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航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6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航道
分类号: F552.757
页数: 3
页码: 206-2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的辖区航道和区外航线,包括内港航道、后渚港航道以及古代到现代的航线发展。
关键词: 交通运输 泉州市 航道

内容

一、辖区航道
  (一)内港航道
  自内港港区(其中泉州大桥以下至第九码头在丰泽辖区)经溜石、法石、蟳埔至洛阳江汇合处(长约10千米),再经泉州湾航道至大坠门出海,总长约24千米。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每年都对晋江河道进行清淤。
  20世纪50年代,船舶可以随时进出港口装卸,无须候潮。
  1967年,上游金鸡水闸建成,拦蓄晋江大部分径流量,航道出现淤积。其中,老港区至法石河段特别严重。低潮时,一些航段水深只有30厘米,严重影响航行。
  1973—1974年,内港河段抛设19道丁坝,促使航道逐渐刷深。
  1994年,开始实施泉州内港通海航道整治,整治航段长13千米、设计航道宽度66米、航道水深3米,乘潮通航500吨级船舶。
  1995年,疏浚中芸洲浅滩。
  1999年,实施内港中芸洲浅滩、后厝浅滩、大沙浅滩疏浚工程。至2000年,完成抛坝工程量4.7万立方米,疏浚工程量5.07万立方米,设立5座坝头标,抛设浮标7座,总投资750万元。
  2001年,内港航道在大沙浅滩实施炸礁。此后,内港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乘潮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
  2005年,泉州内港1000吨级通海航道(从泉州内港泉秀辖区至沪坑口外)10千米。
  2007年,内港至晋江口航道,长12千米,宽80米,500吨级以下船舶可乘潮进出。
  (二)后渚港航道
  后渚港港区码头前沿水深5~6米、水深10米等深线距码头前沿平均为50米,水深10米以上的水域宽度250米,最深达12米,长1500千米。马头山以下水深较稳定,最深点达14米。后渚主航道涨潮由南向北,流速3.7千米/小时,落潮由北向南,流速5.56千米/小时。秀涂至湾口落潮为6.48千米/小时,湾口潮流为返时方向的回转流。
  后渚港淤积率历来较低。1974年,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根据在后渚海岸淤泥滩发掘的古船推算,700多年间淤泥滩平均淤积率年2.3~6毫米。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上游万安桥、洛阳桥闸、城东围垦(466.67公顷)、白沙围垦(200公顷)和五一围垦(1333.33公顷)先后建成,导致洛阳江急剧淤积,桃花山下海军码头围垦3年淤积0.7~1米;1976年,石油码头实测水深9.6米。
  1980年4月,投资6万元,在后渚港浮码头前沿挖泥。
  1983年,后渚港的淤积趋于平稳,水深仍有7米,且港区平均潮差达4.52米,最大潮差6.93米,乘潮时间长,后渚港具有中型港口的潜力。1983年11月30日,石油码头实测水深5.78米。
  1985年8月7日,石油码头实测水深5.3米。
  1986年12月,配合开通泉州至香港客运航线的需要,在后渚港池码头上方110米处,挖槽长280米,宽120米,深6.5米,按1:10坡比挖泥10万立方米。在百崎浅滩按乘潮水深3米的要求疏浚,挖槽长140米,底宽80米,深4.1米,按1:10坡比挖泥30万立方米。
  1987年,对后渚港至小坠门外航道进行整治疏浚,是泉州港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航道疏浚,从此结束后渚港不能接待万吨级海轮的历史。
  1990年下半年,对后渚港池挖槽长171米,宽40米,深9.7米,使秀涂至洛阳航道(长18.2千米)仍可通航。
  1996年7月,后渚通海航道疏浚整治工程开工,抛设丁坝5道;疏浚白奇浅滩、调头水域、港池;1998年4月竣工,完成抛坝工程量10.18万立方米,疏浚工程量59.27万立方米。疏浚后水深4.5米,航宽100米。航道通航等级为乘潮通航5000吨级海轮。
  2007年,后渚港至秀涂航道,长4500米,宽300米,5000吨级以下船舶可乘潮进出。其中,泉州湾后渚5000吨级通海航道(从后渚港区至石湖)8800千米;后渚3000吨客货码头至泉州湾大坠门口全长17千米,后渚3000吨客货码头至小坠门口全长15.4千米。
  二、区外航线
  古代,境内各港口南下西行航线自泉州启航经西沙群岛,顺风20余日可达占城(今越南南方);自占城西行至真腊(柬埔寨),转西北行经罗斛(泰国)、吉兰丹(马来西亚哥打巴鲁)、龙牙门(新加坡),至东西方贸易主要中转站三佛齐(苏门答腊占碑),而达阇婆(爪哇)、渤尼(加里曼丹);自三佛齐穿通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岸,航抵故临(印度),然后换乘小船进入波斯湾(也可自喃哩横渡印度洋至故临);由波斯湾沿阿拉伯海岸西南行至弼琶罗(索马里柏培拉)、层拨(桑给巴尔)等地;泉州南下至菲律宾航线有2条:一条经占城、渤尼至麻逸(民都洛岛),一条经澎湖、琉球至麻逸。境内各港口北上航线从泉州沿东海北上,经明州(宁波)、高丽南部海域至日本,或经中国台湾北部至日本九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各港口至境外航线中断。
  1978年底,辖区水路运输航线仅限于北至上海,南至汕头,个别船舶经交通部特批可从事港澳航线货物运输。随着单船吨位的提高,船舶设备的优化,境内水路运输船舶沿海航线逐步向南北延伸。
  1979年,后渚港500吨级趸船浮码头建成后,由闽海225轮首航香港。
  1983年1月,泉州港开始开辟国际集装箱航线,同时,不断增加至国内航线数量。此后几年,为适应泉州后渚港开通至香港等地客班轮航线,疏浚后渚进港浅滩及港池,使后渚港达到3000吨级海轮能乘潮进出港要求。
  1987年8月,后渚港3000吨级杂货码头试航泉州—香港客运。
  1992年,后渚港开通直达中国香港客运航线和日本、东南亚、欧美的国际货运航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境内水路运输航线遍及中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水系各港口。北至福州、温州、宁波、上海、连云港、日照、丹东、烟台、黄骅、京唐、天津、秦皇岛、营口、大连,南至厦门、汕头、深圳、广州、三亚、海口、湛江、北海、防城、钦州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南通、张家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九江、武汉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各港口。
  2000年,后渚港国际集装箱有泉州至日本、菲律宾班轮航线,同时开辟至香港和大连、营口、天津、青岛、上海、南京、武汉、宁波、广州等多条国内航线。
  2003年1月7日,泉州港成功引进马尾轮船公司,在泉州(后渚)开通泉州—厦门—高雄(基隆)航线。
  2004年7月,设在泉州市的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的船舶开通国际近洋航线。
  2006年6月,开辟泉州至金门客运航线。
  2007年,由辖区内港或后渚港向东南泉州湾出海口,经惠安县与晋江市、石狮市交界水域出到台湾海峡,与全国及全球各地港口相连。后渚港、内港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船舶运输往来;有泉州至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深圳、营口、青岛、南京、武汉、南通、江阴、镇江、台州、温州、茂名、湛江、海口、三亚、北海、钦州、防城港以及香港、基隆等56条国内航线。其中,后渚港经泉州湾往北距福州港约291千米,距上海港约1107千米;往东距基隆港282千米;往南距厦门港156千米,距香港661千米。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