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漂染业整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972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漂染业整治
分类号: X3
页数: 1
页码: 231
摘要: 晋江市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其中配套的漂染加工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为了解决这些企业生产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晋江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建设漂染集控区、实施限制供水和限量生产等。集控区包括规范化整治、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深海排放管道等工程,并采取了技术改造和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等措施。最终,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污水排放,保护了环境。
关键词: 漂染加工业 产业集群 晋江市

内容

1978年改革开放后,晋江县在原有的区域内小规模生产企业的聚集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纺织、服装等极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作为配套产业之一的漂染加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些企业原先多数分布在青阳、陈埭一带及安海、东石两镇,其生产废水排入泉州湾和安海湾,造成海湾局部水质污染。1992年,晋江市对漂染行业进行规范化整治。同年,香港金泉贸易有限公司在晋江市深沪镇独资开发建设晋江东海垵漂染集控区,占地面积66.67公顷,主要以漂染企业为主,配套电镀、化工企业。2000年,经省环保局批准同意在东海垵集控区建设污水处理厂。2001年,建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规模1.25万吨,污水排放口安装COD在线监测设备,并与省环保局、泉州市环保局联网。2002年,开发区内部分漂染企业扩大规模,以量求生存,1.25万吨/日的处理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集控区开始筹备扩建污水处理设施。2003年,二期工程(1.25万吨/日扩至4.0万吨/日)及深海排放工程经省环保局批准后开始筹建,批复同意控制日排水量≤4万吨,尾水排放执行《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标准》。2004年10月1日起,市环保局将区内分为南、中、北三个区域,按“生产一天,停产二天”的方案实施停水,对区内漂染企业实施限制供水措施,每天供水总量控制在24000吨以内,减少污水产生量。2004年8月,深海排放管道工程开始建设,2006年8月污水处理厂深海排放管道完工投入使用。2005年,二期工程由于金泉环保公司股东变更、工程建设用地问题及管道铺设遭到阻扰等问题建设进度滞后,市环保局先后多次到开发区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集控区解决相关问题,对区内企业仍然进行限量生产、限水限电。2006年4月,市环保局对该集控区漂染企业实行限量供水。同年7月,市环保局有重点地开展对东海垵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对该区漂染企业超规模的生产设备予以查封,限量供水,集控区内企业严格按照一期1.25万吨生产规模进行限量生产。区内企业主达成《东海垵集控区限产整改自律协议》,分为南、北两区,每月单双日轮流生产,控制污水排放总量。晋江市人民政府下发《晋江市深沪东海垵水域污染专项整治方案》,加快二期工程建设步伐。8月,金泉环保公司对一期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在符合深海排放标准下扩大处理能力至2.5万吨,经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达标后投入运行。9月,根据《关于安装污水流量计在线监测装置的通知》,区内各漂染企业完成在线流量计的安装工作,流量数据统一接入金泉环保公司中控室。2006年下半年,二期工程2.75万吨/日开始建设。2007年8月,市环保局对集控区7家未执行分区分时段生产协议的企业予以行政处罚。2007年12月底,集控区污水处理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2007年,根据晋江市二氧化硫减排计划,区内漂染企业完成脱硫设施安装工作,并委托市环境监测站进行验收监测,部分企业安装烟气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