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综合经济实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7016
颗粒名称: 卷八 综合经济实力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5
页码: 269-283
摘要: 本文介绍了综合经济实力,包括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横向实力比较、企业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发展速度包括地区生产总值、产业发展、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化水平等指标;经济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等;横向实力比较包括全省十强县、全国百强县和全国千强镇的实力比较;企业经济实力包括实施“六五规模工程”、产值上亿元企业和资产上亿元企业等情况;人民生活水平包括经济收入、生活消费和主要耐用品消费品拥有量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晋江市 综合经济实力

内容

1988年,晋江县地区生产总产值9.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7亿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27亿万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1:50.1:22.8。当年,晋江县财政总收入7590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89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834元。至1991年,晋江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列居全国第55位,1992年列居第24位。
  1993年,晋江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至1994年,地区生产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11.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4.8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04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2:57.9:34.9。同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396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98万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451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3358元。晋江市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列居全国第15位。
  1998年,晋江市深入实施“九五”计划(1996—2000年),落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当年,晋江市地区生产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7.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0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9.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98亿元。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三次产业的比重为5.6:59.5:35.0。同时,晋江市财政收入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税性收入有所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86300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261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7504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643元。当年开始对农村住户住宅面积进行调查,人均住宅面积36平方米。
  2003年,晋江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围绕实施“十五”计划(2001—2005年),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21.60亿元。2005年,晋江市经济增长创198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地区生产总产值突破400亿元达到427.3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4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8.36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7.51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7:65.1:32.2。全市财政总收入386466万元,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63177万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6491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625元。2003年晋江市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居全国第18位,2004年居第13位,2005年居第17位。
  2006—2007年,晋江市经济进一步发展。2006年地区生产总产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02.6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29.4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62.37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2:65.5:32.3。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越600亿元达到605.88亿元,分别占全省和泉州市的6.6%和25.9%,比1988年分别提升4.0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5.3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2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0:65.3:32.8。同年,全市财政总收入60299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952万元;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398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8617元。1988—2007年,晋江市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21.2%。全市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6%。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年均增长1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7%。
  第一章 发展速度
  第一节 地区生产总值
  一、经济总量
  (一)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晋江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9.93亿元,分别占全省、泉州市的2.6%和21.1%。1993年,突破50亿元,达到61.82亿元;1994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11.94亿元;1998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17.24亿元。仅历时四年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番。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21.60亿元。2005年,突破400亿元,达到427.30亿元。2006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02.69亿元。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越600亿元达到605.88亿元,分别占全省和泉州市的6.6%和25.9%,分别比1988年提升4.0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超过莆田、龙岩、南平、三明、宁德等省内5个设区市。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88年,晋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下同)只有1169元。1991年,为2065元,不足300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下同);1994年达到11688元,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1年达到25307元,超3000美元;2005年则达41368元,首超5000美元;2007年则达58005元,超7000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晋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3416元,折合为4394美元。
  二、增长速度
  1988—1991年,晋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0.2%、11.5%、19.6%和40.0%。1992年晋江设市后,晋江经济以年均23.5%的增长速度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其中,1992—1995年,晋江以撤县设市为新起点,经济实现跨越式大发展,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度、高增长态势,1992—199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73.8%、76.3%、78.2%和25.6%,在全国百强县市的排名位次由1991年的第55位跃升至1994年的第15位。经过“八五”期间的超高速增长后,晋江经济开始从追求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相结合的转变,同时受1997年后亚洲金融危机及国内市场疲软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1996—2000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17.7%、15.3%、13.5%、9.5%和8.2%,年均增长12.8%。2001—2007年,晋江经济开始踏上新一轮发展道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达到8.9%、9.3%、15.6%、13.2%、14.0%、16.0%和16.9%。
  第二节 产业发展
  一、第一产业
  (一)增加值
  1988年,晋江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70亿元。1989年,突破3亿元,达到3.12亿元。从1991年开始至1993年,每年增加值以1亿元递增;1994年,递增2亿元,突破8亿元,达到8.07亿元;1995年,突破10亿元,达到10.11亿元。此后的1996年至2007年,伴随晋江工业化加快推进,晋江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增加值基本在10亿元至12.5亿元之间徘徊,2007年为11.88亿元,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较1988年的27.1%回落25.1个百分点。
  (二)增长速度
  1988—2007年,晋江第一产业增加值发展速度波动幅度相差较大。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度增长速度保持正增长的年份有13年,负增长的年份有7年,增长速度最高的年份是1991年,当年增长39.8%。增长速度最低的年份是1999年,当年负增长14.5%。此外,2005年后,第一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保持负增长态势。
  二、第二产业
  (一)第二产业增加值
  1988年,晋江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97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达到11.03亿元;1994年,突破50亿元,达到64.83亿元;1997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7.04亿元。6年间,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由10亿元跃升至100亿元的跨越。此后,又用6年的时间,至2003年,实现200亿元的新跨越,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05.22亿元。之后的3年,又实现300亿元的跨越,至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29.49亿元。2007年,攀升至395.38亿元,当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5.3%,较1988年的50.0%提升15.3个百分点。20年中,除2000年和2001年外,其余年份的晋江第二产业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其中,1991—1994年则连续四年保持50%以上增长速度。
  (二)工业增加值
  1988年,晋江工业增加值为4.80亿元。1991年,突破10亿元;1997年,突破100亿元;2004年突破200亿元;2006年突破300亿元。2007年,达到378.75亿元,占当年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5.8%,较1988年的89.6%提升6.2个百分点,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5%,较1988年的44.8%提升17.7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
  (一)增加值
  1988—2007年,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等为主的晋江第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1988年,晋江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7亿元。1993年,达到18.92亿元;1995年,突破50亿元达到55.53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元,达到105.63亿元。2007年,攀升至198.62亿元,当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8%,较1988年的22.8%提升10.0个百分点。
  (二)增长速度
  1992—1995年为超高速发展阶段,分别增长129.9%、96.2%、119.4%、36.2%。1998—2002年,进入低位增长阶段,5年均只有一位数增幅。2003年后,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基本以10%—17%的速度在增长。2007年,增幅为17.0%。
  第三节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
  1988年,石狮从晋江县析出,当年财政收入不再包含石狮部分,全县财政收入7590万元。1989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亿元。随后,于1995年突破5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5.46亿元;2000年突破1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13.02亿元;2002年突破2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20.03亿元;2006年突破4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48.59亿元;2007年,突破60亿元,达到财政总收入60.30亿元。
  第四节 城镇化水平
  1988—2007年,晋江市(县)立足于中等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先后确立“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一城两镇三组团”的发展布局,完成中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市域概念规划编制及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全市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04年,调整市区行政区划,撤销青阳镇、罗山镇及良种场区划建制,与陈埭、安海、磁灶三镇的部分区域整合,设立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6个街道办事处,同时全面推进市区、镇区村改社居和社区整合。2007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3.6平方千米,比1991年扩大40.1平方千米,比2000年扩大31.2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提升至46.6%。全市除户籍外,基本按照中等城市建设连成一体。
  第二章 经济结构
  第一节 三次产业结构
  1988年,晋江县三次产业占比为27.1:50.1:22.8。1992年,晋江撤县建市,全市第一产业占比大幅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三次产业占比调整为15.4:58.4:26.2。2007年的三次产业继续调整为2.0:65.3:32.8,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05.8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8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95.3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8.62亿元。经过20年的发展,晋江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的格局。
  第二节 投资结构
  一、投资主体
  改革开放给晋江投资领域注入新的活力,经过20年的发展,晋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发生显著变化,由国有投资为主,发展成为国有投资、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及民间投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发展。2007年,城镇项目投资中,境内投资企业完成投资65.15亿元,占全部城镇项目投资额的59.2%;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投资30.40亿元,占全部城镇项目投资额的27.6%;外商投资企业完成投资14.49亿元,占全部城镇项目投资额的13.2%。境内投资企业投资中,国有企业完成投资5.62亿元,占境内投资企业投资额的8.6%;民间投资企业完成投资59.52亿元,占境内投资企业投资额的91.4%。
  二、投资产业结构
  晋江积极调整产业投向,按照“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发展方针,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安排大量资金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使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断趋于优化协调。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额0.15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0.1%;第二产业完成投资额72.46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46.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额84.32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53.7%,所占比重分别比2005年和2006年提升19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中,传统产业仍是主要投向。2007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完成投资额12.77亿元,占全部制造业投资额的2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额12.62亿元,占全部制造业投资额的2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制造业完成投资额5.21亿元,占全部制造业投资额的8.6%;化学纤维制造业完成投资额4.43亿元,占全部制造业投资额的7.3%。造纸及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三大新兴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75亿元、3.13亿元、2.47亿元,分别占全部制造业投资额的9.5%、5.2%、4.1%。
  第三章 横向实力比较
  第一节 全省十强县实力比较
  1993年开始,省政府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连续多年对全省县级经济实力进行跟踪评价,并通过设置量化的指标体系,推出的“福建省十强县”排名位次。福建省“十强县”指标评价体系基本涵盖三大部分指标,即总量指标、均量指标、结构指标。自1992年撤县设市后,晋江市一直位居福建省“十强县”首位。2007年,福建省“十强县”依次为:晋江、石狮、福清、惠安、南安、永安、长乐、龙海、永春、安溪。
  第二节 全国百强县实力比较
  为客观衡量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国家统计局从1992年起,连续多年根据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共33个指标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发布全国百强县评比情况。截至2006年,国家统计局发布9届全国百强县名单。2007年,全国百强县评比取消,国家统计局不再发布全国百强县名单。
  1991年,晋江县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实力列居全国第55位,1992年列居第24位,1994年列居第15位,2000年跃居第10位,2001年居第13位,2002年居第14位,2003年居第18位,2004年居第13位。2005年,晋江市居第17位,其中,三大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水平位居中国百强县的第17位,发展活力位居第20位,发展潜力位居第49位。
  第三节 全国千强镇实力比较
  2007年,国家统计局构建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测评体系,对全国近2万个小城镇(包括城关镇)的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评定出1000个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小城镇(简称“千强镇”),并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对外发布2届评价信息。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首届对外发布的对全国近2万个小城镇2003年度发展水平、生活质量、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综合测评结果显示,晋江市共有11个镇综合发展指数进入全国1000名内,分别占泉州市和福建省入选总数的42.3%和27.5%。其中,陈埭镇居全国千强镇的第54位,安海镇第176位,英林镇第264位,东石镇第351位,深沪镇第377位,龙湖镇第526位,池店镇第533位,金井镇第539位,磁灶镇第656位,永和镇第715位,内坑镇第781位。
  在2006年发布的“全国千强镇”名单中,晋江市共有9个镇入选榜单,较上届减少2个;入选总数分别占泉州市和福建省的45.0%和33.3%,入选比例分别较上届提高2.7个和5.8个百分点。入选的9个镇依次为:陈埭镇居第107位,继续蝉联福建首强;安海镇居第467位,英林镇居第597位,池店镇居第608位,深沪镇居第680位,磁灶镇居第834位,东石镇居第875位,龙湖镇居第892位,金井镇居第966位,上届入选的永和镇(715位)、内坑镇(781位)退出榜单。
  第四章 企业经济实力
  第一节 实施“六五规模工程”(计划)
  1994年,市委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针对全市产业结构现状进行讨论,一致认为应该对全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市计划部门形成《晋江市近期工业结构调整意见》及《三大产业调整初步意见》提交市委、市政府。
  当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为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召开千家企业大会,提出“六五规模工程”规划,即在二、三年内发展五个工业产值超25亿元的镇,五个工业产值上10亿元的工业小区,扶持十个工业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组建五十个企业集团,培植五十个拳头产品,创建五个驰名商标。
  1996年,规模工业产值超25亿元的5个镇、计划工业产值177.8亿元,实际完成工业产值197.87亿元,(1990年不变价),有4个工业产值超25亿元的镇(青阳、磁灶、陈埭、安海);全年新组建企业集团6家,至当年底全市组建企业集团达37家;有恒安、三益、达狮雄、凤竹4家企业工业产值超亿元。对完成1996年度“六五规模工程”计划工业产值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的青阳等7个镇,获得质量认证的企业、产品上档次企业,获科研成果奖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共兑现奖金84万元。
  199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继续组织实施“六五规模工程”。根据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市计划部门制订《关于培植和发展我市支柱产业的若干意见》和起草《关于推进我市第二次经济飞跃的若干规定》赋于“六五规模工程”新的内容,为加快实施“六五规模工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起各镇及企业的重视,并都制订相应的政策和采取切实的措施。
  1997年,工业产值超20亿元的有7个镇(安海、陈埭、青阳、磁灶、龙湖、英林、东石),其中安海、陈埭、青阳、磁灶4个镇工业产值超30亿元。全市年度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7家,超5000万元的有15家。当年新组建企业集团8家,即德美企业集团、恒达集团、斯兰集团、七匹狼集团、万时红集团、强力集团、宏华集团和华星集团。
  1998年是晋江市实施“六五规模工程”的最后一年,全年完成年度工业产值计划的有青阳、陈埭、磁灶、安海、英林、龙湖6个镇,新组建企业集团3家,全市企业集团共达48家。
  第二节 产值上亿元企业
  1992年,晋江市首次出现2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
  1998年,晋江市超亿元企业数再上新台阶,首次达到10家。这些企业产品涉及纺织服装、电力、钢材、纸质品等多个行业。
  2003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上亿元工业企业数再创辉煌,首次达到100家,比2002年增加39家。
  2007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上亿工业企业数超过200家,达到238家,增加的亿元企业数是历年来最多。这些企业产品覆盖22类大类产品,且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制鞋及建材陶瓷这四类大类产品,属于这四类行业的共有151家,占总数的63.5%。
  第三节 资产上亿元企业
  晋江市在国家鼓励发展私营经济的有利环境下,以私营经济为主导的工业企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加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张,资产上亿元企业不断增加。
  2002年,晋江市资产上亿元工业企业有47家,产品主要覆盖纺织服装、鞋业、陶瓷等10多个行业。
  2003年,晋江市资产上亿元工业企业达70家。
  2004年,资产上亿元工业企业达102家。
  2005年,资产上亿元工业企业共118家。
  2006年,资产上亿元工业企业再增加22家,达到140家。
  2007年,晋江市资产上亿元工业企业数达到183家,是2002年的3.8倍,比2006年增加43家,是五年中增加数量最多的一年。这些企业产品主要涵盖21类大类产品,且主要集中在晋江市五大传统产业。即纺织服装业共有59家,占资产亿元企业总数的32.2%;制鞋业31家,占16.9%;制革5家,占2.7%;建材陶瓷16家,占8.7%,食品饮料10家,占5.4%。这些企业数共有121家,占资产亿元企业总数66%。
  第五章 人民生活水平
  第一节 经济收入
  1988年,晋江市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1496元;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1014元;乡镇企业职工人均年工资1055元;农村住户人均收入834元。
  1992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2391元;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22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3元。
  199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5235元;城镇集体所有制职工人均年工资476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1元。
  200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均年工资9266元,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9012元;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年工资9711元,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9705元;其他单位职工人均年工资8490元,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8150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5972元。
  200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42487元;集体所有制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22082元;其他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8884元;农村住户人均纯收入8617元。
  第二节 生活消费
  1988年,晋江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0元;199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5元;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53元;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60元。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90元。
  第三节 主要耐用品消费品拥有量
  1988年,晋江市每百户主要耐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174辆、缝纫机123架、钟141只、手表304只、电风扇87台、洗衣机3台、摩托车7辆、大型家具384件、收音机20台、黑白电视机43台、彩色电视机23台、收录机34台、照相机3架。
  1992年,随着人们收支水平提高,高级音响、“大哥大”“BP机”等进入寻常百姓家,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177辆、缝纫机127架、钟141只、手表264只、电风扇174台、洗衣机4台、电冰箱10台、摩托车21辆、大型家具297件、收音机36台、黑白电视机54台、彩色电视机47台、收录机37台、照相机3架。
  1997年,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自行车91辆、缝纫机137架、钟187只、手表288只、电风扇349台、电冰箱57台、摩托车91辆,大型家具1062件、收音机46台、黑白电视机30台、彩色电视机110台、录像机20台、收录机30台、抽油烟机20台、吸尘器6台、空调机10台。
  2000年,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型家具986件、洗衣机50台、电风扇293台、电冰箱83台、空调机21台、抽油烟机23台、吸尘器7台、微波炉10台、热水器63台、自行车126辆、摩托车94辆、汽车(生活用)3辆、电话机104部、移动电话94部、黑白电视机42台、彩色电视机126台、摄像机6台、影碟机69台、组合音响53台、照相机14台。住房面积人均53.3平方米。
  2007年,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洗衣机83台、电冰箱111台、空调机65台、抽油烟机50台、吸尘器5台、微波炉64台、热水器91台、自行车33辆、摩托车121辆、汽车(生活用)19辆、固定电话机133部、移动电话213部、彩色电视机143台、摄像机5台、彩碟机96台、照相机14台。住房面积人均62.7平方米。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