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营林绿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75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营林绿化
分类号: S757.2
页数: 1
页码: 3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丰泽区自古以来群众自采自育林木种苗。民国时期开始设立苗圃,培育多种树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泽区积极开展营林绿化活动,建立国营和集体苗圃,进行造林育苗。近年来,突出重点地段和片区,推进造林绿化和珍贵树种进城入村工作。
关键词: 丰泽区 林业 营林绿化

内容

境内林木种苗自古以来多为群众自采自育。
  民国24年(1935年),在清源山麓设立苗圃,培植桉树、银合欢、马尾松、梧桐、油桐、凤凰木、白杨、木麻黄,还试种爪哇蔗苗、油棕、椰子、树胶、棉花、黄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木种苗生产逐步纳入林业生产计划。农民造林积极性高,开展育苗、抚育幼林、造经济林、零星植树、四旁植树等营林绿化活动。
  1950年,在花园头建立泉州苗圃,苗地1.34公顷,土改时扩增到2.67公顷,培育马尾松、苦楝、金钱松、木麻黄、桉树、台湾相思树、印度橡皮树、瑛珞柏等。1952年,郊区造林育苗2公顷。1957年,县级泉州市郊区造林育苗产值899万元。
  1959年,花园头苗圃扩大,苗地扩大到3.47公顷。1960年11月,花园头苗圃并入清源农场。
  1963年,在西门城口大队建立国营苗圃,苗地2公顷,培育木麻黄、银桦、柠檬桉、台湾相思树及园林绿化树种。
  1964年,境内各社队大都建立集体苗圃,形成以国营苗圃为中心、社队苗圃为辅助的育苗网络。
  1965年,在法石到后渚的晋江沿岸建成宽10~20米的木麻黄防护林带。1971年,境内(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个公社、农场)造林总面积704.67公顷(其中城东公社占69.9%),另外零星植树6.87公顷。1975年,境内造林总面积77.67公顷,零星植树1.95公顷。
  1978年冬,在泉州市五七干校(原城东公社果林场)基础上,复建国营泉州市林业苗圃,以育苗为主,多种经营,为造林绿化提供苗木。1981年,境内只在东海、城东进行植树造林,造林总面积97公顷,零星植树5.4万株。1988年以后,境内营林绿化工作改由各乡(镇)林业站负责。
  1997年,全区造林面积8公顷。其中,经济林4.67公顷,防护林3.33公顷。1997年后,丰泽区突出重点地段和片区,狠抓责任落实,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前后,区委、区政府领导率先垂范,组织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学校学生等,以不同主题开展一次大规模的义务植树活动,有效推动辖区造林绿化和珍贵树种进城入村工作。
  2000年,全区造林面积23.93公顷,零星植树3万株。至2007年,全区有林抚育面积50公顷,地产林改造20公顷。
  1997—2007年,全区累计造林459.4公顷,其中护路护岸林27.33公顷,非规划林地(指农村居民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种植的个人所有零星林木,包括村旁、河溪旁、路旁、沟渠旁、田旁和基本农田外的抛荒地、旱地、坡耕地等种植的林木)造林6.67公顷;封山育林1166.67公顷。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机构

泉州市五七干校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
晋江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