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城市规划与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5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市规划与实施
分类号: F299.27
页数: 4
页码: 130-13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泉州市在1993年至2020年期间进行了城市规划,在此期间将市区划分为不同的功能组团,并设定了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的目标。从2000年起,丰泽区开始融入城市建设,并进行了旧村改造和新区开发的工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完善了道路网络,建设了大量的高楼大厦和景观建筑,扩大了城市化水平。在近年,丰泽区加大了城市建设力度,推进各大新区板块的开发,建设了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工业聚集区等。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泉州市的建成区面积逐渐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 泉州市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内容

第一节 城市规划
  1993—1995年,泉州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实施。按照该规划,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旅游城市、闽东南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规划期为1995—2020年,规划区域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泉州市分割为8个不同功能组团:其中,温陵路以东平原地区(今辖区东湖大部和丰泽、泉秀全部)与泉州古城区(今属鲤城区)组成中心组团,其功能为市行政、金融、商贸中心;城东地区(今丰泽区城东、华大街道)组成城东组团,其功能为全市交通枢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区;东海地区(今东海街道大部)组成东海组团,其功能为外商投资开发的新城镇和港口区;城北地区(今北峰、清源街道)与南安县的丰州镇组成北峰丰州组团,依托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其功能为娱乐游览区和住宅区。城市近期人口规模2000年为5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80平方米;中期2010年为65万人;远期2020年为8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此后至2000年,贯彻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方针,搞好近期建设规划,加快各层次规划编制的进度,先后完成市区所属的8个组团分区规划编制工作,经拼图后,形成泉州市区更详细的近期、远期城市规划总图。
  2003年,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设计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开启大泉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规划面积2777平方千米,重点对泉州市发展范围进行规划研究和空间布局,丰泽区主动参与市政府组织的大泉州概念规划评审。当年完成泉州湾城市群概念规划。其中,境内的东海片区规划进入新一轮论证和设计。基本完成北峰和城东组团分区规划调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力度,开展清源山风景区和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修编。为推进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根据《泉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境内建设项目绿地率须达到35%以上。同年,完成沿海大通道两侧可利用地、疏港路两侧小区开发建设初步选址和估算,将拟定地块报送市土地局作为待勘定初编开发方案;完成北峰粮食批发市场用地开发建设用地规划红线补画。参与沿海大通道修建、泉秀路拓改等市、区重点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市规划部门提供相关航空影像图、地形图和城东、东海、北峰3个组团的规划图,丰泽区制作东海、城东、北峰3个组团的地形规划模型沙盘,制作8个街道的航空影像图。
  2004年,区建设局与市规划部门多次到旧泉永路、田安南路、国道324线二期、泉秀东路拓改及其片区现场踏勘,确定改造范围,并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编制概念性规划。其中,田安南路拓改项目完成规划方案调整,国道324线二期拓改完成规划方案通过专家组会审。
  2005年,泉州市编纂《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纲要》。该纲要建议泉州城市性质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规划2010年中心市区的城市人口规模1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10平方千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14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50平方千米。纲要对中心市区各组团职能重新进行优化、分工,通过采用三轮多方案的比选,提出“四核四心四片”的空间结构和“两环五线”的快速路网骨架方案。
  2006年4月,泉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泉州市政府提请的《城东片区修规概念性设计》《东海分区组团分区规划》等方案。按照《东海分区组团分区规划》,东海分区组团用地规模达15.29平方千米,区域人口规模17万人,定位为城市行政、商务中心、现代化滨海组团。东海组团以城市行政中心为起点和核心,以桃花山等山体为生态背景,构建串联行政中心、文化广场。
  2007年5月,《泉州中心市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通过市城乡规划局评审会。该规划对2003年编制的《泉州中心市区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5年)》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泉州都市核心区城市空间结构、综合交通、山水资源和历史文化保护等4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确定项目建设优先级别,以利于项目实施的时序安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规模110平方千米,城市人口规模110万人,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60%,基本形成大城市框架。根据该规划,中心城市发展方向为“东进南下西拓”,重点向东,主要发展洛阳江流域和泉州湾畔。同年7月,《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通过专家组验收,年底完成规划修编(该规划修改后尚须上报省政府批准实施)。按照该规划,大泉州规划构建“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以各级中心为节点,快速交通体系为依托,形成复合交融、时序协调、地域开放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二、三产业向“一区两翼”多极集聚,在此之外,形成开阔的一产发展空间。其中,“一区”指环泉州湾核心区(主要包括泉州中心城区、晋江中心城区和石狮中心城区);“两翼”指北翼湄洲湾南岸区域(主要包括泉港和惠安)和南翼环围头湾区域(主要包括安海水头组合);“多支点”指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城镇支点。其中泉州中心城区以“一湾四山两江”为依托,形成“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布局模式。其中中心组团由泉州古城和古城东部平原区域组成,包括丰泽区的东湖、丰泽、泉秀等街道,确立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完善古城东部的市级商业服务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北峰丰州组团包括丰泽区的北峰街道全境,围绕福厦高铁泉州站,加快建设现代物流、生活居住、娱乐休闲等设施;东海组团为东海街道全境,重点完善市级行政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业、文化、商务办公、生产性服务等综合功能;城东双阳组团,包括丰泽区的城东、华大街道,依托华侨大学,提升科研、教育服务职能,借助海峡体育中心带动作用,完善医疗、生活服务设施,打造高品质生活居住区;逐步对工业用地进行置换,发展与传统产业相配套的职业教育。规划到2030年,环湾核心区城市人口达到385万人左右,其中泉州中心城区约28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约为279平方千米。
  第二节 规划实施
  一、旧村改造
  1997年建区后,区委、区政府把旧村改造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5月,从56个行政村中选出10个作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制定10个试点村的规划设计方案及实施意见,组织召开4次全区改旧建新现场会。当年10个试点村投入改旧建新基金4408万元,拆除旧房559座,52378平方米,盘活土地面积57690平方米,新建房屋249座,71088平方米,硬化道路13485米,铺设自来水管道5950米,修筑排水沟5255米,新建公厕13座900平方米,新建公共设施4座2400平方米,绿化总面积10920平方米。
  2000年,推进上年10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村和当年12个“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重点村的改旧建新工作。年底,全区51个应做中心村规划或新村建设规划的行政村中,除北峰组团由于“大泉州”规划尚未审定外,其余完成规划,其中33个村完成“六图一书”,有14个村通过市规划局的审查。全年全区投入改旧建新资金4806万元,拆除旧房95座16280平方米,新建房屋381座11090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3300米,道路硬化9350米,修筑排水沟7520米,填埋茅厕37座,新建公厕11座1054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5500平方米。
  2001年,加大东海镇宝山、城东镇新前、华大新铺3个重点整治村和云谷、浔美、群山、南埔、西门、东湖、东涂、灯星8个一般整治村的改旧建新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全年全区投入改旧建新资金1548万元,拆除旧房28座4800平方米,新建房屋50座11150平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700米,道路硬化1236米,修筑排水沟7330米,新建公厕3座170平方米,新建公共设施4座4333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6400平方米。
  2002年,重抓5个重点整治村、4个一般整治村和4个精品村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全年投入改旧建新资金1472万元,拆除旧房30座6100平方米,新建房42座9300平方米,铺设水泥管道8千米,道路硬化8.2千米,新建公共设施5座3080平方米。2003年,丰泽区全域进入城市化,撤销东海、城东、北峰3镇,分别设立东海、城东、北峰3个街道,3个镇原所辖各村全部改为城市社区。新的社区建设全部并入大泉州城市建设范围,“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自然消失。此后,区城建部门继续推进辖区城中村改造,其中,2006年底至2007年,启动华大街道法花美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
  二、新区开发
  改革开放之前,境内为泉州市(县级)郊区农村,是农民住宅地及广阔的农田、农地。改革开放后,泉州城市建设环绕老城区向四周、重点向东拓展新区,其主要发展地域在今丰泽区范围内。20世纪80年代前期,东大路(今温陵路)东面是一片农田。随着城市的推进与发展,原鲤城老城区逐渐向四周的白水营、东岳、甘舍头、东湖、鹿园、新庵、湖内、大淮、后田、淮口、下淮、东美、浦西、乌洲、沉洲等郊区(均为今丰泽区境域)发展。在临近老城区的东海乡西部农村开始建设道路。其中,在泉秀路两侧,开发法石—东海片区;在福厦公路城东路段两侧,开发仕公岭—东星片区。1988年,继续向东部平原区扩展,形成新市区格局的主体,仕公岭片区5平方千米面积和东海片区6平方千米面积初步得到开发。当时工业小区主要布置于东部平原区及泉秀路一带。1992年9月,析东海镇西部9个村分别设立东湖、丰泽、泉秀3个街道。此后,地质勘察设计队伍先后进场今宝洲街、津淮街、湖心街、剌桐西路等地段作业,同年完成上述路段的设计规划,泉秀街和剌桐路污水泵站土建及设备安装完成。上述3个街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加快,其境域融入城区范围,温陵路成为当时新旧城区的分界线。
  1997—1999年,丰泽区加快融入泉州城乡大建设、大融合发展格局进程。东片区城市道路网络的完善,促进整个片区的迅速发展。东海、城东、华大片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日益凸显,有宝珊花园、马可波罗豪园、海景国际花园、千亿山庄等高档别墅;北片区建成“水上乐园”。随着刺桐西路工程、坪山路工程竣工投入使用,道路两边开始建设高楼大厦。
  2000年,在辖区的泉秀、丰泽、东湖街道一带,蟠龙大厦、地税大厦、国税大厦、建行大厦、中行大厦、千亿大厦等50多幢高层建筑和泉州商城等一大批景观建筑、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辖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千米。
  2001—2005年,北峰镇的工业区和东海滨城二期工业园区、浔美工业区一二期和城中村城中厂片区改造相继启动或动工建设。其中东海滨城首期开发的东、西两片区面积35.33公顷;浔美工业园区一期近30家企业开工建设,有19家企业建设厂房20幢,建筑面积83400平方米。旧泉永路、国道324线二期、泉秀东路拓改及其片区改造项目全线铺开。6年间先后拓宽或完善辖区的刺桐路、田安路、丰泽街、泉秀东街、坪山路、南环路、安吉路等10余条市政主次干道,建设大坪山隧道,辖区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进一步撑大。辖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平方千米,城市化水平达49%。
  2006年,启动实施“十一五”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融入中心城市“一湾一环”建设。推进城东片区、东海片区及辖区的晋江沿岸景观带和沿海大通道两侧景观带建设;北峰工业聚集区完成区域污水管网铺设5500米。
  2007年,随着中心市区“东进、南下、西拓”的进一步实施,丰泽区东海、城东、北峰等各大新区板块得到大规模开发。东海市行政中心、东海综合大道、景观东路、景观西路和滨城大道连接线相继动工,内环路建设征迁安置工程完成征迁,海星安置小区、美仙山安置小区及其周边道路全面开工,东海隧道通过有关专家评估和规划评审:在东海组团建设千亿商业大街、海景花园城商务中心。浔美工业区的标准化厂房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泉州现代家居广场竣工、泉州师院丰泽附小(东梅小学)改建工程相继竣工。泉州滨海大道、现代商务区、南少林寺片区、田安路南拓及片区、泉州软件园、蟳埔民俗文化村、江滨公园二期、泉州海峡箱包物流商城、法花美片区等建设稳步推进。泉州城市发展从沿江向环湾推进,城镇化率达51%,海湾型城市框架初具雏形。是年,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86平方千米,其中属于丰泽区建成区面积达38平方千米,占建成区总面积的44.19%。辖区的坪山路、东岳路一带以及华大地域和清源街道南部、北峰街道南部,城东、华大街道的接合部,泉秀街道沿法石、蟳埔一线较完整地呈现出新城市景观风貌。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