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自然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375
颗粒名称: 卷二 自然地理
分类号: P942.57
页数: 34
页码: 73-106
摘要: 本卷主要介绍了丰泽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气候条件、水资源、植被、自然灾害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文章涵盖了丰泽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水资源状况、植被分布、野生动物种类、自然灾害以及环境保护措施等多个方面。
关键词: 自然地理 丰泽区

内容

丰泽区疆域面积129.6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05.84平方千米(含耕地面积3.6平方千米),海域及晋江水域面积23.79平方千米(含沿海滩涂面积17.35平方千米)。海岸线长21千米。
  丰泽区地质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和第四系。其中第四系分布大部分地域。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西北逐渐向东南倾斜。丘陵属闽浙低山丘陵一部分,诸山脉属戴云山余脉。北部大阳山为最高峰,海拔621米。北部的大阳山、小阳山,中部的清源山、桃花山为丰泽区地形主体。
  丰泽区位于北纬24°51'~25°00',东经118°32'~118°41',地处低纬度,东临海洋,温润潮湿,日照充足,冬半年盛行东北风,夏半年盛行西南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光热丰富;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季风气候显著。
  丰泽区人均水资源量730立方米左右,属贫水区。境内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791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532万立方米。地表水源于晋江水系和洛阳江水系,水域多因大量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造成污染;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其水质超标水样比例达66.7%,为较差级。
  丰泽区属闽东南戴云山东部南亚热带雨林小区,典型原生植被为南亚热带雨林。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几乎破坏殆尽,仅清源山洞口、水流坑、弥陀岩等周围分布零星小片亚热带雨林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其他绝大部分山地的林木都是人工阔叶林或天然马尾松中幼林和相思树林。丰泽区野生植物种类多,有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门。野生动物种类多,有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和腕足动物。其中前3门种类多、分布广。
  丰泽区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灾、地震、海潮、冰雹、寒害等,经常发生、危害最大的是台风和洪涝灾害。台风平均每年发生五六次,多则十余次,少时也有二三次;台风往往带来暴雨,造成洪涝灾害。7—9月台风季节,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常造成危害群众生命和财产重大损失。
  20世纪90年代,随着泉州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工农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辖区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1997年11月27日,丰泽区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此后,明确区政府、政府部门、街道及社区各自的环保职责,形成“区环委会—环保部门—街道、镇分管领导及环保员—社区环保督导员—企业环保管理员”的工作网络,实行“党政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公众参与”的环保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区政府于1997年、1999年和2006年,分别编制“九五”“十五”“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从1998年起,每年编制和实施《区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工作计划》并接受市政府的考核。以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为契机,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染治理设施的资金投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强化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有效控制环境恶化趋势。至2007年,辖区水、大气和声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固体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和安全处置。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层
  丰泽区境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和第四系。
  一、震旦系
  震旦系上统—下古生界,在东海街道后渚一带,厚1039~2027.5米。下部岩性为混合岩化片岩夹变粒岩、石英岩及混合岩或混合花岗岩,中部为变粒岩夹片岩、混合岩,上部为变粒岩夹片岩、浅粒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
  二、第四系
  境内第四系较发育,分布境内大部分地域。
  (一)第四系更新统残、坡积层
  广泛分布在海拔70米以下的山前地带及残丘顶部(如清源山东西两侧),组成红土台地。岩性跟基岩岩性及风化程度相关,厚度0.19~29.76米,主要由黏土、砂质黏土和碎石组成。
  (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
  在北峰等地有零星出露,一般沿河流两岸狭长展布,高出河床10米左右,常组成II级阶地或基地阶地,由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组成,厚度7.37米。北峰一带未见顶底层位,堆积物为一套紫灰色半固结粉砂质黏土或黏土质粉砂,厚度大于1米。
  (三)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
  主要分布于北峰、清源、泉秀和东海的晋江北岸,堆积物组成现代河床、河漫滩、沙洲等I~Ⅱ级阶地,以及冲、洪积平原。地层由泥质粉砂、中细粉砂和黏土组成,厚度大于4.23米。
  (四)第四系全新统长乐组海积层
  大面积分布于中心城区、东海和城东一带,由亚黏土、淤泥、淤泥质亚黏土和卵石组成,厚度大于20.12米,形成海滩、海积平原和I级阶地,一般在海拔10米以下,微向海面倾斜。
  第二节 侵入岩
  境内岩石类型以中酸性至酸性的花岗岩类为主,其次是中性岩和基性岩类。
  一、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岩
  属第一次侵入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分布于清源山—北峰街道北部一带,为北东—南西向展布的惠安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延长部分。岩体呈岩基状产出,浅肉红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接触面较平整,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起伏,以外倾为主,倾角中等,局部甚陡;岩体中有白钨、铜、钼、稀土和石材等矿产,花岗岩为广泛开采的石材。
  二、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侵入岩
  (一)第一次侵入岩
  辉长岩,主要分布在东海桃花山和东湖东岳山。岩体规模较小,多呈岩株、岩瘤或脉状产出;灰黑色或深灰色,辉长结构和嵌晶结构,块状构造;岩体中有铜、铁、铅和石材等矿产,石材是良好的装饰材料。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在清源岭脚。岩体规模小,多呈岩株、岩瘤和脉状产出;深灰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体中有钼等矿产。
  (二)第二次侵入岩
  二长花岗岩,仅零星出露在北峰拒洪。岩体规模小,呈小岩株状产出;岩石呈灰色带浅肉红色,细一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体可作为石材开采。花岗岩,零星出露于北峰肖厝和清源农场风吹岭。岩体规模小,呈小岩瘤状产出;浅肉红色,中一细粒花岗结构;岩体可作为石材开采。
  (三)第三次侵入岩
  晶洞花岗岩,零星出露于北峰霞美。岩体规模小,呈小岩瘤状产出;浅肉红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岩石常作为建筑材料。
  三、次火山岩
  脉岩零星分布在境内各地,规模小,有次英安流纹岩、次流纹斑岩和次安山岩等。
  第三节 变质岩
  以中心城区—城华北路一线为界,西北部为区域性的枫亭—集美变质火山岩与片麻状碎裂花岗岩带,东南部为区域性的南埔—石刀山—港尾动力变质混合岩带,变质程度由北西向南东加深。
  一、枫亭—集美变质火山岩与片麻状碎裂花岗岩带
  变质程度较浅,岩性主要为片理化火山岩,原岩主要是晚侏罗纪火山岩。南部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局部具片麻状构造。副矿物有金红石、石榴子石、锐钛石、白钨矿,因受压力、温度影响发生重结晶,呈新生变晶特征,属金红石—磷灰石—褐帘石—锆石组合类型。
  一、南埔—石刀山—港尾动力变质混合岩带
  变质程度较高,岩性较复杂,分布于东海后渚一带。主要有眼球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及混合质含黑云母二长变粒岩,局部有混合二长花岗岩、混合花岗闪长岩等,原岩主要为沉积岩和火山岩,经热动力和混合岩化变质而成。
  第四节 构造
  境内断裂构造发育,褶皱构造不发育。境内地质构造主要有东岳断裂和石堆—法石活动断层,均属区域性长乐—南澳北东向大断裂带。
  一、东岳断裂
  属北北东向断裂,位于城东一带,长2000米;岩石挤压破碎,具片理化构造;闪长玢岩脉贯入。
  二、石堆—法石活动断层
  属北西向活动断裂,位于清源山丘陵区的西南侧,尚有活动,东北侧清源山还在抬升。更新世以来,其活动量400~500米,活动速率每年0.4~0.5毫米。
  第五节 矿产
  一、金属矿产
  (一)桃花山矾钛磁铁矿化点
  位于东海街道桃花山北东约60米处,产于角闪辉长岩中,属岩浆型,矿体规模小。
  (二)厨头钼矿化点
  位于东海街道厨头北北西向200米的采石场,存于灰白色中粒混合花岗闪长岩中,属岩浆热液型。
  (三)桃花山铝土矿化点
  位于东海街道桃花山上,矿化体为辉长岩风化的红土与表土,属风化残余型,长1.6千米,宽200~500米,风化深度0.2~2米。
  (四)桃花山钴矿化点
  位于东海桃花山西北段,矿化体呈层状赋存于燕山晚期辉长岩中,属风化残余型,长100~200米,宽40~80米,厚0.5~3米,规模小。
  二、非金属矿产
  境内非金属矿产以花岗岩基性岩石材矿产为主。石材矿产类型、品种齐全,规模较大。
  (一)风吹岭—肖厝花岗岩石材矿区
  位于北峰街道北部,石材岩性为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是四都花岗岩体的东南延伸部分;石材物理特征良好,风吹岭矿区石材储量约6013万立方米,肖厝矿区石材储量约5222万立方米,均属中型矿床。
  (二)桃花山辉长岩矿区
  位于东海街道桃花山,矿体为辉长岩体,属岩浆型;长约2千米,宽约0.7~0.9千米,面积1.6平方千米,储量大于5000万立方米,属中型矿床;石材为灰黑色斑状角闪辉长岩、灰黑色细粒石英辉长岩和灰—灰白色钾钠长石化石英辉长岩。
  (三)高岭土矿
  在清源街道的清源山岭脚、北峰街道的潘山、城东街道的后路和白土坑、东海街道的云麓、桃花山等处有发现矿点或矿化点,大部分属风化残余型,均规模较小,品位一般,经济价值不大。其中云麓矿点长50米,宽4~5米,储量约2400万吨,可供地方开采;桃花山矿点储量约9970万吨,1960年前曾开采。
  (四)砖瓦黏土矿
  分布在北峰街道的石堆和上村、城东街道的新铺等地,可作砖瓦原料。其中新铺矿点长200米,宽100米,厚1米,储量约4万吨,属滨海沉积型。
  (五)石英砂矿
  境内晋江、洛阳江的下游冲积石英砂分布广泛,具有一定规模,早被开采为建筑用砂。
  第二章 地势 地貌
  第一节 地势
  丰泽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中北部高而东西南三面低。境内丘陵属闽浙低山丘陵一部分,诸山脉属戴云山余脉。境内北部的大阳山为最高峰,海拔621米。北部的大阳山、小阳山(并称双阳山),中部的清源山,以及四周丘陵、台地、平原构成丰泽区地形主体,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
  第二节 地貌
  丰泽区地貌属福建东部沿海花岗岩丘陵与平原地貌区的一部分,西北的丘陵从大、小阳山经清源山至东海的桃花山呈带状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下降没入泉州湾。地貌类型有低山、丘陵、台地、平原、河谷盆地、滩涂等。西南部、南部和东部为泉州平原的一部分,海拔8~9米。
  一、低山
  在北峰、清源街道北部有一小部分分布,属侵蚀剥蚀构造低山,最高峰为与南安市、洛江区交界的大阳山。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清源山海拔496.7米。
  二、侵蚀剥蚀丘陵
  在中南部有国公爷山、大小桃花山为代表的低丘陵,分布在清源、华大、东湖和东海街道。带状分布,由花岗岩构成,易风化,海拔在500米以下,无险峰峻峦。
  三、侵蚀剥蚀台地
  嵌于丘陵和滨海地区,主要分布在城东、东海等地;海拔10~50米,坡度10°左右,顶部平缓,有明显台次;在湿热的气候条件强烈侵蚀剥蚀作用下,岩石风化显著,淋滤旺盛。
  四、海积平原
  分布在东海、城东的滨海港湾。由于河流冲积和海潮淤积,滩涂不断扩展,向海域延伸,形成近代海积平原,海拔在10米以下,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冲积、海积平原主要分布在北峰、丰泽、泉秀、东海等地,为泉州平原的组成部分,由晋江泥沙和海洋沉积物长期堆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五、海岸地貌
  位于泉州湾内侧,境内海岸线长23.2千米,为构造断层上升海岸,有岩岸、泥岸和泥沙岸等类型。后渚港岸段为侵蚀山地岩岸,坡度大,海水深,其余都是泥岸和泥沙质海岸,有广阔的海滩,海底地势平坦,倾斜度小。城东街道前头社区一带有一段红树林海岸。
  双阳山 大阳山、小阳山的并称,其中大阳山位丰泽区、洛江区、南安市3个区(市)交界处,小阳山位于丰泽区境内。古代双阳山为晋江、南安、永春三县接界山。古人因大小相仿的两座山峰并列双峙,故称双阳山,亦称双乳山。清《读史方舆纪要》云:“两峰并峙,曰大阳、小阳,在南安县则谓之朋山,在永春县则谓之双髻山。盖山接三县界,各以形似名。”《闽书》云:“郡多兄弟登榜者,二山之祥也。”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清源山 位于泉州城北郊,故俗称“北山”。旧时又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因峰峦间常绕云霞,亦称“齐云山”。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多处胜景天成,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气候特征
  境域全年湿润多雨、四季长春,夏长冬短无严寒。唐末诗人韩偓《登南台岩》诗云:“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道出丰泽气候温暖宜人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5℃~20.7℃。常年最热月份为7月,气温26℃~29℃;常年最冷月份为2月,气温10℃~13℃;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8.9℃,冬季极端最低气温0℃。夏季长而炎热,冬季短无严寒,春温低于秋温;境内常年无霜,农作物一年三熟。常年降雨量1200~1550毫米;干湿季分明,3—9月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80%,10月至翌年2月为干季,降水量不足全年的20%;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少雨年降水量与多雨年相差近2倍。季风气候明显,夏季盛行东南风,多热带台风,冬季以东北风居多,海风大。
  第二节 气候要素
  一、气温
  丰泽区气温分布为东南高西北低,西北部山区通常比南部平原低2℃~4℃。东南部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20.75℃,西北部海拔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8.5℃以下。年平均气温的年际间变化幅度小,历年平均为0.2℃,最大达0.7℃。
  由于受海洋影响,常年最冷月为2月,月平均气温10℃~12.2℃;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4.5℃~28.6℃。气温的年变化,2—7月气温逐渐回升,8月开始逐渐下降。
  境内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通常在35℃~38℃。1971年,境内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18日,为36.5℃;1975年,绝对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7日,为34.1℃;1979年8月15日高达38.9℃,是历年极高值;1997年建区后,历年气温极高值出现在2002年7月4日和2003年7月26日,均为38.9℃。年极端最低值出现在1—2月,一般为2℃~3℃。1957年2月12日为0℃,为历年极低值;1971年,境内绝对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日,为3.2℃;1975年,绝对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15日,为3.5℃;丰泽建区后极低值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为2.2℃。
  二、降水
  丰泽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1549毫米,由南部平原向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递增。市区年平均降水量1236.1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年降水量最多的是民国28年(1939年)达2201毫米,最少降水量为1976年,仅744.6毫米,相差近2倍。1997年后,降水量最多出现在2000年,为1905.3毫米;最少出现在2003年,为1141毫米。
  降水变化规律为上半年1—6月递增,7月减少,8月再增,9—12月递减。大致有4个降水期:春雨季(3—4月),阴雨连绵,雨量少,强度弱,平均雨量249.3毫米,占全年20.19%;梅雨季(5—6月),雨区广,雨量多,时间长,强度较大,平均雨量374.9毫米,占全年30.36%;台风雷雨季(7—9月),雨日少,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雨量409毫米,占全年33.11%;秋冬少雨季(10月至翌年2月),受冷高压控制,平均雨量仅201.8毫米,占全年16.34%。全区一年中以6月降雨量最多,达219毫米;12月最少,仅23.4毫米,相差8倍多。1971年,境内一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9月20日,为99毫米;1975年,境内一日最大降雨量出现在9月23日,为63.6毫米。
  全年降雨日数(日雨量≥0.1毫米)的平均值为120.5天。1971年,境内雨天89天,当年连续降雨日数出现在12月18—24日,达7天,降雨59毫米;1975年,境内雨天150天,当年连续降雨日数出现在5月4—24日,达21天,降雨234毫米。一年中5—6月雨日最多,平均14天左右;10—12月最少,平均为4.1~5.1天。全年以小雨为主,占雨日的72%,大雨以上占12%,暴雨以上仅占4%。
  三、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年际变化不大,最大80%,最小73%。一年中4—7月湿度大,在80%以上,6月达84%;10—12月湿度较小,68%~69%,其余月份70%~80%。
  四、气压
  多年平均气压为1012.05百帕,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1011~1013百帕。一年中1月气压最高,平均1019.6百帕;7月气压最低,平均1003.9百帕。
  五、风
  属典型季风区,一年四季气候特征截然不同。其中,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楔控制,盛行东北风,气温低,干燥少雨;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西南风,气温高,湿润多雨。由于季风活动的不稳定性,造成各种气候要素年际间变化大,也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海陆风与季风的共同影响,风向在一日中也随季节更替,春季午前多东北风,下午多偏南风;秋季午前偏北风,午后转东北风为主。
  历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平原地区的风速大于丘陵地区。一年中10月至翌年3月风速较大,平均为3.5米/秒~4.0米/秒,最大风速出在10—11月,达4.0米/秒;5—8月风速较小,为2.6米/秒~2.8米/秒;4月和9月平均风速分别为3.1米/秒和3.2米/秒。一年中除6月外,各月最大风速皆在8级以上,为18米/秒~24米/秒,以东北大风为主,其中9—10月最大风速达24米/秒,瞬间风速最大达12级以上;历年≥8级大风年平均日数为56.8天(1971年境内8级以上大风天33天,1975年境内8级以上大风天66天),10月至翌年4月较多,在5.1~8.3天之间,12月大风日数达8.3天,为全年之最,5—9月较少,仅为1.0~3.4天;平常的日风速变化,午后及傍晚较大,夜间至翌日早晨较小。
  六、云雾
  境域内雾主要出现在每年1—4月(冬春季),其中4月雾日最多。年平均有4天(1971年和1975年境内雾天均为2天),最多12天(1980年、1981年)。1972年4月13—17日,连续5日出现雾。1997年后,雾日少见。
  辖区平均总云量为6.6成(云量占天空成数)。月平均最多是6月,为8.1成;最少是12月,为5.1成。一年中,1—6月总云量逐渐递增,在6成至8.1成;7—12月,逐渐递减,在5.1成至6.3成之间。按总云量≥8成为阴天划分,全年晴天52.5天,仅占15%;阴天160.1天,约占44%。若以低云量划分,晴天115.3天,阴天78.9天。雾日不多,年平均9.1天。
  七、日照
  年日照时数为4422小时,由于云雾等影响,年实际可照时数为2000.5小时(1971年,境内日照2030小时;1975年,境内日照1937小时),日照率45%左右。一年中,夏季最长,冬季最短。7—9月,各月在200小时以上,其中7月最多,可达261.8小时,日照率63%;2—5月,95~137小时,日照率29%~33%。
  八、蒸发
  年平均蒸发量为1740.6毫米。一年中以7—8月蒸发量最大,月平均208毫米以上。7月最大,为213.4毫米;2—3月较小,月平均76.9~97.1毫米;2月最小,为76.9毫米。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晋江水系
  (一)晋江
  古称南安江,自西晋永嘉之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南安江两岸聚居,遂改为晋江。旧时其西段亦称笋江,东为浯江,浯江之东为溜石江、蚶江,统谓之晋江。晋江发源于戴云山脉东南麓,全长182千米,自南安县丰州镇英兜村双溪口段始称晋江。晋江从南安丰州进入丰泽区界,其西段为丰泽区与鲤城区的界河:北岸经丰泽区北峰街道的招集、招贤、招丰社区和清源街道的城口、西宝社区,南岸属鲤城区;其中段在丰泽区北峰街道西宝的忠宝向南进入鲤城区境;其东段在泉州大桥东侧向东南再次进入丰泽区境,为丰泽区与晋江市的界河,北岸经泉秀街道的灯洲、灯星、沉洲、成州社区和东海街道的法石、后厝、后埔社区,在蟳埔社区汇入泉州湾,南岸属晋江市。晋江丰泽段全长12.1千米,流域面积80平方千米。泉州大桥以下至泉州湾河段属正规半日潮浅,多年平均径流深1004毫米,平均年径流量49.7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158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8026立方米/秒(1956年),最小枯水流量0.10立方米/秒(1963年),多年平均含沙量0.459千克/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悬沙)228万吨。平均年降水量1099.6毫米。洪水集中在4—9月,来水量占80%,来沙量占95%。
  (二)护城河
  为古泉州“护城河”。其西段,从清源街道的北门、普明、西门等社区,在霞美往南进入鲤城区汇入笋浯溪及晋江;其北段及东段,从清源街道的北门社区往东经后茂社区,再往南进入东湖街道的松林、仁风社区,穿过东街继续往南,成为丰泽、鲤城两区界河,其后一直朝南流入晋江。在东湖社区西南侧,护城河分出另一支流往东南沿田淮街—东云路一线汇入晋江。2007年,护城河水域多因大量城市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造成严重污染。
  (三)北渠
  北渠从南安县丰州境内晋江干流金鸡拦河闸北岸引水东流进入丰泽区境内,经北峰街道的招联、招贤、北峰、拒洪社区,清源街道的环山、环清、后茂社区,东湖街道的松林、仁风、少林、东凤社区,一路向东南,在坪山路改用供水涵管从地下通过东海、城东两街道交界的大坪山,向北在城东街道东星社区复出地面,继续北经城东街道的霞美、埭头、浔美、庄任等社区,在西福东北进入洛江区境,长15千米,贯穿丰泽全境。北渠是丰泽、洛江两区的主要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水源。2007年,北渠丰泽段水质粪大肠菌群超标。
  二、洛阳江水系
  (一)洛阳江
  发源于洛江区罗溪镇朴鼎山南麓,流向东南,经洛江区洛阳桥流入洛阳江内湾,从洛江区政府驻地的中央公园进入丰泽区城东街道金屿社区地界,最后在东海后渚与晋江汇入泉州湾,为丰泽区与惠安县界河,平均径流深600~700毫米。
  (二)群生水库水系
  清源山杜坑水系发源于清源街道清源山面望山南麓,流向东南汇合其他两支小溪流后汇入华大和城东两街道交界的群生水库(1958年5月建),经城东西福社区折向东北进入洛江区境后汇入洛阳江。
  2007年,水系水质达V类标准,有大量生活污水排入。
  (三)草邦水库水系
  发源于清源街道清源山鼎底,另一支流源于东湖街道的东岳山麓(1958年12月建有草邦水库)。两条支流在华大街道汇合后,经华大街道的南埔、城东社区,在城东街道的浔美社区汇入洛阳江口(泉州湾后渚港)。2007年,水系水质达V类标准,有生活污水排入。
  第二节 地下水
  丰泽区地下水分布零散,水量不多。地下水资源量0.966亿立方米(与鲤城区、洛江区共同计算),约占水资源总量的30.2%。境内地下水属浅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以及河湖和水库等地表水补给。境内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沿泉州湾地带,以平原区山前地带、二级阶地、内陆山间盆地为主,防污能力差,易污染;风化带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丘陵台地带。
  地下水源矿化度由沿海平原向西北部低山丘陵逐渐减少,平原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克/升,属微咸、半咸水,其余低山丘陵地区地下水矿化度均小于1克/升。全区地下水化学成分阳离子(钠离子、钙离子)与阴离子均占大多数,含有少量硫酸根离子和镁离子,矿化度小于1克/升,属于淡水、好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境内地下水资源无序分散开采,利用程度高,局部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质变差等迹象。1997年建区以后,随着辖区自来水的基本普及,地下水开采量普遍呈减少趋势,地下水水位得到局部恢复。由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淋溶下渗,造成地下水污染,特别是松散岩类孔隙水、临近溪流两侧地段受影响尤为明显。在泉州湾沿岸,地下水采灌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淡水返咸等问题。2007年,丰泽区地下水水质超标水样比例达66.7%,为较差级。地下水污染主要超标项目有pH值、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以及锰和高锰酸盐指数。北峰街道境内有1家持证矿泉水生产井1口,其水质类型为偏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井深70米,日核定开采量24立方米。
  第三节 水量水质
  一、水量
  丰泽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95亿立方米(与鲤城区、洛江区共同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69.4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标准,属重度缺水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371.2毫米。
  二、水质
  北高干渠丰泽段的水质状况较好,100%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Ⅲ类水质标准。晋江丰泽段基本达到Ⅲ类标准。晋江丰泽段部分河段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个别项目超过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大肠杆菌普遍超标。
  第四节 近岸海水
  丰泽区东南部濒临泉州湾,从城东街道金屿路北端至东海街道法石水闸海岸线长23.2千米,沿海滩涂面积9.942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1.8平方千米。后渚岸段为侵蚀性山地岩岸,海水深3~10米。
  泉州湾内海系泥沙质岸,入海处属侵蚀性山地花岗岩岸,有辉长岩,外宽内窄,宽42千米,水域面积500余平方千米。港最深处有30米,平均水深4.37米。
  泉州湾后渚港港区属正规半日潮,最高潮位6.18米,最低潮位-1.38米,平均高潮位4.83米,平均低潮位0.31米,最大潮差6.93米,平均潮差4.52米,平均海平面2.5米。港区码头前沿水深5~6米,水深10米以上的水域宽度250米,最深达12米,长约1.5千米。马头山以下水深较稳定,最深点达14米。港区距湾口约15千米,潮流为往复流,码头附近涨潮流速2.33千米/时,退潮流速3.24千米/时,最大波高1米。后渚至惠安县秀涂主航道涨潮由南向北,流速3.7千米/时,落潮由北向南,流速5.56千米/时。年平均降水量1307.2毫米,年平均风速2.9米/秒,年平均气温20.7℃,年平均雾日为6.8天。透明度平均0.71米。内港港区水道曲折,风浪小,属正规半日潮浅海潮港,最高潮位8.99米,最低潮位2.16米,平均高潮位5.24米,平均低潮位3.05米,最大潮差3.98米,最小潮差0.03米,平均潮差2.19米。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节 土壤
  丰泽区地处南亚热带季雨林区,土壤矿物质淋溶强烈,地带性土壤砖红壤性红壤遍及全区。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是水稻土—盐土—潮土—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近郊丘陵台地,潮土主要分布在晋江下游的北峰和东海,盐土分布在城东和东海的滨海处,水稻土则广泛分布在境内的冲积平原、滨海平原。
  全区林业用地土壤主要有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两个土类。其中,红壤占85%以上,砖红壤性红壤占15%以下。绝大部分林业土壤质地差,有机质少,结持力松散,渗透性强,保水性差,自然肥力较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贫乏。
  一、砖红壤性红壤
  又称赤红壤,广泛分布全区的各地丘陵台地。主要有酸性岩赤红壤、赤砂土2个土属。酸性岩赤红壤分布在中、北部的丘陵台地,赤砂土主要分布在北峰、东海、城东等地的部分丘陵台地。
  二、潮土
  成土母质为近代冲积物、冲洪积物。分布在市区近郊晋江下游沿岸的河床阶地、东海入海口的沿岸地带,海拔低于5米;乌沙土约占潮土土类面积的26.9%,分布北峰的部分社区;灰砂土约占潮土土类面积的25.3%,多分布在境内溪流两旁阶地,成土母质为冲积物。
  三、盐土
  主要分布在境内滨海平原,由海积物受海水直接浸渍或溯河倒灌积盐发育的土壤,含盐量一般在0.6%以上,大多数为均质盐土,土层厚,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海泥土为盐土中最普遍的属种,约占盐土土类面积的97.8%,主要分布在城东金崎的滨海潮间带,成土母质为海潮淤泥质沉积物,发生层次组合为Asa(表土层)—Csa(底土层)型,或Asa(表土层)[Bsa(心土层)]—Csa(底土层)型。
  四、水稻土
  境内主要耕作土壤,主要分布在泉州平原东海、城东和北峰等地。其中黄泥田主要分布在清源街道北部和丘陵、台地的坡地梯田,土质因成土母质而异,由第四纪红土、基性岩的风化物发育的黏粒含量较高,质地较黏重,由酸性岩风化物发育的黏粒含量低,砂粒较多,多属轻壤或砂壤;灰泥田是主要耕地土壤,广泛分布于境内各地,较集中分布于滨海平原、冲积平原,土壤质地为黏土或重壤土,养分含量中上,水耕熟化度不及乌泥田,可划分为灰泥田、青底灰泥田、黄底灰泥田和沙底灰泥田4个土种;乌泥田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
  第二节 植被
  一、沼生、湿生植被
  主要有3种群落:湿生草本植被,分布在狭小山沟和水沟两侧、池塘边缘、水田畦畔以及流水流经的地面;淡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河流或淡水池沼中;半咸水湿生草本群落,分布在沿海与海洋港浦、沟渠两岸经潮水浸湿或咸淡水交替浸湿的半咸地带。
  二、海岸植被
  有红树林(桐花树、秋茄)、大米草和互花大米草3种群丛,分布在城东街道前头社区泉州湾岸段。
  三、灌草丛
  主要群丛有4种:芒萁骨灌丛,分布在近郊荒山坡上;眉画草灌丛,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丘陵、台地立地条件差、土壤瘦薄、多碎石的地段上;桃金娘、小叶赤楠群丛,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丘陵,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牡荆、黑面神、山芝麻群丛,分布在中部和北部丘陵台地,属南亚热带中生性旱生性常绿灌丛。
  四、混交林
  主要群落有台湾相思树、马尾松混交林,分布在近郊一带,多为天然次生林。
  五、暖性常绿针叶林
  主要以马尾松林为主,遍布全区各地,绝大部分为天然次生林。
  六、常绿阔叶林
  除小面积为原生植被遭受破坏残留的次生林外,绝大部分为人工林,主要群落有3种:青冈栎、鹅掌柴群落分布于清源山洞口一带山沟坡地,属残存次生林;鹅掌柴、密花树、豺皮樟群落分布于清源山水流坑、弥陀岩、赐恩岩附近山地,属残存次生林;台湾相思树群落广泛分布于近郊丘陵,多属萌芽次生林;木麻黄群落分布在海拔50米以下的晋江下游和洛阳江的海滩、江岸和堤边,属人工防护林。
  清源山是境内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代官府均有禁伐保护措施。至2007年,保存有百年以上树龄的珍稀名木古树近30株。
  第六章 野生动植物
  第一节 植物
  境内现存有野生植物3门、176科、650属、920种。其中,蕨类植物23科、23属、42种,裸子植物6科、16属、26种,被子植物147科、601属、854种。
  一、蕨类植物
  石松科 垂穗石松。
  卷柏科 卷柏、兖州卷柏。
  木贼科 笔管草。
  莲座蕨科 福建莲座蕨。
  海金沙科 狭叶海金沙。
  里白科 芒萁、里白。
  蚌壳蕨科 金毛狗。
  鳞始蕨科 团叶鳞始蕨、乌蕨。
  骨碎补科 圆盖阴石蕨。
  肾蕨科 肾蕨。
  凤尾蕨科 蜈蚣草、井栏边草、凤尾蕨、剑叶凤尾蕨、半边旗。
  中国蕨科 野雉尾、隐囊蕨。
  铁绒蕨科 掌叶铁线蕨、扇叶铁线蕨。
  水蕨科 水蕨。
  蹄盖蕨科 假蹄盖蕨、单叶双盖蕨。
  金星蕨科 渐尖毛蕨。
  乌毛蕨科 乌毛蕨、苏铁蕨、单芽狗脊蕨、胎生狗脊蕨。
  鳞毛蕨科 长尾复叶耳蕨、刺头复叶耳蕨。
  水龙骨科 金鸡脚、伏石蕨、石韦、瓦韦、宽羽线蕨、江南星蕨。
  槲蕨科 槲蕨。
  苹科 苹。
  槐叶苹科 槐叶苹。
  满江红科 满江红。
   二、裸子植物
  苏铁科 苏铁、台湾苏铁。
  银杏科 银杏。
  南洋杉科 毕氏南洋杉、南洋杉、异叶南洋杉、贝壳杉。
  松科 油松、雪松、马尾松、日本五针松、黑松、湿地松、火炬松。
  柏科 侧柏、千头柏、柏木、福建柏、铺地柏、圆柏、龙柏、塔柏、瑛珞柏、金星桧柏。
  罗汉松科 罗汉松、竹柏。
  三、被子植物
  木麻黄科 木麻黄、细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
  三白草科 鱼腥草、三白草。
  胡椒科 海南山蒟。
  金粟兰科 丝穗金粟兰、东南金粟兰。
  杨柳科 垂柳、旱柳、龙爪柳。
  杨梅科 杨梅。
  胡桃科 化香树、小叶黄杞、枫杨、核桃。
  壳斗科 板栗、米槠、栲树、青冈栎、麻栎。
  榆科榔榆、糙叶树、山黄麻、狭叶山黄麻、朴树、樟叶朴、紫檀树、异叶紫檀树。
  桑科葎草、桑、构树、木波罗、柘树、榕树、小叶榕、山榕、水同木、薜荔、天仙果、变叶榕、竹叶榕、异叶榕、菩提树、印度胶树、无花果、构棘。
  荨麻科 矮冷水花、赤车、苎麻、糯米团、紫麻。
  山龙眼科 银桦、红叶树。
  桑寄生科 桑寄生。
  马兜铃科 柔叶马兜铃。
  蓼科 竹节蓼、扁(音)蓄、水蓼、毛蓼、火炭母、杠板归、二岐蓼、箭叶蓼、羊蹄。
  藜科 莙荙菜、土荆荠、灰绿藜。
  苋科 青葙、鸡冠花、剌苋、皱果苋、土牛膝、血苋、空心莲子草、刺花莲子草、千日红、锦绣苋、红绿草。
  紫茉莉科 光叶子花、叶子花、胭脂花。
  商陆科 商陆。
  番杏科 番杏、龙须海棠。
  马齿苋科 马齿苋、大花马齿苋、土人参。
  落葵科 心叶落葵薯。
  石竹科 繁缕、雀舌草、牛繁缕、女娄菜、簇生卷耳、漆姑草、石竹。
  睡莲花莲花、睡莲。
  金鱼藻科金鱼藻。
  毛茛科 石龙芮、扬子毛茛、柱果铁线莲、威灵仙。
  小檗科 南天竹、阔叶十大功劳、十大功劳。
  防己科 千金藤、粪箕笃、木防己。
  木兰科 辛夷、荷花玉兰、夜含花、白兰花、黄兰、含笑花、火力楠。
   蜡梅科 蜡梅。
  番荔枝科 鹰爪花、依兰香、番荔枝。
  樟科樟树、天竹桂、建润楠、绒楠、红楠、锷梨、山苍子、豺皮樟、潺槁树、香叶树、乌药、山胡椒、无根藤。
  罂粟科 虞美人、小花黄堇。
  山柑科 广州山柑、白菜花、醉蝶花、黄花菜。
  十字花科 大白菜、小白菜、芥菜、油菜、擘蓝、菜花、羽衣甘蓝(卷心菜)、芥蓝、碎米荠、弹裂碎米荠、紫罗兰、荠、臭荠、萝卜、独行菜、印度蔊菜、板蓝根、福建大蒜荠。
  棘木科 棘木。
  茅膏菜科 茅膏菜。
  景天科 落地生根、洋吊钟、瓦松、石莲、匙状伽蓝菜、佛甲草、垂盆草、凹叶景天、大叶火焰草。
  虎耳草科 虎耳草、绣球花。
  海桐花科 海桐。
  金缕梅科 枫香树、箣木、杨梅叶蚊母树。
  悬铃木科 法国梧桐。
  蔷薇科 桃、梅、大叶桂樱、李、碧桃、郁李、龙芽草、金樱子、硕苞蔷薇、小果蔷薇、月季花、玫瑰、七姐妹、软条蔷薇、蓬蘽、木莓、山莓、芳莓、蛇莓、枇杷、蛇含委陵菜、桃叶石楠、石斑木、豆梨、沙梨、麻叶绣线菊、贴梗海棠、红叶李、梅叶梅。
  酢浆草科 阳桃、红花酢浆草、酢浆草。
  牻牛儿苗科 天竺葵。
  旱金莲科 旱金莲。
  芸香科 勒欓花椒、两面针、单面针、楝叶吴茱萸、飞龙掌血、山小橘、黄皮、九里香、枳壳、金豆、山柑、四季橘、金枣橘、香橼、佛手柑、柚、橙、橘、代代。
  苦木科 臭椿、鸦胆子。
  橄榄科 橄榄。
  楝科 苦楝、川楝、麻楝、树兰、小叶树兰、大叶桃花心木、非洲桃花心木。
  金尾虎科 风车藤。
  豆科 亮叶猴耳环、刺藤、南洋楹、山合欢、台湾相思树、黑荆、金合欢、含羞草、银合欢、紫荆、羊蹄甲、白花洋紫荆、龙须藤、黄花槐、短叶决明、云实、凤凰木、花榈木、槐树、响铃豆、长萼野百合、猪屎豆、草木樨、黄花草木樨、大豆、木豆、鹿藿、刺桐、龙芽花、野葛、绿豆、菜豆、豇豆、赤小豆、豆薯、蚕豆、豌豆、紫穗槐、紫藤、昆明鸡血藤、田菁、紫云英、南岑黄檀、黄檀、藤黄檀、落花生、丁葵草、排钱草、小叶三点金草、胡枝子、美丽胡枝子、截叶铁扫帚、鸡眼草、木蓝、链荚豆。
  远志科 瓜子金。
  大戟科 余甘子、叶下珠、青灰叶下珠、叶底珠、算盘子、黑面神、土蜜树、重阳木、油桐、千年桐、石栗、木薯、变叶木、洒金变叶木、琵琶变叶木、巴豆、蓖麻、铁苋菜、红桑、银边红桑、白背叶、粗糠柴、石岩枫、红背桂、乌桕、铁海棠、霸王鞭、火殃勒、一品红、猩猩草、青珊瑚、飞扬草、千根草。
  水马齿科 水马齿。
  黄杨科 雀舌黄杨、瓜子黄杨。
  漆树科 芒果、黄连木、盐肤木、野漆。
  冬青科 铁冬青、梅叶冬青、亮叶冬青、构骨冬青、冬青、毛冬青。
  卫矛科 清江藤、南蛇藤、刺苞南蛇藤、变叶裸实。
  槭树科 五裂槭。
  无患子科 倒地铃、无患子、龙眼、荔枝、车桑子、栾树。
  清风藤科 笔罗子。
  凤仙花科 凤仙花。
  鼠李科 铁包金、雀梅藤、马甲子、小冻绿树、枣。
  葡萄科 葡萄、蘡薁、爬山虎、异叶爬山虎、蛇葡萄、乌蔹莓。
  杜英科 山杜英。
  椴树科 刺蒴麻、黄麻、田麻、扁担杆、破布叶、长钩刺蒴麻。
  锦葵科 赛葵、白背黄花稔、肖梵天花、梵天花、黄槿、朱槿、木槿、玫瑰茄、木芙蓉、吊灯花、蜀葵、黄蜀葵。
  木棉科 马拉巴粟、木棉。
  梧桐科 梧桐、山芝麻、牛时花、蛇婆子、苹婆。
  猕猴桃科 水东哥。
  山茶科 茶、山茶花、梨茶、油茶、木荷、柃叶莲蕊茶、黄瑞木、细齿叶柃木。
  藤黄科 地耳草、金丝梅。
  沟繁缕科 三蕊沟繁缕。
  堇菜科 蔓茎堇菜、长萼堇菜、堇菜、三色堇、紫花地丁。
  大风子科 广东剌木冬、柞木、嘉赐树、红花天科木。
  西番莲科 西番莲、鸡蛋果。
  番木瓜科 番木瓜。
  秋海棠科 竹节秋海棠、四季秋海棠、芋叶秋海棠。
  仙人掌科 三棱剑、仙人掌、少刺仙人掌、昙花、蟹爪兰、木麒麟。
  瑞香科 南岭荛花、白瑞香。
  胡颓子科 福建胡颓子、蔓胡颓子。
  千屈菜科 紫薇、指甲花、圆叶节节菜、福建紫薇。
  海桑科 八宝树。
  安石榴科 安石榴。
  红树科 秋茄苳。
  蓝果树科 喜树。
  使君子科 使君子。
  桃金娘科 岗松、柠檬桉、大叶桉、窿缘桉、红千层、白千层、桃金娘、红果子、蒲桃、洋蒲桃、山乌珠、番石榴、细叶桉。
  野牡丹科 地稔、野牡丹。
  菱科 菱角。
  柳叶菜科 丁香蓼、柳叶菜、倒挂金钟。
  五加科 长刺氊木、鹅掌柴、白簕。
  伞形科 天胡荽、积雪草、胡萝卜、芫荽、芹菜、细叶芹、水芹、白花前胡、海滨前胡、破铜钱、窃衣。
  杜鹃科 亨利杜鹃、映山红、紫花杜鹃、南烛、乌饭。
  紫金牛科 杜茎山、桐花树、东南紫金牛、朱砂根、红凉伞、酸藤果。
  报春花科 仙客果、琉璃繁缕、星宿草。
  蓝雪科 白花丹。
  柿树科 柿、老鸦柿、瓶兰。
  山矾科 白檀、华山矾。
   安息香科 野茉莉。
  木樨科 桂花、女贞、小蜡、卵叶小蜡、茉莉花、素馨花、华清香藤、青素馨、油橄榄、小叶黄馨香。
  马钱科 醉鱼草。
  夹竹桃科 黄花夹竹桃、鸡蛋花、夹竹桃、长春花、羊角拗、络石、山马茶、盆架树。
  萝摩科 莲生桂子花、夜来香、匙羹藤、球兰。
  旋花科 日本菟丝子、马蹄金、土丁桂、心萼薯、牵牛花、番薯、五爪金龙、蕹菜、茑萝。
  紫草科 破布木、福建茶、粗糠柴、柔弱斑种草、附地菜、盾果草。
  马鞭草科 海榄雌、马鞭草、马缨丹、假连翘、杜虹花、枇杷叶紫珠、薄姜木、黄荆、牡荆、龙吐珠、大青、苦蓝盘、臭牡丹、兰香草、过江藤。
  唇形科 薄荷、猫须草、韩信草、半枝草、紫苏、益母草、小野芝麻、活血丹、血见愁、金疮小草、夏至草、剪刀草、小鱼仙草、石荠苎、华荠苎、一串红。
  茄科 枸杞、苦枳、辣椒、刺天茄、少花龙葵、马铃薯、颠茄、茄、野茄树、番茄、白花曼陀罗、烟草、红丝线、非洲越橘、鸳鸯茉莉。
  玄参科 吉祥草、白桐、泡桐、大叶石龙尾、长果母草、金鱼草、野甘草、蚊母草、婆婆纳、北水苦荬、独脚金、阴行草。
  紫葳科 凌霄花、木蝴蝶、兰花楹。
  胡藻科 芝麻。
  狸藻科 黄花狸藻、挖耳草。
  爵床科 大花老鸦嘴、狗肝菜、爵床。
  车前科 车前。
  茜草科 水杨梅、玉叶金花、粗叶耳草、长节耳草、伞房花耳草、白花蛇舌草、鸡爪勒、黄栀子、羊角藤、九节、穿根藤、虎刺、白马骨、鸡矢藤、四叶律、猪殃殃。
  忍冬科 金银花、南方荚蒾、接骨草。
  败酱科 白花败酱。
  川续断科 川续断。
  葫芦科 棱角丝瓜、梢瓜、金瓜、葫芦、蛇瓜、栝楼、佛手瓜、老鼠拉冬瓜。
  桔梗科 半边莲、兰花参。
  草海桐科 离根草。
  菊科 夜香牛、斑鸠菊、下田菊、胜红蓟、白鼓丁、一枝黄花、马兰、臭灵菊、鹅不食草、鼠曲草、天名精、苍耳、豨莶、鳢肠、蟛蜞菊、向日葵、肿柄菊、鬼针草、三叶鬼针草、野菊、裸柱菊、石胡荽、茵陈蒿、黄花蒿、青蒿、艾蒿、野茼蒿、一点红、千里光、大蓟、杏香兔儿风、蒲公英、苦苣菜、黄鹌菜、细叶苦荬、苦荬菜、金盏菊、大丽花、瓜叶菊。
  眼子草科 小叶眼子草、小眼子草、眼子草。
  泽泻科 矮慈姑。
  水鳖科 水车前、黑藻。
  禾本科 箬竹、苦竹、佛肚竹、藤枝竹、绿竹、毛竹、观音竹、黄金碧玉竹、刺竹、假淡竹叶、淡竹叶、稻、茭白、早熟禾、小麦、大麦、鹧鸪草、看麦娘、知风草、大画眉草、画眉草、牛筋草、龙爪茅、狗牙根、鼠尾粟、稗荩、野古草、铺地黍、糠稷、光头稗子、雀稗、圆叶雀稗、狗尾草、皱叶狗尾草、狼尾草、芒、白茅、甘蔗、金丝草、纤毛鸭嘴草、筒轴茅、光高粱、竹叶茅、桔草、玉蜀黍、求米草、管茅草、芦苇、山娄芦。
  莎草科 猪毛草、碱草、球柱草、水虱草、香附子、碎米莎草、扁穗莎草、异型莎草、密穗砖子苗、水蜈蚣、黑鳞珍珠茅、浆果苔草、弯喙苔草、荸荠。
  棕榈科 蒲葵、棕竹、棕榈、鱼尾葵、短穗鱼尾葵、金山葵、假槟榔、散尾葵、糖树、海枣、美丽刺葵、袖珍椰子。
  天南星科 石菖蒲、龟背竹、马蹄莲、芋头、野芋、半夏、海芋、蛇头草、犁头尖、水浮莲。
  浮萍科浮萍、紫萍。
  黄眼草科 黄眼草。
  谷精草科 长苞谷精草、谷精草。
  凤梨科 凤梨。
  鸭跖草科 聚花草、鸭跖草、饭包草、露水草。
  雨久花科 鸭舌草、凤眼莲。
  田葱科 田葱。
  灯心草科 灯心草。
  百合科 山营、吊兰、黄花菜、芦荟、玉簪、百合、薤白、万年青、天门冬、石刁柏、麦门冬、禾叶山麦冬、菝葜、土茯苓、丝兰、朱蕉、细叶千年木、虎尾兰、文竹、铃兰、金边虎尾兰、蓬莱松。
  石蒜科 君子兰、朱顶兰、文珠兰、石蒜、龙舌兰、狭叶龙舌兰、网球石蒜。
  薯蓣科 福州薯蓣、薯蓣、黄独、大薯。
  鸢尾科 射干、香雪兰、唐菖蒲。
  芭蕉科 香蕉。
  姜科 姜花、姜、郁金、砂仁、艳山姜。
  美人蕉科 美人蕉。
  竹芋科 竹芋、花叶竹芋。
  兰科 绶草、建兰、冬风兰、墨兰、白芨、小舌唇兰、细叶石仙桃、葱兰、素心兰。
  第二节 动物
  境内现存野生动物有脊椎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和腕足动物6门9纲。其中前三门种类多,分布广。
  一、脊椎动物
  (一)鱼纲
  海水类 鳗鲡、鳗鲶(沙鳗)、中华须鳗(软骨鳝、蛏鳗)、鲨、鲂、尖吻蛇鳗(硬骨鳝)、长蛇鲻(狗母鱼)、石斑鱼、黄鳍鲷(黄翅)、三线舌鳎(淡水贴沙)、弹涂鱼(跳鱼)、丁香(吻仔鱼)、日本鳗、赤鼻棱鳗(赤鼻)、康氏小康鱼(江鱼)、黄鲫(蒲鲫)、七丝鲚(凤尾)、梭鲻(只鱼)、英氏鲻(加章)、鲻鱼(乌仔鱼)、鲈鱼、斑鳜(油鱼)、中华青鳞鱼(青鳞)、多鳞鱚(沙梭)、尖头银鱼(银鱼)、中华海鲶(成鱼)、舌鳎、鮟鱇、白姑鱼、小带鱼(带鱼丝)、条纹斑竹鲨(狗鲨)、条纹东方鲀(归鱼)、四指马鲅、鰕虎鱼、海马、尖海龙。
  淡水类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异育银鲫、大阪鲫、罗非鱼、团头舫、胡子鲶(土杀)、革胡子鲶、黄鳝、泥鳅、斑鳢、月鳢、䱗条、斗鱼、露斯塔野鲮、淡水白鲳、鲈、翘嘴鲌、鳡鱼、沙鳢、鳗鲡、花鳗。
  (二)两栖纲
  黑眶蟾蜍(章茹)、中国雨蛙(长脚仙)、沼蛙、泽蛙、虎纹蛙(水鸡)、牛蛙、棘胸蛙(坑降)。
  (三)爬行纲
  平胸龟(大头龟)、海龟、鹰头龟、鳖(甲鱼)、兰尾石龙子(黄头蛇)、滑鼠蛇(山蛇)、银环蛇(簸箕甲)、金环蛇(金甲)、眼镜蛇(饭匙枪)、竹叶青(青竹丝)、龟壳花蛇(古钱窗)。
  (四)鸟纲
  琵嘴鸟、鸢(老鹰)、白头鹞(虎头鹞)、蛇雕、红隼、鹧鸪、鹌鹑、竹鸡、环颈雉(雉鸡)、田鸡、董鸡、红骨顶、白骨顶(乌鸡)、白腰杓鹬、珠颈斑鸠(家隹)、家鸽(鸽)、杜鹃、祸翅鸦鹃、草鸮(猴面鹰)、小白腰雨燕、翠鸟(钓鱼翁)、啄木鸟(啄树鸟)、家燕(燕子)、金腰燕(燕子)、白鹡鸰、白头鹎(白头翁)、白喉红臀鹎(红脚村)、棕背伯劳(伯劳)、八哥(乌肉)、红嘴蓝鹊(长尾山娘)、喜鹊(客鸟)、乌鸦、鹊鸲(信鸟、战钱)、画眉、暗绿绣眼鸟(金钱子)、麻雀(鹧仔)、白腰文鸟(十姐妹)。
  北方越冬候鸟小䴙䴘、凤头䴙䴘、海鸬鹚、草鹭、池鹭(田奴)、大白鹭、白鹭(鹭鸶)、黄斑苇鸻、大麻鸻、豆雁(雁)、小天鹅(天鹅)、绿翅鸭(小鸭)、罗纹鸭(野鸭)、赤颈鸭(野鸭)、白胸苦鸡、环颈鸻、红嘴鸥(海鸥)、斑鱼狗、白胸翡翠。
  (五)哺乳纲
  蝙蝠、穿山甲(鲮鲤)、华南兔(野兔),田鼠(老鼠)、豪猪、竹鼠、青鼬、黄鼬(黄鼠狼)、水獭、大灵猫(九节〓)、小灵猫(香〓)、果子狸(白鼻狸)、豹猫(笔猫)、云豹(龟纹豹)、野猪(山猪)、鹿(山獐)、江豚(海猪)。
  二、节肢动物
  (一)昆虫纲
  丰泽区常见昆虫有24目105科324种。
  弹尾目 绿圆跳虫、紫圆跳虫。
  缨尾目 毛衣鱼(栉衣鱼)。
  蜚蠊目姬蠊、鳖蠊、角腹蠊、蜚蠊。
  等翅目 白蚁(螱)、家白蚁、黑翅土白蚁。
  〓目 竹节虫。
  直翅目 青螽斯、长剑草螽、绿螽斯、纺织娘、小菱蝗、花生大蟋、双斑蟋(蔗黑蟋蟀)、中华蟋、台湾油葫芦、油葫芦、叶蟋、非洲蝼蛄、日本蚤蝼、中华蚱蜢、黄脊竹蝗、棉蝗、东亚飞蝗、中华稻蝗、小稻蝗、日本黄脊蝗。
  革翅目 红褐蠼螋。
  啮虫目 粉啮、及书啮、云翅啮。
  食毛目 鸭巨虮、鸡毛虮、鸽长虮、犬虮、羊虮、马虮。
  虱目 头虱、体虱、牛虱、猪虱、水牛虱。
  蜉蝣目 短丝蜉、扁蜉、泥蜉。
  蜻蜓目 箭蜓、箭尾蜓、蜻蜓、青衣。
  缨翅目 温室蓟马、枇杷带蓟马、稻蓟马、蔗叶蓟马(甘蔗蓟马)、稻管蓟马、枯管蓟马。
  半翅目 印度田鳖(桂花蝉)、香蕉冠蝽、黑纹花蝽;黑肩绿盲蝽、黑红猎蝽、姬蝽、长蝽、稻大蜘缘蝽、荔枝蝽、菜蝽、圆蝽、长角蝽、稻绿蝽、瓜蝽、稻黑蝽。
  同翅目 蝉(知了)、蟪蛄、稻沫蝉(雷火虫)、桃沫蝉、网室叶蝉、电光叶蝉、稻叶蝉、二点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小绿叶蝉、白翅叶蝉、蜡蝉(荔枝鸡)、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灰飞虱、长绿飞虱、柑橘木虱、梧桐木虱、柑橘黑刺粉虱、黑刺粉虱、黄刺粉虱、圆轮黑粉虱、长粉虱、莴苣叶蚜、豆蚜、甘蓝蚜、竹坚蚜、甘蔗棉蚜、菜缢管蚜(二萝卜蚜)、麦长管蚜、桃蚜、禾(黍)缢管蚜、棉蚜、吹棉蚧、稻粉蚧、大尾粉蚧、柑栖粉蚧、角蜡蚧、龟蜡蚧、红蜡蚧、白蜡蚧、白毛蚧、恶性蚧、红圆蚧、黄圆蚧、褐圆蚧、橙圆蚧、单蜕蚧、矢尖盾蚧、荔枝安盾蚧、盾蚧。
  脉翅目 大草蛉、丽草蛉。
  毛翅目 长角石蛾。
  鳞翅目 白背蠹蛾、咖啡豹蠹蛾、梨豹蠹蛾、茶谷蛾、桔潜蛾、豆潜蛾、甘薯麦蛾、梨瘤蛾、菜蛾、小蓑蛾、大蓑蛾、茶褐蓑蛾、蓑蛾、黄刺蛾、大豆刺蛾、褐边青刺蛾、龙眼棠卷蛾、甘蔗黄螟(甘蔗条小卷蛾)、梨小食心虫、马尾松小卷蛾、菜白小卷蛾、桃小食心虫、米黑虫、稻褐边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桃蠹螟、黄条谷螟、甜菜螟、豆卷叶螟、梨大食心虫、稻筒卷叶螟、菜螟、甘薯茎螟、三化螟、大造桥虫、油菜尺蛾、油桐尺蛾、小白尺蛾、松毛虫、油茶枯叶蛾、枯叶夜蛾、小地老虎、稻条纹螟蛉、甜菜夜蛾、劳氏黏虫、黏虫、白脉黏虫、稻螟蛉、银纹夜蛾、斜纹夜蛾、大螟、茶白毒蛾(白毒蛾)、黄毒蛾、木毒蛾、红缘灯蛾、尘白灯蛾、红腹白灯蛾、甘薯天蛾、兰目天蛾、雀纹天蛾、茶蚕、桑蚕、家蚕、蓖麻蚕、柞蚕、燕尾水青蛾(稻苞虫)、黄斑弄蝶、香蕉弄蝶、中华谷弄蝶、凤蝶(茴香凤蝶)、玉带凤蝶、兰凤蝶、柑橘凤蝶(花椒凤蝶)、多点粉蝶、菜粉蝶、宁麻黄蛱蝶、全球赤蛱蝶、稻褐眼蝶(稻明蝶)、金斑蝶、荔枝灰蝶、枇杷花蝶。
  鞘翅目 中华虎甲、黄缘龙虱、长须水龟虫、青翅蚁形隐翅虫、红胸萤、窗胸萤、细胸叩头虫、柑橘爆皮虫、铜棱吉丁虫、桃紫吉丁虫、红圆皮蠹、拟白腹皮蠹、谷斑皮蠹、花斑皮蠹、米扁虫、锯谷盗、大谷盗、谷蠹、粉蠹、大豆瓢虫、酸浆瓢虫、马铃薯瓢虫、稻红瓢虫、七星瓢虫、澳洲瓢虫、蜣螂、斑喙丽金龟、光背蔗龟、铜绿丽金龟、皱纹丽金龟、东方丽金龟、暗黑金龟、鳃金龟、桔金龟、黑绒金龟、锹甲、星天牛、楝星天牛、桑天牛、桃红颈天牛、梨眼天牛、兰跳甲、黄足黑守瓜、恶性叶甲、乌壳虫、水稻铁甲虫、水叶甲、甘薯台龟甲、水稻负泥虫、桔潜叶甲(桔潜虫斧)、桔星潜叶甲、绿豆象、桔长足象甲、小黑象甲、香蕉象甲、甘薯小象甲、稻象甲、大灰象甲、桃小蠹、中国坐小蠹。
  膜翅目 萝卜叶蜂、三化螟沟姬蜂、麦蚜茧蜂、棉蚜茧蜂、稻螟小腹茧蜂、食心虫白茧蜂、潜蝇茧蜂、蝶肾金小蜂、黄金蚜小蜂,绵蚜蚜小蜂(日光蜂)、螟卵啮蜂、潜温姬小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板栗瘿蜂、黄室蚁、褐蚁(黑蚁)、黄猄蚁、中国胡蜂、长脚胡蜂(露蜂房)、中国蜜蜂、意大利蜜蜂。
  双翅目 按蚊,库蚊、伊蚊、稻瘿蚊、库蠓、蚋、牛虻、中华盗虻、盾盗虻、大蜂虻、大足蚤蝇、食蚜蝇、柑橘大实蝇、瓜实蝇、枇杷实蝇、豌豆潜叶蝇、果蝇、家蝇、地老虎寄蝇、粪蝇。
  蚤目 猫蚤、狗蚤、鼠疫蚤。
  (二)甲壳纲
  虾类 长毛对虾、东方对虾、日本对虾(沙虾)、斑节对虾(草虾)、红虾、毛虾、糠虾、葱头虾、蛄龙虾、脊尾白虾、锯齿长臂虾、近缘新对虾(土虾)、日本沼虾(青虾)、罗氏沼虾(马来西亚大虾)。
  蟹类 三疣梭子蟹(蟳),锯缘青蟹(蟳)、虾蛄、乳斑虎头蟹(虎狮)、小蟹(花仔)、中华绒螯蟹(河蟹)、藤壶。
  (三)肢口纲
  中国鲎。
  (四)蛛形纲
  红蜘蛛。
  三、软体动物
  海水类 褶牡蛎(蚝)、长牡蛎、近江牡蛎、缢蛏、大竹蛏、长竹蛏、文蛤、花蛤、泥蚶、毛蚶、翡翠贻贝、寻氏短齿蛤、鸭嘴蛤、栉江瑶、泥螺、黄螺、棒锥螺、斑玉螺、大马蹄螺、福氏玉螺、三角荔枝螺、兰蛤、小管枪乌贼(墨斗)、真蛸(章鱼)、石枝。
  淡水类 背角无齿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黄蚬、田螺、螺蛳。
  四、腔肠动物
  海蜇(水母)、海葵。
  五、棘皮动物
  海星(五星)。
  六、腕足动物
  海豆芽。
  第七章 自然灾害
  丰泽区地处东南沿海,主要灾害有旱灾、洪涝、风灾,其次为低温冻害、海潮溢害和地震。据史料记载,自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至2007年,发生台风、飓风、龙卷风26年次;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至2007年,发生大旱41年次;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至2007年,发生大暴雨洪涝29年次,给境内造成严重的损失。
  第一节 干旱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大旱,水泉涸,民多渴死,山中民汲水至20余里。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大旱,饥,民多流移。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春夏两季,泉州积雨连月,境内民庐、禾稼多坏。翌年,春夏旱,秋复旱,禾苗俱枯死,民多流徙。
  明正德八年(1513年),旱饥,民采草木实以食,有饿死者。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大旱无穗。翌年丙申春无麦,民大饥。
  嘉靖十六年(1537年),旱,民多饿死,流殍,已三年连旱,民多流移。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是年至翌年相继大旱,民饿死者载道。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大旱饥,斗米百二十文,民有饿死者载路。
  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无雨,大旱,民饥馑,六月乃雨。
  万历十七年(1589年)正月,境内大旱。六月乃雨,民饥馑。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大旱,饥疫。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夏,大旱,禾麦无收,三年井涸无泉,至道光十七年春始大雨。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旱,田土龟裂,松柏枯黄。
  民国20—25年(1931—1936年),连年苦旱。
  民国28年(1939年),春至夏赤日当空,雨量绝少,部分稻禾及甘薯(地瓜)因缺水而枯萎。
  民国31年(1942年),秋至越年无雨,池潭见底,田土龟裂。
  民国32年(1943年),春耕时4个月无雨,田园龟裂,农作物枯萎。
  1950年9月初至11月中旬,70余天无雨,晚稻减产二成,晚薯减产三成,个别地区绝收。
  1953年,夏收后久晴未雨达42天,水田龟裂,作物枯萎。
  1959年,冬季至翌年3月计160天无雨,6月下旬至8月20日又出现50多天夏旱。
  1961年6—7月,30多天无雨。
  1962年10月起,干旱从沿海向山区蔓延,各地连续5—9个月雨水稀少,直至翌年6月中旬旱情解除。此次干旱影响时间长,范围广,影响程度之重属历史罕见。
  1964年6月23日至8月2日,40天无雨,冬种后又2个多月无雨,严重影响冬作生长,甚至枯死绝收。
  1971年春季,持续2个月无雨,部分不能插秧,夏旱40余天。同年10月31日至12月7日,连续无降雨达38天。
  1975年11月16日至12月7日,连续无降雨达22天。
  1979年夏、秋,持续酷暑、干热。
  1983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持续无雨,10月至年底百日无雨。
  1984年,春播期间春旱,5月、7月又相继干旱。
  1986年7月13日至10月27日,降雨50毫米,为1936年以来降雨量最少年份,作物普遍受旱。
  1987年8月1日至9月8日,连续无雨酷热。
  1988年6月,晴热;7月,遭受3次热浪袭击,最高气温达38℃,旱。
  1989年6月,雨量比常年减少六成,持续高温,旱。
  1996年四季均有旱情发生。主要为春旱(2月27日至3月9日),夏秋连旱(9月2日至11月8日),秋冬旱(11月11日至翌年1月2日)。
  1997年,无明显旱害发生。
  1999年,丰泽区出现冬末春初的中旱、夏季沿海伏旱、秋初局部小旱、秋冬中旱等4个过程,其中冬末春初的干燥少雨天气给春播造成影响,春耕用水短缺。
  2001年9月下旬至10月的秋旱,对经济作物(芦柑)影响较大。
  2002年2月至5月10日,辖区出现71~73天的特旱,影响春播进度及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部分地区生活及工业用水紧张,局部村(居)实施按人口用水限量用水。
  2003年9月开始境内降水严重偏少。同年10月15日至2004年1月15日,又持续91天无雨,用水紧张,严重影响辖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
  2005年,分别出现1月至2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9月、10月以及11月至翌年2月等5次小旱。其中秋旱较为明显,但总体上旱情较轻,对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影响不大。
  2006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出现干旱。其中后者旱情严重,同年11月21日,泉州市气象局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全区普降大到暴雨,旱情解除。
  2007年6月底至8月中旬初的夏旱和9月上旬至11月初的夏秋出现干旱。其中后者日降水量≤2毫米连旱日数41天,达大旱标准。其间,气象部门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
  第二节 洪涝
  丰泽区东靠泉州湾,大部分海拔10米以下,地势平坦低洼;年降雨量约1300毫米,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雨量的65%,尤其是7—9月台风季节,往往出现暴雨,洪涝灾害严重。
  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秋,大水,坏田稼。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八月,大雨,水灾。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五月,淫雨不止,大水,乡村皆浸,人畜多死。
  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暴雨三日,水骤涨,东南尤甚,庐舍倾圮,临溪民、畜溺死甚多。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十五,海水暴涨,各港船破殆尽,淹没人口不可胜计。
  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初二,风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四月十六日,大水,民畜溺死甚多。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夏,大水,米贵。
  乾隆六十年(1795年),大水,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升米百钱。
  民国元年(1912年)6月中、下旬,大雨,山洪暴发,堤防溃决,田禾庐舍多被冲没。
  民国23年(1934年)7月23日,大水成患,泉州土门外各乡积水,水涨比常年高7尺,农作物损失奇重。
  民国37年(1948年)6月8—12日,狂风暴雨致成灾害,禾稼歉收约八成。
  1959年6月,3次暴雨成灾,福厦路受阻;8—9月中旬又先后3次受台风暴雨袭击,农田受淹。
  1960年5月,连续阴雨,雨量达300毫米,溪洪猛涨,溪岸、海堤缺口无数。
  1961年5月19—20日,暴雨,总雨量200余毫米,泛滥成灾。
  1964年6月11—22日,暴雨,总雨量447毫米,内涝。
  1973年7月3日,受当年第1号台风外围影响,暴雨,晋江下游两岸内涝4天。
  1974年8月14日,受当年第12号台风影响,晋江上游暴雨,泉州近郊降雨141毫米,内涝。
  1979年6月11—12日,受大暴雨袭击,平均总雨量194毫米,东海乡东梅村日降雨174毫米。晋江两岸内涝,历时48小时。
  1980年5月24日,受当年第4号台风影响,境内暴雨成灾。
  1983年1月至4月20日,110天中连续阴雨91天,总雨量997~1148毫米,占平常年雨量的85%以上,粮食减产。
  1987年7月31日,城东、东海受特大暴雨袭击,早稻受灾417.33公顷,蔬菜2.33公顷;损失粮食50吨、花生5吨;冲毁坑岸、渠道19处270米;泥沙冲没养殖鱼虾池29.33公顷、农田15.33公顷。同年9月9日晚,受当年第12号台风暴雨袭击,受淹水稻2000公顷、甘蔗360公顷、蔬菜12.33公顷、果树近50万株,损失粮食2650吨、甘蔗600吨、蔬菜3000吨、龙眼500吨,倒损民房299间、校舍669平方米、围墙440米、坑岸及堤防43处10千米,全区直接经济损失1375万元。
  1988年8月22日和24日,先后受当年第17、19号台风和强冷空气影响,境内普降暴雨5天,农田受淹无数,损毁水利工程及乡村道路、民房畜舍等。
  1997年5月6—7日,受强盛西南气流影响,境内出现范围广、强度强且持续时间长的暴雨过程,过程雨量达111~293毫米。暴雨引发的洪涝导致房屋倒塌或损坏,水利、电力、通信设施不同程度被毁,农作物受淹。
  1999年5月25—27日和6月18—20日,受华南静止锋、高空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全区出现大到暴雨。10月中旬过境的14号莫兰蒂强台风,带来狂风暴雨造成较大灾害。
  2000年6月17—19日,受南海低压倒槽和弱冷空气南下共同影响,南海云团不断北抬袭击丰泽区,全区连续3天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雨量245~440毫米。同年8月23日,当年第10号台风“碧利斯”过境丰泽区,狂风裹着暴雨横扫各地,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市区部分地段停电。辖区军民全力抗御,将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2004年9月15—17日,出现连续性暴雨,市区积水严重,多处交通受阻。
  2005年5月14日夜间至15日,受切变云层影响,全区出现暴雨,在3~4小时的短时间内,雨量超过50毫米,造成较严重洪涝灾害。
  2007年6月5—11日,连续受高空槽和低层低涡切变东移的共同影响,全区出现持续强降水,造成全区受灾。
  第三节 风灾
  丰泽区造成风灾的主要有台风、大风和龙卷风。登陆或影响丰泽区的台风主要发生在5—10月,7—9月最多,平均每年5~6次,多则10余次,少则2~3次;大风(风力大于6级)多出现在9月至翌年5月,以东北风为主;龙卷风时间短、范围小,多在3—4月发生。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大台风。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八月,大风为灾。
  元至正九年(1349年)七月,大风雨。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廿八日,飓风大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秋,飓风大作,尽暝。
  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狂风。
  民国24年(1935年)8月,飓风为灾,损失甚巨。
  民国34年(1945年)9月30日,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损失惨重。
  1955年3月,连刮6~9级大风6次计16天;4月,又连刮6级以上大风7次计19天。
  1961年5月20日,8月8日、25日,9月8日、12日、25日,先后受第3号、15号、20号、21号、22号、25号6次台风袭击,为历史少见。
  1962年10月3日,第17号台风袭击时,晚稻正扬花长穗,损失严重。
  1965年7月26日,第10号台风在崇武至泉州之间登陆,风力9~11级,阵风达12级。
  1969年7月28日、8月11日、9月27日,分别受第3号、6号、11号台风影响。第11号台风正面袭击,沿海风力达12级,又遇天文大潮,受灾严重。
  1980年5月24日,台风受正面袭击,损失严重。
  1982年7月29日晨6时55分,当年9号强台风将后渚港在建3000吨级杂货码头基桩及排架摧倒,损失199万元。
  1988年9月22日和24日,先后受第17号、18号强台风袭击。
  1990年6月21日、27日,7月30日,8月19日、24日及9月3日,先后受第5号、6号、9号、12号、15号、18号6次台风暴雨袭击,灾害严重。
  1996年,当年7号、8号台风使境内损失惨重。
  1997年8月,当年10号台风过境丰泽区,造成一定的损失。
  1999年,先后有7次台风(热带风暴)影响丰泽区。其中10月9日,14号台风过境丰泽区,沿海阵风达10~11级。全区出现特大暴雨,过程雨量93~519毫米。由于台风来势猛、雨量大、范围广、破坏力强,又恰逢天文大潮(农历九月初一),造成山洪暴发、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海堤决口、农作物受淹、水利、交通、电力、通信设施被毁,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2000年8月22—23日,10号台风“碧利斯”过境丰泽,连续2天狂风、暴雨交加,泉州城一片狼藉,多处电力线路中断、农作物受淹、房屋倒塌或损坏,全区受损严重。
  2002年8月3—7日,12号台风“北冕”过境丰泽区带来降雨量超300毫米,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2003年8月上旬,9号强热带风暴“莫拉克”过境丰泽,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造成较大损失。
  2004年,18号台风“艾利”过境丰泽区,带来狂风暴雨造成较大的损失。
  2006年,热带风暴“珍珠”“碧利斯”和台风“格美”先后过境丰泽区,造成较大损失。
  2007年,先后有当年7号热带风暴“帕布”、8号热带风暴“蝴蝶”、9号超强台风“圣帕”和16号超强台风“罗莎”影响丰泽区,造成一定损失。
  第四节 地震
  丰泽区位于长乐—南澳断裂带和永安—晋江断裂带交会处,地震活动较活跃。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四月,地震。
  宋治平四年(1067年)秋,地震,声如雷。
  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秋,地震。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地震,五月庚子复震,八月又震。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二月,地震。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九月,地震3次。
  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三月,地震有声。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月十七日,地震。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地震。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地震。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八月,地震。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元夜,地震,墙屋皆动。
  明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二十九日、二月二十一日、四月初三日,地震。
  明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初四日,地震。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九月,地大震。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八、初九,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覆舟甚多。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地震,门户摇动有声。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五月初六,地震,门户瓦屋俱摇动有声。
  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丑时,地震。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七月,地震。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六日午时,地震,有声如雷。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月,地震。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六月,地震;七月又震。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四月十一日,大震。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六月十五日夜,地大震。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秋,地震;冬又震。
  民国30年(1941年)2月,地震。
  民国7年(1918年)2月13日14时,广东南澳发生7.3级大地震,泉州沿海海啸高达7米,持续14小时。
  1986年11月15日5时15分,受台湾花莲7.6级地震影响,境内室内桌椅小动。
  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湾南投县发生里氏7.3级大地震,境内有震感。
  2006年12月26日晚20时26分和34分,台湾南部海域先后发生7.2级、6.7级地震,境内震感强烈。
  2007年3月13日10时23分,福建省顺昌县发生4.9级地震,境内有震感。同年8月29日7时28分,泉州市永春县发生4.7级地震,境内有震感。
  第五节 其他灾害
  一、海潮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海溢。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丁卯,海水日三潮。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夏,海水一日三潮。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风雨,海溢数丈。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月初二日,大水,海溢。
  清乾隆六年(1741年)七月十八日,海水暴涨,高出桥面四五尺。
  1949年10月22日,沿海大潮,海啸,50年来未见,东海沉洲,城东庄任、埭头受害最重。
  1957年9月24日,沿海大潮。
  1960年8—9月,沿海大海啸,潮位达6.68米。
  1969年9月27日,大海潮,东海法石最高潮位达7.5米,比平均高潮增水2.1米。
  1987年9月27日,第17号台风引起增水,城东海堤潮位达6.6米,部分农田被淹。
  1999年10月9日,14号台风过境丰泽区,东海城东等泉州湾阵风达10~11级,恰逢天文大潮(农历九月初一),造成海堤决口。
  二、冰雹
  清康熙二年(1663年)春,雨雹。
  康熙九年(1670年)九月朔,大雨雹。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二月,雨雪如珠跳。
  道光九年(1829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大雨雹。
  1983年4月23日上午9时,普降雹雨。
  1985年9月21日,城东乡局部降雹。
  2006年8月30日15时40分至50分,丰泽区出现雷雨大风和暴雨并短时伴有花生米大小的冰雹和8级大风。
  三、寒害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大雨雪,平地五尺许(一说三尺许)。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二月初六至初八,大雪三日,众山满白。是岁大饥。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冬降雪。
  1953年2—3月,阴雨连绵,气候寒冷,烂秧烂种。
  1957年,立春后春寒多阴雨,春收春播受严重影响,烂秧为历史罕见。
  1971年10月9日,受强冷空气袭击,全区晚稻受害153公顷。其中120公顷减产一成以上,33公顷几乎绝收。
  1974年2月上、中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比上年同期下降3℃~5℃,越冬薯苗冻害30%。
  1976年,倒春寒、五月寒,对作物危害甚大。
  1980年4月底至6月上旬,持续5次低温,4次连续3天以上,作物受害严重。
  1996年2月16—24日,寒潮天气全面袭击境内,过程降温8.9℃~14.5℃。寒潮期间,东北大风肆虐,阴雨不断,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同年4月1—4日,出现连续3~4天日平均气温≤12℃的倒春寒天气。受寒害影响,物候明显滞后,农作物生长速度减缓,早稻成熟推迟1周左右。
  1997年9月16—27日,出现“23型秋寒”,比常年偏早8~11天。早来的寒露风天气对山区的双季稻和再生稻等农作物的影响很大。同年12月7—10日,丰泽区在强冷空气的侵袭下,气温骤降,过程降温9.2℃~11.5℃。
  1999年12月18—26日,受北方强冷空气持续南下影响,加上夜间晴空辐射降温,丰泽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寒潮过程。23日凌晨,极端最低气温为2.2℃。
  2002年12月26—28日,出现寒潮天气,部分农作物受冻害。
  2005年3月12—14日,全区出现寒潮,过程降温幅度达11℃~13℃,其中,12—15日出现平均气温≤12℃的低温天气,影响春播生产。
  2006年1月5—8日,过程降温幅度达8℃以上,达寒潮标准。同年13—15日出现≤12℃的低温阴雨天气。
  2007年3月5—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降温幅度达10℃~11℃,其中6—8日出现连续3天平均温度≤12℃的“倒春寒”天气。同月15—19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过程降温达6℃~9℃。同年4月1—3日,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持续下降,过程降温幅度达10℃~12℃。
  第八章环境质量
  第一节大气环境质量
  20世纪80年代,受工业烟尘、居民燃煤和机动车尾气影响,境内空气开始受到污染,酸雨检出率为70%,pH值平均值达4.71。大气中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烟尘等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1997年,辖区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辖区家庭用煤、土锅炉、机动车辆尾气排泄以及各种生产、生活垃圾燃烧产物等。
  2003年后,由于城市建设、房地产建设的大规模拓展,致使辖区大气中扬尘增加,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值增加。
  2007年,辖区大气质量总体良好,达到《环境空气治理标准》一、二级水平,全年优、良级空气质量达到354天,占97%。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全年平均浓度为0.067毫克/立方米。
  第二节 水环境质量
  一、地表水水质
  丰泽区人均水资源量730立方米左右,属贫水区。
  20世纪50年代以前,晋江水系流经境内的晋江水系水质良好,沿江居民随意取水饮用。20世纪60年代以后,晋江两岸办起化工、造纸、纺织、食品、塑料等加工厂,大量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晋江。1977年和1979年,卫生防疫部门对晋江水质进行监测,发现水中含有汞、铅、酚、氟化物、硫化物等有害物,晋江水质污染严重。
  1982年,对72个重点污染单位进行监测,其废水年排放量达2000余万吨,其中含有汞、铬、氰化物、硫化物、油类和悬浮物等有害物质。
  1985年,监测站对农校、火葬场、泉州酒厂的井水进行水质监测,发现细菌和大肠菌群均严重超标。
  1985—1990年,环境监测站进一步对晋江水系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进行常规监测,上述污染物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其间,据福建省监测站对全省70个市、镇环境水文地质进行调查,其中鲤城区地下水水质含污染物亚硫酸盐、硝酸盐、氨氮、化学需氧量、氟离子等均超过国家标准。
  1997—2000年,辖区相当一部分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入晋江、北渠饮用水水源和内沟河,使水环境质量恶化。据1998年《福建省环境情况公报》,晋江水质超Ⅲ类标准的监测断面达60%,内沟河以劣V类为主,北渠饮用水水源勉强达到Ⅱ类,但大肠杆菌、石油类、氨氮普遍超标。
  2007年,辖区水环境基本达到功能区域标准,地表水水质达标率83.3%。其中晋江流域丰泽段水质达Ⅲ类标准,北渠饮用水源水质达Ⅱ类标准,内沟河水质达Ⅴ类标准。地表水大肠菌群超标2倍;化学需氧超标2倍;氨氧超标2倍以上。
  二、近岸海域水质量
  自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泉州湾附近陆地及上游的高度开发,晋江、洛阳江受沿岸工厂排污、生活污水、有害农业用水排放影响日益加大,使得境内近岸海水水质变差,有机污染物含量偏高。
  2001年,对泉州湾近岸海域的水温及pH值、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总汞、铜、铅、镉、石油类等14项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境内近岸海水无机氮含量测值100%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值,活性磷酸盐含量基本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超标率为33%),其他指标测值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值,营养指数E值为23(>1),属富营养型。氮素相对过剩,磷相对不足,可能导致磷限制。枯水期其营养盐含量为该年度的峰值,其原因除水量少、盐度高外,水温较低、浮游生物的生长速率减缓、营养盐消耗量下降也是导致营养盐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后,近岸海域水质继续受生活、工业以及海水养殖等多污染源共同影响,至2007年,泉州湾洛江口和晋江口水质达标率均为0,属四类或劣四类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
  第三节声环境质量
  改革开放后,随着境内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产生的噪声污染,严重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1985—1990年,环保监测部门对城区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布点监测,测得环境噪声源的结构为:社会生活噪声占58.6%,居首位;其次是交通噪声,占19.1%;工业噪声占16.2%;建筑施工噪声占6.1%,这些噪声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环境。
  1997年,丰泽区环境噪声主要来自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噪声,辖区平均噪声值56.8分贝。其中,辖区六横四纵交通干线噪声值72.2分贝。
  2007年,辖区平均噪声值54分贝。其中,辖区六横四纵交通干线噪声值69分贝,但仍然存在部分交通干线噪声超过70分贝的标准。
  第九章 环境保护
  第一节 监管机构
  1997年,成立丰泽区环境保护局,内设办公室、监督管理股2个职能股室,下辖丰泽区排污收费监理所、丰泽区环境监测站等2个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12人。区环境监测站负责辖区内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环保“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和限期治理项目的竣工验收监测等工作。
  2002年,增设法制宣教股,丰泽区排污收费监理所更名为丰泽区环境监理所。
  2004年,丰泽区环境监理所更名为丰泽区环境监察大队。
  2007年,区环保局内设股室调整为办公室、行政审核审批股(加挂“监督管理股”)、法制宣教股3个股室,下辖丰泽区环境监察大队、丰泽区环境监测站2个事业单位。
  第二节 环境监测
  一、大气环境监测
  1997年,区环境监测站监测条件不具备,辖区的大气污染物采样送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分析化验检测。
  2000年,区环境监测站筹建分析实验室,陆续添置大气监测设备仪器,开展大气环境检测。同时,选送监测人员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
  2002年,区环境监测站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开展监测,有16个大气环境项目监测。实时发布空气污染指数(API),发布内容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PM10)等指标,发布频次为每日一报。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于津头埔,以清源山监测点为清洁对照点。是年,区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从此,区站出具的监测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2003年开始,区环境监测站开展对辖区烟尘控制区所有炉窑烟尘监测。
  2007年,先后2次开展对烟尘控制区所有锅炉、窑炉烟气、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浓度的监测。此外,还开展环评要求设置的有关大气污染治理设施竣工验收监测、大气污染源监测。区环境监测站开展的大气环境监测项目有空气和废气指标8项,包括苯系物、氮氧化物、饮食业油烟、二氧化硫、烟尘等。
  二、水环境监测
  (一)地表水监测
  1997年,辖区的各类水质污染物采样送泉州市环境监测站分析化验检测。
  2000年,区环境监测站陆续添置水、生物等监测设备仪器,开展各项水环境项目检测。至2002年,区环境监测站开展20个水环境项目监测。
  2003年后,晋江入海口东海街道蟳埔断面退潮期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标准监测。监测24个项目,分别为水温、pH、DO、CODMN、CODcr、BOD5、总磷、总氮、氨氮、砷、铬(六价)、氰化物、挥发酚、铜、锌、氟化物、硒、汞、镉、铅、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
  至2007年,区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开展的水监测项目有水和废水项目30项,包括挥发酚、氰化物、六价铬、化学需氧量、铜等重金属、氨氮、总磷等指标。此外,还按环评要求开展各种水污染源的监测和突发事件环境污染监测。
  (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监测
  北高干渠丰泽段流经丰泽区北峰、清源、东湖、城东、华大5个街道,主要水域功能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
  2003年,区环境监测站开始对北渠丰泽段饮用水源开展监测。丰泽辖区内的2家自来水厂取水口,即泉州市北水厂北高干渠取水口、泉州市三水厂北高干渠取水口均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62个监测项目,分别为水温、pH、DO、CODMN、CODcr、BOD5、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六价铬、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铁、锰、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乙烯、甲醛、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异丙苯、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三氯苯、硝基苯、二硝基苯、硝基氯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滴滴涕、林丹、阿特拉津、苯并(a)芘、钼、钴、铍、硼、锑、镍、钡、钒、铊。
  2007年,逢单月先后6次开展对北渠丰泽段饮用水水源泉29(泮山先行桥下)、泉30(洛江顺济桥下)2个测点“平、丰、枯”三水期的监测,检测饮用水水源水质变化及安全。
  (三)内沟河水质监测
  辖区内内沟河有平源渠、西北洋滞洪区、浦西滞洪区,水域功能为一般景观用水。
  2003年开始,丰泽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标准对内沟河水质开展监测,24个监测项目,分别为水温、pH、DO、CODMN、CODcr、BOD5、总磷、氨氮、砷、铬(六价)、氰化物、挥发酚、铜、锌、氟化物、硒、汞、镉、铅、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总氮。
  2007年,先后4次对内沟河流域重点水污染(电镀、漂染、造纸、皮革等行业)源开展集中监测。
  (四)近岸海域水质监测
  辖区近岸海域水质由泉州市环境监测站负责监测。其中泉州湾晋江口的监测点位于丰泽区近岸海域内。监测项目包括水温、水色、透明度、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总汞、铜、铅、镉、石油类、叶绿素、无机氮、悬浮物等16个因子。
  三、声环境监测
  1997年,丰泽区环境监测站无开展声环境项目监测。
  2000年,区环境监测站添置声环境监测设备,开展各项声环境项目监测。至2002年,开展6个声环境项目监测。
  2003年,开始对噪声达标区内固定噪声源进行现场监测。噪声达标区面积27.56平方千米,占建成面积的72%。其中:环境噪声一类达标区西湖片区,东至城北路,西至新华北路,北至潭美,南至西湖街,面积2.2平方千米;环境噪声二类达标区市区片区,东至华大街道,西至温陵路,北至城北路,南至宝洲路,面积23.02平方千米;环境噪声二类达标区北峰片区,东至新华北路,西至西郊社区,北至北高干渠,南至城西路,面积2.34平方千米。
  2007年,区环境监测站通过计量认证开展的噪声包括交通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建筑噪声、功能区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此外,还按环评要求开展对各种声环境污染源的监测。
  第三节环境治理
  一、大气污染治理
  1997年建区后,随即对北峰镇55座冒黑烟的陶瓷窑炉进行改造。1998年,对辖区33个加油站强制实行无铅汽油销售,减少大气中的铅含量。1998—2000年,开展对全区28家制鞋企业“三苯”废气整治,采用吸附—催化燃烧法和集中排放、无苯胶水推广应用等措施,减少有毒“三苯”对大气的污染。2001年,丰泽区“三苯”废气整治工作通过泉州市政府验收。
  2002年,丰泽区建立82.73平方千米的烟尘控制区。将境内的71台锅炉、12座窑炉、1000眼大灶全部纳入控制范围,安装销烟除尘装置64套、脱硫装置2套,锅炉、窑炉烟气黑度达标率提升到98.1%、烟尘浓度达标率提升到95.1%。为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营业性食堂和集体食堂的大灶以及居民炉灶全部推广清洁能源,当年城镇企业和居民年消费液化石油气2.26万吨、天然气50万立方米。415家餐饮店安装油烟净化装置222套。
  2005—2007年,开展树脂行业粉尘治理,杜绝白色粉尘对大气的污染。对辖区30家建筑工地和9个煤场实行扬尘整治工作,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2007年,全区审批建设项目556个,污染治理设施竣工验收32个,环评审批率达100%。
  二、污水治理
  1997年建区,丰泽区承担晋江流域9.39千米丰泽段、北渠19.82千米丰泽段和内沟河的综合整治任务。
  1998—2000年,先后开展对辖区28家石材加工企业、31个洗车场、16家水洗企业、24个医疗机构以及为数众多的餐饮业的废水治理,对电镀、皮革、造纸、漂染等重污染企业多次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2003—2005年,先后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近海水域水环境整治、“一控双达标”“零点计划”行动活动,实行限期整治,境内大部分污染企业废水做到达标排放,对未达标排放北峰和城东电镀厂及电镀小作坊6家,东海电镀中心内6个擅自扩建和16个无证经营的电镀企业给予关闭。
  2006年,制订《丰泽区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北高干渠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计划》《丰泽区重点污染源监测计划(废水部分)》。对北高干渠丰泽段坚持每周一巡查一记录一报告,并及时解决周边环境问题。组织参加小流域“赛水质”(市政府开展的小流域水质竞赛)活动。
  至2007年,全区关闭未达标排放皮革厂1家,造纸厂3家,东电镀厂及电镀小作坊28家。当年发放排污许可证47个,全区废水污水排放总量4069.69万吨。其中,工业源废水排放量920.68万吨,第三产业废水排放量261.86万吨,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2887.15万吨。辖区水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功能区域标准。水环境中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氨氮、石油类、重金属、大肠菌群等6种主要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在泉州市政府下达的控制范围内。北高干渠饮用水水源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达标率100%。
  三、噪声治理
  1997—1999年,多次开展对建筑业、工业和娱乐服务场所的专项整治,查处噪声企业10家,处理来信来访噪声扰民案件280余起。
  2000年,丰泽区创建噪声达标区27.56平方千米,在达标区设立150余个固定噪声源监控点,加强监控,使噪声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2003年,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室内装修业噪声及夜间午间从事噪声、震动建筑活动的审批管理,对因施工工地产生的噪音案件均给予及时制止。经省、市、区三级的多次检查,辖区施工作业环境、安全技术措施、设备运转情况均达到规范的要求。
  2005年5月,结合查处非机动车违章、人机混行、机动车违章占道等行为,重点查处机动车乱鸣喇叭行为。是年5月后,市区杜绝机动车乱鸣喇叭现象。
  2007年,开展建筑工地噪声扰民夜间巡查,化解环境矛盾纠纷。在当年中考、高考期间会同相关部门及媒体联合开展噪声污染专项整治活动,实行夜间不定期突击检查,有效制止“噪声扰民”现象。全年查处噪声企业12家,处理来信来访噪声扰民案件300起。辖区区域噪声由建区初期的56.8分贝下降到2007年的54.5分贝,达到环境噪声的二级标准。
  四、固体废弃物治理
  1997年,固体废弃物监管继续由市环保局承担。为加强对固体废弃物治理,区环保部门大力推广煤粉灰和炉渣的综合利用;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力度,由1230名保洁人员收集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区环卫清运公司及时把生活垃圾运到室仔山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置。
  2000年,加强对危险医疗废弃物和含铬、镍、铜、锌等有害污泥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处置。当年处置辖区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88751吨、生活垃圾10.791万吨、医疗危险废物1221.41吨。其中,在处置医疗危险废物时,综合利用970.54吨,占79.46%;送医疗危险物处置量250.87吨,占20.54%。
  2007年,重抓固体废物、重金属、核与辐射管理、饮用水水源等重点领域的环境安全,建立固体废物企业产生、利用、处置单位动态电子档案库,重点查处制鞋、纺织、塑制品、树脂等行业下脚料和残次品乱倾倒、乱堆放和乱焚烧行为。全年工业固废物综合利用33552吨,占37.8%;处置量45020吨,占50.7%;倾倒丢弃量10178吨,占11.5%。符合环保行业贮存量控制在1吨以内要求。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8.67%。
  五、水土流失治理
  1956年,县级泉州市开始逐步重视水土保持工作。1963年,在境内沙土地推广种植龙舌兰。1983年开始,以晋江流域、福厦公路两侧为重点,治理12条小流域水土流失。
  1988年,重点抓境内开山采石、机砖厂、砖瓦窑、沙场的管理,对分布广、水土流失严重、管理混乱的采石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责令采石场限期实施水保措施。
  1989年以后,境内东海乡设立水土保持管理站,加强对开矿、取土、挖沙等进行清理整顿。
  1997年8月,成立丰泽区水土保持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挂靠丰泽区农林水局。此后,区水土保持办公室重点监管清源山、桃花山、大坪山及晋江流域、洛阳江流域、高速公路沿线、铁路沿线、国道省道沿线和风景名胜区等禁采区,禁止禁采区内一切采石、取土等活动。同时,建立各类防治水土流失示范点及示范片。至2007年,全区关闭采石场150处,关闭机砖厂10家;关闭违法取土场15处,关闭违法采沙场11处。全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200公顷,营造生物防火林带50千米;实现封山育林4000公顷。完成综合治理面积734公顷。其中“坡改梯”面积470公顷,种草面积38公顷,其他治理面积226公顷。
  六、地质灾害防治
  2003年,协调解决北峰溪墘自然村地质灾危险点的搬迁安置;对城东柏亚艺品公司厂房后山体顶部危险孤石进行处理并完成对该地灾点地质勘查工作。对清源街道清源村吴瑞娥户屋后滑坡情况,采取搬迁安置。
  2004年,对地质灾害点开展经常性地巡查。分别协助东海、北峰、东湖街道做好山兜、溪墘、瑞峰3个地质灾害点地质勘查及防灾预案的编订工作。
  2006年,加强对东海马坂山东滨工程公司采石场开采的监督管理。取缔北峰招丰社区石坑一非法采土洗砂场。在当年1号热带风暴“珍珠”过后,加强全区地灾点的布控、检查、监管,防止暴雨诱发地质灾害。
  2007年,北峰溪墘自然村地灾点,投入35万元进行前期土地平整及方案规划;云谷大坪山地灾点完成500万元大坪山隧道工程整治。城东柏亚艺品有限公司厂房西侧瑞峰山地灾点完成整治设计方案,前期勘察设计投入3万元。
  第四节环保宣传与执法
  一、环保宣传
  1997年后,利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联合泉州市环保局、鲤城区环保局、洛江区环保局等单位在丰泽广场、侨乡体育馆等场所举办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以“文艺会演”“环保图片展”“环保知识竞答”“环保咨询”等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号召全社会关注环保,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1999年6月5日,市、区环保局等单位在丰泽商城广场联合举办以“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为主题的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
  2000年,开展绿色村(居)、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形成师生带动家庭,家庭带动村(居),村(居)带动社会的环境教育网络,推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3年,制定并实施《丰泽区“环保进社区”活动实施方案》,以创建“绿色社区”为载体,在全区各社区推行“有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栏和环境警示牌,有一定比例的绿地面积和整洁的环境卫生、必要的环卫基础设施,有社区环保督导员,有社区环保志愿者队伍,有社区环保图书架,有社区环保督导员和环保志愿者活动资料”等“六个有”创建活动。
  2007年,深入推动“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巩固创建成果。当年全区有区级绿色社区48个、绿色学校40个;市级绿色社区18个、绿色学校33个;省级绿色社区5个、绿色学校8个;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绿色学校1个。
  二、环保执法
  1997年,重点对辖区3家电镀企业、4家造纸企业、1家皮革企业、5家漂染企业及北峰陶瓷等重污染企业进行现场调查,严格监管。
  1999年8月,成立丰泽区环境保护法治工作委员会,实行环境案件检查、处罚两分开。设立“12369”环保投诉电话,建立环保110联动平台,畅通环境投诉渠道,按要求及时向当事人反馈。
  2003年,实行“三同时”(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从源头上减少、根治污染企业入驻丰泽区。每年中、高考期间,组织环保执法人员24小时值班巡查,对产生噪声的点源进行处理。实施《丰泽区环保110投诉案件应急处理制度》,公开投诉电话,及时解决夜间环境投诉案件。制定《丰泽区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重点污染源环保安全检查、辐射环境安全检查、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检查、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油烟噪声污染整治、医疗单位放射源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等系列环保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的清理整治。全年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000余人次,查处投诉件365件,办结率100%。
  2004年,实施《丰泽区环境投诉案件交办制度》,投诉案件专人负责、专人跟踪处理,提高处理率,减少重复投诉量。区环保部门每星期开展一次夜间巡查,每月开展一次设施运行检查或专项行动检查,有效减少环境违法行为。在加强对老污染源环境监督管理的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目录》等法律法规,对辖区新建设项目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坚持现场勘察、选址,坚持“三不批”原则,即对国家、省、市禁止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超越审批权限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饮用水源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内可能污染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
  2007年,环保专项行动与东海街道“彩虹沟”周边环境整治相结合,对辖区内12家露天煤场粉尘污染源开展专项整治,强制搬迁。全年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600余人次,查处投诉件500余件,办结率100%。全年除查处上级交办的环境案件外,区级查处110、人民来信来访、记者热线投诉的企业污染、敏感区域油烟、粉尘和危险废弃物的排放等环境案件721件,办结率96%。其中立案查处的59件,依法处罚26万元。
  第五节 排污费征收
  1979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后,境内开始征收污染企业排污费。
  1981年6月,泉州市(县级)人民政府颁发《泉州市关于超标准排污费的暂行规定》,对境内泉州糖厂等企业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其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征收超标准排污费。同年7月,依据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实行收费暂行规定》,环保部门按照不同污染物收费标准和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进行征收。
  1997年丰泽区建区后,区环保部门开展污染设施运行检查,利用夜间突击检查,对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分别给予责令整改、罚款,并依法加倍征收排污费。
  1998年,针对排污费征收难问题,制定《关于与法院挂钩征收排污费有关程序》,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对拒缴排污费的单位,按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拒绝人情收费、协商收费,做到“依法全面定额”征收。全年征收排污费81.32万元。
  2001—2002年,排污费征收每年以8%~18%的速度递增。区环保部门实行污染物排放量定期申报制,开展查漏、查瞒、查低报排污量和浓度及监测核定收费制度,收费与环保管理结合,收费与污染调查结合。
  2003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区环保部门严格按照该条例对境内企事业单位征收废水、废气、噪声排污费。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原则,排污费的使用实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由区环保局与区财政局联合审定补助项目,统筹兼顾,按项目申请、审核、报批、拨款支持补助项目,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全部用于污染源治理和环境监察、监测。
  2005年,完善第三产业超标排污费和机械加工噪声排污费等征收,公开排污费征缴项目和标准,依法对拒缴、欠缴排污费的单位予以处罚,直至依法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全年征收排污费176万元。
  2007年,贯彻国家环保总局《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进一步规范排污费征收工作,从源头上遏制污染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全年征收排污费209万元。

知识出处

泉州市丰泽区志

《泉州市丰泽区志》

本书收录了建置,自然地理,人口,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综合经济管理,财政税务,金融,农业与海洋渔业,工业,商贸服务业,对外经济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地方组织,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军事法治,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民政,华侨华人,港澳台乡亲,教育,科技,文体旅游,艺文,医疗卫生,风俗宗教民间信仰,街道概况,方言和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泉州市
相关地名
丰泽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