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48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4.25
页数: 8
页码: 114-1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户籍人口性别结构:民国时期男性少于女性,现在男女比例逐渐转趋正常。常住人口性别结构:2000年男性人口比例高,但2007年女性多于男性。出生人口性别结构:1997年至2007年男性出生人口高于女性。死亡人口性别结构:1997年至2007年死亡人口性别比例偏高。民族构成:少数民族如回族、畲族、土家族、苗族等聚居,也增加了其他少数民族。年龄构成:随人均寿命提高,年龄构成也有所变化。
关键词: 泉州 历史 人口构成

内容

第一节 性别构成
  一、总人口性别结构
  (一)户籍人口性别结构
  旧地方志中“户口志”只记男丁人口,不记女性人口,性别比无从知晓。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男性寿命相对短等原因,境内男性死亡及外流较多,造成长期男性少于女性。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性别比差异较大,幼儿和青少年(6~28岁)组性别比偏高,成年组(29~54岁)下降幅度较大,老年组(55岁以上)偏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民生活安定,此后男性比例总体呈逐年增加去世,男女性比例逐渐转趋正常。1957年,东湖、南台两乡总人口17418人中,男性7633人,女性9785人,性别比78(女性=100)。1958年,东海、北峰两公社总人口55699人中,男性23597人、女性32102人,性别比73.5(女性=100)。1960年,东海、北峰、亚热带作物农场3个公社(场)总人口58730人,其中男性24748人、女性33982人,性别比72.8(女性=100)。1961年,东海、城东、北峰、渔业、清源5个公社(场)总人口59223人中,男性24829人、女性34394人),性别比72.1(女性=100)。1971年,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个公社(场)总人口77711人中,男性35214人、女性42497人,性别比82.9(女性=100)。1981年,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个公社(场)总人口93765人中,男性44316人、女性49449人,性别比89.6(女性=100)。
  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受传统“养儿防老”“传宗接代”观念影响较深的群众弃女胎保男胎,或生女婴不报户口,同时以男性为主的外来工作人员、民工落籍泉州,直接影响境内男性比例走高。强壮年以下特别是低年龄组性别比居高不下。
  1997年,全区户籍总人口127672人中,男性65748人,女性61924人,性别比106。
  1998年,全区户籍总人口133669人。其中,男性69042人,女性64627人。性别比106.8。
  1999年,全区户籍总人口139788人。其中,男性71627人,51.24%;女性68161人.占48.76%,性别比105.1。此后至2006年的7年中,辖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一直略多于女性,但性别比差别不大,属于正常值范围。其中,2003年,男性90157人,女性84486人;性别比106.71,为历年最高值。
  2007年,全区户籍总人口211451人。其中,男性105704人,占49.99%;女性105747人,占50.01%,性别比99.96,首次出现女性多于男性的状况。
  (二)常住人口性别结构
  2000年,全区常住人口397847人中,男215651人,占54.2%;女182196人,占45.8%;性别比118.4,男性人口比例偏高。其中外来男性人口143993人,外来女性人口114148人,性别比126.15,严重偏高。以男性占多数的外来务工群体是造成辖区男性常住人口人口比例偏高主要原因。
  2004—2006年,辖区常住人口性别比均偏高,男性多于女性。其中,2006年,男性250453人,女性199656人,性别比125.44。当年外来人口男性152777人,女103063人,性别比148.24,严重偏离正常值。
  2007年,全区常住人口452454人,其中男性227595人,占50.3%,女性224859人,占49.7%;性别比101.22。当年外来人口243737人,男性123258人,占50.57%,女性120479人,占49.43%;性别比102.31。当年常住总人口及外来人口的性别比双双回落至正常值,男女结构趋于合理。
  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
  1997年,户籍人口出生1476人。其中,男性747人,女性729人,男性略多于女性,性别比102.47,性别比差别不大。
  1999—2000年,男性出生人口均比女性出生人口少,其中,1999年性别比96.6;2000年性别比99.25。
  2001年开始,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开始回升。当年出生1420人,其中,男性733人,女性687人,性别比106.7。2002年,户籍人口出生1394人,其中,男性762人,女性635人,男性比女性多出46人,性别比120。男性出生人口严重偏高。此后历年男性出生人口均高于女性出生人口,其中2003年和2005年,性别比分别高达117.99和121.83。
  2007年,户籍人口出生2415人。其中,男性1314人,女性1101人,性别比119.34。男性出生人口严重偏高。
  三、死亡人口性别结构
  1997年,户籍人口死亡658人。其中,男性396人,女性289人,性别比高达137.02。女性比男性寿命更长是造成死亡人口性别比例偏高的最主要因素。其后,死亡人口的性别比例一直偏高。2007年,户籍人口死亡798人。其中,男性442人,女性356人,性别比124.16。
  第二节 民族构成
  自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到泉州传教始,境内便有回族先民活动。
  宋元之际,一部分回族先民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泉州。元末大将完颜·粘博温察尔的部分后裔(粘姓,满族)定居境内。
  明初,少数民族遭受排挤,人数锐减。
  明代,有泉州东街郭氏(大坪山郭氏始祖,元末自浙江杭州富阳任泉州盐司提举者后裔)自市区东街迁入境内大坪山繁衍。畲族,自称“山族”,自湖广(湖南)迁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因来泉州地区务工或婚姻嫁娶的因素,境内增加壮族、维吾尔族、布依族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1987年,东海大坪村郭姓居民恢复回族成分。
  1997年建区时,东海镇大坪回族村和北峰镇的西门义成畲族自然村为少数民族世代聚居地。其他少数民族散杂居在全区各镇(街道)。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2000年,全区常住人口397847人中,汉族387876人,占97.49%;少数民族总数9971人,占2.51%。在少数民族总人口中,土家族3139人,占31.48%;回族2253人,占22.6%;苗族2217人,占22.23%;畲族584人,占5.86%;壮族521人,占5.23%;侗族450人,占4.51%;满族165人,占1.65%:布依族123人,占1.23%;其他少数民族及未识别民族519人,占5.21%。
  2007年,全区常住人口452454人中,汉族440857人,占97.44%;少数民族有土家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畲族等46个,人口11597人,占常住总人口的2.56%。少数民族人口中,土家族2781人,占23.98%;回族2635人,占22.72%;苗族2273人,占19.6%;畲族845人,占7.29%;壮族742人,占6.4%;侗族595人,占5.13%;布依族315人,占2.72%;满族256人,占2.21%;蒙古族144人,占0.98%;其他少数民族及未识别民族1011人,占8.72%。是年,东海街道大坪回族社区世代聚居回族近1000人,清源街道西门社区的义成畲族聚居片区世代聚居畲族约三四百人。
  第三节 年龄构成
  清末和民国时期,军阀混战,灾害频发,民生凋敝,人均寿命短。
  民国时期,境内人口年龄结构无可考,参考当时晋江县温陵镇人口结构,境内人口年龄结构大致为0~14岁年龄组占总人口的34%;15~64岁年龄组占62%;65岁以上年龄组占4%。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约3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约每5年延长约1岁。1957年,东湖、南台两乡总人口中,其中0~14岁年龄组人群占39.44%;15~64岁年龄组人群占56.96%;65岁以上人群占3.6%,年龄最大者95岁,为女性。当年境内死亡人口中,疾病死亡占36.81%,年老死亡占49.15%,不满1岁婴儿死亡占7.93%,自杀占3.28%。至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人均预期寿命68.2岁。
  1981年,东海、城东、北峰、清源4个公社(场)总人口中,0~14岁年龄组人群占总人口31.84%;15~64岁年龄组人群占63.43%;65岁以上人群占4.73%,年龄最大者100岁,为女性。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泉州市(县级)人口年龄结构为:其中0~14岁年龄组占总人口32.36%;15~64岁年龄组占62.87%;65岁以上占4.77%。
  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鲤城区人口年龄结构为:0~14岁年龄组占总人口28.24%;15~64岁年龄组占66.55%;65岁以上占5.21%。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丰泽区常住人口397847人。其中,0~14岁46125人,占11.59%;15~60岁337857人,占84.92%(15~29岁197556人,占49.66%,为总人口的近一半;30~49岁116011人,占29.16%;50~64岁24290人,占6.11%);65岁以上13865人,占3.49%(65~79岁11903人,占2.99%;80~99岁1961人,占0.49%;100岁及以上1人)。
  2007年,常住人口452454人。其中,0~14岁约57000人,约占12.6%;15~64岁378000多人,占83.55%。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8000人,占7.04%;65岁及以上约17000人,约占3.76%。当年户籍总人口211451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3533人(百岁老人6人,均为女性),占户籍总人口的11.13%。户籍人口进入老龄化社会。是年,辖区人均预期寿命72.92岁,其中男性69.97岁,女性75.88岁。
  第四节 文化构成
  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不力,民众教育观念只停留在培养子女粗通文字、能写会算的层次,整体文化教育水平低,中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受教育人口的比重大,高等文化程度人口比率小,女性受教育人口所占比率尤其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人口文化程度构成发生巨大变化。境内文盲、半文盲占人口比重逐年下降,1964年、1982年和1990年,文盲、半文盲占同龄人口比重分别为37.9%、27.6%、18.7%。但是各层次文化程度的人口发展还很不平衡,特别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发展落后于全省水平。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鲤城区总体文化教育水平的综合均值为7.22,接近初中毕业水平。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丰泽区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382580人中,未上过学19025人,占4.97%;接受初等(小学及扫盲班)教育文化程度101691人,占26.59%;中等教育(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30753人,占60.31%;高等教育文化程度31111人(其中研究生651人),占8.13%。当年15岁及以上人口351722人中,文盲人口19029人,占同龄人口的5.41%。其中,男性4120人,女性14909人,分别占同龄人口的2.16%和9.26%。
  第五节 职业构成
  民国时期,晋江县第一区的东洛乡、西北乡、法石乡(今丰泽区大部)劳动人口主要从事渔农业,农妇参加劳动的人数多于男性。从事商业的人口占比较高,从事军事、教育和其他公务等行业的人口也一定比例。有少量手工业企业职工。
  1949年,晋江县城及近郊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66.73%,非农业人口占33.27%。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境内产业结构调整,人口职业构成出现变化。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产业人口逐年上升。
  1997年,全区实有农村劳动力56784人。其中,从事渔业和种植业19514人,占34.37%;从事工业和建筑业24326人,占42.84%;从事商贸服务业9966人,占17.55%;其他劳动力2978人,占5.24%。当年国有单位及城镇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从业人员20720人,其中从事渔业和种植业148人,占0.71%;从事工业和建筑业14631人,占70.61%;第三产业及公共服务业5941人,占28.67%。从城镇和农村从业者总人数看,从事第一产业者略多于从事第二产业者,第三产业人数最少。
  2000年,全区农村实有劳动力51079人。其中,从事渔业和种植业15808人,占30.95%;从事工业和建筑业22053人,占43.17%;从事第三产业8279人,16.21%;其他劳动力4939人,占9.67%。当年国有单位及城镇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从业人员40811人,其中,从事渔业和种植业32人,占0.08%;从事工业和建筑业33171人,81.28%;第三产业公共服务业7608人,占18.64%。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10%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辖区常住从业人员23539人中,渔业种植业1140人,占4.84%;工矿建筑业14221人,60.42%(其中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从业者占两成多,建筑业从业者占一成多):第三产业及公共服务业8178人,占34.74%(其中商贸餐饮业住宿从业者占四成多)。
  2003年后,辖区尚存各建制镇及其所辖各村均改为街道(社区),全域城市化,不再有城镇和农村之分。2004年,全区有单位从业人员60350人,其中渔业种植业18人,占0.03%;工业建筑业52939人,87.72%;第三产业及公共服务业7390人,占12.25%。
  2007年,单位从业人员80459人。其中渔业种植业28人,占0.04%;工业建筑业68069人,占84.6%;第三产业及公共服务业12362人,占15.36%。外来务工人员绝大部分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少部分从事租地种植业。是年,辖区常住人口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三产业及公共服务业的人数最多,超过总人数的一半多,比1997年大幅度增加;从事工矿建筑业者居第二,约占四成多;从事渔业种植业者最少,仅占1.5%的人。在工矿建筑业领域,服装鞋帽皮革制造业从业者占其三成,建筑业从业者占其两成,工艺品等制造业从业者占其一成多;在第三产业及公共服务业领域,商贸餐饮住宿业从业占其近一半,交通通讯业从业者占其一成。
  第六节 姓氏构成
  西晋末年,衣冠南迁,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汉人入闽,其中一部分进入今泉州地域沿南安江而居。
  南北朝梁侯景之乱(548—552年),中原黄、林、单、威、仇五姓迁入境内。
  唐、五代,先后有周、袁、王、孙、蔡、邬、欧阳、李、谢、许、潘、傅、杨、吴、薛、张、康、万等31姓氏中原汉族迁入,其中以闽王三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的后裔人数最多。此外,金墩黄氏也是当时较早迁入的姓氏之一。
  明代,有45姓外地人迁入泉州,一部分进入丰泽境内。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境内出现璧联姓、三字姓、多字姓、洋姓名等。
  20世纪90年代,鲤城区的华大街道居民多姓魏,境内大学及其他机关事业单位杂居百家姓;城东乡南埔、西福村为魏姓聚居地,金屿村董姓聚居,凤屿村王姓聚居,其余各村有蔡、林、郭、李、庄、陈等多姓杂居;东海乡各村均多姓杂居,主要有黄、庄、林、陈、张、李、吴、蔡、许、施、郑、谢、翁、曾等姓;北峰乡的肖厝村蔡姓聚居,其余各村有陈、吴、叶、王、蔡、许、林、李、黄、魏等多姓杂居;清源农场5个管区有洪、李、金、许、颜、吴、陈等多姓杂居。
  2004年,丰泽区户籍人口211451人,拥有371个姓氏。其中,前170名姓氏排序为:
  陈黄林吴王 蔡张魏李杨 郑庄许刘曾 苏谢郭董洪 叶傅万何柯
  潘胡施周徐 朱高吕邱肖 翁颜杜梁蒋 赖欧江戴付 汪卜白车骆
  金方卢薛尤 赵阮彭泉姚 丁沈连余倪 扬温康詹唐 罗宋廖伍柳
  卓马姜纪龚 邓史秦程欧阳 石钟钱侯涂 章陶范冯辛 任池汤顾邹
  陆学俞饶曹 候贺袁童粘 兰游夏毛辜 易仉佘于向 田熊缪韦韩
  占蓝邵凌武 褚芦公崔齐 段甘尹包葛 留祁龙聂孟 安邢孔艾申
  蒲富裘季代 成鲍郁宫岳 盛官牟庞阎 华符裴应解
  此外,2004年,户籍人口50~100人的姓氏有涂、章、陶、范、冯、辛、蓝、任、顾、邹、陆、俞、饶、曹、贺、袁、童、游,20~50人的姓氏有夏、毛、辜、易、仉、佘、于、向、田、熊、缪、韦、韩、武、褚、公、崔,25人的姓氏有邵,23人的姓氏有凌,10~20人的姓氏有齐、段、甘、尹、包、葛、留、祁、邢、龙、聂、孟、安、孔、艾、申、蒲、富、裘,2~10人的姓氏有季、成、鲍、郁、宫、岳、盛、官、牟、宠、阎、华、符、裴、应、解、黎、管,5人的姓氏有昌、鲁、仇、项、祈、靳、练、花、梅、匡、臧,4人的姓氏有闪、危、沙、铁、简、霍、舒、浦、乐、柴、迟、经、覃、卞,3人的姓氏有姣、甄、莲、首、栾、封、故、翟、闫、东、晏、巴、劳、路、窦、寇、谌,2人的姓氏有仲、单、诸、喻、隋、计、骈、时、邝、邬、阙、将、漆、荆、博、伊、郇、古、左、商、尚、五、修、粟、樊、阅、俟、昊、将、宁、明、莫,1人的姓氏有阿、兵、草、丛、更、枫、甫、贡、苟、红、克、冷、例、力、牛、农、念、洛、曲、士、和、荣、谈、楼、皇、揭、鞠、海、绵、祖、楚、西、朗、滕、凡、卫、济、穆、邸、党、费、丰、寒、乐、粒、狄、闭、班、阳、仿、栗、麻、冉、卿、猛、沪、十、朴、香、杏、鄢、蚁、喻、苑、住、薄、屈、权、茹、尾、未、同、檀、释、闻、乌、雅、燕、验、阴、隐、印、浪、虞、佟、蔼、弗、侃、景、乔、平、元、哈、兀、谯、郜、埭、逍、白余、闻人。
  2007年,户籍人口上万人的姓氏有陈、黄、林、吴、王、蔡6个。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