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寺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672
颗粒名称: 二、寺庙
分类号: B947.57
页数: 6
页码: 856-86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泉州少林寺、佛迹寺、南台岩和七里庵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相关的宗教活动和寺庙建筑。
关键词: 佛教 寺庙 丰泽区

内容

(一)泉州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寺,俗称南少林,位于东湖街道凤山社区清源山东麓。唐乾符年间(874—879年)郡人郭皎、卓怿建,僧齐固居之(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广明元年(880年),赐名镇国东禅寺。兴盛于两宋,寺宇规模宏大,包括大殿、廊庑、府库、僧舍等,还有法、僧、十三、罗汉、玄女5个堂。南宋末被毁。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规模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清初,清廷镇压反清复明势力,该寺株连被焚。1986年,福建省体育运动委员会授予“东禅少林寺”匾额一方。1992年,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及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支持下,成立少林寺重建委员会,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遗址(凤山)重建少林寺,并按原有13进规模设计重建,包括主庙与报恩堂。主庙为三开间两进带双边护厝,面阔24米,进深19米。报恩堂为现代多层楼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其题“东禅少林寺”匾额。
  2004年,中国香港作家金庸泉州之旅,为少林寺题下“少林武功,源远流长,传来南方,光大发扬”16个字,随后的金庸新版武侠小说里的南少林皆改为泉州南少林。2006年11月26日,泉州少林寺举行首任方丈升座仪式。释常定为泉州南少林寺方丈,他也是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泉州少林寺武僧团团长。2007年,寺内尚有部分保存完整的唐代柱础、墙体,以及至今能打出清水的少林古井。寺的周围(今东湖新村)散存古代大石槽、练武的石板凳、金刚池、刣狗池等。
  少林寺《门风堂规》
  南拳北腿少林棍,卫国保寺健自身;
  崇禅尚武少林人,爱国护教少林魂;
  不争和合少林心,止恶扬善少林根;
  以德服人消贪瞋,后发制人少林门。
  孝顺师僧父母亲,守法持戒遵祖训;
  农禅立寺为根本,医禅济世救穷困;
  慈悲为怀尽施舍,放下名利不是贫;
  武医为媒弘佛法,少林弟子正精神。
  少林寺《少林禅修歌》
  少林禅院复古风,枯树新芽迎春生;
  直指人心观本性,见性成佛定禅宗;
  禅文禅武禅医生,禅茶禅食禅农耕;
  禅语禅诗禅公案,禅书禅画禅乐鸣;
  禅慈禅孝禅法通,禅堂禅师禅宝经;
  皈依三宝佛法僧,皈依自性觉正净;
  清规戒律谨守持,依教奉行渡众生;
  自力更生勤劳动,依法依己证修行:
  行住坐卧戒定慧,消灭妄念是大乘;
  少林弟子要牢记,爱国护教佛法兴。少林正宗《七十二艺》:
  1.铁臂功;2.排打功;3.铁扫帚功;4.足射功;5.腿踢功;6.铜砂掌;7.蛇行术(蜈蚣跳);8.提千斤;9.罗汉功;10.铁头功;11.四段功;12.铁布衫功;13.双锁功;14.上罐功;15.石锁功;16.铁珠袋;17.千斤闸;18.鞭劲法;19.分水功;20.玉带功;21.鹰翼功;22.跳跃法;23.霸王肘;24.一指金刚法;25.拔钉功;26.一指禅功;27.石桩功;28.金钟罩;29.铁牛功;30.旋风掌;31.卧虎功;32.拔山功;33.合盘掌;34.推山掌;35.踢桩功;36.鹰爪功;37.斩魔剑;38.玄空拳;39.金砂掌;40.铁砂掌;41.飞行功;42.枪刀不入法;43.五毒追砂掌;44.飞檐走壁法;45.一线穿;46.穿纵术;47.金铲指;48.揭谛功;49.梅花桩;50.捻花功;51.螳螂爪;52.跑板功;53.闪战法;54.金刀换掌功;55.轻身术;56.铁膝功;57.陆地飞行术;58.穿窗功;59.泅水术;60.点石功;61.琵琶功;62.柔骨功;63.壁虎游墙术;64.门裆功;65.翻腾术;66.布袋功;67.蛤蟆功;68.千层纸功;69.弹子拳;70.锁指功;71.追风掌功;72.软玄功。
  (二)佛迹寺
  佛迹寺位于北峰街道招贤与招丰社区榜眼山交界佛迹山。唐光启二年(886年)建,以寺中有巨人迹得名,《闽书·卷六》载:“佛迹山,唐光启中夜现光,延彬使视之,见石山有巨人迹,因以名山。”寺占地二三十亩,后因火患毁之。明洪武年间僧侣初重建,明永乐间僧法界曾修。巨人迹是一块天然石头,侧面有一处五趾印迹分明、脚后跟深浅得当、宛如巨人之足迹。该足迹长48厘米,前端宽处30厘米,大拇指宽5厘米,小拇指宽约2.5厘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有石柱、旗杆石、砖、碗、地下排水道等遗存物。2005年,招丰社区石坑村民在村边建一座小寺,名曰“佛迹寺”。
  (三)南台岩
  南台岩位于清源右峰之巅西岩南侧下方,崖旁削平如楼台,因名。唐时,蔡如金祷雨于此;著名诗人韩偓登游此地时写下《登南台岩》七律诗一首。明、清时,留下众多文士官宦的摩崖题刻。自唐以来,儒、道、释三教和睦相处,寺庙一字排列。由于地方狭窄,1998年重建,原地辟为观景台,另择岩左宽旷处建三清殿、南台寺、文昌阁。南台岩如空中楼阁,“南台夕照”为泉州胜景。今南台寺住持释常新法师。
  (四)七里庵
  七里庵,又名德济庵,因在有名的风水宝地“鲫鲤动棺”附近,俗称鲫鲤庵,也因旁边有七里亭,故又名七里庵(庵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它位于泉州东门外古福泉大路边的七里亭旁(烟墩山中),坐西朝东,始建于唐代,后来其旁又建有古塔、七里亭等(原旧的古塔、古亭今已废),七里亭则建于宋,为士大夫东行饯行之所,在古代通往省城、京城的大道旁边,离泉州府城七里多,是达官贵族,文人墨客时常登临舒怀之所,当时有“日来山寺千人拜,夜看泉城万盏灯”之誉。北宋宰相韩琦之母出家该庵,后母子相认于此,传为佳话。该遗址于2001年6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在古庵址重修庙宇。现存七里庵建筑面阔三开间13米,进深11米,为硬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前有边长5米的方形拜亭与庙相连。殿内供奉带五方佛帽的观世音菩萨,外形似女性形像。
  (五)福清寺
  福清寺位于北峰街道招丰社区。五代时期(907—960年),高丽僧人玄讷禅师在翠屏山麓弘扬佛法,泉州刺史王延彬为之建寺,规模宏大(其放生池即今坑美的放生潭)。后毁于战乱。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建,后又废。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御史陈庆镛重建三进主殿及厢廊。
  民国时期,寺院一度荒废将倾。民国34年(1945年),寺住持菜姑傅福定募款重修佛殿。1988年,新加坡常凯法师赞助重建第三进,并于其上建楼房。
  现存建筑风格为清代形制,坐南朝北,三进,由山门、两厢、拜厅、大殿和后殿组成,寺前有石埕和砖石围墙,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屋顶燕尾脊。
  1991年,在该寺右边建常凯长老纪念塔。塔身嵌有镌刻常凯长老生平事迹石刻。1992年,福清寺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有比丘尼2人、菜姑3人。
  (六)青莲寺
  青莲寺,位于丰泽区浔美社区安吉路中段(与城东街道海堤防汛路交叉处),依山临海,周边11棵参天古榕环抱,自然风光独特。
  青莲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初名观音寺。旧时海滨有近200平方米的放生池,池中有永不淹没的莲花石,寺旁山坡上有“佛法僧”古塔一座,寺中有楹联:“浔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寺两旁各有宽敞的石阶,与普济桥渡宝塔亭路紧密相连,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见证之一。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改名为普济观音禅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万际璋(提督万正色次子)重修普济桥渡时更名为美山青莲寺并沿用至今。青莲寺占地1公顷。20世纪50年代,元泡姑(旅港)协同浔美乡贤曾素姑捐资扩建僧舍、护厝,修筑界墙,添置寺内佛像、三世尊佛、钟鼓及生活设施。20世纪80年代后,香客络绎不绝。20世纪90年代末后,青莲寺先后新建大悲殿、如愿阁、山门、挡土墙、界墙、停车场等,完善僧舍、客堂、五观堂等生活配套设施,青莲寺初具规模。2004年,马来西亚大普佛堂住持释净毅法师发起恢复古道场建设(后由林阿兰姑主持),新建山门、挡土墙、界墙、停车场,修缮僧舍、客堂、五观堂、慈恩堂、藏经阁、大雄宝殿等。2007年,青莲寺扩建工程列入泉州市青莲寺公园规划,规划占地4公顷。
  (七)海印寺
  海印寺位于丰泽区东南法石宝觉山上,北宋开山宝觉禅师创建。海印寺历经沧桑,迄今有千年历史。原有海印室,南宋朱熹题额“天风海涛”楼,后废,匾额尚嵌寺壁。后称海印寺,主祀三世尊。
  明崇祯年间,旅菲侨胞捐资修葺扩建。
  清宣统二年(1910年),寺住持僧因建坛求雨不得而筑柴为塔自焚,里人感其德,以其骨灰塑像奉祀寺中,称之为“醒世佛”。清代还修有山门、大殿、朱文公祠、宝觉书院、大悲阁。
  民国初年,泉州人到广州经商,引来介净法师再次扩建寺庙,重兴海印寺。“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荒废。20世纪80年代,旅菲侨胞及菲律宾众寺院捐资重建古刹,修复大悲阁及东西两侧双层的客厅、僧舍和回廊(左边宝觉院为朱熹讲学之所)。
  海印寺是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佛教信仰传播地之一,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寺院主持不少出于该寺门下,常年有宗教交流活动。1992年,泉州市人民政府将海印寺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坐南朝北,背山面海,中轴线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拜亭、大悲阁,两侧有僧房和斋房等,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各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屋顶燕尾脊。
  (八)云谷寺
  云谷寺位于云谷(大坪)山顶。占地1.33公顷,寺内建有大殿、舍利塔、讲堂、僧寮等。云谷寺因山得名,曾名云谷禅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始建于唐末,经宋、明、清代修建。
  云谷山佛教摩崖群雕位于古寺山门处,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云谷祖师塔墓位于桃花山。云谷寺遗存硕大岩石上雕镌“云谷”字,上款“时正统癸亥”,下款“无际应劭立”。乃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泉州僧人应劭所雕。寺旁原有“名崇月旦”等多处古代摩崖石刻,已破坏殆尽。
  云谷寺初名保安庙,唐末泉州刺史王潮为祭祀前锋将刘行全而建。北宋宣和间(1119—1125年),郡守陆藻修。南宋建炎间(1127—1130年),监察御史林之平奏易“忠显庙”额,后更名为忠显庙,刘行全为忠显王;后封灵佑侯。《八闽通志》记载:“忠显庙在三十七都。按旧《志》,唐光启间(885—888年),光州刘行全为王绪前锋将,绪忌杀之。后王潮刺泉,闻其忠烈,立庙祀焉。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云谷山,亦名太平山,在灵山左。有塔院,名云谷室,宋季建。”宋末元初,云谷寺改名云麓禅寺。《云麓三翁宫记》记载:“宋帝端宗遭元兵之难南迁,欲作都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闭城不纳,帝乃趣驾,由通淮门外取道直之东南,有层云迭起,自山之麓前来拥盖帝驾,帝因望云气而信宿于斯焉,遂敕赐山名曰‘云麓’。虽得之故老传闻,而妙云亭、停车桥古迹,实有可考据者。”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参政李日烨不忍此古胜迹破损,曾有重新修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吴君洛又捐金重修云麓禅寺,乾隆曾式冕《云麓三翁宫记》对此两朝重修之事略有记载:“今匾为‘云麓禅寺’,内以敬奉世尊佛,外以宗祀灵佑侯为刘公行全者,亦详载志书中。则云麓寺亦一忠显庙,均非漫然也。
  考《晋江县志》与何乔远《闽书)记:“明代理学家蔡清,有宅在泉州西街孝感巷内,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中解元前,曾在云谷寺读书。”蔡清去京赶考前曾祈求佛菩萨,如高中即发愿在寺内建一座塔供养三宝。蔡清塔遗址位于云谷寺大门左前方,仅存两块塔石。云谷寺内舍利塔即为原蔡清塔直线平移而建。寺内有一“仙脚”遗迹,据传为一仙人成道时留下足印。
  2006年,僧人释延忍带领十方善信共同在旧址上重建道场、大雄宝殿、舍利塔、僧众寮房等。
  (九)五里亭观音庙
  五里亭观音庙位于华大街道法花美社区,五里亭旁。据传,五里亭观音庙建于宋元间。明初,闽南著名慈善家李五因犯官司被押解上京。当路过五里亭观音庙时,李五祈求观世音保佑让自己冤案昭雪、平安回家,并许愿重修观音庙。李五后来果真出资重修五里亭观音庙。现存建筑为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属清代形制,近年重修。其平面为长方形,面阔三开间,进深两丈四(6.8米×7米)。
  (十)前因寺
  位于东海街道东梅社区观音山,始建于明季,占地500平方米,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后,陆续重修,至2007年,有简易的大殿、斋房、僧房。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南台岩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泉州少林寺
相关作品
佛迹寺
相关作品
七里庵
相关作品
福清寺
相关作品
青莲寺
相关作品
海印寺
相关作品
云谷寺
相关作品
五里亭观音庙
相关作品
前因寺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