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743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人物传
分类号: K825
页数: 16
页码: 929-944
摘要: 本文描述了历史上在丰泽地区或与之相关的一些著名人物,包括大道、沙谒储我高仕、蔡如金、万巧娘、吴朝章和蒲寿庚。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背景,有宗教领袖、官员、医师和商人等。
关键词: 泉州市 丰泽区 人物传

内容

大道
  大道,秦时人。籍贯未详,因家无兄弟,代父服役修长城。不久,“尸解”佯死,南下入闽,居清源山左峰修真。羽化登仙后,受当地百姓供奉。后世称其地为“大道岩”。
  沙谒储我高仕
  沙谒储和我高仕,均为阿拉伯半岛默德那国(今沙特阿拉伯)人。为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弟子,何乔远《闽书》称之为三贤、四贤。伊斯兰教历元年,即唐武德五年(622年),在麦地那传教的穆罕默德派遣其4门徒(四贤)到中国传教,其中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仕到泉州传教。《闽书抄》云:“其教崇奉西天,不设像,净心诵经,用香花,去楮烛。曰:吾以自然天香享帝也。开引善类,重杀生,要归于敬天严上。”其学说受到唐朝廷尊重。于是沙谒储、我高仕遂居留泉州,建礼拜寺传教。两贤逝世后,信徒按伊斯兰教风俗将他们葬于泉州东郊山麓(今东湖街道凤山社区境内)。相传,两贤下葬后,其所在山坡常有夜光灵显,州人异而灵之,是为“灵山圣墓”。
  蔡如金
  蔡如金,字叔宝,号南玉,祖籍浙江会稽。其祖父蔡夔仕任岭南节度使,唐永徽初(650—651年)卸任回乡,路经南安病亡,子孙遂定居南安。蔡如金以荫仕唐为金部员外郎,晚年弃官修道,炼丹于北山清源紫泽洞。蔡如金关心乡人疾苦。天旱,登南台岩祷雨。又以方技济人,功行不可胜纪。卒葬宁寿寺,后迁松湾,再迁北山下。传说屡著灵应。宋崇宁中(1102—1106年)封“虚应先生”,其后累加“善利”“灵济”。嘉定十年(1217年)夏,泉州大旱,知州真德秀亲诣紫泽洞祷告得雨。其冬再祷,复雨。次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朝廷诏加“昭博”之号,为“八字真人”。真德秀因撰“蔡真人诰碑”于紫泽洞附近岩崖。后诰碑年久湮废。清源下洞旧有如金手握藜杖戳地涌泉的“藜杖泉”遗迹,今已湮没。
  万巧娘
  万巧娘,亦称“万氏妈”。唐乾符年间(874—879年),少年万巧娘随父母从陕西扶风郡南渡到泉州晋江县浔尾(今城东浔美),后嫁东湖水漈村(今东湖水漈)人。万氏孝敬公婆、善待邻里,为人脚勤手快、俭朴持家、和谒可亲。万氏妈以在娘家跟父亲所学医术常为乡亲和邻里采药治病,医治乡邻无数,救活绝症患者许多,成为东湖边上良医,邻里乡亲亲切地称她为“万氏妈”。万氏晚年的一个农历三月十九日下午,她提一篮衣服到七星墩浣洗,坐靠在七星墩边石块上去世。受过万氏恩惠的乡民不相信“万氏妈”死去的实事,皆称“万氏妈坐化升天去了!”后来,乡民为纪念万氏,在东湖乾清桥边建万氏妈宫以供祀奉。传说“万氏妈”经常显灵,人们到万氏妈宫求药时,拿了宫内供桌上草药回家煎煮服用,往往药到病除。因此,千百年来万氏妈宫香火旺盛。
  吴朝章
  吴朝章,字景张,晋江县晋江乡临江里赤石村(今属城东埭头)人。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年十九预乡荐,嘉泰二年(1202年)壬戌科傅行简榜进士。初授潮阳主簿,迁梅州佥书判官。所至为民解难,与民无扰,人皆以“佛子”称之,宝庆三年(1227年)终于正寝,年72岁。
  蒲寿庚
  蒲寿庚,号海云,宋末元初人。先世西域(今阿拉伯)人,航海经商居占城(今属越南),后迁广州。13世纪初,蒲寿庚父亲蒲开宗迁居泉州,住在泉州郡城东南临江里法石(今东海法石),经营香料。
  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蒲寿庚与兄蒲寿晟,帮助官府击退海寇。蒲寿庚因功授闽广招抚使,兼领泉州提举市舶司。德祐年间(1275—1276年),迁福建行省安抚沿海都制置使,仍提举市舶司。直至南宋末,蒲寿庚独据市舶之利30年,致产钜万,家僮数千。
  元至元十三年(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丞相伯颜率大军南下,暗中派人赴泉州欲招降蒲寿庚,并许以高官厚禄。同年五月,南宋恭帝庶兄益王赵昰在福州称帝(宋端宗),大臣张世杰等人同样以高官厚禄拉拢蒲氏兄弟,封蒲寿庚为福建、广东招抚使,并总统海舶。
  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一月,元兵从浙江进入福州,端宗由张世杰等人护驾逃到泉州,驻跸法石,蒲寿庚用其兄寿晟之计,紧闭城门不纳。张世杰掠走蒲寿庚海舶400多艘,护送端宗前往潮州。蒲寿庚借口计议守城,宴请南外宗室,尽杀宗子。随后蒲寿晟教蒲寿庚与州司马田真子用腊丸裹降表,从水门潜出,向元帅唆都请降。
  弃宋降元后,蒲寿庚初授昭勇大将军(正三品),任闽广都督兵马招讨使,至元十四年(1277年)又迁任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次年八月,晋福建行中书省尚书左丞(正二品)。至元十五年八月,元廷命蒲寿庚等招谕舶商,恢复通商。于是占城、马八儿二国首来通商,其他20余国次第而来。至元十六年二月,元廷敕命扬州、湖南、赣州、泉州四省造战船600艘,泉州分担200艘。至元十八年二月,蒲寿庚上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朝廷允准罢止。至元二十一年九月,蒲寿庚升江淮等处行省中书左丞并泉州分省平章事。
  蒲寿庚长期统领泉州市舶,高官厚禄,终身安泰,子孙显贵,薰炎80余年,直至元亡终结。
  陈节
  陈节,字君和,别号振源,生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晋江县三十九都棠阴铺田边(今清源田边)人。陈节自幼聪慧,明隆庆四年(1570年)庚午科举人。万历初授海南临高知县,廉洁自律,政务宽简,狱无淹滞。奉檄丈田,认真谨慎,一丝不苟。暇时亲临学校,召弟子课试,循循教诲。琼俗华费,节独清俭异常。陈节爱民如子,和临高乡亲相处如家人父子。海瑞鲠直绝俗,很少当面说人好话,却与陈节志趣投合,相得甚欢,称赞他为“冰蘗之守”。循例入觐,百姓攀辕泣留,为立去思碑。曾迁儋州知州,重修江昌桥,著《义学记》(今海南儋州贤宦祠存有“儋州升任陈父母去思碑”)。任满迁浙江台州府同知,未及一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砥砺劳瘁卒于官,享年61岁。陈节居乡,关心公益事业,献南台山创建寺阁奉佛,并将寺地前后左右拨交寺院住持看管,又在山中栽种柏木杂树,生息以为香资、斋粮、课祀之需,历代相传。
  庄天夔
  庄天夔,字慄夫,号肖陶。约生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晋江县三十九都(今清源街道普明社区)人。以烧制陶器为生,孝敬父母,委曲顺承。友爱兄弟,有妹早寡,贫困无依,天夔多方接济,殁后为其营葬,并为外甥女置办嫁妆,主持婚事。倭乱,长兄被倭寇擒获,天夔不畏艰险,深入虎穴探望。以后,利用倭寇看守稍怠之机一起脱逃。明万历八年(1580年),朝廷下令全国重新丈量田亩。晋江知县彭国光起初拟定清源山茶园按每百株茶为一亩田地征税。众茶农敢怒不敢言,天夔出以公心,据理力争,以为一亩非万株不可,最后迫使知县采纳其议。城东北环城濠平时储水,以防倭寇侵袭。遇干旱,附近农户则引城濠水灌田。但一些有权势家族以防倭为由,霸占水域养鱼营利,拒不放水。一年旱灾,田亩龟裂,天夔出面请求当局别筑水门,按时放水灌溉农田。其子庄钦邻中进士显宦后,天夔深自逊匿,从不仗势欺人。凡有人想联络关系登门拜访者,他一概不见;而乡人与其有田产之争者,却主动退让。万历三十年(1602年)逝世时,受过其恩惠的北山父老乡亲请解元李光缙撰写《庄赠公清丈清源山亩功德记》,勒之南台岩崖壁(后毁佚)。卒赠“户部左侍郎”。
  李廷槟
  李廷槟,字启龙,号晋澄,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漳州府海澄县人,祖籍泉州府晋江县三十七都渡头铺浔尾乡(今城东浔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辛卯科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持平执法。转保定知府,抑强扶弱,奸顽不法者洗手奉公,减轻赋役,招抚流亡,百废具举。居官以“宁拙无巧,宁后无先;惟勤与慎,可以补愆”自勉。迁贵州按察副使,为忌者中伤,以察典降调。归隐乡里,治圃灌园,维护乡邻权益,义廪社学次第举行。乡有乘驷桥,岁久倾圮,廷槟捐资倡修,易险为夷,里人颂德。廷槟天性孝友,赡抚诸侄。时魏忠贤权焰方张,其友与魏珰有往来,打算通过魏忠贤为之谋复职,廷槟坚辞不从。不久,魏忠贤倒台,人服其远识。明天启元年(1621年),李晋澄卒,享年78岁。里人在浔美村口建“李晋澄祠”(俗名“老爹公宫”),春秋奉祀。宫前存有一块石碑,由晋江县下行村探花张瑞图撰《晋澄李先生生祠记》。
  庄志传
  庄志传,字可贽,号念虚。晋江县三十八都福林铺(或作福临铺)庄任(今属城东)人。宋少师庄夏裔孙。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武进士,历任广西指挥佥事。时值柳州动乱,志传尽力保境安民,论功晋衔都督。同乡、四川参政刘麟长向蓟州军门举荐,盛称志传身经百战,胸罗韬略,胆识绝人,领军纪律严明,所至烽火无警,境内晏如。晋封“昭勇将军”。致政回乡,营先冢,惜宗邻,抚遗孤。崇祯末年,海氛不靖,志传毁家纾难。卒年74岁。
  魏元翼
  魏元翼,字尚抟,号澄庵。晋江县三十八都福林铺(或作福临铺)的西福乡(今城东西福)人。元翼从小游学名士何乔远门下。明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初授石埭知县,任上振兴文教,组织围垦海滩,缓解灾荒,政绩显著。升工部屯田司主事,再迁员外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主持编修《钜鹿魏氏族谱》。崇祯末年,南安县大眉村抗捐拒役,当局欲行武力镇压,元翼及时出面,解除大眉宗亲兵燹之难。致仕家属,结庐乌屿,优游林下。
  曾化龙
  曾化龙,字大云,号霖寰。晋江县三十五都后下铺霞淮乡(今属丰泽霞淮)人,曾一诚曾孙。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万历四十六年、万历四十七年联捷进士。初授临川知县,治行第一,补宁国府同知,迁南京户部员外,改兵部。丁内艰,起补兵部车驾司郎中,督学粤东,三科解首均出其门下。以平乱有功移广西参议,擢江西副使,升正使,有“曾铁面”之称。丁外艰,归结庐墓侧。制满,起佥都御史,巡抚登莱。以疾归。清顺治七年(1650年)卒于家中。
  庄钦邻
  庄钦邻,字寅卿,号阳初。庄天夔子。明万历二年(1574年)生。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乡试中举,翌年连捷进士。授饶州府推官,刚上任半年,其父庄天夔逝世,乃居家守制。服满,起补衢州府推官。钦邻所至秉公断案,平雪冤狱,饶、衢二府民众勒碑颂德,建生祠奉祀。调兵部主事,议论军政大事,侃侃直言,不避权贵,尝上十大可忧疏,切中军国大计。历吏部四司郎中,时值宦官魏忠贤当权,钦邻正色立朝,不苟私请。调太常寺少卿,为魏党弹劾罢官。崇祯帝登基,起为南京府丞,迁府尹,晋户部右侍郎,转左,升南京右都御史。廷推吏部尚书,列名上,帝曰:“冢宰(编者按:指吏部尚书)非庄某不可!”钦邻为政宽直廉洁,董率百官尽忠尽职。未几,以母老乞归,后母亲逝世守制,服阙不复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家中,享年87岁。
  魏士曾
  魏士曾,晋江县三十八都福林铺(或作福临铺)南埔乡(今华大街道南埔)人。何乔远再传弟子。后从军,为万正色岳阳水师麾下千总。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反叛清廷,重兵控制洞庭湖。魏士曾与万正色制定破敌之计,亲自对吴三桂子吴应麒的部将进行策反。突破敌军防线,连胜17仗。吴三桂死,吴应麒弃城而遁,岳州收复。魏士曾在战役中阵亡。初赠“守备”,后加赠“左都督”。
  万正色
  万正色,字惟高,号中庵,晋江县三十七都渡头铺浔尾乡(今城东浔美)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生。清初改黄姓从军,驻守山东。
  清康熙三年(1664年),万正色招降海盗陈灿有功,被提升为陕西兴安府(治所在今安康市)游击。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次年二月,万正色在参将穆瞻部下出师征讨,负责押送银饷,在野孤岭打败拥兵据守陕西阳平关吴三桂总兵谭弘,并用计夺取朝天关,攻克七盘关,收复四川广元、昭化(今属广元市)、苍溪等县。至保宁府(治所在今阆中县)后,清兵被困蟠龙山,粮道断绝30余日,士兵饥困不堪。一日,得令乘夜突围,万正色手持大刀,一马当先,手刃敌军猛将10余员,冲出重围,到达陕西汉中府(治所今南郑县)。军中因此称其“黄大刀”。后,万正色升为山西平鲁卫(今平鲁县)参将,并恢复万姓。不久,他又奉命平定兴安府兵变,受到清康熙帝的召见和嘉奖,加授湖南岳州(治所今岳阳县)水师总兵。
  时吴三桂重兵镇守岳州,控洞庭湖套,安远靖寇大将军察尾率清兵连攻4年不下。康熙十七年(1678年),万正色到岳州,派遣轻舟乘夜雨袭击岸上守军,并亲率壮士入乱苇中尽斫敌军木桩。清兵上岸,纵火呐喊,叛军惊慌大乱,自相残杀溃退。后吴三桂部将领200艘船攻打柳林嘴,万正色切断叛军饷道,率游击唐善同叛军大战于芦席口,烧毁叛军船队,击杀叛将张炳、赵有库等人。同年八月,吴三桂暴死于湖南衡州(今衡阳县),其子吴应期及部将杜辉、江义等退守岳州城。万正色施“乱间计”,作书信14封,分别送杜辉、江义等人。吴应期怀疑这些部将私通清军,斩杀杜辉等13名部将;陈华、李超、王度冲等部将出城投降清军。叛军元气大损,吴应期弃城投奔长沙,万正色收复岳州。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万正色条陈《闽人习海上事状》,提出海、陆军布防和配合作战的建议,得到圣祖赞赏,特旨加太子少保衔,调任福建水师总兵,继而升为水师提督。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万正色船泊浙江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二月间攻取海坛、南日、湄州等岛,并在惠安县崇武海上与郑军交战,击沉郑军战船12艘,配合陆上炮击,把郑部朱天贵的300多艘船队驱散,收复崇武。后朱天贵乘南风大发率船队反扑,万正色将水师分为6队,2队自平海湾(今莆田市东南)南下,2队从下风诱战,2队正面冲击,巡抚吴兴祚又从陆上配合,鏖战两天,大获全胜。万正色乘胜追击,金门、厦门、海澄等岛先后收复,郑军退守台湾。
  万正色进入海澄县,严明军纪,秋毫无犯地方,人心逐渐安定。万正色又上《闽海善后疏》,建议分兵镇守滨海要地。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下令万正色进军台湾。万正色认为“台湾难攻且不必攻”。康熙帝因此调万正色为陆路提督。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万正色奉调云南,与鹤庆府总兵王珍不和,互相攻讦。总督范承勋弹劾万正色“纳贿侵蚀”,下刑部大狱判处死刑。后赦免死罪罢官回家,保留世职。
  万正色回到泉州后,曾主持重修泉州洛阳桥,捐俸疏浚城内八卦沟,建造晋江县会馆。康熙三十年(1691年),万正色去世,享年55岁。住宅在今鲤城区东街第三巷内,故地名叫万厝埕,住宅附近立有“宫保提督”坊,今废。
  万正色著有《平岳疏议》《平海疏议》及《师中纪绩》等书。
  林简士
  林简士,字敬所,号敬亭,晋江县三十八都庄任(今属城东街道)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由惠安县学中式癸卯科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进士。授国子监典籍。俭约自持,廉洁自律。好奕,棋艺精湛。为诗作文,高古无俗韵。乾隆十六年(1751年),其父编纂《林氏族谱》,为家族修订昭穆:志学迁献,家齐国治。文章昭世,孙贻子述16字,至今仍旧使用。后以老告归,年近80卒于家中,葬庄任村山尾头。
  陈桂洲
  陈桂洲,字文馥,号修堂。南安县三都潘山铺(今丰泽区北峰招丰西埔)人。清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举人,次年连捷进士。授翰林院检讨。乾隆十二年(1747年),任顺天乡试武闱副总裁,乾隆十三年(1748年)会试,分校诗经房同考官。清高宗赞其“学问素优”,乾隆十五年(1750年)典试云南,所拔多名士。乾隆十八年(1753年),充京闱同考官,旋视学广东,擢翰林院侍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广西提督学政,授左庶子,升侍讲学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父丧,服阙,授通政司参议,升顺天府府丞。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卒于任上,年65岁。入祀乡贤祠。
  黄士锦
  黄士锦,字汝楫,号尚卿。晋江县三十六都法石乡(今东海法石)人。清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科举人。孝敬双亲,笃爱兄弟,视侄如子。设教螺阳花城,生徒云集,登门求教者户外屦满。所著有《学庸讲义》《葩经讲义》《四书题解集古》《愚见》《间吟集》《近园真稿》多种。又参修《乐陵县志》,主持修纂《法石黄氏族谱》。卒年58岁。
  万际障
  万际障,字以昭,晋江县三十七都渡头铺浔尾乡(今城东浔美)人,万正色长子。清康熙年间随父万正色平两岛(厦门、金门),论功授左都督,改除南汝佥事。有才名,旋署开归道,理河北漕,定斗式,平量法,建信阳魁星楼,以兴文运。四署臬篆,迁河东参议。著劳绩,升右江副使。有平獞功,迁荆南参政。未行,调两广盐道,复署东粤臬,定大狱四十案。以疾卒于任上。
  万承箕
  万承箕,字良侯,号弓圃。万正色孙。清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科举人。授翁源知县。为官清慎自持。其邑陋习爱打官司,初至,讼牒千计,每日自早到晚坐堂听讼判决,做到案无积牍,官司不久消减。后代理乐昌、曲江县事,俱有政声。以其才干,调任陵水知县,陵水县地处边远地区,地理环境恶劣,土匪横行。承箕严查盗贼,重惩闯棍,执法如山,不久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未期年以勤劳卒于官。
  苏明登
  苏明登,又名明凤,字皆然,号朴轩。晋江县三十九都驿路铺水漈乡(今东湖街道东湖社区)人。清嘉庆五年(1800年)生,行伍出身,以军功历福宁府守备,擢南澳左营游击,授正五品武德骑尉。福宁守备任内,主持扩建福鼎县最大的秦屿城。道光三十年(1850年)卒于任上,享年50岁。葬泉州东郊文君山五斗内牛朝后。
  杨必昌
  杨必昌,又名洛种,字嘉洛,号蓝田。晋江县三十九都棠阴铺洋塘乡(今北峰群石洋塘)人。清嘉庆九年(1804年)生。必昌天性岐凝,状貌魁伟,幼涉诗书,长而习武。道光十二年(1832年)壬辰科武举人,时年29岁。道光十五年(1835年)拣选二等,例授武略骑尉。必昌为人敦孝友,约乡邻,严整肃,黜浮华,又以尊祖敬宗为念。乡人、监察御史陈庆镛十分赞赏,称其出身虽以武,而智识谈论有诗书气,其韬略之精良,诚为吾邑所宗。必昌居乡教授生徒,其门下登乡荐者有四科9人,解元蔡逢源亦列其门墙;列黉宫者五科20余人,得榜首有三。咸丰二年(1852年)卒,年49岁。
  陈庆镛
  陈庆镛,字乾翔,号颂南,泉州西门外晋江县三十九都福安铺塔后乡(今北峰塔后村)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二月生。清道光二年(1822年)壬午科举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登进士第,初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再迁监察御史。
  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初四,陈庆镛与黄爵滋等42名南方籍在京官吏在北京陶然亭举行修禊(消灾祈福祭祀),针对当时英国殖民主义者强行扩大鸦片贸易毒害中华民族的严酷现实,提出禁烟抗英主张。随后,针对清政府政治昏暗、军备废弛的情况,先后条疏陈奏,提出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军事主张,均不被朝廷采纳。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江南水师提督陈化成在吴淞战役壮烈牺牲,陈庆镛题诗悼颂。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陈庆镛将出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上《申明刑赏疏》,文章义正辞严,要求惩治在与英军谈判中卑躬屈膝,签订丧权辱国《南京条约》的皇亲大臣琦善等人。道光帝慑于舆论,不得已革除琦善等人之职。于是谏草流传,直声满天下。但陈庆镛弹劾权贵,于世难容,不久受到排斥。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陈庆镛改任给事中,寻贬为光禄寺署正。道光二十六年,解印南归,从事著述。道光三十年,陈庆镛补江西监察御史,再调陕西。陈庆镛持身廉正,先后为修治黄河河南段上《河防筹画疏》,为反对卖官鬻爵上《请停捐军功举人疏》。
  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国初兴,福建泉州、漳州、兴化(今莆田市)、永春等府县农民纷纷起义响应,陈庆镛以在职御史奉诏回泉州建团练总局,筹划镇压。咸丰五年,擒杀起义军女首领邱二娘;咸丰七年,夹攻林俊起义军,瓦解部众。
  咸丰八年(1858年),陈庆镛以道员候补在泉州团练公所去世,享年64岁,赠光禄寺卿,赐祭葬,进祀乡贤祠,墓在泉州西门外塔后村。光绪年间,御史江春霖在泉州清源山摩崖上题刻“抗直敢言”4个大字纪念他。
  陈庆镛精研汉学,对钟鼎考释、词章碑志均有精深造诣,著有《籀经堂集》《三家诗考》《说文辞》《古籀考》《齐侯啓铭通释》等书。
  黄宗汉
  黄宗汉,字季云,号寿臣,黄贻楫父,祖籍三十六都普月铺法石乡(徙居郡城)人。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乡试中举,次年联捷进士。初选庶吉士,散馆改兵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历员外郎、郎中,迁御史、给事中。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出任广东督粮道,调雷琼道,历山东、浙江按察使。咸丰元年(1851年),擢甘肃布政使,明年迁云南巡抚,未到任又调浙江。咸丰四年(1854年),清文宗以其政绩显著,特诏褒奖,赐御书“忠勤正直”,升四川总督。咸丰七年,授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力主抗击英法联军。咸丰八年,调四川总督,旋召回京,改侍郎后补。咸丰十年,授吏部侍郎。咸丰十一年(1861年)清文宗驾崩热河,懿贵妃那拉氏(即慈禧)发动政变,杀害载垣、肃顺等八大臣。宗汉以“迎合载垣,行为不端”获罪革职。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卒于返乡途中上海寓所,终年62岁。葬涂门外赤山村。其子探花黄贻楫为编所遗诗文,辑为《黄尚书公全集》,稿藏厦门大学图书馆。
  黄贻楫
  黄贻楫(1832—1895年),字远伯,号霁川,黄宗汉之子,祖籍三十六都普月铺法石乡(徙居郡城)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探花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后任馆阁校勘,笃志文法、励精图治、多谋善断、力为贤良伸张正义,转任刑部主事,严辞慎处,历官湖北候补道,复调礼部主事,精研古学,校注古籍,丁忧服除。光绪元年(1881年)入值南书房。不久任广东学政,在任期间,整顿学院,奖掖人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黄贻楫卒于任上。
  魏文豹
  魏文豹,晋江县三十九都泉山铺北门兜(今清源普明)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生。魏文豹自小随父耕种习拳。20岁后,常游交拳师拳友,拳术日精。一次,魏文豹与父亲试招,不意用力过猛竟把父亲掀倒,从此获得“翻天豹”绰号。
  魏文豹拜蔡玉鸣为师,又与林九如交游甚密。魏文豹每与林九如过招拳术常掀倒,于是请教蔡玉鸣。蔡说:“他用手,你用脚。”经过长时间苦练脚功,魏文豹练就“落地金钩剪”绝招。一次过招拳术时,林九如被文豹剪倒在地。一个擅长脚法,一个擅长手法,时人称赞他们“豹脚狗(九)手”。
  魏文豹中年设馆授徒,跟其学拳者人甚多。其中有当时的妙月和尚兼学魏文豹之脚和林九如之手,练成“缠脚鹤”。后来,魏文豹前往厦门,在富商林尔嘉(菽庄)家设馆授徒,又在厦门开青草药店行医。
  民国6年(1917年),魏文豹病逝,享年54岁。
  汤文河
  汤文河,汤德升之子,晋江县三十九都锦墩铺西门兜(今清源西门)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自幼随父任所,通晓官话。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参与光复泉州的革命活动。民国四年(1915年),文河参加中华革命党领导的反袁斗争,策反拥有新式武器的盐务团团长阎广威。因阎广威反覆,会同晋江知事董荣光带兵包围汤宅。汤文河被捕后坚强不屈,惨遭杀害,时年27岁。
  许卓然
  许卓然,别名寄生,曾化名李华、树华。泉州西郊三十九都福安铺马加埔乡(今属北峰马加坡)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生。父亲许培村,清季诸生。因不堪封建宗族欺压,全家迁入泉州城内花棚下,开设私塾教授生徒。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许卓然往厦门紫阳学堂任教,并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春,奉命回泉州创设组织,发展会员。与同盟会会员在小开元寺筹办西隅学堂,作为泉州同盟会秘密会所。
  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许卓然在清源山赐恩寺主持召开革命党人秘密会议,讨论光复泉州计划,建立革命武装。同年九月初,中国同盟会泉州分会在西隅学堂正式成立。许卓然为该会组织股长。九月十七日晚,许卓然、陈清机、陈少宝等人组织的安海革命军发动2000多民众暴动,围攻焚烧捣毁都司衙门、清军汛防营地、大小武衙门、粮局和分县衙门。九月二十八日(11月18日),泉州和平光复。
  民国元年(1912年),泉州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许卓然与一部分革命党人组织共和实进会,在打锡巷考棚(清泉州府贡院)开设新民阅书报社,又往厦门与陈清机等人创办《声应报》,鼓舞民气,拥护共和。
  袁世凯窃国,二次革命兴起。许卓然拥护福建独立,响应讨袁。民国2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取消福建独立,查封《声应报》,通缉许卓然。许卓然从香港转赴上海。是年除夕又回泉州,派傅振箕(即傅无闷)往日本东京见孙中山,请求加入中华革命党。孙中山指示,利用福建地方武装反对李厚基。时革命无法进展,许卓然再赴上海。民国4年4月,许卓然回泉州,创办泉州第一份报纸《新民周报》。5月,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许卓然抨击日本侵略和袁世凯卖国罪行。李厚基电令泉厦驻军查缉。许卓然走避泉州郊外。同年秋天,永春人宋渊源奉孙中山之命,从香港回厦门同许卓然、叶青眼等人筹组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并策划拥护福建巡抚许世英驱逐李厚基。许卓然奉命前往福州运动,后因福州仓前山秘密机关被官方破获,许卓然在军警追捕下侥幸脱险。同年12月,孙中山委任许卓然为福建护国军统筹部部长。次年4月,许卓然在闽南组建下游护国军300余人。后因战争失利,护国军骨干或战死或被捕,不久,全军星散解体。
  民国5年6月2日,泉州驻军马步云部兵变,杀害平民30余人,群情激愤。许卓然紧急召开公民大会,逼使军部赔偿死者丧葬费。此时孙中山密函许卓然组建靖国军,许卓然即往内地,与杨持平、林翰仙等人于民国7年组成闽南靖国军,许卓然为第二路司令。民国8年,许卓然卸去二路司令职务。同年4月,与陈清机在安海镇筹组闽南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
  民国11年,陈炯明叛变。许卓然赴上海晋谒孙中山。孙中山提出“合力倒李厚基”策略。因此,许卓然调解在上海方声涛、宋渊源的矛盾,又说服在上海的李厚基部第十旅旅长臧致平倒戈反李。事后即回泉州,招集旧部组织自治军。不久,许崇智率东路讨贼军进入福建,臧致平宣告独立,李厚基仓惶北逃。泉州自治军击溃张清汝第一混成旅。
  民国12年,许崇智率师回粤。孙中山派廖仲凯来泉州,将自治军改编为东路讨贼军第八军,委任许卓然为泉州卫戍司令,后改为泉州警备司令,奉命率秦望山部赴广东潮州、汕头救援东路讨贼军。兵至平和县,被敌人包围。秦望山突围,许卓然在当地藏匿3个月回厦门。又委任许卓然为中央直辖区第五军军长。陈炯明叛乱平息后,许卓然脱离军队工作,致力党务。
  民国13年1月,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许卓然当选为福建省代表参会,任筹备福建党务特派员。3月间,许卓然在厦门鼓浪屿龙头路开办图书馆秘密办理党务,同时创办鼓浪屿光华小学,作为活动基地。4月,组建福建省临时党部筹备处。
  民国14年6月6日,临时省党部举行厦门各界人民声援上海“五卅”惨案大会,许卓然以临时省党部代表身份在大会上讲话。6月8日,中国国民党福建临时党部在厦门成立,许卓然等人被选为执行委员。继而《声应报》复刊,许卓然再创办《民钟报》《江声报》;又创办厦门中山中学。
  民国15年1月,许卓然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关于福建党务报告。同年冬,北伐军入闽,许卓然卸去省党部职务。同时竭力反对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收编福建各部民军为新编军。民国16年4月,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内制造“清党”运动。新编军政治部主任冷欣便罗织许卓然、秦望山“清党不彻底”罪名,许卓然避往上海。
  新编军系出自地方武装,匪性难改,继续为害地方,海外华侨深恶痛绝。许卓然和秦望山赴南京控告,不得解决。后来十一军调驻福建,许卓然求助军长陈铭枢,方将新编军缴械,为福建民众除一隐患。同时,又收拾流氓匪徒组建的泉州市卫队,枪毙其中首恶14人。
  民国17年,方声涛出任福建省政府军事厅厅长,委任许卓然为参议,兼全省禁烟委员会常务委员,派充漳泉禁烟专员。许卓然雷厉风行,禁种罂粟,禁运鸦片,沉重打击贩毒的台湾浪人。
  民国18年春,许卓然与秦望山等人创办泉州黎明高中。6月,赴南京参加孙中山葬礼。
  民国19年2月,红军入闽后,福建军阀内部矛盾日趋白热化,许卓然赴漳州与张贞磋商组织民团自卫。5月24日,往同安县与教导团团长萧叔萱协商整顿教导团。25日返回厦门,在太史巷丰镒钱庄门口遇刺,身中5弹,抢救无效,于次日去世,享年46岁。
  万马来
  万马来,又名福来,字徵君,号廷璧。晋江县三十七都渡头铺浔尾乡(今城东浔美)人。万马来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少年时因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其读书,在万东来私塾只勉强念到12岁,便辍学做小买卖,维持一家生计。后离开泉州,到广州、上海、宁波等商埠做生意。光绪十九年(1893年)夏,在广州结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见如故,成为挚友。次年,东渡日本,在神户经营新瑞号商行,生意兴隆。光绪三十一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民国元年(1912年)中国国民党成立,马来为国民党神户支部委员。民国25年(1936年),马来回国,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常务顾问。他一心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投资创办电灯公司、五堡杉行、泉安汽车公司等实业,辟建浔仕(浔美至仕公岭)公路,创办浔美小学,植树造林(在浔美村海岸栽种榕树,至今尚存20余棵),改造乡里自然环境。民国32年(1943年)病逝,终年77岁。
  万善宗
  万善宗,晋江县三十七都渡头铺浔尾乡(今城东浔美)人,民国10年(1921年)生。父亲万守英,贫苦农民。万善宗13岁毕业于浔江小学后,往厦门一家洗相馆学艺。17岁时,由姑母带往菲律宾马尼拉市谋生。先在一家华侨锌器店当学徒,几年后在溪仔婆区一家料器店当店员。他日间做工,晚上到英语夜校学习,学得一口流利英语。菲律宾沦陷后,万善宗参加地下抗日斗争。1942年春,加入共产党,同年秋任店员党委会属下的溪仔婆区支部书记。万善宗领导溪仔婆区抗日反奸工作做得十分起色,带动全市华侨抗日斗争联成一片。
  1944年初,万善宗调任菲共店员党委会书记,主持地下店员抗日运动全面工作。当时,地下“店抗”工作主要是打击伪华侨协会,瓦解保甲制度。万善宗发动“店抗”向伪华侨协会各部和各区大、小头目分别送出劝告信、警告信;还到伪华侨协会保甲部向个别头目讲形势,说大义,指明出路,使多数伪职骨干表示愿意弃暗投明。同年10月,敌人对抗日团体进行大搜捕、大屠杀,“店抗”受到损失。是年底,华侨抗日反奸大同盟开始筹备迎接胜利各项工作,万善宗被调入总部,负责对外联络工作。
  1945年2月2日,万善宗奉命前往马尼拉市北郊联络美军先头部队,以便配合美军光复马尼拉市,不幸被躲在《华文报》社楼下的日本宪兵开枪打中腹部,周围群众立即把他送往仙洛加示医院急救,终因流血过多,于4日牺牲,时年25岁。今家乡浔美有“善宗园”祠。
  杨山光
  杨山光,名岳,字仲觐,晋江县三十九都棠阴铺石塘前(今属北峰石塘)人,清光绪十年(1884年)生。杨山光13岁应府县童子试,以默写忆经入学为秀才。父亡,到厦门建兴钱庄陈子挺家当家庭教师。不久,考上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毕业后,进日本明治大学专攻法律,加入兴中会,后转入同盟会。宣统年间(1909—1911年),回国到福州应考,被录取为选士(相当于贡生)。
  辛亥武昌起义,杨山光在厦门联络海内外同志策划光复事宜。当时泉州也在酝酿光复。杨山光便和同安庄育才带领灌口义勇队数十人,携带枪弹支援泉州。泉州光复后,义勇队协助治安,还拟改成北伐部队。杨山光倡议组织泉州参议会,处理善后大计。
  民国成立,杨山光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但他不满军阀盗窃革命果实,不愿同流合污,便乔装南下。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在广州召开临时国会。但到会议员未足法定人数。杨山光坚持依法以护法,不宜违法而行事。终以非常会议形式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和《戡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决定,选孙中山为大元帅,统率军队北伐。北伐胜利后,杨山光返回厦门,先在福建省立第十三中学任教,继而受聘福州法政专门学校为教务长。以后又在厦门设事务所组织律师公会,接受各行业聘任顾问,开展法律咨询工作。又筹办大同中学,被推为校董会主席,兼任教学工作。
  “七七”芦沟桥事变,杨山光在厦门开展抗敌后援活动。民国27年(1938年),杨山光返泉州,应昭昧国学专修学校聘请,开讲历史地理和文字学训诂课程。他学问渊博,如《说文解字》《尔雅》,他背诵如流,提要钩玄,深入浅出,逐字训解,让学生易于接受。全面抗战初期,昭昧国学改为完全中学,杨山光出任校长,数年后停办,他转到晦鸣中学和培英女子中学任教。太平洋战争爆发,泉州学校全部内迁。杨山光随校到安溪县和南安县,在集美高中、海疆专科学校任教。在此期间,重庆国民政府数次来函,要他到考试院任职,均遭其拒绝。
  杨山光一生耿介、严谨,病重时,谆嘱儿辈:“我以贫病,亦以贫死,你等当以贫自立。”民国36年,杨山光病逝,享年64岁。
  江加走
  江加走,字长清,泉州北郊晋江县三十九都泉山铺花园头乡(今清源环山花园头)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生。父亲江金榜是民间雕刻粉彩神像艺人。少时,江加走和其兄江凹读过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回家耕田,并随父学艺,专攻木偶头坯雕刻,其兄专事头坯粉彩。民国9年(1920年),其兄江凹病逝,江加走兼事木偶头粉彩。同年春末夏初,有木偶戏(布袋戏)班找江加走雕刻全套《封神演义》人物木偶头,其中多有奇形怪状者。江加走为此跑遍泉州各大小寺庙,揣摩古代名家雕刻的各类菩萨形象,还到乡下看二十四班头面谱。回来后,江加走细心琢磨,在传统技艺基础上采用夸张手法突出人物个性。他将沉溺酒色、荒淫无道的主角“纣王”头刻成肥额丰腮,眼睛左顾右盼,一副奸邪吓人模样,并依照闽南民间“眉中一撮毛,杀人不用刀”民谣,在“纣王”头的两眉之间画上一些疏疏的眉毛,刻画出暴君的凶恶形象。3个月后,《封神演义》全部木偶头像创作完成交付戏班,戏班演出因此轰动整个木偶界,江加走一时声名大振,名扬海内外。从此,周边地区包括泉州、漳州、厦门、台湾甚至南洋各地木偶戏中的提线、掌中木偶戏都来找他雕刻木偶头。
  江加走学艺刻苦,常到泉州涂门街周冕号向雕刻木偶的老艺师请教,或在戏班演出时到舞台前听取观众意见,加以改进技艺,由此技艺日精。他善于推陈出新,从父亲手中学到50多种木偶头像发展到280余种。他善于观察各类人物特征并加以形象概括和艺术创造。他雕刻的“家婆”头就是一副嘴尖舌利、能说会道的媒婆形象。
  全面抗日战争期间,侨汇中断,无人雇演木偶戏,木偶头像没有销路,江加走生活陷于困难。解放后,大众文艺的繁荣给年已八旬的老艺人带来新希望。1951年冬,泉州木偶实验剧团成立。次年春,江加走应邀为剧团全部旧木偶头粉彩。1953年夏,他又为新成立的泉州木偶艺术剧团创作《小二黑结婚》的全部木偶头。他把“三仙姑”塑造成嘴巴笑嘻嘻、眼里有邪气的徐娘半老,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1954年,江加走被聘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华东美术家协会候补理事,被选为福建省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委员、福建省第一届人大代表。同年10月因病去世,享年84岁。
  江加走一生创作塑造各类人物特征的木偶头285种,雕刻作品1万余件,被国际木偶界誉为“木偶大父”。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精印《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一书,向国内外发行。20世纪50年代起,“加走头”开始被世界各大博物馆视为珍宝收藏;1972年9月,周恩来总理将其一木偶作品作为国礼赠给“破冰之旅”访问中国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苏德安
  苏德安,女,晋江县三十九都驿路铺水漈乡(今东湖街道东湖社区)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生。父母信仰基督教,乡村医生。苏德安自小进教会学堂读书。民国元年(1912年),进泉州惠世女医馆学习。当时土法接生造成妇婴感染疾病,初生婴儿患破伤风、七日疯不治死亡是常有的事,毕业后,为实现医学救民的理想,为更多的新生儿家庭解除痛苦,便和在永春医院毕业的丈夫何大年在永春城南口开医馆。民国7年,迁到泉州中山路打锡巷口开药房兼开诊所。民国13年,诊所从打锡巷口迁入巷内,形成规模较大的永惠妇孺产科医院,丈夫何大年任院长,苏德安主持医院业务。院内设有简易病床60张,并附设小厨炉灶,为产妇提供方便。夫妻俩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勤谨护理产妇婴儿,指导孕妇保健及婴儿喂养,同时学习接生新技术。苏德安常以身作则,遇到新生儿重度窒息,她对新生儿口对口呼吸,结合心脏按摩,用温水包裹体表保温,使婴儿复生。后来她设计一种棉花垫保温盒,对早产婴儿进行特殊护理,提高成活率。
  苏德安夫妇救死扶伤的行为得到人们的一致赞扬,前清进士吴桂生、华侨吴家此、苏文焕等开明人士特地贷款资助他们买地新建病区楼房,增添病床,充实医疗设备,增加人员编制。医院业务日见繁荣,每月接生数达100~180人。
  苏德安对医术要求精益求精。当时尚无剖腹产技术,每逢接生遇到头盆不称、联锁双胎、巨大胎儿、畸胎、横位、胎盘早剥、胎盘稽留的难产妇,她总是凭着当时国内一流的技术施行产钳、倒转术、高位产钳以及穿颅术等。她在临床中传承中国中医药遗产,自制瓶装“安姑十三味”,适应产妇病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苏德安往马来亚探亲,途经香港,参加香港皇家医院产科技术操作考试,取得“A”字证件。抗日战争胜利后,苏德安返回泉州,扩展医院规模,增添设备,完善制度。门诊设妇产科、儿科、内科;住院部设产床81张,配有药房、化验、手术等科室。
  解放后,苏德安夫妇积极参加社会卫生防疫和抗灾救灾工作。1958年,永惠妇孺产科医院与泉州市门诊部、泉州市联合中医院合并成立泉州市人民医院。1965年,苏德安病逝,享年72岁。
  苏秋涛
  苏秋涛,原名福海,泉州东门外三十九都驿路铺水漈下乡(今东湖街道东湖社区)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生。民国10年(1921年),进泉州私立中学学习。民国14年,进武昌中华大学学习,毕业后应聘到印度尼西亚中华中学任校长。后转赴新加坡当报社记者,曾撰文抨击时弊,被迫回国,任泉州《民众报》编辑。
  民国18年,为筹办泉州平民中学,苏秋涛再次赴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募捐。在航途中,他抵制外国医生对华人的裸体检查,愤激演说,号召侨胞起来反抗外国人的欺辱。结果,船到岸停泊时,即被警察带走投入牢房。后经华侨交涉并与法庭斗争,获得保释,限制出境。民国19年,泉州平民中学成立,他首任校长。因反对军阀陈国辉,他受到威胁,辞去校长职务,改任董事长。民国23年7月,国民党当局借口取缔平民中学,苏秋涛多方争取复办。在秦望山大力支持下,终于在民国24年秋创办民生农校,苏秋涛首任校长。10年间,除增设农村教育科,还增设上杭、四都、小罗溪分校。开辟农事试验场,从外地引进各种作物、果树、花卉、家畜、家禽等良种,改进推广,为社会培养、输送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和乡村师资队伍。
  全面抗战期间,苏秋涛担任晋江县抗敌会常务委员兼生产委员会主任,亲临灾区赈灾慰问,深入农村发动群众生产自救、兴修水利、垦荒扩种。抗战胜利后,苏秋涛辞去农校校长职务,到台湾省训练团担任讲师,培训中小学校长。民国38年秋,由于他不满国民党的腐败,再回泉州,继续在民生农校、泉州第三中学执教。
  1950年,他被选为晋江县城关区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6年,被特邀参加政协泉州市委员会会议。1958年,他埋头撰写文史资料10多万字,刊在《泉州文史资料》上。另撰写《华侨史》《台湾革命史》约60万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1982年,苏秋涛得到落实政策,恢复名誉。1985年病逝,享年80岁。
  何瑶焜 何瑶煌
  何瑶焜,生于民国8年(1919年),晋江县法石乡(今东海法石美山)人。17岁与弟何瑶煌南渡新加坡谋生。何瑶焜先当学徒,20世纪40年代初,创办新加坡激成有限公司专营进出口贸易,20世纪50年代中期,事业有成,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改革开放初,何瑶焜曾邀请泉州市党政经贸代表团访新加坡,也曾率新加坡中华总会专程访问泉州与家乡各界谈商改革开放计划,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开拓国际劳务市场。1986年,为泉州贤銮福利基金会永远会长。1987年病逝,享年68岁。
  何瑶煌,何瑶焜之弟,生于民国12年(1923年)7月。何瑶煌7岁失去父亲,16岁辍学当学徒。后离乡背井南渡新加坡谋生,就业于其胞兄开设之碾米厂。几年后独立办厂,苦心经营,事业有成,矢志兴学。设立贤銮福利基金会,设立“贤銮奖”,奖优助学,扶贫助残。1988—2004年,贤銮福利基金会颁发贤銮奖16届,授奖4022人次,发放奖助金648.2万元人民币。为倡导和树立家乡良好社会风尚,特在美山村开展“孝子孝媳”评选和资助贫困老人活动。何瑶煌还是国立华侨大学董事、黎明大学常务董事及泉州师范学院名誉董事长。2004年因病去世,享年81岁。何瑶煌生前嘱咐家属要求基金会简办后事,并将所节约费用创办一所希望小学。2005年1月,理事会将所节省的70万元在鲤城区外来工子女占多数的新村小学创办何瑶煌希望小学。
  何瑶煌一生累计捐资逾千万元。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后于1985年、1990年、2000年3次授予其金质奖章、奖匾和荣誉证书。2004年5月和10月,福建省政府和泉州市政府先后给予其立碑表彰。
  杨朝坤
  杨朝坤,民国12年(1923年)生于晋江县北门外石塘前乡(今北峰街道群石社区)。15岁往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先当佣工,后从事小商贩。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西贡裕华行有限公司,其后事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分公司已遍及美国旧金山、菲律宾马尼拉、泰国曼谷和新加坡等地。
  杨朝坤热心华侨社会公益事业。20世纪50年代发起创办西贡堤岸福德学校,亲任董事长。将该校发展为越南最大的华文学校之一,学生最多时达8600多人,其中3000余名系免费入读的贫苦学生。所办夜校亦有学生3000余人。同时,他参与发起成立西贡闽江篮球队,由篮球队发展为青白体育会,出任会长。嗣后青白体育会又与西贡劲联篮球队联合,成立励志体育会,杨朝坤出任第二届会长。当励志体育会发展成拥有4支篮球队以及羽毛球队和太极(国术)、象棋、京剧、西乐、柔道、台球等组的大型体育会时,带头捐资倡建规模宏大的励志体育会会所,使该会发展成为越南最大的体育团体之一。该会会所成为越南南部举行各种体育和文娱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出任西堤中华理事总会理事、西贡福善医院理事长。1960年,华社公共(综合)、商业团体被封闭后,被推举为福善医院董事长。任内广结同乡,扩建院舍,使该院成为越南最具规模的慈善医院。他还任西贡中正医院第十二届董事长、杨氏宗亲会常务理事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宗亲和宗教社团要职,且建树颇多,遂成为南越华社领袖和福建帮领袖。20世纪60年代末期,杨朝坤又与李良臣(厦门人)、曾金东(龙海人)等人组织清源文化协会,主办清源高级职业学校。购买3.6万平方米土地,于1970年开始建筑校舍,计划招收万名学生。后因校舍被当局占用而停止。
  1974年,杨朝坤离开西贡迁居新加坡,改以新加坡裕华行(私人)有限公司为总行。此后,出任新加坡晋江会馆名誉委员和立达中学咨询委员会委员,对晋江会馆及社会公益屡有捐赠。1987年,杨朝坤病逝于美国旧金山,享年65岁。
  庄明理
  庄明理,曾用名汉光、哲铼,笔名庄稼,泉州东门外晋江县三十七都东湖铺东塘头乡(今东湖街道凤山社区)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农历二月生。庄明理先后在乡间私塾、小学和培元中学读书。17岁时父亲去世,曾到协和泰百货店当店员。民国15年(1926年)到槟城,次年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民礼市协助舅父经营义丰兴修车厂,从学徒升到经理。
  民国17年5月3日,中国发生“济南惨案”,庄明理任民礼华侨筹赈济南惨案救济会募捐委员和民礼青年抵制日货锄奸团副团长。次年3月,被印度尼西亚当局拘捕驱逐出境。
  庄明理回国后,先后在泉州民生铁工厂和以文印字馆工作,任晋江县总工会筹备会常务委员。民国19年3月,总工会被查封,庄明理再往槟城,被选为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闽侨救乡代表大会。同年参加孙中山创办的阅书报社,自己创办侨校、侨报,担任过晋江会馆副主席、金果工会主席、司机公会主席、中华总商会理事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任槟城华侨筹赈东北难民、伤兵委员会募捐委员。“一·二八”淞沪事变,他奔走募捐,支持英勇抗日的十九路军。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庄明理被选为槟城华侨筹赈执行委员会总务主任,并秘密组织槟城华侨抗敌锄奸团。翌年,改组为槟城华侨抗敌后援会。庄明理任槟城汽车司机公会主席时,组织500多名华侨机工(包括司机、修理工)回国支援抗战。1940年2月,他被英国殖民当局借故驱逐出境。庄明理回国时受陈嘉庚委托,视察滇缅公路并慰问华侨机工。尔后加入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慰问团,负责总团财政。慰问结束后,陪同陈嘉庚视察闽、赣、粤、桂、黔、滇等江南八省。同时,任南侨总会常驻滇缅公路代表。民国30年12月,庄明理到重庆,和在重庆的华侨合股开办中国电化厂,任常务董事。不久新加坡沦陷,当时从东南亚回到重庆的华侨很多,庄明理担任旅渝归侨青年联谊会主席,接待安排逃难归国华侨。
  民国35年初,庄明理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不久去香港,在《华商报》揭露蒋介石集团撕毁《双十协定》、阴谋发动内战的罪行。同年,他再度到马来亚,组建中国民主同盟槟城分部,担任副主任委员,并创办民主同盟槟城分部机关报《商业日报》,自任社长。民国37年(1948年)6月,英国殖民当局再次逮捕庄明理,释放后仍受监视。
  1949年6月,应中共中央邀请,庄明理随陈嘉庚一起回国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同年9月,在北京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参加开国大典。1955年,庄明理担任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广州、福州、上海、天津成立华侨投资公司。1956年,调任中国侨务委员会副主任,负责筹建在泉州的华侨大学和武汉、集美、广西的华侨补习学校。是年10月,全国归侨联合会成立,庄明理被选为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庄明理任政务院参事,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侨联)一至四届副主席,中国民盟四至六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一至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华侨大学副董事长,中国银行监事,香港集友银行常务董事,中国儿童与少年福利基金会副会长,宋庆龄基金会理事,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名誉会长等职。
  1991年5月,庄明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生前撰写《忆毛主席同陈嘉庚先生的交往》《南侨报国觅知音》《陈嘉庚回国慰劳前线》《陈嘉庚与南侨机工》《陈嘉庚的遗言》等回忆录。
  吕文俊
  吕文俊,字细超,民国7年(1918年)1月生,晋江县东洛乡仁风东禅村(今东湖仁风)人。吕文俊从小爱好文艺,每到一校,常利用课余组织排戏、演戏。青年时,吕文俊从省立晋江乡村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泉州、厦门等地担任过小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后又转入福州福建师范学校乡师科学习,民国26年毕业。民国32年,到江西中正大学深造。
  1950年8月,吕文俊担任晋江县宣传联合会(简称“宣联”)文工团编导,改编歌剧《柳树井》,并参与排练《花木兰》。1951年,宣联业余文工团更名为泉州市文工团,吕文俊导演移植《九件衣》剧目,连演经月,场场满座。为此,他被提为泉州市文工团副团长。继而参与公演《美帝暴行图》。1952年,泉州市文工团并入泉州大众剧社(今泉州高甲戏剧团),吕文俊担任编导,先后创作《郑成功》《刘胡兰》等剧本,移植《鸳鸯扇》等剧目。1953年,他和原泉州市文工团骨干一起调往福建省公路文工队,他担任艺术行政和编导。1960年,泉州木偶剧团奉命参加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吕文俊被调到木偶剧团参与准备工作,导演木偶戏新剧《孙悟空闹龙宫》《八女跨海》,加工张秀寅的《火云洞》,提高表演质量。此后创作木偶戏剧本《郑成功》《千桃岩》《东海哨兵》《巧袭郑家楼》《土地闹天宫》等。其中,《千桃岩》《东海哨兵》合场演出,仅1966年春节,就在泉州市内上演250场。他还改进木偶手臂关节结构,使木偶手臂动作更加灵活。吕文俊又根据老艺人张秀寅的口述,把传统“线规”整理成为书面资料,并经数年精心试验,又揉进新的线规内容。
  “文化大革命”期间,吕文俊被下放“五七”农场劳动。至1971年再调回高甲戏剧团,1978年恢复公职。1982年退休后,受聘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办公室主任,又任泉州方言研究会会长、中国南音学会秘书长、泉州少林寺复建委员会副主任、《泉州历史文化丛书》副主编等。
  吕文俊出生于南少林拳术世家,从小练武。他熟悉少林寺掌故,从1987年起发表《泉州少林寺遗址见闻》《泉州与嵩山少林寺的历史因缘》《天地会不是源于莆田》《泉州南少林研究》《五祖拳述略》等文章。
  吕文俊写得一手好字,留下不少墨迹,结构紧凑,笔力苍劲,达到人书俱老境界。
  吕文俊是泉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泉州市第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及政协鲤城区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94年5月,吕文俊因病去世,享年77岁。
  汤文通
  汤文通,字乐知,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生于缅甸仰光,祖籍泉州西门兜(今清源西门)人。父汤清润侨居仰光开米行。10岁时,文通因父病随同返乡。21岁时,文通赴菲律宾任教,后复回国。民国13年(1924年),考进北京农业大学,攻习农艺科,后转南京东南大学(即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旋升讲师,从事水稻遗传与生理的专题研究。民国24年(1936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农工大学深造,回国后任中央大学教授,先后任福建省政府农业技业专员兼省农民师资训练所所长、省立高级农业学校校长,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简任技正、英士大学农学院教授,福建私立协和大学教授、农艺系主任。民国35年(1946年)东渡台湾岛,出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艺系主任、所长,台湾大学农艺系教授。1973年退休。文通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农艺学》《农艺植物学》《作物栽培原理》《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其中,《作物育种之原理与实施》被列为世界作物育种学名著。1994年12月逝世,终年95岁。
  傅敏超
  傅敏超,1963年生,南安市丰州镇人,泉州市公安局丰泽分局东湖刑警中队原中队长,二级警司警衔。
  1995年9月,傅敏超从部队转业到城东派出所,被安排下片区当片警。由于城东派出所警力不足,傅敏超经常自告奋勇,参加所里的破案工作。对警察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加上勤学苦练,傅敏超很快就成为刑侦战线的行家里手。1996—1997年,他先后参加破获多起拐卖儿童案等重特大案件。在工作中,他凡事冲在前面,在抓捕公安部督捕的麻醉抢劫嫌疑人史某荣时,也是他第一个扑上去解救被抢婴儿,在围捕恶性抢劫团伙头目王某梦时也是他冲在最前面。
  1998年10月23日,傅敏超在带领战友执行缉捕歹徒的紧急任务时,与歹徒殊死搏斗。为抓捕歹徒,保护战友,被歹徒用匕首刺中心脏,但他仍紧紧扭住歹徒不放,与战友们一起将歹徒制服。后经医治无效殉职。
  傅敏超1996年获得鲤城公安分局加奖一次,1997年获得丰泽公安分局嘉奖一次。牺牲后,1999年1月,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称号;同年2月,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苏璧泓
  苏璧泓,生于民国15年(1926年)10月,晋江县东北乡瑞峰保水漈村(今东湖街道东湖社区)人。
  少年时,苏璧泓曾在晋江中学读书。1952年9月,苏璧泓参加工作,为中央卫生部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医师。同年11月,任北京隆福医院医师。1959年3月,任北京怀柔医院主治医师。同年5月,任北京宣武医院主治医师。1960年后,历任福建省立医院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福建省医科大学教授等职。1980年7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1984年6月,任福建省肿瘤医院第一任院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苏璧泓是福建省肿瘤医疗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福建省肿瘤医院院长、福建抗癌协会理事长、省肿瘤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肿瘤杂志》第三届编委、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第三届常务理事。苏璧泓是政协福建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人大常委会第八届常委。
  2001年10月,苏璧泓因病逝世,享年75岁。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大道
相关人物
沙谒储
相关人物
我高仕
相关人物
蔡如金
相关人物
万巧娘
相关人物
吴朝章
相关人物
蒲寿庚
相关人物
陈节
相关人物
庄天夔
相关人物
李廷槟
相关人物
庄志传
相关人物
魏元翼
相关人物
曾化龙
相关人物
庄钦邻
相关人物
魏士曾
相关人物
万正色
相关人物
林简士
相关人物
陈桂洲
相关人物
黄士锦
相关人物
万际障
相关人物
万承箕
相关人物
苏明登
相关人物
杨必昌
相关人物
陈庆镛
相关人物
黄宗汉
相关人物
黄贻楫
相关人物
魏文豹
相关人物
汤文河
相关人物
许卓然
相关人物
万马来
相关人物
万善宗
相关人物
杨山光
相关人物
江加走
相关人物
苏德安
相关人物
苏秋涛
相关人物
何瑶焜
相关人物
何瑶煌
相关人物
杨朝坤
相关人物
庄明理
相关人物
吕文俊
相关人物
汤文通
相关人物
傅敏超
相关人物
苏璧泓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