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房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4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房屋建设
分类号: F407.9
页数: 4
页码: 170-173
摘要: 这段文本主要介绍了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的民居和公房建设的历史和现状。
关键词: 泉州 民居 公房建设

内容

一、民居建设
  古代,境内房屋大都为闽南传统的土木结构或砖(石)结构房屋。民宅一般为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形式,屋面作双坡顶带脊,脊端作燕尾吻,被称为“官式”大厝。有的根据地形建房,一般以“三合院”或“手巾寮”厝为主。“三合院”于中轴建厅堂,两翼为卧房,厅前为天井,两侧为灶房;“手巾寮”厝一般因地形宽度不足、纵深有余而建,为单开间。
  清嘉庆初年,南埔魏氏十一世祖杨鼎建南埔古大厝(位于今华大街道南埔社区)。该厝属闽南官式大厝(俗称“皇宫起”),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燕尾脊,红墙红筒瓦,并以插梁穿斗式木构架作承重结构,主厝坐南朝北,两进五开间,带东西护厝的大厝(两旁还各有一座三进三开间的大厝及紧紧相靠的哨楼),占地4544平方米。主厝雕梁画栋,真金油漆,浮雕堆塑,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富丽堂皇。大厝的屋前均有石埕。主厝门前石埕长17米、宽4.5米,用规格一致的石板横向铺砌而成。大厝亦是清末武魁魏捷玉(昭美)的故居,故门楣上挂有一块书有“武魁”牌匾。
  明末清初,蟳埔居民就地取材,利用海蛎壳盖蚵壳厝,形成蟳埔蚵壳厝建筑群(位于今东海街道蟳埔社区)。该建筑群由数座三开间、五开间硬山顶,外墙以海蛎壳构筑的闽南特色建筑组成。
  清末民国初,境内小部分私房建筑吸收西式建筑形式,建别墅楼,楼外砌矮墙并立铁栅栏。大部分仍为“三开间”“五开间”或“手巾寮”及四房看厅、三合院、单房独院等。
  民国24年(1935年),旅缅华侨陈碧峰在家乡建两进五开间双护厝合院(今陈碧峰故居,位于北峰街道北峰社区)。该民居平面呈长方形,面阔51米,进深25米,方位坐南朝北。建筑砖石木混合结构。下落与顶落穿斗式木构架,分别进深三柱、五柱。建筑内装饰有精美的石雕、木雕与砖雕。屋面悬山顶、燕尾脊。西护厝建有阁楼,宅前有石埕,后有花园,总占地4000多平方米。在石埕左侧有高35厘米,内径49厘米的水井1口。
  民国时期,南安民间房屋建筑师傅维早经常活跃于境内,当时境内许多重要修建物几乎请他主持修建。其中浔美万氏大厝著名建筑就由其承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农村还普遍是土木结构房屋,沿海地区普遍建砖(石)结构房屋。1958年,境内开始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
  改革开放后,境内民众掀起新建住宅热潮,砖木结构、混砖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不断增加,土木结构、砖(石)结构房屋逐渐淘汰。新建的高层建筑皆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空心砖砌筑。
  2003年丰泽区全域城市化后,境内房屋建筑严格遵循城市规划,一般由政府统一征地、拆迁、安置,由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房。私人拆旧翻新须严格按泉州市区个人建房审批程序进行。2007年,民间房屋一般两三层,有的四五层甚至十多层。
  二、公房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除县级泉州市南台乡和晋江县东星乡、临海乡政府驻地以及后来的县级泉州市东海、北峰等公社驻地有公房建筑外,少有大型公房建筑。
  1960年,国务院侨委会在东海公社仕公岭下东北侧(今属华大街道辖区)建成华侨大学校舍,占地3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8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菲华楼、教学楼、科学楼、图书馆、宿舍楼和生活设施等。其中以陈嘉庚纪念堂最为雄伟,校园后侧建有园林式秋中湖。建筑结构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主,部分石混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县级泉州市结合新城区规划建设,开始逐步向境内兴建温陵路、泉秀路、通淮路两侧楼群。
  1986年后,城区向城东平原区和仕公岭一带拓展,形成新的房屋规模建设。这些房屋大都是标准化工业厂房、大型商贸大厦、商店、仓库、学校、医院、机关用房、农贸市场等公共房屋建筑。
  1987年7月,位于温陵路与泉秀街交叉处的泉州海关大楼竣工。该楼占地662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主体8层,含钟楼12层,高度48.83米,钢筑混凝土框架结构,墙体实心砖砌筑。底层平面作八字状,设有门厅、报关厅、休息厅及值班室;2~8层为办公室、接待室、会议室、活动室等;9层以上为塔式钟楼,嵌有直径4.5米的电子钟。外墙贴马赛克和磨光花岗岩板材,水磨石地板。
  1988年,泉州市第二建筑公司承建的东湖电影院竣工,总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
  1990年,位于温陵路与泉秀街交叉口的泉州市新汽车站竣工。车站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包括综合厅、售票厅、综合楼。综合楼后为候车厅,厅后为一列停车棚,整体建筑呈梯形。
  1991年,在境内建成泉州市儿童医院院舍,建筑面积6696平方米。
  1992年,在城区东湖街南侧建成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该馆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7330平方米,通高36.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地板与楼板作水磨石地面,中央大厦铺磨光花岗岩板面。
  1994年1月,建成泉州市体育中心(侨乡体育中心)。该中心位于东湖街与刺桐北路交界处,由体育馆、体育场、国术馆、游泳馆、豪盛馆、羽毛球馆、体操馆、蹦床馆、网球馆等组成,是一个项目门类齐全、功能配套、场馆集中、设施优良、正规化、综合性的体育比赛和训练基地,总建筑面积7679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馆内可容纳观众3400多人。
  1997年,由福建省泉州市联成房地产公司开发兴建的泉州永宏花苑保险地税大楼竣工。该楼位于刺桐路和丰泽街的交叉处,是一幢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高层建筑,总楼层22层,建筑总高度93米,建筑总面积59440米,总造价1.18亿元。
  2000年9月,位于东海镇的黎明职业大学新校舍建成并完成整体搬迁,新校舍占地18.67公顷,总建筑面积21.86万平方米。同年,在温陵路东侧新区相继建成蟠龙大厦、地税大厦、国税大厦、建行大厦、中行大厦、千亿大厦等50多幢高层建筑和展览城、泉州商城、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景观建筑、标志性建筑。泉州晚报社大厦等4个项目列入市级示范工程。
  2002年6月17日,位于津淮街东段南侧的区政府新公务大楼落成投入使用。该大楼占地总面积3.67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同年,泉州博物馆基本完工:西湖公园西大门落成,南建筑博物馆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2005年,位于津淮街东段南侧、丰泽区公务大楼西侧的丰泽树脂工艺品研发展示中心大楼动工兴建。该楼建筑面积18038平方米,地下停车场面积2700平方米。项目建设将与区办公大楼配套,形成建设造型、环境设计相协调的建筑群体。
  2006年,国务院批准同意泉州市政府驻地由鲤城区海滨街道迁至丰泽区东海街道。当年东海街道的市行政管理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79亿元,行政办公大楼主体封顶。
  2007年,泉州现代家居广场、泉州师院丰泽附小(东梅小学)改建工程相继竣工;泉州软件园、蟳埔民俗文化村、泉州海峡箱包物流商城、现代商务区、南威软件大厦、科技孵化基地及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海峡体育中心完成投资3.74亿元,占其总投资50%。体育场、体育馆砌体工程及粉刷完成,消防管道等工程完成80%。商务中心主体建成。运动员训练基地综合楼装饰工程竣工,游泳馆扩建工程完成基础施工。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