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驿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49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驿道
分类号: F542.8
页数: 1
页码: 1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代境内出省的两条驿道以及两条短途驿道,其中一条通福州转京城驿道经过境内,另一条通南剑州转京城驿道避福州大义江天险。此外,还介绍了七里亭和五里亭的历史和名称由来。
关键词: 泉州市 陆路 古驿道

内容

古代,途经境内出省的驿道有2条:一为通福州转京城驿道,自唐代至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泉州通往福州转京城驿道从泉州出城北朝天门经境内西北,再从朋山岭(今丰泽、洛江界山)过白虹山(今洛江区),由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再辗转入京;该驿道在北宋嘉祐四年洛阳桥竣工后,改从泉州东门起,经仁风街、东岳村世家坑(以上今属东湖辖区),进入七里亭(七里庵),新铺街、城东村的东桥、田头桥、店尾桥、田头亭、田头亭街、田头观音庙、店仔街、旧铺桥,进入法花美的五里亭、五里亭观音庙、施琅墓道碑、五里亭街(以上今属华大辖区)等,经西福过洛阳桥至惠安锦田驿,经仙游枫亭驿、莆田莆阳驿、福清宏路驿至福州三山驿接京都驿道。其中,境内泉州东门至福州段,俗称福泉驿道或福州大路,为宋至清代泉州陆地交通主通道,也是当时重要的邮路和军事通道。二为通南剑州转京城驿道,出泉州城西义成门,经今北峰境至南安汰口驿等再逶迤经西芹至延平(南平),避福州大义江(乌龙江)天险。
  此外,古代境内短途驿道有2条:一为后渚港通泉州城古道,该驿道北线由后渚经后亭、洋茂,沿桃花山下坡至驴驮沟,经下石井西南走灵山东北至鹿园、象坑、甘蔗头、仁风街达泉州城东门,里程短,起伏大,为骡马驮运大道;南线由后渚经破城、东坑、下路、法石,至院前分二路,一路经淮口、后坂、津头埔入泉州涂门:一路经东美、下淮、新庵、沟后、车桥头入泉州聚宝街。二为泉州城通清源山各村古道,该驿道出泉州城北朝天门,循北城濠经埔任、山兜,登古石路上山,至水流坑村口分为二路,东可达鼎底、三篮、福鼎、泰封、柳洋、张犁等村;西路通清源洞、南台岩及茶寮、洞后、西田寮等村。
  七里亭 位于华大街道新铺社区西、草邦水库南,七里庵旁。自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晋太康三年改为晋安郡东安县)始,经梁天监间年间(502—519年)置的南安郡,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的丰州,至唐嗣圣元年(684年)所置武荣州(今泉州地),其县治、州(郡)治均在今南安丰州。从上述县治、州(郡)治至七里亭地刚好七华里,故名七里亭。七里亭也是唐宋官员和文士送别饯行之处。后世重修,今毁。
  五里亭 位于华大街道法花美社区界内,洛阳桥头南。元明以后泉州府治(今鲤城)至五里亭刚好五华里。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七里亭
相关专题
五里亭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