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交通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47
颗粒名称: 卷五 交通运输
分类号: F512.757
页数: 37
页码: 179-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泉州市丰泽区交通运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陆路、水路、运输、交通管理等。
关键词: 交通运输 泉州市

内容

境内海、河、陆皆具,自古交通发达。陆路方面,有从泉州城出发通福州转京城和通南剑州转京城的2条过境驿道,七里亭五里亭均是当时驿道上重要站点。此外还有泉州城分别通往后渚港和清源山各村寨的古道。民国时期,境内开始出现过境公路及现代公路运输业。抗日战争期间,境内公路悉遭破坏,至1949年,又陆续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建设迅猛发展,乡村公路开始修建。20世纪60年代,大抓公路改造,建设永久性桥梁。改革开放后,公路建设进一步快速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初,境内交通运输业形成国营、集体、个体、联合体共同发展的新局面。1997年建区时,全区公路里程165.45千米,平均每百平方千米国土公路密度130.8千米。至2007年,全区公路里程增加至267.84千米,平均每百平方千米国土公路密度211.73千米。其中,国道(包括高速公路)21.47千米、省道35.03千米、县乡村道211.34千米。
  境内水路交通历史悠久,除法石渡、后渚渡、潘山渡、欧厝渡等经营江河航道外,海上航运发达。宋元时,古刺桐港(包括今后渚港、法石港在内)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重要贸易港口,至明清逐渐衰落。民国初海运恢复,全面抗战期间又受挫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紧张,海运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两岸关系缓和,境内海运事业再度崛起。1997年建区后,后渚港、蟳埔港先后兴建5000吨级码头泊位2座、3500吨级码头泊位2个、3000吨级码头泊位2座及其他吨级码头、泊位。其中后渚港逐渐形成大中小码头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公共商业码头与货主专用码头并举的现代化港口。港口航线进一步拓展,由东南泉州湾出海口经惠安县与晋江市、石狮市交界水域出到台湾海峡,与全国及全球各地港口相连。后渚港、内港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船舶运输往来;有泉州至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深圳、营口、青岛、南京、武汉、南通、江阴、镇江、台州、温州、茂名、湛江、海口、三亚、北海、钦州、防城港以及香港、基隆等56条国内航线。至2007年,市区公路客运量达125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超9亿人千米;全区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74亿吨千米,泉州港货物吞吐量6215万吨,集装箱101.94万标箱。
  古代,民众靠肩挑运输货物,官绅富贾以轿舆代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交通运输仍然依靠畜力和人力。民国时期相继出现脚踏车(自行车)、汽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途客货运以板车、拖拉机、摩托车为主,长途运输以汽车为主。1997—2007年,丰泽区道路客货运输行业形成以国有、集体、股份、私有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运输经营体系。区内拥有汽车客运站4家;拥有道路客运企业7家、各类客运车辆220部、9352座位;出租汽车客运企业11家、出租汽车817部、4085座位;城市公交企业2家、公交车辆988部、56341座位。2007年,在建福厦高铁泉州站将给辖区道路客运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
  1997—2007年,区航运企业主要经营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煤炭、钢铁、矿材建材料、粮食等货物运输,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有力地促进丰泽区经济社会的发展。2007年,丰泽区拥有水运企业9家,营运船舶40艘,载重375300吨。
  第一章 陆路
  第一节 古驿道
  古代,途经境内出省的驿道有2条:一为通福州转京城驿道,自唐代至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泉州通往福州转京城驿道从泉州出城北朝天门经境内西北,再从朋山岭(今丰泽、洛江界山)过白虹山(今洛江区),由白虹山左至仙游以达福州,再辗转入京;该驿道在北宋嘉祐四年洛阳桥竣工后,改从泉州东门起,经仁风街、东岳村世家坑(以上今属东湖辖区),进入七里亭(七里庵),新铺街、城东村的东桥、田头桥、店尾桥、田头亭、田头亭街、田头观音庙、店仔街、旧铺桥,进入法花美的五里亭、五里亭观音庙、施琅墓道碑、五里亭街(以上今属华大辖区)等,经西福过洛阳桥至惠安锦田驿,经仙游枫亭驿、莆田莆阳驿、福清宏路驿至福州三山驿接京都驿道。其中,境内泉州东门至福州段,俗称福泉驿道或福州大路,为宋至清代泉州陆地交通主通道,也是当时重要的邮路和军事通道。二为通南剑州转京城驿道,出泉州城西义成门,经今北峰境至南安汰口驿等再逶迤经西芹至延平(南平),避福州大义江(乌龙江)天险。
  此外,古代境内短途驿道有2条:一为后渚港通泉州城古道,该驿道北线由后渚经后亭、洋茂,沿桃花山下坡至驴驮沟,经下石井西南走灵山东北至鹿园、象坑、甘蔗头、仁风街达泉州城东门,里程短,起伏大,为骡马驮运大道;南线由后渚经破城、东坑、下路、法石,至院前分二路,一路经淮口、后坂、津头埔入泉州涂门:一路经东美、下淮、新庵、沟后、车桥头入泉州聚宝街。二为泉州城通清源山各村古道,该驿道出泉州城北朝天门,循北城濠经埔任、山兜,登古石路上山,至水流坑村口分为二路,东可达鼎底、三篮、福鼎、泰封、柳洋、张犁等村;西路通清源洞、南台岩及茶寮、洞后、西田寮等村。
  七里亭 位于华大街道新铺社区西、草邦水库南,七里庵旁。自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晋太康三年改为晋安郡东安县)始,经梁天监间年间(502—519年)置的南安郡,唐武德五年(622年)置的丰州,至唐嗣圣元年(684年)所置武荣州(今泉州地),其县治、州(郡)治均在今南安丰州。从上述县治、州(郡)治至七里亭地刚好七华里,故名七里亭。七里亭也是唐宋官员和文士送别饯行之处。后世重修,今毁。
  五里亭 位于华大街道法花美社区界内,洛阳桥头南。元明以后泉州府治(今鲤城)至五里亭刚好五华里。
  第二节 公路
  一、国道
  (一)国道324线丰泽段
  福州—昆明线代号324,经广东入广西至云南昆明。其中境内路段始建于民国,屡有损毁。1952年,按支前标准改建完成。1957年,经市区中山路路段改道民生岭。1986年,民生岭路段拓宽改造为市区温陵路。1989年,全线按二级路标准改建。1994年,国道324线实施全面拓宽改造工程,是福建省公路“先行工程”的重点项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次规模最大,全省统一行动的拓宽改造工程。国道324线泉州市鲤城区路段(扣除泉州城区道路——温陵路)按福建省交通厅要求基本沿旧路拓宽改造,适当调整改造部分路段的平曲线、竖曲线,主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15~22米,两侧为慢车道3.5米沥青路面,小桥涵与路基同宽,设计荷载汽车-20、挂车-100。
  2002年6月,启动对国道324线华侨大学至侨乡体育中心路段拓宽改造工程,以改善泉州城区北大门交通状况。项目被列为当年泉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工程于2003年5月竣工验收,总投资3580万元。该工程全长2.164千米,采用交通部部颁平原微丘区一级公路标准设计,满足城市市政管网要求,同时配套绿化、照明工程建设,路面宽度48米,中间设5.5米绿化带,两边各设2米绿化带。2004年4月,国道324线华侨大学到侨乡体育中心拓改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仕公岭立交桥和东湖街工程完工。
  2007年11月,根据福建省关于福厦高速公路加宽分流改造方案,由泉州市公路局组织对国道324线丰泽区路段的慢车道路面实施改造。
  (二)沈海高速丰泽段
  沈海高速公路泉厦高速段在境内从东北部洛江区万安街道琯头入境城东西福,经城东、华大、东海等街道,在泉秀街道经成洲特大桥出境(进入晋江市),全长9.8千米。1994年6月开工建设,主线按高速公路平原微丘区标准设计,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6米;在城东西福设互通,中间有大坪山隧道1.1千米。全封闭、全立交,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120千米、隧道段每小时为80千米。桥涵设计荷载汽车-20,挂车-120。设计洪水频率特大桥为1/300、一般构造物为1/100。防震烈度为7度。1997年12月5日全线通车,同年12月20日投入营运。它与1999年6月15日建成通车的沈海高速公路福泉高速公路段相接(北起点为城东西福互通)。
  (三)泉三高速丰泽段
  泉三高速公路南惠支线是泉州环城高速一期工程。丰泽段途经北峰街道的肖厝、群峰、群石、群山4个社区,长3.43千米。至2007年底,该项目尚在筹建中。
  二、省道
  (一)省道305线
  后渚—永安茅坪线,代号13—305,后渚经市区再经北峰境入南安、永春、德化、大田至永安茅坪。东段(后渚至市区段),由泉州平民泉秀汽车路公司于民国17年(1928年)建成,西段(市区以西段)于民国13年(1924年)由进化汽车公司建成。全面抗战时遭破坏,民国37年(1948年)修复。20世纪50年代,泉州至永春改道南安越保福岭至吾坂通行,称晋永线。20世纪80年代,市区至石头街路段拓宽为38米宽路面,其余均达四级路标准。2003年后渚大桥通车,省道305线与后渚大桥连接向东通往惠安县。2005年12月,西郊路段实施拓宽改造工程。该工程南起西环路与西街岔口,北至江滨北路,道路宽28米,包括铺设雨水、污水、截污管网、绿化及路灯安装等市政道路及水利配套设施,全长约1950米。2007年初完成。
  (二)省道307线丰泽段
  2003年10月,启动省道307线丰泽段拓改工程。该项目为当年泉州市重点建设项目,由北环城河桥至丰泽区界止,道路长5.73千米,路宽38~50米,为城市一级主干道,西湖段采用200米钢筋混凝土箱型通道的机动车下穿,是泉州市第一个机动车下穿工程。2004年建成通车。改造后的省道307线丰泽段(列入城市道路),在快、慢车道和绿地面积、照明工程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提升。
  (三)沿海大通道丰泽段
  泉州沿海大通道,为省道201线泉州段。其中丰泽段西起宝洲街口,向东沿海接后渚跨海大桥连接线。该项目是集市政、交通、旅游、防汛、防潮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一级主干道,全长11.93千米,宽46~50米,分三期建设,资金来源为国家和省补助、泉州市及相关的市县区自筹。2003年3月开始动工兴建。2005年11月;丰泽段一期工程除“海丝”景点路段外,其余全部完工;2006年春节前,丰泽段二期工程完工;2006年底,丰泽段三期(即滨海大道,从蟳埔枪城至后渚跨海大桥连接线,长6.91千米)工程动工兴建。该公路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公路,有的路段为城市一级干道。规划道路路基宽度40~60米,设计行车速度每小时80千米,设计荷载为汽车-20,挂车-100(部分路段按汽-超20,挂-120)。
  三、专用公路
  (一)清源山旅游公路
  清源山电厂至山顶电视台专用公路,长7.32千米。公路最低点与最高点海拔高差397米。1974年由福建省广播事业局投资69.85万元兴建,闽西交通工程队(原省公路局第二工程队)负责测设和施工,1975年12月12日建成验收。后改为沥青路面。2002年9月30日,清源山旅游公路通车。
  (二)疏港公路
  1995年9月1日,连接市区与后渚港的疏港公路东海段拓宽改造工程竣工通车。公路全长3.2千米。
  (三)江滨路丰泽段
  2001年9月江滨路开工。该工程为当年福建省、泉州市的重点建设项目,沿晋江南北两岸建设,总里程6.9千米。其中在丰泽区境内为滨江北路,中间隔鲤城区分成两段:北段江滨北路北段从北清西路到清源街道西宝社区的忠宝约1千米;南段为江滨北路南段,即泉厦高速(沉洲顶村)至丰海(沿海大通道)路口段,长约1.5千米。道路按城市一级主干道标准设计,行车时速每小时50千米,路宽41米;主路双向四车道,宽16米,中间设5米绿化分隔带,同时安装照明路灯。2003年底,道路全线竣工通车。江滨路的建成,改善泉州市区东西向交通,带动沿江两岸土地开发,优化城市布局。
  四、街道、社区间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在境内修建乡村公路。至1992年,除泉山公路(普明至180医院路口)2.2千米、桥2座27.1米由泉州公路段专业养护外,其余均由鲤城区交通局管理。1997年,丰泽区加快镇、村公路建设,在北峰镇修建糖房路长1500米、宽3.5米,霞贤路长4000米、宽4米。是年,全区镇(街道)、村(社区)之间道路硬化率达100%。
  2002年,先后修建招丰路和庄严路各长800米、宽10~12米,拒洪村路长2300米、宽6米。2003年,修建北清北路长800米、宽40米,兴联路长2500米、宽8米。
  2004年,街道与社区间公路养护实行市场化、社会化,按照《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暂行办法》,道路养护实行招投标。
  2007年起,在北峰街道兴建联滨路长2000米、宽8米;杏后路长4千米、宽3米;云峰路长200米、宽2.5米;石坑环树路长2千米、宽3.5米;站前南北大道长1.2千米、宽50米;普贤路长300米、宽36米。是年,辖区有街道及社区间道路558条,全部为硬化道路。
  第三节 铁路
  一、漳泉肖铁路丰泽段
  漳泉肖铁路,即漳平—泉州—泉港肖厝铁路,全长263.8千米。其中丰泽段2001年2月建成,自南安县丰州铺头进入丰泽区北峰街道京唐,自西向东横穿北峰、清源、城东3个街道,在城东霞美折向北经华大、再进城东,并在城东西福北出进入洛江区院前,长15.5千米。在城东街道霞美社区建有泉州火车站(泉州动车站开建后称东站)。
  二、福厦高铁丰泽段
  福厦铁路是福建省继温福铁路之后建成的第二条高速铁路,也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的“一纵”——东南沿海客运专线(杭深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泽段过境北峰街道西北段的肖厝社区,长3.1千米;在肖厝社区设有泉州站。工程于2005年9月30日动工建设,2007年工程建设过半。
  第四节 桥梁 隧道
  一、古桥梁
  辖区地处晋江下游,泉州湾畔,河海相通,水流纵横。唐宋以来,相继建造许多桥梁,还有密布于区内的众多小型桥涵。其中有建于后唐天成三年(928年)的石梁构造偃月桥(在晋江县三十九都),建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年)的石梁构造仁风桥(在古泉州城外仁风街尾),建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的谷口桥(在晋江县四十一都),建于南宋淳熙间(1174—1189年)的上保桥、下保桥(俱在三十五都乌洲洋),建于南宋宝祐间(1253—1258年)的凤屿盘光石桥(在三十八都,即乌屿桥,今毁),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的御亭头桥(在三十五都),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的下辇桥(宋幼主自万岁山南行,经此下辇,故名。在三十五都),以及建于元明时期的停车桥、王桥(俱在三十七都),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岭脚桥(在四十一都),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的东山桥(桥长五里余。在三十五都,今毁),重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旧铺桥(在三十八都,近五里亭)和惠济桥(在三十八都田头亭)。
  古代这些沟桥,自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城市建设发展,扩城辟路,部分被埋于路下,成为涵洞,部分经过修筑一直沿用至今,仍为过路小桥。
  二、公路桥
  成洲特大桥 1994年12月22日动工兴建泉厦高速路成(沉)洲特大桥。原称沉洲大桥,后有谐音称成洲大桥。该桥位于泉州晋江下游,是泉厦高速公路施工难度最大的重点控制工程之一。桥长3087.46米,其中主桥长500米,引桥全长2587.46米。北引桥段由福建省第二公路工程公司承建施工,南引桥段由福建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承建施工。1996年12月8日合龙,1997年12月全线竣工通车。
  刺桐大桥 1995年5月18日,动工兴建泉州刺桐大桥。该桥位于丰泽区宝洲街至晋江市池店镇交界的晋江(河)上。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施工,铁道部大桥建设监理公司监理。工程总投资2.5亿元。大桥长1530米,宽27米,接线公路2285米,匝道2400米,其中北引桥620米,南引桥600米,主桥长810米(主跨180米),双向六车道。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钢构,下部采用薄壁实体式和双肢薄壁实体墩,南北边墩和主墩为钻孔嵌岩桩基础,设计荷载为汽车-20、挂车-120。是全国首座采用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建设的大桥工程,由泉州市名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省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福建省公路开发总公司、泉州市路桥开发总公司以60:15:15:10的比例合资成立泉州刺桐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承建业主,经营期限为30年,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1996年11月18日竣工,同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
  后渚大桥 后渚大桥地处东海街道洛阳江口后渚港区,是省道201线的控制工程,为2001年福建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也是泉州市沿海大通道的主要桥梁。大桥起于丰泽区东海街道东部,与省道307线连接,跨过洛阳江,至东岸惠安县洛阳镇,与沿海大通道连接。桥长2096.5米,桥面宽度25.5米。其中南引桥长471米,桥跨布置为25米+11×4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形梁;北引桥长1133.5米,桥跨布置14×40米+19×30米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形梁,主桥桥长492米,桥跨布置为66米+3×120米+66米预应力混凝土“T”形钢构。下部南北引桥均为柱式墩台、钻孔灌注桩基础;主桥为薄壁墩、钻孔灌注基础。2001年6月29日动工兴建,2003年6月30日建成通车。设计荷载为汽车-20、挂车-120,主桥通航标准为500吨海轮,净宽100米、净空17.5米,设计洪水频率为300年一遇,防震烈度8度。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广东长大路桥有限公司和福建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施工。大桥工程建设经省交通质监站质量检验评定为优良工程。2007年初,该桥被交通部授予“全国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廉洁工程项目”称号。这是当时福建省唯一获此荣誉的交通工程建设项目。
  晋江大桥 2005年5月,泉州晋江大桥开工建设,为世界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该桥是省道210线暨泉州沿海大通道上的关键项目。工程由主桥和南北引桥及南北互通立交组成。大桥北端起点与丰泽区泉秀东街相连,南岸连接晋江市沿海大通道。大桥全长2.74千米,跨越晋江,其中主桥长365米,桥宽38米,采用“开”字形独塔双索门式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结构,北引桥长1365米,南引桥长1010米;大桥南、北立交均采用8条匝道互通立交,北岸东海立交匝道全长5477米,南岸晋江江滨路立交匝道全长5260米,抗震设防为地震基本8度。工程总投资11亿元。江大桥是世界第一座“开”字形斜拉桥.至2007年底,大桥工程量完成70%。
   三、海堤桥
  城东海堤南闸石拱桥位于城东街道临海南堤,建于1973年,属当时晋江地区内道路首创石砌双曲拱桥,拱桥净跨度25米,宽6米,弧矢高度3.57米;在主拱的两肩之上各建3个小腹拱,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类似。设计者魏章成受当时“南京长江大桥的双曲公路引桥”设计理论启发,大胆改进古石拱桥“横联砌筑法”,创新双曲薄砌块石拱技术,主拱石的厚度仅28厘米(两肩各有3个小腹拱,拱石厚度30厘米),其主拱6米宽的横断面还采用四肋三波的砌筑法(肋的高度为28厘米,波的厚度为24厘米),肋与肋之间每隔1米采用定长条石错开拉结,形成一组紧密相连的3个曲面。该桥在施工时还采用压拱(对拱背填以沙土并压实),拱桥侧墙的砌筑也采用严格的施工措施,使主拱具有良好受力性能,提高拱圈的刚度和承载力。石砌双曲拱桥比单曲拱桥进一步减轻“拱”的自重,提高“拱”的承载力。该桥全部由石块砌成,承载力超过原设计荷载,迄今无变形。
  四、隧道
  朋山岭公路隧道 1998年12月底,朋山岭隧道及接线工程动工。该隧道位于清源山脉朋山岭,南自丰泽区北峰镇群山村普贤路,北至洛江区双阳镇区,全长4.18千米.其中,隧道长1.32千米,接线长2.86千米。该工程采用机动车主隧道与非机动车及供水隧道分修方案,机动车主隧道行车道宽2米×3.75米,净高5米,非机动车及供水隧道净宽6.6米,净高3.5米,供水管道下地埋设,连接线工程为城市一级主干道,双向六车道,道路断面48米,是泉州北大门的重要出入口。工程由市交通局负责组织实施,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施工。2000年7月1日竣工通车,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鲤城、丰泽、洛江区分别出资300万元、800万元、1000万元,其余资金由市级筹集。工程质量等级评为优良。同年,泉州后渚大桥、大坪山隧道相继开工建设。
  泉厦高速公路大坪山隧道 位于泉州城东大坪山,1994年7月开工,1997年12月竣工通车。该隧道是泉厦高速公路中最长的一座隧道,全长1080米。
  大坪山隧道 位于泉州城东大坪山,2003年11月15日开工,2005年2月7日建成通车。全长1524米,加上隧道东侧连接线长度约为6000米。道路等级为城市一级主干道,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50千米,只要花10分钟即可从泉州中心市区到达洛江万安,大大缩短洛江区与泉州中心市区的距离。该隧道从泉厦高速公路大坪山隧道下穿过,两隧道间岩层厚度仅有5米,地质条件变化大且频繁,施工难度极大。施工中,建设者们针对隧道口复杂环境,采用增设“超前大管棚支护”的施工方案,确保进洞安全。
  第二章 水路
  第一节 古代水路
  昔时,境内除后渚港、法石港、蟳埔港、乌屿港有航道通往海外之外,今城东社区前林村以东为海洋,前林为海岸,其东北与西福、东南与浔美的海岸相连接。涨潮时,海水直达火烧桥及后路北碗窑下边的双坑口碗窑北渡头。所以,当时从泉州东门碗窑南渡头经新铺妈祖庙、前林灵水庙、美山青莲寺至浔美的普济桥渡(浔海桥渡,亦称无尾桥渡)的水路为旧泉州东门碗窑水路,是古代以水路连接各地码头的海运线,也是泉州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重要节点。
  第二节 港口 渡口
  一、港口码头
  (一)后渚港
  后渚港位于泉州湾西北角洛阳江下游西侧的丰泽区城东街道东部、东海街道北部,马头礁附近,港区距泉州湾湾口约15千米。为泉州湾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港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后渚港位于洛阳江入海处右岸,新港区在马头山下,距市区11千米,距泉州湾口15千米,背依马头山,西面及西南有马坂山、石壁山,东南有高山岩、鹦歌(鹉)山等山峦屏障,东面与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隔海相望。港内掩护条件较好,便于海船停泊与启航。
  后渚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期就设有港口,称“刺桐港”(见本节节后附《古刺桐港地点考证三种观点》)。
  宋代,泉州港当时与交州(交趾,今属越南)、广州、扬州并称中国四大贸易商港。元代,成为中国对外通商重要港口,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于世。
  明清两朝海禁、迁界,后渚港逐渐衰落。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相继开埠,后渚港成为一般地方港。
  民国17年(1928年),平民泉秀汽车公司修建泉州通后渚村公路,建设有简易码头,开办旅客水陆联运。
  民国26年(1937年),闽南泉安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曾聘请荷兰治港公司来后渚港勘测设计码头,因全面抗战爆发而停建。
  全面抗战期间,泉州湾为防日舰入侵,港区布雷封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后渚港设有海军码头及木帆船小码头各1座,大宗货物需在海中盘驳。
  由于台湾海峡两岸对峙影响,1957年始,后渚港停止对外轮开放,亦停止开发建设。
  1971年,在新港区马头山下填筑堆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洛阳桥至顺济桥环丰泽区水域均归入大泉州港泉州湾港区的北部区域,后渚港为泉州湾港区的后渚作业区。
  “八五”期间(1996—2000年),后渚港区先后建成后渚2个5000吨级集装箱专用码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一类口岸。
  1971年,在后渚港马头山下建设新港区。
  1974年10月,修建通往新港区道路1.53千米,并划出外轮避风锚地2块,可供3000吨级船舶停泊。同年12月,开始建设2个500吨级浮码头。1976年,首个500吨级浮码头泊位竣工投产,1979年,第二个500吨级浮码头泊位建成。码头总长82米,宽9米,钢引桥21米,宽4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罗零,罗星塔零点的简称,即海水基准面)-5.0米。通过浮运吊装组合,护岸采用混凝土重力式撑力墩。年吞吐量10万吨。
  1984年5月,建成3500吨级石油码头。该码头为泉州石油公司专用码头,高桩梁板式结构,长65米,两边人行道长74.7米,抛石引堤长24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石油30万吨。
  1985年9月,后渚港3000吨级杂货码头建成。该码头为有纵向连系梁的钢筋水泥高桩、大板结构。码头平台长124米,宽20米,栈桥长74.54米,宽8米,标高6.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6.7米,年吞吐量20万吨。
  1987年12月,建成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该码头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33.5米,宽18米,栈桥长150米,宽7米,水面标高7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30万吨。
  1988年9月,建成500吨级过驳码头2个泊位。为栈桥高桩梁板式结构,码头平台长102米,宽15米,栈桥长90米,宽8米。设计水深罗零-5米,年吞吐量12万吨。该码头可同时停靠2艘500吨级船舶。
  1990年上半年,建成后渚海巡码头,长60米,宽8米,为缉私艇停靠专用码头。同年12月,后渚港又建成5000吨级客货码头,为高桩梁板式结构,长152.29米,宽25米,水面标高7米,两道栈桥宽8米,长分别为76米和65×米,码头前沿设计水深罗零-8米,年吞吐量16万~20万吨,旅客4万~5万人次;鲤城区交通局在后渚港粮食码头下游建渡运码头1座,码头平台长19米,宽8.4米,沿江设4米宽楼梯踏步,栈桥及引堤总长193米,宽2米。
  1992年,建成环后渚港公路,各项设施日渐完善。
  1996年6月15日,后渚港区集装箱码头正式开工兴建。“九五”期间(1996—2000年),后渚港内兴建5000吨级集装箱码头和杂货码头3座。建成后渚二期2个5000吨级集装箱专用码头,后渚1000吨级技改码头。全港初步形成大中小码头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公共商业码头与货主专用码头并举,国有、合营、私营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码头群体。港口现代化发展格局具雏形,在综合配套、增进港口装卸现代化、管理电脑化方面迈出新步伐。新增大型机械设备设施,后渚集装箱码头新增桥吊2台(30.5吨、40吨),龙门吊2台(每台40吨),正面吊1台(40吨)。
  至2007年,后渚港有5000吨级码头泊位2座;3500吨级码头泊位1个;3000吨级码头泊位1座;500吨级趸船浮码头2个;500吨级过驳码头泊位2个;以及3500吨级石油码头、5000吨级粮食专用码头、后渚客渡码头等。
  (二)内港
  泉州内港码头是古刺桐港的老港区(见本节节后附《古刺桐港地点考证三种观点》),指晋江下游、顺济桥以南至原泉州造船厂船坞以北,靠近泉州市区地段一连片的港区。其中泉州大桥以下至第九码头属丰泽辖区(泉州大桥以北至顺济桥之间的码头属鲤城辖区)。
  民国时期,泉州内港码头较简陋,但航运相对陆运发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继续沿用旧码头。其中8~9码头仍为自然岸坡作煤炭装卸。
  1960年,泉州市区建设防洪堤,将晋江沿岸自然坡岸岸线改为驳岸式码头,岸线总长870多米,划分为第一至第九共9个码头,其中各段码头内又依泊位(渡口)分编不等组别。由于内港码头全线紧贴防洪堤,是一个亦堤亦路亦码头的开放式港区。1984年泉州大桥建成后,把内港码头分为南北两段(丰泽建区后,大致第六码头以下至第九码头属丰泽辖区)。是年,福建省交通厅批准投资155万元,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广东省汕头市基础打捞公司承建,于原第七、第八码头位置建设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式200吨级码头1座,泊位3个,码头平台长105.3米,宽13米,设计水深-3米,高程6.8米,年吞吐量10万吨,并建仓库110平方米。
  1987年12月,福建省交通厅批准投资173万元,由交通部第三航运工程局设计室设计,福建省港务工程处施工,沿200吨级码头前沿夹角175度(第九码头处)顺延再建设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式500吨级码头1座,泊位3个,码头平台149米,设计水深-4米,设计年吞吐量15万吨。至此,两段码头基本连成一片,第八、第九码头合并成第九码头。此后,经过多年投入、多次技改,第九码头达到200吨级3个泊位、年吞吐10万个标准箱,500吨级3个泊位、年吞吐16万个标准箱的靠泊能力。后因晋江泥沙淤塞严重,至1996年,除第六码头仍有部分小渔船停泊外,其余码头逐渐荒芜消失。
  1996—2000年,内港被国务院列为国家二类口岸。至2007年,港区有生产泊位5个,其中2000吨级3个,500吨级3个,码头泊位及港池水深5~8米,航道畅通,航标设施完善,吃水5米(乘潮5.5米)、通过桥梁最大净空高度为23米的船舶可自由进出。年吞吐能力100万吨。港区配置各种起重机12台(最大起重能力40吨),牵引车2台,叉车7台,100吨电子汽车衡1台;密封仓库近万平方米,钢结构库棚5000多平方米,堆场1.5万平方米。开展有配载装卸、仓储运输、理货计量、引航签证、船货代理、改装刷唛、物资配送、水电供应等业务。
  第六码头 北面紧挨第五码头,南面至盐业仓库(旧盐馆)前旱闸。该码头由一个120吨级驳岸式泊位、一片轮船锚地和一个阶梯式渡口组成。泊位为主安排运载食用盐等各类盐的船舶停靠、装卸;锚地常年供3艘150千瓦拖轮和1艘120千瓦拖轮锚泊,港区内检查船、引水船也锚泊在此;有自晋江海尾、仙石、蚶江、六陡、溪头等渡口的渡船停泊在此。
  第七码头 北面紧挨第六码头,南临灯荣旱闸北侧。该码头为平台与斜坡相联结的革新型驳岸,即在泊岸平台的外沿顺涨退潮方向加砌一条石斜坡深入江河。该码头主要供运载木材、毛竹入港的福州、泉州惠安木帆船停泊、卸货,有时也分担其他码头调剂过来的船只停泊、装卸。泉州输出的油漆、松香、松节油、农产品也常于此装船发运。
  第八码头 位于灯荣旱闸前,有驳岸式泊位2个和阶梯式渡口1个。泊位一般为运载木材、煤炭的船只停泊、卸货。渡口既供周边居民洗衣、挑水,又可供港区内各种船只的船工划小船上岸办理签证、上街购物。
  第九码头 北起灯荣旱闸南侧,南止泉州造船厂船坞(今泉秀街道灯洲社区田安大桥一带)。1968年,2个120吨级泊位投产,其时拥有3个驳岸式泊位码头。自20世纪60年代初该码头建成启用至1984年泉州大桥建造前的20多年间,此处一直是煤炭专用码头。
  (三)法石港
  泉州内港下游5000米处,位于东海街道法石社区,是江海交汇的港口,俗称石头街,包括坂头、圣殿、文兴、长春、美山(有古码头),是古刺桐港的一个支港。宋时为海防要地,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在文兴建立法石寨。宋元时期,此地有众多的阿拉伯人聚居,多以航海经商为生,港口有“旌旗蔽天,船桅林立”盛况。其时,执掌市舶的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拥有大量海船,专门建楼以瞭望海船进出港口。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11月,张世杰护送宋端宗(赵昰)从福州南下泉州,因蒲寿庚闭门不纳,临行抢走蒲氏海船400多艘。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泉州设海关总关,法石是其六个分关之一。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泉州乌艚大帆船往占城、暹罗运载洋米,兼运两广货物来泉州销售,广东船只也载货物来泉州,皆泊于法石港。清末,南洋航线被洋轮占夺,泉州航运商另辟往南航线,法石船商最多。
  民国初期,泉州商船仍以法石居多,法石仍设海关分关(今海关码头遗址尚存),直到全面抗战期间关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港作为煤炭装卸点。邻县的渔港也经常载鱼货到法石起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内港和后渚港现代化码头建成,法石港海运装卸量逐年减少,直至停航。
  (四)蟳埔港
  与法石港毗邻,位于晋江下游江海交汇处,因盛产蟳(蟹类),故称蟳埔。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惠安人移居此地,以近海捕捞和贩卖鱼货为主业、航运为副业。该港口是历来鱼货起卸贩运点。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后,蟳埔港航运船舶仅与晋江县境、邻县以及厦门等港口通航。1956年合作化时,蟳埔港成立临海海运队(后为鲤城区第二海运公司)。改革开放后,台湾省民间船只频繁往来,蟳埔成为台轮主要泊点之一,建有台轮停靠高桩码头1座,每年到此贸易的台湾渔轮均在200艘次以上。
  20世纪90年代,该港建有钢筋混凝土高桩梁板式结构码头1座。
  “十五”期(2001—2005年),投资500万元建成蟳埔300吨级码头泊位1个,年吞吐能力为货运量2万吨,客运量3万人次。2007年6月,港口异地(迁至户坑口)建设动工。
  (五)乌屿港
  乌屿港在洛阳江口乌屿岛上(今城东街道金屿、凤屿社区),地处泉州湾北部顶端,与洛阳港毗邻。该港东面航道深,俗称乌屿潭。东北风时可避风,可容大船停泊。“宋元洋艘罗舶于此”,再换小船到洛阳港上岸。明清以降,因泥沙淤积和海潮回淤及“禁海”“迁界”等,乌屿港逐渐萎缩。
  近代后渚港公路建成,乌屿港逐渐失去作用。20世纪70年代,乌屿岛经过围垦与陆地相连。20世纪80年代,乌屿港为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船只停泊地。2007年,乌屿为渔船停泊地。乌屿港有乌屿码头(参见本志文体旅游卷第五章文化遗产“古遗址”中“乌屿码头”)。
  (六)普济桥渡
  普济桥渡,又称浔尾渡、浔海桥渡、无尾桥渡,亦称浔尾桥、浔海桥、无尾桥。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浔美社区,后渚港西北方。本地方言“桥渡”即为伸入海中之码头。南宋宝庆二年(1225年)春,僧人道询主持募建普济桥渡,桥渡及塔亭路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夏竣工并投入使用。附近后人竖有“普济桥渡”“宝塔亭路”碑。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万际璋(万正色次子)重修普济桥渡。1973年城东公社建城东海堤时经普济桥渡。
  又,1997年12月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鲤城交通志》:“无尾桥位于泉州城东浔美村,与乌屿岛隔海相望。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由西禅寺和尚主持倡建(民间传说是宋代浔尾村胡百万捐资),桥长460余米,下筑65个墩,墩间各架5条长7米、宽0.65米、厚0.35米石板,桥未全部建成,因此人称无尾桥,实为码头栈桥。桥尾建一实心塔,为终端标志,标明桥的方位,又可测量水位。距该塔约百余米的江面另建一塔作为航标。现仅存石桥残段。”
  (七)蟳埔陆岛交通码头
  位于东海街道蟳埔社区沿海大通道三期工程内,建设规模为50吨客运码头泊位1个及相应的配套设施。2003年11月,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筹建东海蟳埔陆岛交通码头。2007年3月,泉州市政府批准建设蟳埔陆岛交通码头。同年6月中旬开工,年底完成水下12枝桩基。
  二、渡口
  (一)法石渡
  东海街道法石社区的法石渡口渡运航线为法石—仙石,为晋江市仙石渡口的渡船到泉州的停靠渡口。渡船有“闽泉州渡0825”、核定载客24人,“闽泉州渡0826”、核定载客16人,“闽泉州渡0837”、核定载客32人;均为木质机动船。2002年10月,晋江市撤销仙石等4个渡口。丰泽区的法石渡口随之停渡。
  (二)后渚渡
  后渚渡口(今“海巡”码头附近),渡运航线为后渚—白奇,为惠安县东南部旅客经后渚至泉州古渡口。渡船属惠安县百崎村所有,原来只用条石砌筑供渡船靠泊,帆船摆渡,日渡运量600人次。20世纪70年代,改用机动渡船,渡船利用500吨级浮码头停靠。渡船有“闽泉州百奇渡1”、核定载客78人,“闽泉州百奇渡2”、核定载客32人。1989年,在后渚港粮食码头下游投资40多万元建高桩钢筋混凝土渡口码头1座,码头平台长19米,宽8米,引堤栈桥长193米(有路可通),1990年12月建成。2003年7月,由于连接白奇和后渚的后渚大桥建成通车而停渡。
  (三)潘山渡
  渡船1艘,日渡运量700多人次。1959年停渡。
  (四)乌墩白水营渡
  渡船1艘(西郊),日渡运量300多人次,1962年建防洪堤后停渡。
  (五)欧厝渡
  在东海街道。对岸系晋江陈埭镇仙石村、海尾村。渡船为晋江所置,渡口由晋江管理。今废。
  (六)乌屿董厝渡
  客运量400多人次/日(涨潮时渡运)。1971年,建城东围垦后停渡。
  (七)乌屿王厝渡
  通惠安东曙,涨潮时根据客源渡运。今废。
  附:古刺桐港地点考证三种观点
  后渚港说
  自1974年后渚港发掘宋代沉船后,“后渚港即刺桐港”即成定论。《新元史·世祖本记》:“至元十七年(1280年),大军从刺桐港出发,东征日本,翌年无功而还。至元十九年(1282年),击缅甸。至元二十一年(1264年),使脱欢击占城安南。”“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大军会泉州,自后渚起行。”以上军事行动均从刺桐港(后渚港)出发。
  南关港说
  有人否定“后渚港说”,认为“刺桐港”是“南关港”。从中世纪到过泉州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以及《光明之城》的雅各等人对“刺桐港”地理环境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所看到的是具体的、刺桐城“沿岸的一个港口”,即不是“三湾十二港”,也不是从港口看不到城市的后渚港。从泉州湾宋代古船的返航时间、沉没原因、沉没地点、沉船上出土的香料货物及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得出推论,这艘宋船是在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也是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秋冬时,蒲寿庚尚未举城投元前出海。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夏,该船返航时泉州已变成元朝天下,此时正遇张士杰率宋军攻打泉州城,该船进不了泉州港,船员们弃船而逃,货物遭抢,船被破坏沉没。后渚港并非该船的目的地,充其量当时后渚只是候潮停泊的外港而已。以前学者一直以元史关于元军曾集结后渚出海远征的记载作为“后渚港就是刺桐港”的证据。分析认为,元军出兵征服爪哇时,刺桐港已是世界大港,风樯林立的南关港和人烟稠密的城南一带不可能容纳下元军千艘战船、两万兵马和一年粮草、辎重,因此元军只能选择后渚作为临时军港和营地。因此,元史的记载并不能证明“后渚港就是刺桐港”。分析历代泉州市舶司遗址与刺桐港的关系时得出结论,“南关港”才是欧洲游历家所看到的刺桐港。16世纪西班牙公使团奥斯定会士的记述:“这是个普通城市,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河流,可能有7万户人家,交通贸易繁盛,供应各种各样的东西。由于海只离这城市两里格,船舶顺流可入大海,有一个桥架在河上面……靠近桥有一千多条船停在河里,那么多的船只和三樯帆船充满整条河流”。认为,奥斯定会士描述明代泉州城“这一个港口”,为确认刺桐港的位置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诠释:“环绕着一条长长的河流”是晋江;“架在河上面”的桥就是顺济桥;“靠近桥有一千多条船停在河里”——这就是南关港即刺桐港的位置。
  南关港向后渚港转移说
  由于海上贸易的繁荣,港口的空间结构始自南宋后期即重新调整,港道稍嫌狭窄的南关港、石井港元代被泉州湾上开阔的后渚港所取代。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元廷实施海上兵力大集结,同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奉命护送蒙古公主远嫁,元大德三年(1297年)遣使忽鲁谟厮,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罗马教廷来使,元至正六年(1346年)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来华,都经由后渚港出入。他们赞美:“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马可波罗游记》,陈开俊等译,福建科技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页)。“甚至是最大的港口。我看到港内停有大艟克约百艘,小船多得无数”(《伊本·白图泰游记》,马金鹏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551页)。据伊本·白图泰目击:所谓艟克挂3至10扇帆,载海员600人,战士400人,尾随柴水船3艘,刺桐港则是它的产地之一。
  第三节 航道
  一、辖区航道
  (一)内港航道
  自内港港区(其中泉州大桥以下至第九码头在丰泽辖区)经溜石、法石、蟳埔至洛阳江汇合处(长约10千米),再经泉州湾航道至大坠门出海,总长约24千米。
  民国时期,地方政府每年都对晋江河道进行清淤。
  20世纪50年代,船舶可以随时进出港口装卸,无须候潮。
  1967年,上游金鸡水闸建成,拦蓄晋江大部分径流量,航道出现淤积。其中,老港区至法石河段特别严重。低潮时,一些航段水深只有30厘米,严重影响航行。
  1973—1974年,内港河段抛设19道丁坝,促使航道逐渐刷深。
  1994年,开始实施泉州内港通海航道整治,整治航段长13千米、设计航道宽度66米、航道水深3米,乘潮通航500吨级船舶。
  1995年,疏浚中芸洲浅滩。
  1999年,实施内港中芸洲浅滩、后厝浅滩、大沙浅滩疏浚工程。至2000年,完成抛坝工程量4.7万立方米,疏浚工程量5.07万立方米,设立5座坝头标,抛设浮标7座,总投资750万元。
  2001年,内港航道在大沙浅滩实施炸礁。此后,内港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乘潮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
  2005年,泉州内港1000吨级通海航道(从泉州内港泉秀辖区至沪坑口外)10千米。
  2007年,内港至晋江口航道,长12千米,宽80米,500吨级以下船舶可乘潮进出。
  (二)后渚港航道
  后渚港港区码头前沿水深5~6米、水深10米等深线距码头前沿平均为50米,水深10米以上的水域宽度250米,最深达12米,长1500千米。马头山以下水深较稳定,最深点达14米。后渚主航道涨潮由南向北,流速3.7千米/小时,落潮由北向南,流速5.56千米/小时。秀涂至湾口落潮为6.48千米/小时,湾口潮流为返时方向的回转流。
  后渚港淤积率历来较低。1974年,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根据在后渚海岸淤泥滩发掘的古船推算,700多年间淤泥滩平均淤积率年2.3~6毫米。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上游万安桥、洛阳桥闸、城东围垦(466.67公顷)、白沙围垦(200公顷)和五一围垦(1333.33公顷)先后建成,导致洛阳江急剧淤积,桃花山下海军码头围垦3年淤积0.7~1米;1976年,石油码头实测水深9.6米。
  1980年4月,投资6万元,在后渚港浮码头前沿挖泥。
  1983年,后渚港的淤积趋于平稳,水深仍有7米,且港区平均潮差达4.52米,最大潮差6.93米,乘潮时间长,后渚港具有中型港口的潜力。1983年11月30日,石油码头实测水深5.78米。
  1985年8月7日,石油码头实测水深5.3米。
  1986年12月,配合开通泉州至香港客运航线的需要,在后渚港池码头上方110米处,挖槽长280米,宽120米,深6.5米,按1:10坡比挖泥10万立方米。在百崎浅滩按乘潮水深3米的要求疏浚,挖槽长140米,底宽80米,深4.1米,按1:10坡比挖泥30万立方米。
  1987年,对后渚港至小坠门外航道进行整治疏浚,是泉州港有史以来首次大规模航道疏浚,从此结束后渚港不能接待万吨级海轮的历史。
  1990年下半年,对后渚港池挖槽长171米,宽40米,深9.7米,使秀涂至洛阳航道(长18.2千米)仍可通航。
  1996年7月,后渚通海航道疏浚整治工程开工,抛设丁坝5道;疏浚白奇浅滩、调头水域、港池;1998年4月竣工,完成抛坝工程量10.18万立方米,疏浚工程量59.27万立方米。疏浚后水深4.5米,航宽100米。航道通航等级为乘潮通航5000吨级海轮。
  2007年,后渚港至秀涂航道,长4500米,宽300米,5000吨级以下船舶可乘潮进出。其中,泉州湾后渚5000吨级通海航道(从后渚港区至石湖)8800千米;后渚3000吨客货码头至泉州湾大坠门口全长17千米,后渚3000吨客货码头至小坠门口全长15.4千米。
  二、区外航线
  古代,境内各港口南下西行航线自泉州启航经西沙群岛,顺风20余日可达占城(今越南南方);自占城西行至真腊(柬埔寨),转西北行经罗斛(泰国)、吉兰丹(马来西亚哥打巴鲁)、龙牙门(新加坡),至东西方贸易主要中转站三佛齐(苏门答腊占碑),而达阇婆(爪哇)、渤尼(加里曼丹);自三佛齐穿通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岸,航抵故临(印度),然后换乘小船进入波斯湾(也可自喃哩横渡印度洋至故临);由波斯湾沿阿拉伯海岸西南行至弼琶罗(索马里柏培拉)、层拨(桑给巴尔)等地;泉州南下至菲律宾航线有2条:一条经占城、渤尼至麻逸(民都洛岛),一条经澎湖、琉球至麻逸。境内各港口北上航线从泉州沿东海北上,经明州(宁波)、高丽南部海域至日本,或经中国台湾北部至日本九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各港口至境外航线中断。
  1978年底,辖区水路运输航线仅限于北至上海,南至汕头,个别船舶经交通部特批可从事港澳航线货物运输。随着单船吨位的提高,船舶设备的优化,境内水路运输船舶沿海航线逐步向南北延伸。
  1979年,后渚港500吨级趸船浮码头建成后,由闽海225轮首航香港。
  1983年1月,泉州港开始开辟国际集装箱航线,同时,不断增加至国内航线数量。此后几年,为适应泉州后渚港开通至香港等地客班轮航线,疏浚后渚进港浅滩及港池,使后渚港达到3000吨级海轮能乘潮进出港要求。
  1987年8月,后渚港3000吨级杂货码头试航泉州—香港客运。
  1992年,后渚港开通直达中国香港客运航线和日本、东南亚、欧美的国际货运航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境内水路运输航线遍及中国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水系各港口。北至福州、温州、宁波、上海、连云港、日照、丹东、烟台、黄骅、京唐、天津、秦皇岛、营口、大连,南至厦门、汕头、深圳、广州、三亚、海口、湛江、北海、防城、钦州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南通、张家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九江、武汉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各港口。
  2000年,后渚港国际集装箱有泉州至日本、菲律宾班轮航线,同时开辟至香港和大连、营口、天津、青岛、上海、南京、武汉、宁波、广州等多条国内航线。
  2003年1月7日,泉州港成功引进马尾轮船公司,在泉州(后渚)开通泉州—厦门—高雄(基隆)航线。
  2004年7月,设在泉州市的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的船舶开通国际近洋航线。
  2006年6月,开辟泉州至金门客运航线。
  2007年,由辖区内港或后渚港向东南泉州湾出海口,经惠安县与晋江市、石狮市交界水域出到台湾海峡,与全国及全球各地港口相连。后渚港、内港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船舶运输往来;有泉州至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深圳、营口、青岛、南京、武汉、南通、江阴、镇江、台州、温州、茂名、湛江、海口、三亚、北海、钦州、防城港以及香港、基隆等56条国内航线。其中,后渚港经泉州湾往北距福州港约291千米,距上海港约1107千米;往东距基隆港282千米;往南距厦门港156千米,距香港661千米。
  第四节 航标
  宋代,在今城东乌屿村有乌屿塔,高2丈。宋元以降,乌屿塔成为船舶进乌屿潭、洛阳港的标志。
  民国25年(1936年),国民政府海军测量局测绘泉州海图时,曾在泉州湾危险暗礁上设置一灯标。
  1990年,泉州湾设置航标时,设有乌屿灯桩、后渚白沙礁灯浮、白沙礁灯桩(猪母礁)等。
  1996年,后渚通海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建设,抛设深水灯浮5个,更新4个;改造导标1对。
  1997年,改造后渚通海航道的导航设施(灯浮、导标),设置发光设备,后渚港具备夜航能力。
  1998年,内港航道建设坝头标3座;抛设发光灯浮9座。
  1999年,内港大沙浅滩附近建设坝头标5座,混凝土灯桩1座。
  2002年,内港航道灯浮安装航标卫星定位与遥测遥控系统。
  至2007年,泉州湾后渚通海航道有发光标26座,其中3米浮标2座,2.4米浮标7座,1.8米浮标12座,导标4座。
  第三章 运输
  第一节 陆路运输
  一、客运
  民国14年(1925年)后,泉秀公司在泉秀路口(区间车站地)设有站点。1990年,在泉秀路口新建车站1座,占地近5公顷,可日发250班次。车站除承担省汽车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车辆营运停靠外,还接受社会车辆停靠经营。为适应车辆不断增加的需要,还建成联运车站、东门停靠站。到1992年,境内增辟西门、湖心路口、宝州街4个临时停车场。自1997年建区开始,经过11年的发展,丰泽区道路客运班线逐步完善。2007年,全区有道路客运站4个,其中,一级站2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1个。基本建立省际、市际、县际以及社区客运协同发展、快速旅客运输与普通旅客运输相结合的多层次运输网络。
  (一)客运站(场)
  泉州汽车站(新车站) 在泉秀街道前坂社区,位于温陵南路与泉秀街的交叉口南侧,距324国道约1000米,为道路一级客运站,隶属于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该站于1987年6月动工兴建,1990年9月竣工,同年11月30日投入运营。该站占地近3.5公顷,建筑面积1.11万平方米,有发车位32个,设长短途客运班次,有快运空调候车室、售票大厅,配备X光安全检测仪、LED显示系统、全方位24小时电脑电视监控系统等。1996年,该站年发送旅客314万人次;2001年12月,泉州汽车站实施“人车分流”改造,设施设备得到更新。2004年,年发送旅客790万人次。2006年,车站被全国总工会、安监总局授予“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等称号。2007年,车站日发班次约1500班,日均发送旅客2万人次,高峰时可3.5万余人次,是闽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站。
  泉州客运中心汽车站在丰泽街道东美社区,位于泉秀街与坪山路交叉口(324国道市区段)西北侧,紧邻城市内环路和福泉厦高速公路,为道路一级客运站,隶属于泉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2002年12月31日,泉州汽车客运中心站奠基,2003年7月28日正式动工兴建,2005年7月29日投入运营。车站拥有发车位37个,日均发送旅客1.8万人次,日发班次2250班左右,高峰时4.3万人次/日,是泉州市最大的道路汽车客运枢纽站,也是福建省、闽南地区最重要的道路交通枢纽站之一。该站主站房按美观、新颖、现代原则设计,规模宏伟、造型独特,占地27181平方米,建筑面积28685平方米。其中,地下室为4529平方米停车场;一层前厅东西两侧为售票厅,后厅为短途旅客空调候车厅;二层为省、市际客班旅客空调候车厅。有X光安全检测仪、LED显示系统、24小时全方位电子监控系统以及消防控制系统、智能语音广播系统和触摸查询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设备。2006—2007年,连续被全国总工会、安监总局授予“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称号。
  泉州东区汽车站 在华大街道城东社区,位于华侨大学斜对面,紧邻国道324线。该站2004年建成投入运营,占地2.4万平方米。由于该站距市区较远,周边客源少,2007年,日均旅客发送量270人。
  泉州客运西站 在清源街道西门社区,位于新华北路与西环城北路交叉口北侧,2005年建成投入运营,占地6000平方米。由于该站地处西湖公园附近,且紧邻居民住宅小区,被政府列入关闭站行列。2007年,日发车260班,旅客1200人。
  丰泽区客运站 在泉秀街道沉洲社区,位于宝洲街和沈海高速交叉口西南侧,成立于1998年,主要经营客运及货物联运业务。2007年,该站注册资本60万元,有职工25人;日均旅客发送量300人。
  (二)客运企业
  民国时期,境内汽车客货运路线经历承租路权并自行养护、路权归公缴交养路费等阶段,营运形式也经历分段承租经营、联营等方式。抗日战争期间,奉令破坏过境公路。民国37年(1948年),修复泉州至后渚及洛阳至水头等境内或过境线路并恢复通车营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或过境营运路线不断延伸。联运业务由福建省运输公司泉州分公司负责。1970年11月,运输企业与省内外公路站点开办旅客联运,一次购票,分段乘车,运输到底,并开展公路、铁路旅客联运。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客车出租业务,同时出现私人汽车参与客运现象。至1992年,泉州过境的客运班车可直达深圳、广州、拱北、赣州、泰顺、宁波、上海等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辖区道路客运业市场向社会开放。1997年后,丰泽区道路客运业取得长足进展。至2007年,丰泽区道路客运行业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运力结构合理化、运输服务品牌化的客运市场新格局。
  境内的客运企业以泉州汽车运输总公司为龙头,该公司地址位于鲤城区,但其很大一部分经营活动及部分子公司均在丰泽辖区。至2007年,总公司拥有从业人员3632人,其中在册职工2282人,短期聘用驾驶员1350人,总资产5.4647亿元(不含土地评估值4.5亿元)、净资产1.383亿元,营运客车1453辆37780座位,出租车450辆、旅游客车25辆、公交车56辆;营运货车42辆,营运货车总吨位88.5吨。企业还经营汽车维修、检测,销售及售后服务,配件销售,技术培训,驾驶培训,旅游及旅游运输,货物起重装卸和物业开发租赁等业务。有一类维修企业6家,二类维修企业4家,A级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2个,B级机动车综合性能检测站1个,机动车竣工检测线3条,以及1家旅行社和1个货物起重装卸站。
  (三)客运量
  1997年,随着中心城市东扩,人口流动性增大,辖区客流量与日俱增。2001年,市区(含丰泽、鲤城两区)完成公路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85亿人千米。2003年上半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客流量明显下降。2006年,市区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203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近8亿人千米。2007年,市区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250万人次,完成旅客周转量超9亿人千米。
  二、货运
  民国时期,境内或过境汽车货运路线与客运线路一致,营运形式也基本相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或过境货运路线不断延伸。1970年以后,货物联运逐步实行一次托运、一次开票、一次结算、一票到站、全程负责的办法,并开办公路、铁路、水路货物联合运输业务。1980年后,境内货运业务不断发展。1989年8月,位于仁风街的集体所有制运输企业泉州仁风货物储运部设立,开展省内外货物储运业务。至1992年,泉州过境货运车可达全国各地。
  2001年,市区(含丰泽、鲤城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530万吨,货物周转量5.86亿吨千米。仅春运40天,运载各种物资超10万吨。2002年开始,麦德龙及新华都、国美电器(永乐)等国内外商贸企业的设立,使商贸业的吸纳、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带动辖区货运物流快速发展。2006年,市区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653.78万吨,货运周转量近7亿吨千米。
  2007年,新增货运企业3家,新增营运车辆587辆(其中集装箱货车20辆567吨位),累计达到3667辆:全区公路运输周转量完成3.74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18.5%。
  第二节 水路运输
  一、客运
  南朝至唐代,境内港口有大船通航高丽(今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西亚、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印度僧人拘那罗陀来往泉州后,境内民众远渡重洋,往海外谋生者日多。此后至清末。境内海运主要为货物运输兼营或附带客运。
  民国时期,除客货兼营外,北线和南线均出现以客运为主船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海上客运业务快速发展。1987年8月16日,“鼓浪屿”号客船从后渚港出发试航泉州至香港客运。首航进入香港58人,经香港出境87人。同月底,泉州至香港水上客运航线暂时停航。
  1994年3月15日,泉州至香港客轮航线恢复通航。1998年,泉州至香港客轮停航。
  2001年8月28日,“鼓浪屿”号客轮承载129名首批参展人员从泉州港后渚直航金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泉州客、货轮首次直航金门。
  2002年5月31日,泉州港(不含围头港)成为全国获批对台通航港口之一;7月23日,泉州天后宫妈祖护驾团一行19人与澎湖280名妈祖信众同乘台湾“超级星”号客轮,从后渚作业区出发,历经3小时航行到达澎湖港。同年8月9日,澎湖天后宫主委杨国夫以及澎湖县副县长郑长芳等各界人士221人乘“超级星”号客轮,护送妈祖回驾泉州天后宫,泉州天后宫护驾团人员同船返回。此次活动历时18天,直航来往4个航次,直接往来人员近1000人,是两岸隔阂53年来台湾地区客轮第一次往来泉州港。是年11月18日,泉州—金门货运直航航线开通。
  2003年1月11日,以金门县杨应雄议员为团长的“金门杨氏宗亲会参访团”200多人乘坐“东方之星”号客轮由金门首航泉州后渚港。是年,增辟到台湾、香港直航班轮。
  2007年9月28日,泉州第一个赴澎湖旅游团68人乘坐泉州轮到金门后,搭乘飞机前往澎湖,实现泉澎旅游常态化。
  二、货运
  南朝至唐代,境内港口有大船通航高丽(今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西亚、东北非等国家和地区。唐景云二年(711年),从境内各港口运往蕃国销售的货物有丝绸、瓷器、蔗糖、茶叶、果干等。
  唐安史之乱及吐蕃扰乱之后,陇西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中国与西域交通贸易南移东南沿海,泉州港成为全国性对外运输港口。
  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置市舶司,境内各港口与60多个国家有货物运输往来。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泉州设立市舶都转运司,自泉州至杭州建立海道水站15站,专管护运蕃夷贡物及商贩奇货。
  明代及清初,实行海禁,境内海运业受挫。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广东高州船舶常运洋米来泉,停泊法石港。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海运恢复,泉州设置海关,在法石马头山设立税口。从此过境海运货物不断增长。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国外航线为英轮占夺,泉州船舶被迫只经营国内航线。法石船商拥有大量大乌艚,载重量都在50吨以上,经营货运于南北两线。北线至温州、宁波、上海、青岛、烟台、威海卫、天津、牛庄、大连,全盛时每年有200多艘次,南线经常不定期航行于汕头、高州、广州、海南、香港、澳门等港。
  民国时,境内水路运输均为单一普通货船运输。北线运输往返于上海、天津、大连等地,南线往返于安海、厦门、漳州、石码等地。全面抗战爆发,航运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南、北航线恢复,并发展到水陆联运。此外,还有从事代理各港运输业务的船务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仍使用木帆船和木质机动船经营沿海货运。1963年,县级泉州市东海航运队(由城东公社乌屿大队农渔运结合队组成)、县级泉州市凤屿航运队(由城东公社凤屿大队农渔运结合队组成)和县级泉州市临海航运队先后成立。其中,县级泉州市东海航运队有沿海木帆船31艘694.5吨位,船员292人,航行于汕头至上海之间,多数船舶行南线;县级泉州市凤屿航运队有船舶4艘105.5吨位,人员24人;县级泉州市临海航运队有船舶6艘204吨位,人员57人。
  1970年,后渚港年吞吐量仅5.96万吨。1979年,经交通部批准,泉州船舶开始从事泉州(含后渚港)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是年9月3日,“闽海225”号轮由后渚港500吨级趸船浮码头装运货物首航香港。
  20世纪70年代,以木帆船为航运主力的泉州内港码头,年吞吐量12万~25万吨。当时与泉州的工农业生产、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产资料、生活物资以及军需物资,绝大部分都在泉州内港码头吞吐。其时,水路运输船舶经营沿海航线北至浙江、上海,南至汕头、广州。随着船舶逐步优化,单船吨位不断提高,抗风能力增强。
  1982年12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泉州港恢复对外轮开放,以适应对外贸易运输的需要。
  1983年,县级泉州市凤屿航运队停办。
  1987年,县级泉州市东海航运队更名为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20世纪80年代,境内水运企业其经济性质多数定为集体所有制,个别为股份合作制和私营企业;木帆船均已淘汰,普遍使用木质机动船。
  1991年2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港国家二级引航员陈智昆的引航下安全抵靠泉州湾后渚港。这是首艘停靠后渚港码头的万吨级巨轮。其后,后渚港先后系泊新加坡明城号(实载1.02万吨)、广远公司云岭号(实载2万吨)、巴拿马加利号(实载1.18万吨)、古巴籍帕尔玛木卡号(实载1.33万吨)等万吨远洋轮。境内各港开始有成品油船运输、散装化学品船运输。1992年,鲤城区第一航运公司机动船发展到13艘1175吨位,木帆船15艘475吨位;泉州市临海航运队机动船发展到4艘1965吨位,船员45人。
  1997年建区后,辖区主要航运企业为泉州丰泽船务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福建沿海各开放港口至金门、马祖、澎湖间货物运输、直航台湾散杂货运输和集装箱运输,运输的货物主要有石材、瓷制品、纸制品、木雕、家具等。
  1999年8月6日,交通部先后批准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恩鹏”轮、“恩安”轮、“恩通”轮、“恩达”轮和“恩凯”轮5艘船舶从事国际航线和近洋航线货物运输,实际投入“恩通”轮、“恩达”轮和“恩凯”轮3艘从事近洋航线货物运输。是年,集装箱运输的快速发展成为港口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水路运输快速发展。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成立大批多形式的水运企业从事沿海货物运输;木质机动船逐步淘汰,船舶逐步向中型化和大型化钢质船方向发展;业务也朝多样化方向发展,有成品油船运输、散装化学品船运输和海上客船运输、湖泊游船运输等业务。泉州船务公司、泉州海运公司、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泉州市丰泽船务有限公司等航运公司及其所属诸多船舶,先后被批准从事福建沿海对外开放港口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或国内各对外开放港口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有的船舶被批准从事福建、广东、广西、海南4个省(区)至港澳航线货物运输。
  2002年8月14日,交通部批准福建安达船务有限公司“恩汇”(100个标准集装箱)、“恩源”轮(100个标准集装箱)经营厦门—汕头集装箱内支线班轮运输。该公司所属“恩汇”轮投入厦门—汕头集装箱内支线运输1个月后因故撤出。
  2003年,泉州港引进马尾轮船公司在后渚港开通泉州—厦门—高雄(基隆)两岸航线。
  2004年10月18日,“吉利兴”轮从天津港装载近万吨原煤驶往泉州后渚港卸货。同年11月,泉州丰泽轮船有限公司开始由自有集装箱船舶“新安隆”轮和“新兴隆”轮(2轮218个标准集装箱)轮换经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汕头外贸集装箱内支线运输。
  2006年4月24日,交通部又批准泉州丰泽轮船有限公司所属“新万隆”轮(162标准集装箱)经营外贸集装箱内支线班轮运输。
  2007年,辖区有注册水运企业2家:泉州内港港务有限公司为泉州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辖有泉州内港港区,即泉州第九码头(泉秀街道堤后路南);泉州市鸿达船务服务有限公司自有和挂靠的船员300多名,以整套、半套、零散的方式为客户提供外派国内外航线经营散货船、杂货船、集装箱船、油船、化学品船业务。全区新增运输船舶3艘(9810载重吨位),拥有营运船舶276艘,水上运输周转量完成9.66亿吨千米,比上年增长53.33%。泉州港当年完成货物吞吐量6215万吨,集装箱101.94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21.04%和21.5%。泉州港的国际集装箱航线有泉州至日本、韩国、马尼拉和中国香港班轮航线,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泰国、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朗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船舶运输往来;国内的有泉州至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深圳等航线56条。
  第三节 现代物流
  1999年,泉州市奇龙物流有限公司成立,经营地址位于丰泽区高新产业园区。公司成立之前作为泉州奇龙超市连锁店的后勤保障服务,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水产品、家用电器、货物仓储、货物运输代理、接受银行委托从事质押货物的监管业务、电子商务、冷链系统等。2000年以后,丰泽区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大吨位货运车辆、集装箱运输车辆,引导货运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道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各物流企业车辆年保有量一般几十辆,少数达100辆以上,形成陆(公路铁路)、海相连,集运输配送、仓储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其中,位于通吉路北段东侧福建鸿达运输有限公司为鸿达物流有限公司在丰泽辖区的分公司,该公司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体系和覆盖全国大中型城市及相关地区的服务网络。2006年,物流业务收入14462万元,利润220.4万元,缴纳营业税284.63万元。
  2007年,奇龙物流拥有一个2万平方米的物流综合配送中心、一个5万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储存物流配送中心和一个1万吨的大型冷库。商户150多家,年均纳税170万元,已发展成为泉州市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商贸流通企业。
  第四章 交通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1997年10月,丰泽区交通局成立,内设办公室、工程股和计财股,为辖区公路和水路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下辖丰泽区交通运输管理所。
  2003年,增设安监股。同年,撤销丰泽区交通运输管理所,设立丰泽区运输管理所,加挂丰泽区地方海事处牌子。
  2007年,区交通局撤销计财股,增设审核审批股(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全局设办公室、工程、审批3个股室,下辖1个运管所,有人员编制43人。
  第二节 道路运输管理
  辖区的公路和港口航运由泉州市交通部门统一管理,区交通部门主要履行辖区运输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和驾驶员培训管理等工作。
  一、客运管理
  1997年,丰泽区实行客车统一使用营运行车路单和进站证。市、区交通部门严厉查处各类交通违章行为,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促进交通事业发展。
  2001年,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五部委《关于清理整顿道路客货运输秩序的意见》,重点打击非法营运和不正当竞争,制止违章超载,淘汰技术性能不合格的营运车辆。针对非法客运、抢占客源,扰乱客运市场秩序的难题进行整治,规范客运管理。
  2007年春运期间,开展客运整顿月活动,丰泽区组织2个由交通、公安、交警、工商、安监、物价和经贸等执法部门组成的执法小组对辖区内交通运输违章行为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打击客运票贩子哄抬票价的不法行为。查处违章车辆126部、“黑车”18部,查封32家非法票点。加强“三品”(易燃、易爆、危禁品)检查,严防危险品上车,全年检查出“三品”3843件。
  二、货运管理
  1997年,丰泽区贯彻实施国家交通部关于《道路货物运单使用和管理办法》,加强道路货物运输管理。
  2005年,道路货运实行经营资质管理,分1~5级,个体货运经营户不设等级。各类资质具有不同标准,企业按资质承担相应的运输范围责任。
  2003年,针对“非典”疫情的流行态势,结合丰泽区客流量大、客流复杂的实际,把防“非典”疫情作为上半年交通行业管理头等大事。区交通管理部门研究制定防抗“非典”工作方案及道路、水路紧急物资运输保障应急预案,印发防抗“非典”宣传传单,每天对各客运车辆、各客运站进行不少于2次的消毒,对跨省、跨地区班次的旅客进行健康检查。
  2007年,依法征收各种税费704万元,其中运管费220万元,养路费30万元,代征车船使用税14万元,罚没款入库350万元。交通运输服务业全年为区政府创税收2150万元、城市维护费等140万元。
  第三节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1997年建区后,辖区机动车迅速增加,给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丰泽区先后出台《关于市区部分路段机动车禁鸣喇叭的通告》等交通管理规定,限制大型车辆入城、禁止无牌证机动车上路行驶、限制外籍二轮摩托车进入市区行驶、市区禁鸣喇叭等,减轻市区道路交通负荷,规范二轮摩托车管理,强化交通秩序管理。
  2000年开始,摩托车停止上牌,外地摩托车禁止进城。
  2007年,组织相关人员对辖区社区间道路安全隐患及事故多发地段进行排查,解决城东街道后亭社区等路段存在的安全隐患。派驻相关人员对辖区内客运站、出租车、公交站场开展整治活动,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节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1997—2000年,辖区各驾培机构在市交通委等职能部门的督促指导下,主动抓好教练人员的业务管理,推进驾驶培训学时系统建设。各机构通过派遣专人参加学时设备安装验收及使用的技术培训,完成网络接入条件和配置相关电脑设备等学时系统建设的前期准备,将各教学车辆安装教练软硬件。
  2005年,随着学时系统的构建和使用,应用科学技术来规范驾培机构行业管理,提高驾驶员培训质量。
  2007年,丰泽区拥有驾驶员培训机构18家,均为三类资质,教学车辆345辆,理论教练员112名,实操教练员852名。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