驻标准,从初期的“大招商”转为的“招大商、择优商”,至2007年,预约入区企业316家。
  经济效益不断跃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2年的6.2亿元到2007年的20多亿元;企业工业产值从2002年14亿元到2007年140亿元,税收从2003年的不到1亿元到2007年的超5亿元。至2007年,入区项目投资规模5000万元以上规模以上企业90家;产值超亿元22家,5000万元以上39家。其中,上市企业4家,预备上市5家,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5家,获全国驰名商标8家,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5家,获中华老字号1家,福建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2007年,被列入省市级以上重点企业(包括预备项目)18家。世界500强美国宝洁公司、意大利满誉集团以及知名企业金保利、晶蓝光电等一批高科技项目和规模企业落户开发区,大大推动晋江产业结构调整。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