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路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路运输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3
页码: 211-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港口客运和货运历史悠久,海上贸易往来频繁。新中国成立后,泉州海运业快速发展,后渚港成为全国对台通航港口之一。近年来,泉州港的客运和货运吞吐量逐年增长。
关键词: 水路运输 泉州市

内容

一、客运
  南朝至唐代,境内港口有大船通航高丽(今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西亚、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来往泉州后,境内民众远渡重洋,往海外谋生者日多。此后至清末。境内海运主要为货物运输兼营或附带客运。
  民国时期,除客货兼营外,北线和南线均出现以客运为主船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海上客运业务快速发展。1987年8月16日,“鼓浪屿”号客船从后渚港出发试航泉州至香港客运。首航进入香港58人,经香港出境87人。同月底,泉州至香港水上客运航线暂时停航。
  1994年3月15日,泉州至香港客轮航线恢复通航。1998年,泉州至香港客轮停航。
  2001年8月28日,“鼓浪屿”号客轮承载129名首批参展人员从泉州港后渚直航金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泉州客、货轮首次直航金门。
  2002年5月31日,泉州港(不含围头港)成为全国获批对台通航港口之一;7月23日,泉州天后宫妈祖护驾团一行19人与澎湖280名妈祖信众同乘台湾“超级星”号客轮,从后渚作业区出发,历经3小时航行到达澎湖港。同年8月9日,澎湖天后宫主委杨国夫以及澎湖县副县长郑长芳等各界人士221人乘“超级星”号客轮,护送妈祖回驾泉州天后宫,泉州天后宫护驾团人员同船返回。此次活动历时18天,直航来往4个航次,直接往来人员近1000人,是两岸隔阂53年来台湾地区客轮第一次往来泉州港。是年11月18日,泉州—金门货运直航航线开通。
  2003年1月11日,以金门县杨应雄议员为团长的“金门杨氏宗亲会参访团”200多人乘坐“东方之星”号客轮由金门首航泉州后渚港。是年,增辟到台湾、香港直航班轮。
  2007年9月28日,泉州第一个赴澎湖旅游团68人乘坐泉州轮到金门后,搭乘飞机前往澎湖,实现泉澎旅游常态化。
  二、货运
  南朝至唐代,境内港口有大船通航高丽(今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西亚、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唐景云二年(711年),从境内各港口运往蕃国销售的货物有丝绸、瓷器、蔗糖、茶叶、果干等。
  唐安史之乱及吐蕃扰乱之后,陇西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中国与西域交通贸易南移东南沿海,泉州港成为全国性对外运输港口。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境内各港口与60多个国家有货物运输往来。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自泉州至杭州建立海道水站15站,专管护运蕃夷贡物及商贩奇货。
  明代及清初,实行海禁,境内海运业受挫。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广东高州船舶常运洋米来泉,停泊法石港。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海运恢复,泉州设置海关,在法石马头山设立税口。从此过境海运货物不断增长。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国外航线为英轮占夺,泉州船舶被迫只经营国内航线。法石船商拥有大量大乌艚,载重量都在50吨以上,经营货运于南北两线。北线至温州、宁波、上海、青岛、烟台、威海卫、天津、牛庄、大连,全盛时每年有200多艘次,南线经常不定期航行于汕头、高州、广州、海南、香港、澳门等港。
  民国时,境内水路运输均为单一普通货船运输。北线运输往返于上海、天津、大连等地,南线往返于安海、厦门、漳州、石码等地。全面抗战爆发,航运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北航线恢复,并发展到水陆联运。此外,还有从事代理各港运输业务的船务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使用木帆船和木质机动船经营沿海货运。1963年,县级泉州市东海航运队(由城东公社乌屿大队农渔运结合队组成)、县级泉州市凤屿航运队(由城东公社凤屿大队农渔运结合队组成)和县级泉州市临海航运队先后成立。其中,县级泉州市东海航运队有沿海木帆船31艘694.5吨位,船员292人,航行于汕头至上海之间,多数船舶行南线;县级泉州市凤屿航运队有船舶4艘105.5吨位,人员24人;县级泉州市临海航运队有船舶6艘204吨位,人员57人。
  1970年,后渚港年吞吐量仅5.96万吨。1979年,经交通部批准,泉州船舶开始从事泉州(含后渚港)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是年9月3日,“闽海225”号轮由后渚港500吨级趸船浮码头装运货物首航香港。
  20世纪70年代,以木帆船为航运主力的泉州内港码头,年吞吐量12万~25万吨。当时与泉州的工农业生产、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以及军需物资,绝大部分都在泉州内港码头吞吐。其时,水路运输船舶经营沿海航线北至浙江、上海,南至汕头、广州。随着船舶逐步优化,单船吨位不断提高,抗风能力增强。
  1982年1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泉州港恢复对外轮开放,以适应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
  1983年,县级泉州市凤屿航运队停办。
  1987年,县级泉州市东海航运队更名为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20世纪80年代,境内水运企业其经济性质多数定为集体所有制,个别为股份合作制和私营企业;木帆船均已淘汰,普遍使用木质机动船。
  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港国家二级引航员陈智昆的引航下安全抵靠泉州湾后渚港。这是首艘停靠后渚港码头的万吨级巨轮。其后,后渚港先后系泊新加坡明城号(实载1.02万吨)、广远公司云岭号(实载2万吨)、巴拿马加利号(实载1.18万吨)、古巴籍帕尔玛木卡号(实载1.33万吨)等万吨远洋轮。境内各港开始有成品油船运输、散装化学品船运输。1992年,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机动船发展到13艘1175吨位,木帆船15艘475吨位;泉州市临海航运队机动船发展到4艘1965吨位,船员45人。
  1997年建区后,辖区主要航运企业为泉州丰泽船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福建沿海各开放港口至金门、马祖、澎湖间货物运输、直航台湾散杂货运输和集装箱运输,运输的货物主要有石材、瓷制品、纸制品、木雕、家具等。
  1999年8月6日,交通部先后批准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恩鹏”轮、“恩安”轮、“恩通”轮、“恩达”轮和“恩凯”轮5艘船舶从事国际航线和近洋航线货物运输,实际投入“恩通”轮、“恩达”轮和“恩凯”轮3艘从事近洋航线货物运输。是年,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成为港口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水路运输快速发展。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成立大批多形式的水运企业从事沿海货物运输;木质机动船逐步淘汰,船舶逐步向中型化和大型化钢质船方向发展;业务也朝多样化方向发展,有成品油船运输、散装化学品船运输和海上客船运输、湖泊游船运输等业务。泉州船务公司、泉州海运公司、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泉州市丰泽船务有限公司等航运公司及其所属诸多船舶,先后被批准从事福建沿海对外开放港口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或国内各对外开放港口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有的船舶被批准从事福建、广东、广西、海南4个省(区)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
  2002年8月14日,交通部批准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恩汇”(100个标准集装箱)、“恩源”轮(100个标准集装箱)经营厦门—汕头集装箱内支线班轮运输。该公司所属“恩汇”轮投入厦门—汕头集装箱内支线运输1个月后因故撤出。
  2003年,泉州港引进马尾轮船公司在后渚港开通泉州—厦门—高雄(基隆)两岸航线。
  2004年10月18日,“吉利兴”轮从天津港装载近万吨原煤驶往泉州后渚港卸货。同年11月,泉州丰泽轮船有限公司开始由自有集装箱船舶“新安隆”轮和“新兴隆”轮(2轮218个标准集装箱)轮换经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汕头外贸集装箱内支线运输。
  2006年4月24日,交通部又批准泉州丰泽轮船有限公司所属“新万隆”轮(162标准集装箱)经营外贸集装箱内支线班轮运输。
  2007年,辖区有注册水运企业2家:泉州内港港务有限公司为泉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辖有泉州内港港区,即泉州第九码头(泉秀街道堤后路南);泉州市鸿达船务服务有限公司自有和挂靠的船员300多名,以整套、半套、零散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外派国内外航线经营散货船、杂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化学品船业务。全区新增运输船舶3艘(9810载重吨位),拥有营运船舶276艘,水上运输周转量完成9.66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53.33%。泉州港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215万吨,集装箱101.94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1.04%和21.5%。泉州港的国际集装箱航线有泉州至日本、韩国、马尼拉和中国香港班轮航线,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船舶运输往来;国内的有泉州至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等航线56条。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