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婚嫁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6666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婚嫁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4
页码: 849-852
摘要: 本节是关于旧时婚嫁习俗的介绍。文章描述了旧时泉州地区婚嫁的习俗,包括媒人说合、父母确定婚姻、订盟、纳彩、迎嫁妆、婚娶、喜筵等环节。
关键词: 婚嫁习俗 民俗 丰泽区

内容

旧时婚嫁,均须媒人说合、父母确定。包办、买卖、强迫婚姻盛行,重婚纳妾、童养媳、等郎妹等恶习普遍存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人民政府大力宣传、贯彻婚姻法,城乡广大青年觉悟逐步提高,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婚事节约简办成为新风尚。“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青年实行“革命化”婚礼,不送礼、不请席、不请婚假,由单位领导主持婚礼,宣读毛主席语录或革命誓词,散发糖果即告礼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聘金、嫁妆都逐渐丰厚,婚礼也日渐讲究。婚礼大都在酒店举行,且全程录像、摄影。随之而来的攀比炫富、铺张浪费之风渐起。人们婚姻观念更新,男到女家时有所见;或男女双方结婚时另组家庭,既不称出嫁也不言入赘,所生子女既有从男方姓的也有从女方姓的。
  一、议婚
  封建社会婚姻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儿女年纪冠笄(成年),即有媒人上门撮合。一般男方父母托媒人或亲朋好友向女方父母提亲。若双方认可,女方父母即将女儿“生辰八字”用红纸楷书并由媒人送到男家合婚。男方则将其压在家中灶君公香炉下卜吉,3日内家中未打破碗碟杯盏或家人无头烧耳热不吉之事,称为“三日圆”,视女方“八字头清秀”,对象合宜。否则退回“生辰八字”,以示合婚议订不成。“三日圆”后,互查家风人品。经双方认可,男家择定吉日往女家相亲,实察女子体格、音容。一切合意即婚议告成,进而商定吉日,举行“订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自由恋爱、自择对象者日益增多。今绝大部分为自择对象,经亲友、同事撮合在第三方家里或餐馆相亲者也大有人在。
  二、订盟
  订盟即订婚,俗称“戴手指”。订盟之日,男家备金戒指两枚、巨额彩礼及红绸、金花、喜糖、礼饼、果品等礼品到女家,为女子戴上订婚戒指。礼毕回归,女家备糖饼等各色礼品和鲜芋苗、生姜、双连巾等吉祥物回赠。从此,双方家长均把对方当作自己家中的成员——未婚婿(未婚儿媳),并开始操办结婚事宜。旧时,订盟后逢年过节,男方都要提鸡鸭等到女方家,名曰“送年”“送节”,今订婚后,时兴拍婚纱照。
   三、纳彩
  订盟之后,男家择吉日具柬帖和手圈、彩仪、鲜花、坛酒、喜包、糖果等礼品送女家,俗称“戴圈”;婚期将届,复具柬贴和彩花、圆饼、绸缎、聘金送女家,俗称“送花”;婚前第三第五或第七天送盘担,男方具婚书、吉课(迎娶吉日和冠笄时刻)、凤冠、霞披、裙袄、全猪、全羊以及鱼、鸡、蛙、蟳、猪筋、猪蹄、猪肚、糖、茶叶、槟榔、礼香、红烛等12盘礼品送往女家,俗称“轿前盘”。旧时送盘担时双方常因礼品礼金数目发生争吵、互不让对方占便宜,俗称“吵盘”。据说经过“吵盘”的婚姻才显吉祥。此三次礼仪,俗称“行大礼”,只有缙绅巨富之家效行。而一般平民把“送花”并入“轿前盘”或三次并为一次举行,称“花叠盘”。女家应备连冠履巾带、通枣、蛋糕、喜糖、芋苗、生姜、韭菜等回礼。
  四、迎嫁妆
  婚前一二天,女家以“红甲吹”喜乐队前导,将嫁妆送往男家。男家在大门内置火炉,嫁妆逐一从炉火上抬过,女方执事呈上柬帖和嫁妆清单,送嫁娘将箱箧钥匙交与男家主妇。事毕,亲友邻居即入新房参观嫁妆。旧时新娘嫁妆有红肚裙,内置泥孩儿(男女成对)、五谷种子,寓意生男育女,繁衍后代。事前,女家要征询男家诸眷属鞋码,逐一准备新鞋,随嫁妆送达男家。20世纪50年代,嫁妆以羊毛衣、金发扣、水鞋球鞋等为时尚;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嫁妆有座钟、手表、自来水笔等,而以《毛泽东选集》作嫁妆为时尚。上海牌(后期为钟山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红灯牌收音机并称三大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嫁妆以单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嫁妆以电视(后期为彩电)、洗衣机、冰箱(沙发或音响,后期为摩托车)为主,2000年以后嫁妆三大件为电脑、空调机和小车,而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音响、液气灶、摩托车、珠宝金饰、家具陈设等多为必具嫁妆。
  五、婚娶
  出嫁迎娶,即结婚。结婚当日早晨,新郎、新娘分别举行冠礼、笄礼,俗称“上头”,男家按择定时刻派花轿、乐队到女家迎亲。新娘跪拜祖先、父母,与家人道别,头蒙乌巾哭泣上轿,丢下折扇,女家人急忙拾起,紧闭大门。迎亲队伍以红彩旗、红甲吹乐队前导,一路吹吹打打。花轿抵达男家,鼓乐、鞭炮齐鸣。新郎倒步踢轿门后,由一位“福禄双全”妇女牵引新娘出轿。送嫁娘(伴娘)手捧米筛为新娘遮面,在喜乐声中引新娘跨过火炉,进入洞房。新郎、新娘并坐床沿,交杯对饮糖茶后,便双双上厅堂拜天地、离堂。回房,由牵新人请出轿者作陪,送嫁娘斟酒,新婚夫妇合卺交杯,俗称“食房内桌”。今结婚仪式有所缩减,新娘穿婚纱以轿车迎娶。
  六、喜筵
  婚日或次日举办婚宴招待亲友。结婚宴席菜肴多者二三十道,少则十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喜宴俭约。20世纪80年代,婚事“讲排场,比阔气”之风又起,所选酒家追求高档豪华,大请宾客,酒席多达数十席甚至100多席。喜筵初开,放鞭炮,奏喜乐。酒方初巡,新婚夫妇临席敬酒致礼。
  七、闹洞房
  散席后,部分宾客入新房看新娘,接受新娘敬茶。入夜,亲友三五成群前往闹洞房,深夜兴尽方散。
  今闹洞房之俗渐消失,代之以新婚舞会。
  八、庙见
  庙见,泉俗称“相见”,即新娘与婆家诸至亲见面。在结婚当日,由送嫁娘引带,新郎陪同新娘上厅堂叩拜祖先,再自上而下依次与公婆、夫家诸亲属相见。今于结婚敬茶、送“头尾”、送红包,从至亲到旁亲逐一相见。
  九、下厨房
  旧时新婚第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送嫁娘引带到厨房,做拉灶腔、摸箸笼、摸笊篱、淘米喂鸡、搅泔水呼猪等象征性操作,俗称“落灶骹”。今无此俗。
  十、上厅宴
  上厅宴俗称“上厅桌”,旧时新婚第三天中午,今在结婚当日,为新娘上厅堂特设喜宴,由男家女眷及女外戚作陪。上四道菜后,新娘依例离席回房,其席位由婆婆接坐,名曰“妇姑挡位”。今无此俗。
  十、换花
  新婚第三天,女家遣新娘幼弟或侄辈两人具帖随带鲜花、礼品,合乘一轿到男家拜喜,拜见亲家公、亲家母及姐(姑)夫、姐(姑母)。回时姻翁母和新婚夫妇赠给衣彩红包,名曰“压花篮”。
  十一、回亲
  回亲又称会亲,旧时新婚第五天,今在结婚第二天举行,俗叫“头倒客、回亲”。新娘坐红呢大轿回娘家,以红彩旗、喜乐前导,备礼品随行。入门向娘家长辈行礼请安,娘家设午宴款待。今会亲以轿车或步行为之。
  十二、请子婿
  回(会)亲同日傍晚,新婿随带礼品,以彩旗、喜乐送至岳家,上厅堂向岳家祖先上香、酹酒、叩拜,并与女方亲友相见。礼毕,开设晚宴款待,请当地较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物作陪。散席后,新婚夫妻随带引路鸡(雌雄一对)和长尾蔗(成双)回家,寓“双双对对、有头有尾、白头偕老”之意。夫妻在黄昏回家,俗语云:“入门乌,才会生乾埔(男孩)。”回家后,把引路鸡放在床底下,若公鸡先出来即代表新娘会生男孩,若母鸡先跑出来即代表新娘会生女孩。
  十二、送节
  出嫁女儿每年五月节前和除夕前几天备好猪脚和面线送到娘家。其中,出嫁后首次送节,礼品要格外讲究。一般有猪脚、面线、香菇、木耳、虾仁等。娘家则以一套新衣服、四色糖果回馈女儿。女儿送节,父母煮点心、备正餐,虚寒问暖,热情接待。
  十三、就孝娶
  结婚对象任何一方若有家人去世,如需尽快结婚须在去世者去世49日后、百日内完婚,否则须等3年(头尾3年实则2年)礼尽方可完婚。
  十四、蟳埔婚嫁习俗
  蟳埔人结婚礼仪隆重而繁多。结婚前要由男方送“盘担”到女方家,“盘担”有“三日盘”“五日盘”和“七日盘”3种。结婚当日,新娘要“挽面”(拔脸毛),男女举行“上头”(成年礼)仪式。新郎家要“送花”给邻居、亲戚朋友。女方家送“猪脚”(红烧)给男方家,所谓“焗家焗干”。新娘要天黑到新郎家,到家时要关灯,即所谓“入门乌,生搭埔(男孩)”。结婚时相见礼仪多,如“拜公婆”“拜神明”,与“亲堂”相见,媒人一边念四句,新郎新娘一边行礼,诸如“入门乌生搭埔”“新人跨入厝,造大船起大厝”“加壁对加壁,钱银剩半壁”“好花是绸春,好翁(夫)是郎君”,等等。蟳埔新娘结婚当天半夜不和任何人相辞,溜回娘家。第二天回娘家叫“歪尾”,娘家要备办有头有尾的甘蔗和有枝有叶的芋头让新娘带回婆家,预示新娘新郎有头有尾白发偕老。娘家送“猪肚”给新娘吃,所谓“换肠换肚,安家落户。”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