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制革业整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96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制革业整治
分类号: X3
页数: 1
页码: 229
摘要: 晋江制革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由于缺乏规划和治理,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晋江市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制革加工集控区,将分散的小制革加工点集中生产,并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随着时间的推移,集控区的污水处理能力和环境管理得到了加强和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厂区布局不合理、环境脏乱差等。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集控区的环境监督管理,晋江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与企业签订环保诚信守法承诺书、拆除擅自扩建的转鼓等。最终,集控区内的制革企业全部办理了环评手续,并整合为63家企业。
关键词: 制鞋业 苯污染 晋江市

内容

制革行业是晋江制鞋行业辅助材料的重要配套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部分群众陆续利用民房或简易搭盖建设制革加工点,厂房简易无规划,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生产废水直接排放,严重污染周边环境。1992年,市环保局一方面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对小制革加工点进行打击取缔、处罚,并报送市政府责令关闭;另一方面协助解决制革业的发展问题。1993年开始,有关部门着手在安海镇传统制革村可慕村建设制革加工工业集控区,把分布散落,厂房简易无规划,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的企业集中生产。1996年3月,制革加工集控区建成。1997年3月,泉州市环保局予以批复同意。根据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要求,该集控区分别于1995年、1998年设计并建成日处理制革污水分别为1000吨、2200吨的一、二期污水处理设施,区内污水日处理总量达到3200吨。1999年5月,一期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泉州市环保局验收。为更有效减轻沿途村落及安海鸿江河段的污染,安海镇与集控区投入500万元铺设泉安公路—南环城路—鸿江大桥长达6千米的排污专用管道,2002年底竣工验收。2003年8月,集控区理事会委托泉州市环科所重新对集控区及二期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泉州市环保局批复同意全区年加工225.4万张牛皮。2004年12月,二期污水处理设施通过泉州市环保局验收。由于集控区早期规划设计偏小,受土地规模的制约以及企业建设的不断扩大,厂区布局存在不合理,周边环境脏、乱、差,处理设施老化等问题。2007年6月,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集控区的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按照区域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市环保局联合安海镇政府于召开可慕制革集控区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可慕制革集控区环境监督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可慕制革集控区企业环境管理的通知》;与63家制革企业均签订环保诚信守法承诺书,严格按照区域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2007年,集控区投资1390万元,建成集中供热系统,取缔51台(套)分散的供热设备,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2007年9月,市环保局再次对集控生产规模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10家擅自扩建转鼓进行生产的企业予以行政处罚,责令拆除转鼓,罚款42万元。2007年底,集控区拥有固定资产近3.5亿元,占地面积9公顷。区内制革企业经整合后共计63家,全部办理环评手续。

知识出处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晋江市志(1988-2007)上册》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分为十七卷,内容包括:政区与自然环境、国土资源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经济体制改革、综合经济实力、品牌、开放与开发、工业、农业与农村经济、国内贸易与服务业、建筑与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信息业、旅游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