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公用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1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公用事业
分类号: F299.24
页数: 8
页码: 140-1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是泉州市的主要公交车运营企业。该公司拥有860辆公交车和44条运营线路,服务范围覆盖丰泽全境以及鲤城、洛江等下辖县市。泉州公交公司每年的客运总量为8877.4万人次,营运收入为1.39亿元。
关键词: 丰泽区 城市建设 公用事业

内容

第一节 供气
  一、燃气供应
  (一)液化气供应
  境内瓶装液化气供应始于1995年,首批用户5112户。1996年,泉州招商石化有限公司在东海后渚港区建设液化气储配库,占地约2.5万平方米,储配库内建1000立方米球形储罐4个。
  1997年建区时,境内液化气由泉州市燃气公司、泉州招商石化有限公司经营。各经营单位在丰泽辖区加强住宅小区瓶装液化气供应建设。当年居民燃气普及率达92.5%。
  2003年,结合社区建设,推进辖区燃气规划布点,辖区内经市公用事业局审批的液化气供应站有24家。2004年,增加到33个。2005年,网上公布具有经营资质的小型液化气供应站增加到37家。
  2007年,辖区有市公用事业局审批的液化气供应站有39家,瓶装液化气用户增至1.26万户,液化气月供应总量为252吨。
  (二)管道燃气供应
  境内管道燃气供气始于2005年。当时刺桐路阳光水岸小区率先使用管燃气。是年,辖区有燃气输配管网48千米(其中,高压管网19千米,中压管17千米,低压管12千米),实际供应户数2.87万户(其中工商户98户)。同年,随着福建省液化天然气LNG.总体项目建设的推进,泉州市天然气供应管网系统建设进入工程建设阶段。翌年,一期工程建设泉州、晋江、惠安3座门站和石狮、晋江、内坑、紫帽、南安等5座高中压调压站。其中,泉州市区建设泉州门站。泉州市成功收购绿源、晋隆、广安3个原管道燃气企业,管道燃气实现全市“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格局,接收燃气资产6000余万元,接纳员工60余人,签约用户2.6万户。泉州市区近5000户居民用户使用管道天然气。
  2007年,泉州门站建设完成投入使用。中心市区完成中压管网47.52千米,高压管网5.48千米。完成最后一批管道液化气用户气源转换工作,结束使用管道液化气历史。当年中心城区接通天然气的居民近万户,日均用气量9万立方米。
  二、供气管理
  1997年建区时,辖区液化气管理职能由区经贸局承担。
  2000年3月2日,区建设局与区经贸局办理《瓶装石油液化气管理》移交手续,辖区石油液化气管理职能划归区建设局。同年9月,省市先后出台《福建省燃气管理条例》《泉州市小型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设置实施方案》,对瓶装燃气供应站的布点规划、行业管理、设置条件、销售经营申报、审批和经营管理作出明确的规定。全年查处浦西、东海2处非法经营点,发出安全整改通知书66份,没收不合格钢瓶76个,责令立即停止经营单位14家。
  2003年,全年查处无证经营点73家,查扣气瓶750瓶。2005年,取缔非法经营点32家。
  2007年,各经销点对其经营点的安全隐患开展自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参加全区安全教育和特种作业培训。全年有液化气供应站39家,取缔非法经销点15家。
  第二节 供水
  民国时期,境内居民用水多取井水,沿江(溪)居民则取用溪河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仍沿用传统的井水、溪水。
  1966年2月,动工兴建金鸡北高干渠(简称北渠),该工程西起南安县金鸡水闸,在南安县丰州进入泉州市(县级)北峰、清源、东海、城东、渔业等公社(农场)进入洛阳江,主干渠长24.8千米(另东干渠长3.91千米),设计过水流量22.5立方米/秒,设计功能以农业灌溉和防洪排涝为主。1975年全线建成通水。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渠的功能逐步转变以供应城市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卫生用水为主。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财政设立“边境建设事业费”专项资金,扶持东海、城东两个沿海乡逐步解决沿海岛屿和突出部供水等问题。1981年,县级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利用北渠水在少林路建北区水厂,向城区居民供水。该水厂占地1.8万平方米,日供水量为5万吨。分二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规模日供水量为2万吨,1983年12月竣工验收;二期建设规模为日供水量3万吨,1989年12月竣工验收。当时水厂水质属天然低碳化水,以重碳酸盐类为主,总硬度低,各项指标含量较少,为国家标准二级地表水。
  1991—1995年,随着市区第三水厂(北峰街道辖区)等新建供水设施的投入营运,建成区供水管网管道190千米,建成区供水普及率9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47%。
  1997年,丰泽区的饮用水供应单位有第三水厂和北区水厂,分别从距离北渠7000米和1.1万米处取水。其时北渠沿渠两岸民居和工厂密布,屡遭污染。
  1998—1999年,泉州自来水公司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进行水厂和供水管网建设,供水普及率达98%,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5%。
  2000年,泉州市自来水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更名为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丰泽区东湖街)。拥有水厂3座,日供水能力17万吨,供水范围30多平方千米,用水人口30多万人。
  2001年,省财政资助宝山供水、金屿人饮工程建设11万元。2003年,开始实施“一户一表,计量出户”的改造。全年完成自来水管道铺设29千米。其中,东海街道5千米,清源街道12千米,华大街道3千米,城东街道6千米,东湖街道1千米,泉秀街道2千米。中心市区日供水量达到25万吨,用水普及率达到98.5%,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9.62%。2006年,继续实施“一户一表,计量出户”的改造,帮助市区刺桐新村、金山新村、丰泽新村、丰盛花园、圣湖小区、后城小区、泉秀花园等22325个用水户实现“抄表到户、按户缴费”的目标。市自来水公司由管网部具体组织实施旧城区已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完成东海法石片区、浦西路、大淮新村片区、宝洲街至聚宝新城道路等街区供水管网的改造任务和以上街区用户水表出户的改造工作,总投资约1420万元,铺设新给水管道121.42千米(其中管径≥100毫米为22.93千米,管径<100毫米为98.49千米)。投资约3000万元的北峰供水增压站设计规模14.3万吨/日,一期工程(5万吨/日)开始征地工作。
  2007年,北低渠竣工通水,完成2550米长沟渠挡土墙砌筑及两边的截污管网的埋没。该渠担负着供应市区北水厂、第三水厂、华大水厂、火车站等5个水厂的供水,市区味精厂、赖氨酸厂、清源啤酒公司、麦芽厂等企业工业用水,内沟河卫生冲污用水,以及丰泽区清源山南麓、城东沿海片区的防洪排涝等任务,每年经北高干渠输送的水量约占洛阳江来水总量的50%左右。是年,泉州市自来水公司总供水量为40万吨/日,晋江南北两岸分开供水。其中,泉州中心市区每天的供水量25万吨,由第三水厂(即泉南水厂)与北区水厂并网供水。第三水厂日供水规模为20万吨(占中心市区供水量的80%以上),在7、8、9月份高峰期,日供水量达到25万~26万吨。
  第三节 公共交通
  一、公交车
  (一)经营企业
  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泉州市公共交通公司,始建于1965年2月,原位于鲤城区。1981年8月,泉州市第二公交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建区时,辖区公交线路经营企业为前述2家公司。1998年10月,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在丰泽街与坪山路交界处动工兴建下属丰泽公交站和综合停车场,占地6500平方米,停车场5000平方米,总投资958万元。
  2005年,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下属东海公交场站建成投入使用,第二分公司搬迁至该场站。
  2006年,由于政府征地收储温陵路公交公司用地,泉州公交公司临时搬迁至东海场站。年底,动工兴建13层的丰泽街公交营运调度综合大楼,总投资1400万元。
  2007年,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有车辆860辆,站场面积7.96万平方米,企业下辖4个分公司和1个修理厂,营运收入1.39亿元,服务范围覆盖丰泽全境以及鲤城、洛江泉州市其他下辖县市。员工2258人,资产总额3.57亿元。泉州市第二公交有限公司有车辆128辆,座位7924个。
  (二)线路
  1965年,过境公交线路1条:由南门(1979年改由文化宫)至后渚线,有2辆公交车。
  1978年,增辟过境公交线路1条:体育场—清源山线,时开时停;1987年,改由文化宫至清源山线,全线4个站点。
  1992年9月,邀请上海规划专家以及各有关部门代表召开泉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评审会,对大泉州的城市公共交通进行科学合理规划。1993年前后,由鲤城老城区延伸到今丰泽辖区各街道的公交车辆110辆,营运线路20条。
  1996年1月,市区公交开始实行分段票价制。同年3月,公交车开始配置语音线路简介;8月,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转换经营机制,由原个人责任制转为车队集体经营责任制,成立第一车队,实行队长负责制。
  1998年3月,市区公交车首次推出乘车月票服务;4月,推出老年人乘车优惠服务。同年6月,市区3条夜间公交线路开通。1999年,开通市区至清源六管区班线,实现村村通公路。合理制定客运班次间隔时间,最短5分钟1班,最长30分钟1班,满足郊区客运需求。
  2000年7月,开通两条公交旅游专线贯穿市区主要景点。
  2004年4月,市政府提出实施城市联盟发展环泉州湾大公交战略。此后,由于燃油和汽车配件、车辆购置等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公交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加上公交低票价政策的约束,公交经营企业政策性亏损越来越明显。是年,新辟公交线路2条,调整、延伸线路8条,新增夜间线路5条,推出无人售票线路7条。分期报废31部使用到期的营运小巴,更新2路、7路、11路、12路、26路、28路、30路等7条线路车型。公交票价实施一票制、二票制(分段计价)和个别郊区线路的多票制,票种分1元、1.5元、2元、3元、3.5元、4.5元、7元。其中一票制线路3条,票价1元;二票制线路26条,票价2元;多票制线路5条。
  2006年5月,泉州市政府颁布《优先发展泉州市城市公共交通实施意见》。中心城区全年斥资3000多万元更新44辆中型空调车和40辆大型空调客车,新辟公交线路3条,调整、延伸线路13条,延长21条线路服务时间,推出2条无人售票线路。同年11月,特许经营公交线路801、802线,贯穿泉州湾沿岸地区。
  2007年4月,市政府下发有关加强城市公交工作的文件,要求提高对公交工作的思想认识,并拟定近、远期措施。是年,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拥有营运线路44条,线路长度846.2千米,年行驶总里程4529.87万千米,客运总量8877.4万人次,营运收入1.39亿元,车辆707标台,服务范围覆盖丰泽全境以及鲤城、洛江泉州市其他下辖县市部分线路。
  二、出租客车
  20世纪80年代,泉州市区及郊区开始出现出租客车。当时私人购车(二手车居多),车型有皇冠、本田、丰田等多种,都是个体经营。由于当时泉州城区规模小,交通不发达,出租车数量有限,既无行业管理也无行政主管。
  1984年底,泉州大桥建成通车后,由于往返晋江两岸顾客的增多,泉州出租车数量逐年增多,乘客主要是一些华侨和经商者,收费相对较高,无论长途短途均现场议价:市区一般20元起价,市区到邻县或外地上百元到几百元不等。
  1990年始,有少数出租车公司组建。这些出租车公司大部分实行挂靠经营管理,由企业每月收取一定挂靠费,一般不提供经营管理服务。
  1994年,泉州市物委和市交通局联合下文通知,规定“轿的”(轿车型出租汽车)起步价为10元。
  1996年初,第一批“面的”(面包型出租汽车)进入泉州客运市场。当时“面的”起步价为6元,大受民众欢迎。此后,“面的”迅速成为泉州出租车市场的主力军。
  1997年,市政府确定“面的”跨区域运营由市公用事业局管理改为由市交通局管理。辖区出租车可在丰泽、鲤城、洛江、泉州开发区4个区之间从事营运活动,并允许在泉州市所辖各县(市)按乘客指定的目的地跨区域运送乘客及返程载客(不得在异地逗留、绕道揽客或定点、定线经营)。出租汽车经营权必须通过行政审批(有一部分是通过非营运车辆转营运车辆)获得。辖区出租客运市场呈现“轿的”与“面的”共营格局,“面的”得到快速发展,高峰期“面的”达1000辆。
  自1999年始,一批出租车汽车经营管理公司逐渐形成规模。出租车(轿的)的购买多由公司全资或与驾驶员共同出资,采取单车承包或租赁的方式,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出租汽车统一车身颜色(上黄下红)和规范装置(安装顶灯、计价器、服务监督卡、安全防护网、使用字头为T的专用车牌号),实行流动经营,打表计费。各出租公司根据自身特点灵活采取全资或承包、融资、挂靠经营模式。
  2000年,泉州市为树立城市形象,有计划地淘汰报废营运期满4年的“面的”车,并规定新增或更新的出租汽车车型应为大于或等于1500毫升的轿车型。一批桑塔纳、捷达逐渐出现在泉州的街头,并成为泉州出租车市场的主流车型。“面的”出租汽车逐渐退出辖区出租汽车营运市场。
  2001年4月,市政府取消出租汽车运力行政审批权。此后,辖区出租汽车客运经营权均以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社会招投标。同时,对出租汽车行业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是年,泉州市出租汽车6元/2千米,每千米运价1.6元;空驶费每千米0.5元,分里程0.5元,燃油附加费2元。
  2002年,“面的”全面退出泉州的出租车市场。
  2006年,泉州市交通局联合市环保局、市交警支队对出租汽车的车容车貌开展专项整治。其中,丰泽区出租汽车为草绿色,色号为443C6;市直出租汽车按公司注册地所属辖区使用当地出租汽车颜色。全年全市从业人员3583人,年龄20~40岁。此后,泉州的出租车市场受迅猛发展的公交事业和汽车租赁业以及私家车普及化的影响,加上非法营运“摩的”的抢客,辖区各出租车公司经营困难。
  2007年,丰泽辖区有出租汽车企业11家,出租汽车817部,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长城、振兴2家出租车有限公司车辆数均有100部以上。当年油价不断上涨,出租车经营成本增加。
  三、摩的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泉州街头出现三轮车或二轮摩托车载客。“摩的”以其线路灵活、价格便宜、用时简短而赢得众多顾客。
  2007年,从事泉州市区营运的“摩的”约有1万部,起价3~5元。
   四、人力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晋江县城及城郊就有人力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市区及近郊主要有人力三轮脚踏车。当时泉州市区由人力车、三轮车组成一家三轮车公司为群众提供乘坐、货运服务。
  20世纪80年代,人力三轮车分货运、客运两种。其中客运又分市营与郊营,市营由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负责(1980年泉州三轮车公司更名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该公司在市区设乘坐站点,乘客必须在各站点买票之后才能坐车。郊营由交通部门管理,进城需取得临时牌照,出城回收牌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力三轮车是泉州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三轮车载客最鼎盛时期。载客师傅收入普遍较高,短途则几毛几元,长途则四五元甚至八九元。一名三轮车师傅踩几年车就可以回家盖一栋房子。当时,三轮车师傅都必须经过培训,合格之后取得营运证、行驶证、牌照后才能上路。每年交通局对三轮车师傅的营运证进行年检,交警部门对师傅的行驶证进行年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机动车辆的发展,人力三轮车逐渐减少。1997年,泉州市交通服务公司旗下登记在册的三轮车300多辆。
  2000年后,交通局不再对三轮车的营运证进行年审,之后几年,交警部门也不再年审三轮车。
  2007年,市区三轮车尚有二三百辆。一名三轮车师傅1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