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99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分类号: F421
页数: 3
页码: 248-250
摘要: 本文介绍了
关键词: 晋江市 工业体制改革 集体企业

内容

1988年,晋江许多乡镇企业挂靠国有、集体组织进行注册登记,从事经营活动。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要展开资本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均受到制约。一些企业由法人地位不明确、产权责任不清晰等许多历史问题,影响企业潜力和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晋江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企业改革、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1993年,晋江市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从前阶段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转变为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上来,制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盘活存量资产,搞好骨干企业,放开小型企业,治理亏损企业,把企业真正建成产权明晰、责任分明、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改革方案,推行4种方式进行改革:一是实行国有民营,采取“固定资产租赁,流动资金自筹,风险抵押承包,职工多数消化”的办法,晋江纺织厂等8家企业实行这种改革,扭转企业效益滑坡、潜亏的被动局面;二是做好“嫁接”改革,利用侨乡优势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条件,采取企业全部资产评估作价后向外商出让部分产权,引进境外资金3.8亿元组建“嫁接”式合资企业,划出部分车间或项目同境外企业合资合作,实行“一厂多制”引进外资,按“三资”企业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等办法;三是推行企业兼并或联合,在明确产权关系,并对资产作评估的基础上,支持国有企业与同类企业或非同类企业之间的兼并或联合,鼓励优势企业兼并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如国有柴油机厂从1993年6月1日起由安东机器铸造厂租赁承包;四是实行产权出售、转让、盘活存量资产,对于部分地处闹市,产品竞争激烈,发展前景不好的小型企业,利用地租级差,实行产权出售、转让或“退二兴三”开辟其他行业。晋江酒厂和市汽车运输公司等6家企业通过这一改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5年,晋江市引导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破所有制界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盘活存量资产,抓好清产核资,界定产权试点逐步推开,初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签订责权、利相结合的劳动合同,改善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外部条件。
  1996年,为贯彻落实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指示精神,鉴于晋江市当时的国有工业企业主要以加工为主,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固定资产补偿不足的现状,晋江市制订国有工业企业深化改革的方案,并逐步推广实施。1996年,全年共协助企业清理各种债务896万元,并与财政部门配合一次性将企业“拨改贷”的442万元改贷为拨,让企业轻装上阵。针对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改组、联合、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下放等形式的改制方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能够按计划进行。
  1998年,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晋江市通过多种形式开放搞活国有企业,成立晋江市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分别制定改革工作程序,《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规定》《晋江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方案》《职工分流和养老保险意见》等有关配套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企施策,一企(厂)一策,有序推进,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晋江市因地制宜,实行灵活多样的改革方式,对全市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基础上,根据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效益状态,区分不同情况制定适应企业的改制方案:对效益好的企业,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进行改制,以股份买断职工身份;对效益较差或停产的企业,实行解散分流安置,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办法进行改制;对国有商贸企业,在确保国有资产安全运行,职工妥善分流的情况下,实行抽本经营,改变原有的运行机制;对进行股份合作制、解散企业的离休人员,由市政府按规定“包下来”,使这些有功之臣能够安度晚年。
  2000年,全市64家国有企业中,完成改制的22家,其中租赁经营6家,抽本经营9家,股份合作制3家,有限责任公司2家,职工分流安置2家。在改革中市财政共计投入800万元,用于职工的分流安置,通过股份合作制,解散分流的职工达2004人,占职工总人数的36%,其中以身份换股份的有981人,辞职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有1023人。
  2001年,全市有1480家企业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筛选一批骨干企业,开展改制试点工作,逐步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个体、私营及联户企业逐步引导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壮大企业规模,实行规范化的股份合作经营。至2001年底,组建股份制企业3家,股份合作制企业302家,有限责任公司856家。至2002年,又进行产权制度改革1395家,累计2875家。2003年,累计改制3550家,占全市改制的4300家的82.6%。
  2003年,晋江市出台《晋江市企业注册登记改革实施办法》。对新办企业,大幅放开限制,放底门槛。采取直接登记、告知承诺、并联审批制度,各类办件均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毕。至2007年底,全市内资企业10275家,注册资本额421.28亿元;外资企业2137家,注册资本340.15亿元。
  2004年,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混合制经济的若干规定》精神,晋江市进一步加大全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劣势企业退出机制,实现国有劣势企业逐步退出机制。晋江糖厂在扭亏无望,停产整顿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全部职工进行妥善的安置处理,共有216人辞职领取安置费,7人提前办理退休手续,16人重新安排工作,并成立由6人组成的转产处,处理部分企业的遗留问题,职工对此较为满意,保持稳定的局面。同时结合全市糖业生产情况,晋江调整糖业结构,将晋江糖厂蔗区的部分甘蔗转由南安糖厂收购生产。针对全市盐业生产情况,对盐田20公顷以下的小村办盐场,原则上实行停产、转产,对裁废的加排盐场职工实行解散分流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办法,同时加强对国有集体盐场的管理工作,鼓励盐场实行“以盐为主,多种经营”,取得明显的效果和效益。
  晋江粉末冶金厂、粉末冶金制品厂、晋江酒厂、晋江燃料公司、晋江水泵厂董事会进行换届,协助企业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权责,建立起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组织实施晋江宾馆、殡仪馆、木材公司、环保公司、建材厂等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同时,晋江市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强化国有企业的6个重点环节的权力监督,规范企业厂务公开制度。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晋江市政府同时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力度,采用灵活多样形式,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督促企业对闲置资产的清理和盘活。共盘活国有存量568万元。对改制的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并着重针对企业改制后运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进行跟踪、协调,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其中,稳妥地处理好加排盐场清产核资、档案移交、资产处置、职工安置、留守人员确认以及裁废后的善后扫尾工作,解决加排盐场27万元遗留债务,盐场海堤移交等历史遗留问题,协助做好晋江盐场第五工区11.87公顷的裁废报批手续;将原晋江县五金机械厂归侨职工23人的社会保险纳入全省统筹范围,该厂职工养老金低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做好局属国有企业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工作,解决9家1266名职工的医疗统筹问题;完成晋江工程机械厂国有转私有甄别。晋江彩印厂中外合资转外商独资甄别和国有股20万美元的退出,解决晋江彩印厂安置费拖欠268万元的历史遗留问题;完成晋江市环保技术服务公司的改制工作;二轻部门实施国营镜器社改制方案,落实系统所属75个军转干部解困政策;西滨镇政府做好西滨农场体制改革职工安置工作,有162名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接受安置;晋江纺织厂做好配合安海镇区改造的改制工作;晋江粉末冶金厂采取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措施,进行整体搬迁;妥善处理晋江柴油机厂、晋江工程机械厂租赁问题,安海冶金制品厂150名职工纳入全市医疗保险范畴,整合7家国有企业改制后留守机构到青阳糖厂办事处统一办公,提高管理效率。
  至2005年,晋江市企业产权甄别、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机构

安东机器铸造厂
相关机构
晋江酒厂
相关机构
安东机器铸造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