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发展速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01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发展速度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270-2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晋江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9.9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605.8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169元增长到58005元。在产业发展方面,第一产业增加值在2007年达到11.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在2007年达到395.38亿元,工业增加值在2007年达到378.75亿元。
关键词: 晋江市 综合经济 发展情况

内容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
  一、经济总量
  (一)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晋江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93亿元,分别占全省、泉州市的2.6%和21.1%。1993年,突破50亿元,达到61.82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11.94亿元;1998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17.24亿元。仅历时四年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21.60亿元。2005年,突破400亿元,达到427.30亿元。2006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02.69亿元。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越600亿元达到605.88亿元,分别占全省和泉州市的6.6%和25.9%,分别比1988年提升4.0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超过莆田、龙岩、南平、三明、宁德等省内5个设区市。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晋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只有1169元。1991年,为2065元,不足300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下同);1994年达到11688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1年达到25307元,超3000美元;2005年则达41368元,首超5000美元;2007年则达58005元,超7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晋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416元,折合为4394美元。
  二、增长速度
  1988—1991年,晋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0.2%、11.5%、19.6%和40.0%。1992年晋江设市后,晋江经济以年均23.5%的增长速度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其中,1992—1995年,晋江以撤县设市为新起点,经济实现跨越式大发展,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度、高增长态势,1992—199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73.8%、76.3%、78.2%和25.6%,在全国百强县市的排名位次由1991年的第55位跃升至1994年的第15位。经过“八五”期间的超高速增长后,晋江经济开始从追求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相结合的转变,同时受1997年后亚洲金融危机及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1996—200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7.7%、15.3%、13.5%、9.5%和8.2%,年均增长12.8%。2001—2007年,晋江经济开始踏上新一轮发展道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8.9%、9.3%、15.6%、13.2%、14.0%、16.0%和16.9%。
  第二节 产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一)增加值
  1988年,晋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0亿元。1989年,突破3亿元,达到3.12亿元。从1991年开始至1993年,每年增加值以1亿元递增;1994年,递增2亿元,突破8亿元,达到8.07亿元;1995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11亿元。此后的1996年至2007年,伴随晋江工业化加快推进,晋江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增加值基本在10亿元至12.5亿元之间徘徊,2007年为11.88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较1988年的27.1%回落25.1个百分点。
  (二)增长速度
  1988—2007年,晋江第一产业增加值发展速度波动幅度相差较大。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度增长速度保持正增长的年份有13年,负增长的年份有7年,增长速度最高的年份是1991年,当年增长39.8%。增长速度最低的年份是1999年,当年负增长14.5%。此外,2005年后,第一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态势。
  二、第二产业
  (一)第二产业增加值
  1988年,晋江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97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达到11.03亿元;1994年,突破50亿元,达到64.83亿元;1997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7.04亿元。6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由10亿元跃升至100亿元的跨越。此后,又用6年的时间,至2003年,实现200亿元的新跨越,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5.22亿元。之后的3年,又实现300亿元的跨越,至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29.49亿元。2007年,攀升至395.38亿元,当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3%,较1988年的50.0%提升15.3个百分点。20年中,除2000年和2001年外,其余年份的晋江第二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其中,1991—1994年则连续四年保持50%以上增长速度。
  (二)工业增加值
  1988年,晋江工业增加值为4.80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1997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达到378.75亿元,占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8%,较1988年的89.6%提升6.2个百分点,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5%,较1988年的44.8%提升17.7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
  (一)增加值
  1988—2007年,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为主的晋江第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1988年,晋江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7亿元。1993年,达到18.92亿元;1995年,突破50亿元达到55.53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5.63亿元。2007年,攀升至198.62亿元,当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8%,较1988年的22.8%提升10.0个百分点。
  (二)增长速度
  1992—1995年为超高速发展阶段,分别增长129.9%、96.2%、119.4%、36.2%。1998—2002年,进入低位增长阶段,5年均只有一位数增幅。2003年后,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基本以10%—17%的速度在增长。2007年,增幅为17.0%。
  第三节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1988年,石狮从晋江县析出,当年财政收入不再包含石狮部分,全县财政收入7590万元。1989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随后,于1995年突破5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5.46亿元;2000年突破1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13.02亿元;2002年突破2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20.03亿元;2006年突破4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48.59亿元;2007年,突破6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60.30亿元。
  第四节 城镇化水平
  1988—2007年,晋江市(县)立足于中等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先后确立“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一城两镇三组团”的发展布局,完成中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域概念规划编制及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0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撤销青阳镇、罗山镇及良种场区划建制,与陈埭、安海、磁灶三镇的部分区域整合,设立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6个街道办事处,同时全面推进市区、镇区村改社居和社区整合。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3.6平方千米,比1991年扩大40.1平方千米,比2000年扩大31.2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提升至46.6%。全市除户籍外,基本按照中等城市建设连成一体。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