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商业行业与楼宇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87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商业行业与楼宇经济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6
页码: 361-3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丰泽区商业行业与楼宇经济的情况。其中包括百货、纺织服装、副食品、五金交电、车辆、药品医疗器械等。
关键词: 丰泽区 商业行业 楼宇经济

内容

第一节 百货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境内各公社供销社代销的时钟、手表、缝纫机、火柴、肥皂、毛巾、棉絮凭票供应,侨汇凭侨汇工业品票供应。1964—1965年,逐步取消票证。改革开放后,个体百货店、杂货店迅速发展,形成国营、集体、民营、个体经济多渠道流通的购销体制。
  1997年后,辖区国有集体百货企业归属鲤城区管理,其余百货日用市场基本上被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占领。城乡各大小商店经营者改变过去单一向国营商业各专业公司批进商品再行调拨给各经营门点和代销店的做法,采取向中间商进货与厂家进货相结合的直购直销经营形式,各经营者采购渠道遍及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年,全区日用品批发零售总额1376万元,其中,批发98万元,零售1278万元。除个体户外,辖区有百货零售业企业8家,经营网点690个,从业人员1597人。1997年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妆品、灯具、摩托车、电视机、液化气燃具炉具等成为热门货,而自行车、抽油烟机等零售额减幅较大。彩色液晶大屏幕电视取代黑白、旧式彩电,销量猛增。空调从政府机关办公室进入私人住宅,辖区出现购买空调热、城乡迅速普及空调、电冰箱和洗衣机。
  2004年,全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综合百货零售企业5家,全年零售及批发总额42588亿元(其中零售额42326万元,占99.38%),利润110万元。其中,百货商店2家,超市1家。
  2007年,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综合百货类零售企业14家,除1家出现亏损外,其余均为盈利,全年零售及批发总额10.72亿元,利润3899万元。其中综合零售业9家,经营网点23个,全年零售及批发总额83155万元,利润2482万元,营业面积78504平方米,从业人员1512人;百货零售企业4家,经营网点5个,全年零售总额21417万元,利润1239万元,营业面积39430平方米,从业人员355人;超市1家,经营网点5个,全年零售总额2488万元,利润178万元,营业面积2900平方米,从业人员60人。
  第二节 纺织服装
  1954年9月,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境内纺织品主要由供销社经营。1960年,棉毛衫裤、卫生衣裤、汗衫背心、袜子、毛巾等针纺织品也计收布票出售。1965年后,针纺织品取消计收布票出售政策。
  20世纪70年代,化纤布“的确良”投放市场,初期按计划供应,后逐步放开。由于“的确良”布挺括不皱、结实耐用且颜色亮丽,在当时清一色穿着暗灰色棉衣里,显得洋气、时尚。因此即使价格贵于棉布,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1985年,棉布取消凭票供应。此后,纺织服装市场放开,允许多种经济成分经营,集体、个体商户参与经营,成衣进入商店专柜。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境内国有集体商业布纺、针织品购销量持续下降,但个体私营商店的发展,全区销售量持续增长。
  1997年建区时,全区纺织服装鞋帽类企业批发零售销售总额216万元。其中,批发48万元,零售168万元。辖区有纺织服装鞋帽类零售经营网点608个,从业人员1201人。
  2004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批发企业全年批发纺织服装鞋帽53539万元。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零售企业全年销售纺织服装鞋帽利润285万元。此后,辖区一些实力较强的纺织服装工业企业如泉州维林森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泉州市丰泽区宝德集团有限公司、泉州格林服装有限公司、泉州虎都商贸有限公司等,也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开设销售网点,参与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007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鞋帽批发企业2家,全年批发40694万元(其中出口18086万元,占44.45%),利润266万元,从业人员67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鞋帽零售企业1家,全年零售总额507万元,利润10万元,营业面积2000平方米,从业人员15人。
  第三节 副食品
  一、肉禽蛋
  1956年,猪牛肉实行收购、存储、屠宰、销售“一条鞭”经营,在泉州市郊区按地域设立购销组。之后,泉州市食品公司在郊区先后设有北峰、东海、城东等食品购销站。1959年下半年,由于商品短缺,肉、禽、蛋和糖、烟、酒以及主要工业品开始凭票供应。其中,猪牛肉凭票供应,居民户每人每月0.5千克,节日另行供应,华侨每100元侨汇证供应1千克。
  1960年,开放自由市场,鼓励农民从事农副产业生产,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逐步恢复正常。1961年1月,禽蛋纳入派购,与猪肉一起实行派购加奖售。1963年,开展议购议销,完成派购后的猪禽蛋由国家议价(高于派购价格)收购并议价供应。1964年后,逐步取消票证。1965年,改革食品购销体制,不再强调生猪派购,平价收购的给予奖售,议价收购的付给现金,取消议价销售。“文化大革命”期间,商品供应紧张,居民食品等日用品大都凭票供应。
  1972年,撤销北峰、东海、城东等食品购销站。1973—1975年,泉州市食品公司派干部下农村扶持猪禽蛋生产,在各生产大队聘任协购员。1978年,生猪收购改为派购与换购结合。
  1985年,境内(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个公社、农场)肉类总产量1521.5吨,其中猪肉1504.8吨,占98.9%;奶类产量74.6吨,其中,城东69.3吨,占92.9%。是年始,取消生猪派购,同时取消猪肉凭票供应,肉禽蛋市场逐步放开,全面实行议购议销。食品市场开放后,国营、集体、个体食品商贩不受行政区域限制,自由运销,外地生猪大批进入境内,销量增多,城乡市场活跃。
  1990年,境内肉类总产量2627.6吨,其中猪肉1816.6吨,占69.14%;奶类产量136.8吨。1993年,境内的东湖、丰泽、泉秀、城东(含华大)、东海、北峰、清源7个乡(镇、街道、农场)肉类总产量771吨,其中城东(含华大)308吨,占39.95%;奶类产量265吨,其中,东海113吨,占42.64%。20世纪90年代中期,鲤城区对生猪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统一完税、控制批发、分散经营”的管理。境内生猪禽蛋购销被纳入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投入此项工程建设。1997年,丰泽区副食品销售总额4138万元。
  2007年,全区限额以上食品副食品批发和零售业购进总额775.76亿元,销售54.31亿元。
  二、糖烟酒等食杂品
  1952年8月,烟酒实行专卖。1954年,食糖实行计划收购、调拨和供应。1956年,烟、酒实行统一收购、调拨、批发,糖果、饼干、豆油、酱醋由国有企业组织生产并供应市场。1959年下半年,境内糖、烟、酒开始凭票供应。
  1963—1965年,社会经济逐步好转,糕饼、普通白酒、丙级香烟逐步取消票证。但境内糖烟酒食杂品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由泉州糖业烟酒公司、烟草公司等企业负责,供销社只负责糖果、酒等较小门类的经营。
  20世纪70年代初,乙级香烟敞开供应。1977年,泉州市供销社(今丰泽区供销社)果品食杂公司成立,主营商品中有酒、糖等(后因经营失误至1992年破产)。1979年起,市场开放,香烟、食糖供应票证相继取消,个体食杂商店迅速发展,且有的工厂设经营部、门市部,直接向集体、个体商贩批发销售。受其冲击,国营商业、供销社食糖、卷烟的经营量大幅度下降。
  20世纪90年代,供销联社下属各基层供销社的经营门市开始参与糖烟酒食杂品的经营,零星代理糖烟酒等商品,但种类和总量不大。1997年,全区食品饮料烟酒类企业批发零售销售总额4138万元。其中,批发3229万元,零售909万元。辖区有食品饮料烟酒类批发企业4家,从业人员83人;零售企业7家,经营网点775个,从业人员1643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代经济迅猛发展以及大量的民营商店、大型商业超市崛起,供销社的食糖、卷烟的经营量大幅度下降。
  2004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食品烟酒饮料批发企业2家,经营网点47个,全年批发6423万元,利润63万元,从业人员47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食品烟酒饮料零售企业批发零售总额5877万元(其中零售5743万元,占97.72%)。2007年,供销社下属经营糖烟酒的门市分布在东海、城东、北峰等城郊地区,零星代购部分业务。是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食品烟酒饮料批发企业1家,经营网点6个,全年批发零售543120万元(其中批发540781万元,占99.57%),利润102408万元,从业人员1541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食品烟酒饮料零售企业2家,经营网点4个,全年批发零售总额17956万元(其中零售8843万元,占49.23%),利润2400万元,营业面积3839平方米,从业人员265人。
  三、蔬菜
  民国时,泉州城郊菜农凌晨挑运蔬菜进到城里的洲顶、三堡渡头、浮桥竹脚等蔬菜市场出售,也有郊区菜农肩挑进城走街串巷叫卖,价格随行就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蔬菜机构向郊区生产者收购蔬菜再向城市居民供应。1959年7月,中共泉州市(县级)委提出“近郊以菜为纲,全面发展生产”的方针,在泉州市郊种植蔬菜464.67公顷,1960年又扩大至666.67公顷。对郊区社队的蔬菜收购实行粮、肥奖售,统购包销。1962年下半年,调整种植面积,改为计划收购,允许议价销售。此后,蔬菜种植面积减少,1969年仅有186.67公顷,1971年减到91.27公顷,年购、销量仅1.3万吨左右。1975—1976年,实行统一收购,现场分配,种植面积增至186.67公顷,购销量增至1.4万多吨。改革开放后,泉州市城郊菜地面积不断扩大,1982—1984年,菜地面积增至266.67公顷,菜农可根据需要在保证面积的原则下自行安排种植。购销减少中间环节,境内菜农可以自行批发或摆摊设点零售,产销见面、议价交易。1997年,全区蔬菜产值1396万元,其中,北峰街道742万元,占53.15%。2007年,全区蔬菜总产值2854万元,其中清源街道1167万元,北峰街道1350万元,分别占40.89%和47.3%。
  四、水产品
  民国时期,蟳埔渔民常挑小海产进城走街串巷销售。1961年,境内的海产品实行统一收购,凭证计划供应。1983年,废除统一收购,开放鱼市,允许商贩运销。1986年,鲤城区政府重视保护和培育水产资源,引导沿海地区开展人工养殖,收购与销售日益增长。1997年,丰泽区渔业产值1.85亿元,其中海产品产值1.677亿元,占90.65%。2007年,全区渔业产量19196吨,其中海产品18757吨,97.71%。
  第四节 五金交电
  改革开放后,由于允许个体私营商业参与经营小五金和交通器材零配件、塑料套管等,境内才逐渐出现个体私营五交化商店。电视机(黑白、彩色)、收录机、洗衣机、电冰箱、电饭煲、电热水器、通讯零配件、塑料头盔、钢精扎头、线路铁件等涌现市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境内家用电器社会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洗衣机、电冰箱购销增长较快。
  1997年,全区五金交电企业批发零售销售总额203万元。其中,批发24万元,零售179万元。辖区有五金交电经营网点90个,从业人员387人。
  2004年,全区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机械及五金交电企业批发企业5家,批发总额2.32亿元,亏损103万元,从业人员142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五金交电零售企业全年批发零售总额14449万元(其中零售14429万元,占99.86%),亏损130万元,从业人员240人。
  2007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机械及五金交电批发企业有丰泽通用机械有限公司、泉州源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泉州市开必胜智能设备有限公司、泉州新同舟能源设备科技有限公司4家,经营网点6个,全年批发零售6.74亿元(其中批发66268万元,占98.34%),利润200万元,从业人员141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五金交电及电子零售企业8家,经营网点23个,全年批发零售总额9.09亿元(其中零售80876万元,占88.98%),亏损1829万元(其中家用电器零售亏损2102万元),营业面积66518平方米,从业人员1101人。
  第五节 车辆
  改革开放后,自行车、摩托车进入市场。
  1997年,摩托车等成为热门货,而自行车等零售额减幅较大。是年,自行车、摩托车经营单位年销售额63万元,其中批发35万元,零售28万元。
  2000年以后,福厦路的摩托车市场年销售摩托车近5万辆,销售额1亿元。同时,小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华大街道出现汽车销售一条街,年销售汽车上百辆。
  2004年,全区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上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经营单位销售额44529万元(其中零售42305万元,占95%),利润16万元,从业人员147人。
  2007年,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经营单位8家,全年批发零售总额71886万元(其中零售69909万元,占97.25%),利润总额831万元,营业面积13891平方米,从业人员317人。政府部门、公司老板、政府工作人员及公司员工是家用小汽车购买的主力。
  第六节 药品医疗器械
  古时,境内民间经营的中草药主要有冬虫、川芎、当归、田七、党参、天麻、白芍、杜仲、生地等,均为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购进再分销。清末民国初,境内出现西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中西药及医疗器械均由各级地方国营医药机构(泉州市医药公司)经营,医药公司每年自行采购或由上级医药机构计划调拨药品及医疗器械,再按计划调拨境内各网点或销售给各医疗单位。华侨带回的药材也由医药公司统一收购、供应。1957年,县级泉州市郊区采集野生药材10吨。1961年,市郊区采集野生药材37.5吨。1971年,境内主要在东海、城东、北峰种植药材,种植面积29公顷,产量70.5吨,其中北峰公社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八成和七成。1975年,境内药材种植面积13.27公顷,产量19.75吨。
  1986年,药材市场开放,允许药农自产自销,长途贩运,境内中草药材交流活跃,流入境内的中成药主要有当归、党参等20多种。20世纪80年代,泉州市医药公司在新城区增设10个经营点,广辟洋参、鹿茸、高丽参丸、人参蜂王浆等10多个品类的滋补、抗衰老、延年益寿的药品供应市场。
  1997年,药品及医疗器械业零售经营网点6个,从业人员15人。1998年8月,正骨医院自制的顺气散、吊膏化瘀丸、正骨丸、正骨活络油获得批准生产文号,生产中药制剂自用并供应市场。
  2001年前后,由于中药材市场开放,医药市场又缺乏严格有效的约束管理机制,个体批发、无证经营者增加,各种以门诊名义经营医药的商店应运而生。个体私营药商药贩采取低价进货、回扣让利给医疗单位、医生、药店的办法占领相当市场份额。药械市场也出现争货源、低价竞销等现象。社会上假冒伪劣药品、器械屡禁不止,危害顾客。辖区国有和集体医药经营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和“放心店”活动,方便群众,保证用药安全。
  2004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药品及医疗器械业批发企业1家,全年批发11944万元,利润93万元,从业人员42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药品及医疗器械业零售经营单位全年药品零售总额632万元。
  2007年,一些大型药店开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其中20家新开办药品经营零售企业通过GSP认证检查。当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药品及医疗器械业批发企业有泉州万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东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泉州庄信医疗卫生工程有公司、泉州卓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泉州康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5家,全年批发零售40599万元(其中批发40521万元,占99.8%),利润435万元,从业人员196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药品及医疗器械业零售经营单位1家,全年药品零售总额533万元,利润总额4万元,营业面积500平方米,从业人员8人。
  第七节 燃料建材
  一、燃料
  民国期间,境内民用燃料一般就地取材,割取清源山以及附近山岭、荒地柴草为主,一部分柴草来自邻近的罗溪、马甲、河市等地以及惠安、南安等县。
  1955年,石油列为国家一类物资,实行统配,按季供应,凭证购买,越期作废。特殊需要的临时用油,由单位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供应。1958年“大炼钢铁”时,山林遭受破坏,木柴资源紧缺,境内单位及民间部分家庭开始采用燃煤,加上工业企业发展,煤炭、石油需求量增加,购销日益旺盛。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单位燃料实行计划分配,民用煤实行定量供应、国家定价,提倡节约用煤。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境内工矿企业的发展及民用燃料的增加,煤炭供应逐年递增。同时,国家逐步放开燃料市场。1985年,煤炭市场开放,取消票证,价格随行就市。1986年后,工业用煤量不断增长,民用燃料逐步被石油液化气、天然液化气代替,民间用煤量不断下降。1989年,石油市场开放,取消票证,境内国营、集体、个体设立加油站为过往车辆供油,价格受国家调控。
  1997年,石油及制品批发零售经营单位年销售额51万元。
  2004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石油及制品批发企业全年批发额15777万元,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石油及制品零售企业3家,全年销售额19962万元,亏损820万元。
  2007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石油及制品批发企业2家,经营网点6个,全年批发额105204万元,利润977万元,从业人员154人。年零售额500万元以上机动车燃料零售企业5家,经营网点52个,全年销售总额84278万元,亏损325万元,营业面积105200平方米,从业人员772人。
   二、建材
  民国时期,砖瓦由私人自产自销,木材货源来自永春、安溪等县。
  1956年对私改造后,境内建材行业纳入公有制购销体制。其中钢铁、木材列为国家一类物资,水泥、玻璃列为二类物资,一二类物资实行计划管理、调拨和供应。国家或集体建筑用材均按用材指标计划供应,私人建筑用材根据设计用材量经申请批准后给予安排供应。改革开放后,单位和私人房屋建设大幅度增加,建材需求量增大,物资部门组织计划外货源投放境内市场,集体、个体企业亦参与经营,购销量持续增长。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泉州中心城市建设向境内扩展,建材年购销增长幅度以两位数递增。
  1997年,建材批发零售经营单位年销售额177万元,其中,批发159万元,零售18万元。2004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建材业批发企业销售总额3060万元。
  2007年,年营业额2000万元以上建材批发企业3家,全年销售额40819万元(其中出口3517万元),从业人员33人。
  第八节 楼宇经济
  2000年后,随着中心市区的迅速发展,辖区出现一些占地面积较小、容积率较高、建筑面积较大的经营性写字楼、商务楼和工业楼房,通过开发、出租楼宇、招商选资,引进各种企业入驻,培植税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005—2006年,丰泽区根据自身市辖区的区位、人才、资金等优势,提出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的思路,打造泉州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构建东海、城东、北峰3个总部经济聚集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带队到厦门、重庆等地调研、学习发展楼宇经济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并出台《丰泽区发展楼宇经济实施意见》《关于发展总部经济专题会议纪要》和《丰泽区发展楼宇经济各相关单位工作职责以及系统更新维护奖惩规定》等政策措施,发挥各街道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对辖区内的闲置楼宇、厂房等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丰泽区楼宇经济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为区楼宇经济发展提供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引进泉州移动通信公司、电力公司、福炼公司、中化石油集团等企业在辖区设立总部或区域中心,扶持万国发展、化建物流等总部企业发展壮大,出现中国银行大厦、建设银行大厦、外代大厦、福华商厦等一批颇具规模的代表性楼宇。2006年,国美家电、苏宁电器在辖区设立区域总部。
  2007年8月,区委、区政府颁布《丰泽区发展楼宇经济实施意见》。是年,辖区商务楼宇主要集中在丰泽街、田安路、津淮街、泉秀街等主干道以及周边交通方便、商业氛围浓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集聚区域。具有规模纳税的商务楼宇31栋,其中,纳税2000万元以上的商务楼宇1栋,1000万元以上的商务楼宇10栋,500万元以上的商务楼宇10栋,300万元以上的商务楼宇10栋。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