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招商引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06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招商引资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7
页码: 305-3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在投资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发挥侨乡和地理条件优势,晋江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以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晋江市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将其作为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并努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层次。晋江市还加大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并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和加工厂,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晋江市 经济建设 招商引资

内容

一、营造开放格局
  1988年,晋江县继续发挥侨乡和地理条件优势,闯出一条“‘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土地开发迈大步”独具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以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根据晋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的实际情况,把吸引和利用外资始终作为对外开放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是年,市委、市政府努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开拓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
  1990年,县委、县政府从县情出发,制定外向型经济规划,遵循“统一规划,项目引路,分步实施,渐成规模”的原则,组织力量开展安平、晋南、福埔3个“三资产业区”连片开发的前期准备工作。1992—1995年,以市区、重镇为综合发展区,以晋南、磁灶、陈埭为专业辐射点,做好企业布局工作。同时,实施土地成片开发,为扩大对外交往和对台贸易,发展晋江经济带来明显的综合效益,投资989万美元开发66.67公顷荒山荒滩,引进韩国、菲律宾、日本、英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21项。
  1996年,晋江市根据中央在外经贸政策方面出台的几项重大改革,加快新项目和在产企业增资、更新进口设备的审批进度。1998年,市外经贸部门大力开展调研活动,探究新形式下对外开放新路子,邀请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的专家、教授组成“晋江市主要出口产品竞争研究”课题组,并重点对本市鞋业进行调查研究,完成《晋江“二次创业”中对外贸易的战略定位》《晋江鞋业企业的企业管理制度》等专题调研报告,对于推动全市鞋业发展,带动其他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国际化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2002年,晋江市在多次考察、磋商的基础上,组织18家企业、45人考察团到匈牙利亚洲中心考察,并与亚洲中心正式签订租赁合同,合同期10年,租赁面积1185平方米,对外经济贸易有新的突破。2003年,晋江市围绕打造外经贸强市的目标,以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主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逐步完善外经贸支持服务体系。按照市场经济的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加快与世贸组织规则接轨。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加快外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质量主体、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和贸易方式多元化,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能力,提高出口竞争力。2004年,全市国际经济合作载体、机制、成效有跨越式突破。一是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力度。鼓励、引导全市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企业纷纷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如三力机车在澳大利亚、长锋服装公司在德国和西班牙、雅绅服装公司在德国分设商务机构;金钹鞋业在南非建立1个产品加工厂,形成成年加工拖鞋100万双的生产能力,省外经贸厅给予10万元奖励。二是驻外商务稳步拓展。完善匈牙利亚洲中心“晋江街”项目,充分利用匈牙利加入欧盟的有利时机,扩大与东西欧经贸合作。全市有9家企业、22名企业人员入驻“晋江街”,销往匈牙利的货物有342个货柜,货值1374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1.7%和17.87%,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三是开拓新的国外市场。组团考察美国洛杉矶中国商品直销中心,拓展南美洲市场辐射中心。3月,组织12家企业考察美国西部市场,与洛杉矶中国商品直销中心达成入驻的初步意向,有近20家企业有意签订入驻合同,扩大晋江产品国际占有率。四是拓宽国际市场空间。组织企业与德国莱法州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合作项目,初步确立双方经贸往来合作意向和联谊关系。福建省于1989年与德国莱法州建立友好省州关系。年内,晋江市多次与莱法州经济部洽谈,并初步在货物贸易、会展经济、工业合作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11月,晋江和丰汽车贸易公司与德国弗洛舍股份有限公司,晋江富泰康皮业公司、晋江恒泰皮业有限公司与德国福卡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分别在汽车照明灯、皮革进出口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至2007年,晋江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10多个产业集群,如“中国鞋都”“世界夹克之都”“中国伞都”“中国纺织工业基地”“中国拉链之都”等10多个国家级生产基地。形成以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塑料玩具等比较典型的传统支柱产业集群,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家居用品、纸制品、制药以及电子通信器材等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成为晋江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主体,具有鲜明特点的区域特色工业。
  二、完善基础设施
  1988年,晋江县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硬环境。至2006年底,全市城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50万门,互联网接入用户10.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30万户,电话(含固定电话、泉灵通、移动电话)普及率4.6部/户,成为全省首批“电话市”之一。
  至2007年,建成以晋江市为中心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区域的沿海高速公路通道,幅射全市各个镇、街道的高等级水泥公路网,外接福厦高速公路324国道、308省道等,市域公路通车里程1700.6千米,公路密度以每百平方千米262千米的通车里程名列全国前茅。全市拥有围头、深沪、东石、安平四大港区、19个500—1000吨级泊位码头。深沪港区成为国家开放口岸,围头港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并开辟20多条内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和至香港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晋江机场成为初具规模的航空港,开辟晋江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舟山、成都、香港及马尼拉、日本冲绳等20余条航线。客货吞吐量跻身于全国通航机场的第37位,成为干线机场。全市拥有市、镇两级自来水厂17座,市域日供水105万吨引水工程全线贯通,市区20万吨自来水厂第一期13万吨投入使用,供水系统日趋完善。全市建有50万伏输变电站1座,22万伏输变电站4座,11万伏输变电站25座,装机总容量258万千伏安,建有10万千瓦的发电厂3座,启动建设LNG燃气发电厂。晋江用电量占全省10%,成为福建省电网配套最完善、电力建设最超前的地区之一。
  三、优化投资软环境
  1988年,晋江县外经贸部门出台《外商投资申办程序》,明确规定申办程序、审批机关、办理时限,有效地解决项目审批效率低、事难办的现象。1996年,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涉及外商投资企业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及泉州市制定十二条实施意见,明确地规范收费审批权限和收费标准,建立集中收费的管理体系,实行一个窗口统一收费,有效杜绝“三乱”现象和以权谋私不良行为的滋生。
  1997年,晋江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管理行为,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主动协调,密切配合,简化工作程序,调高办事效率,共同做好外资企业的指导、协调、管理、监督和服务工作,促进外资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对行政和执法情况的检查和监督,通过外资投诉、企业举报、外资评议、走访座谈、舆论监督等方式进行跟踪督查,对违反决定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件,严肃查处,公开曝光。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挖掘政策潜力,增创政策比较优势,使对外开放的政策从中央赋予型向地方自我开放型转化。
  1998年,出台《关于加强政府机关勤政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的决定》。市政府召开党政机关干部大会,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以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优化投资软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率。
  1998年开始,晋江市加强制度建设,定期召开外商投资企业总经理座谈会和政策说明会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市外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集政府相关部门领导、部分外商企业总经理,就各个时期外商企业反映较突出的困难,或国家出台新的政策给外商企业带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座谈和协商,消除疑虑,解决困难。1999年,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投诉接待日制度。每逢投诉日市主要领导当场解答、处理外商投诉件,建立交办制度和跟踪反馈制度,限期解决问题,并将上个投诉日的投诉件办理情况予以公布,深受外商欢迎。2001年,建立一幢楼办公、一条龙服务制度,为外商提供投资项目合同书及提供有关资信材料,其项目的所有报批及权证手续进行代理。晋江市每年确定一批重点外资项目,建立健全重点项目责任制,实行领导分工负责,目标责任到人,工作落实到位。市领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目标责任制,深入基层,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努力做好协调服务,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促进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尽快投产,尽快见效。
  2003年,晋江市实行领导现场办公制度,针对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难点,有的放矢地开好现场办公会,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地解决问题。在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晋江市还优化外资服务。晋江市优化招商选资环境,发挥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全市招商选资工作难点和突破点,进一步改善吸引外资服务环境。健全抓招商促项目工作机制,努力营造招商浓氛围。精心组织各项招商选资活动。根据《对外招商重点产业目录》,转变招商方式,突出招商实效,努力推动一批与本地传统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装备、原辅材料项目落地,纵向延伸完善产业链,优化传统产业生态环境。注重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加大电子机械、新型材料、能源等项目招引力度,带动一批与高新企业配套上游企业随之入驻。结合全市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的功能性平台建设,重点引进研发设计、营销中心、中介机构、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更加重视软环境建设,着力完善法治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继续强化亲商意识,拓展亲商服务。办事程序、办理时限、申报材料、收费标准公开透明,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促进更加公平公正、规范有序、高效便捷,努力优化综合投资环境。
  第二节 招商活动
  1988年,晋江县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外经工作方针政策,利用各种渠道招商“引凤”。
  1991年,以亚洲晋江联合会成立周年和县侨联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为契机,积极宣传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晋江的项目投向及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贸易。在福建省举办的“9·8”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与外商签订投资项目119项,合同投资总额7.9亿元,其中外资7.3亿元外汇人民币。1993年,晋江市外经贸委主动参与“6·28”香港招商洽谈及“9·8”厦门洽谈会,把一事一批的微观行政审批权及时下放到各镇及加强对各镇外经办的业务指导工作。1994年7月,晋江市赴菲经贸展洽团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举办的“厦门暨闽南地区产品展销会”。晋江经贸团共签约投资项目17个,总投资额3428万美元,其中利用外资2690万美元。1995年,晋江市外经贸委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编制《晋江籍深圳客商联络表》,为招商引资作前期准备工作。拓宽招商渠道,参加各级组织的招商活动,组织在香港、深圳等地招商。在1995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晋江市签订合同、协议、意向98项,总投资额2.78亿美元,其中利用外资2.4亿美元。在建市3周年庆典之际,经贸洽谈组共签约项目5个,均为外商独资项目,总投资额43360万港元,平均投资规模8672万港元。晋江市外经贸委健全对批准的“三资”企业的存档、统计、普查、跟踪以及落实重点项目工作,着重做好“9·8”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招商一个成功一个。
  1997年5月,晋江市以世界晋江同乡总会成立活动为契机,经贸组牵头,举办招商项目发布会,洽谈落实21个项目,总投资近20亿元。6月,晋江市组织318家企业参加在菲律宾贸易中心举办的马尼拉1997年中国泉州出口商品展览会,参展产品以食品罐头、雨伞最为畅销,两大类产品订货额均达200多万美元。9月,在沈阳举办晋江市侨乡名优产品展销会,增进南北合作和横向联合。1999年3月,举办首届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签约17个项目,总投资额12956万美元,合同外资10086万美元。
  2002—2004年,晋江市组织、参加“4·19”国际(晋江)鞋博会、厦门“9·8”洽谈会,泉州“9·9”商交会。2005年,贯穿全年的五场宏大招商活动(“4.19”鞋博会、“7.13”福建炼化一体化洽谈、“8·3”泉州香港经贸洽谈会、“9·8”厦门洽谈会及“11·13”香港招商洽谈会)签订86个项目,总投资8亿多美元,合同外资5亿多美元。
  2007年,晋江市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企业考察俄罗斯等东欧市场,探讨俄罗斯中国年经贸合作项目。4月,组织有关部门、有关企业赴菲律宾进行全面的商务考察,与菲律宾政府高层就设立晋江市经济贸易合作区进行商讨,并对菲律宾设立“晋江加工贸易区”等事项做出明确的决策,争取把晋江投资项目纳入国家“十一五”境外投资经济合作区十大项目之一。9月,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合作举办“香港—晋江企业走向国际的理想平台”研讨会,探讨香港服务业如何配合晋江企业在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如何在融资、财务、会计、市场推广及设计等方面为晋江市企业提供服务。国际市场开拓有新成效。组织54家/次企业参加迪拜、俄罗斯、印度、日本以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国际性专业展会,结交新老客户,提高参展效益。境外投资有新突破。
  第三节 资金引进
  一、引进资金总额
  晋江县自1981年批准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后,1988年,资金引进迎来第一个高峰点。当年,全县批准“三资”企业140家,投资总额3.5981亿元(按当年兑换美元利率,折合9672.3万美元),合同外资0.72亿美元。1989年,受石狮市设立县级市影响,晋江县批准“三资”企业数量回落至68家,之后稳步提升。1992年,晋江市撤县建市,全市利用外资工作迎来第一个契机,当年批准“三资”企业385家,投资总额6.34亿美元,合同外资5.43亿美元。1993年,成为晋江市利用外资的第二个高峰,当年批准“三资”企业609家,投资总额9.89亿美元,合同外资8.6亿美元。1988—1993年,晋江利用外资步入高速发展期。6年间,晋江批准“三资”企业1471家,投资总额19.43亿美元,合同外资16.7亿美元,实际到资5.69亿美元。1994年,晋江市新批“三资”企业293家。之后,新批“三资”企业数呈回落趋势。
  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当年晋江新批“三资”企业数量下降至133家,1999年,再下滑至90家。金融风暴过后,晋江新批“三资”企业数量又开始逐年快速回升。至2002年,晋江撤县建市10周年,全市资金引进工作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当年批准“三资”企业218家,投资总额5.1亿美元,合同外资3.81亿美元。2003年,晋江利用外资迎来第三个高峰,当年批准“三资”企业392家,投资总额9.22亿美元,合同外资7.24亿美元。1994—2003年,晋江市利用外资处于震荡发展期。10年期间,晋江市批准“三资”企业1944家,投资总额49.13亿美元,合同外资40.55亿美元,实际到资27.4亿美元。2004年,晋江市新批“三资”企业338家,投资总额10.24亿美元,首度突破10亿美元大关。之后,新批“三资”企业数量呈较快下滑趋势。
  2007年,下滑至87家。但投资总额却稳中有升,当年投资总额12.99亿美元,项目投资总额和平均投资规模均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另外,合同外资均保持在7.5亿—8亿美元之间,实际到资呈稳定上升趋势,从2004年的3.61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5.2亿美元。2004—2007年,晋江利用外资开始步入质量提升期。4年期间,晋江新批“三资”企业710家,投资总额44.31亿美元,合同外资31.2亿美元,实际到资17.12亿美元。
  1988—2007年,晋江市共累计批准“三资”企业4125家,投资总额112.87亿美元,合同外资88.47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50.2亿美元。
  二、招商引资形式
  1988年,按验资口径统计,晋江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三类形式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938万美元、2415万美元和1098万美元,所占比重分别显21.07%、54.26%和24.67%。
  1998年,按验资口径统计,三类形式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5231万美元、0万美元和23875万美元,所占比重分别显17.97%、0%和82.03%。
  2007年,按验资口径统计,三类形式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5133万美元、0万美元和34502万美元,所占比重分别显12.95%、0%和87.05%。合资经营企业和合作经营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在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明显减少,而外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比重则显著增加。
  三、资金投向结构
  自改革开放以来,晋江市外商投资产业投向就以第二产业为主。1988年,外商投资第二产业的项目111个,合同外资4439万美元,占晋江市合同外资总额的99.73%。外商投资第一产业的项目1个,合同外资12万美元,占晋江市合同外资总额的0.27%。
  1998年,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项目2个,合同外资115万美元,占晋江市合同外资总额的0.40%。外商投资第二产业的项目123个,合同外资28627万美元,占晋江市合同外资总额的98.35%。外商投资第一产业的项目4个,合同外资364万美元,占晋江市合同外资总额的1.25%。
  2007年,外商投资第三产业的项目6个,合同外资5988万美元,占晋江市合同外资总额的15.11%。外商投资第二产业的项目81个,合同外资33647万美元,占晋江市合同外资总额的84.89%。
  四、资金来源
  1988—1991年,晋江县外商投资没有统计。
  1992年,资金来源有菲律宾、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菲律宾及中国香港为主。
  1993年,有加拿大、法国的客商加入投资行列,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晋江投资办厂。1994年,累计有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智利、法国、加拿大、美国、阿根廷等1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客商在晋江投资办厂。
  2000年,利用外资逐步延伸到欧美,墨西哥、罗马尼亚、南非、俄罗斯等4国首次在晋江投资。
  至2007年,资金来源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248家。外商投资按国别/地区排行前10位的是:中国香港地区2385家,占项目数73.43%;菲律宾349家,占项目数10.75%;中国澳门地区169家,占项目数5.20%;中国台湾地区158家,占项目数4.86%;新加坡32家,占项目数0.99%;马来西亚18家,占项目数0.55%;匈牙利16家,占项目数0.49%;日本15家,占项目数0.46%;维尔京群岛14家,占项目数0.43%;美国、韩国各13家,占项目数0.40%。
  五、投资类型
  改革开放初期,晋江县引进外资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项目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企业管理水平低。
  1992年起,外商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到晋江投资,项目规模趋大,技术含量有所提高。投资领域除涉及传统服装、鞋业、陶瓷建材、房地产等行业,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出现果蔬,水产养殖等较新行业,旅游业吸引外商投资有突破性的进展。外商投资项目平均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8年,项目平均投资规模69万美元,当年项目平均投资规模340万美元。
  2007年,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493万美元,是1998年4.4倍、1988年21.6倍。项目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基础原材料工业项目有所增加,高新电子产品项目有所突破,汽车配件项目有所发展。以传统服装织造、鞋业、建材、玩具等行业支柱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引进新型设备,提高产品档次。纺织服装业,从单纯的买布加工发展到织造、漂染、印花、成衣等一条龙生产。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世行贷款项目全部落实到位。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