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小康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065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小康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 F276.3
页数: 3
页码: 488-4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安市小康建设、宽裕型小康建设、新农村建设情况。
关键词: 南安市 小康建设 新农村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小康建设
  1993年,南安开始开展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小康建设计划用三年多的时间,在乡村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的目标,使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评价农村小康水平的标准,包括收入分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活环境、人口素质、保障安全等六大指标体系,考评的综合分数为100分。当年,开展“山海合作”活动,12个经济发展较快的镇与6个山区贫困乡(镇)结对帮扶,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用工等方面扶助贫困乡(镇)发展乡镇企业。至1995年底,12个镇无偿拨出资金125万元,集资500多万元帮助贫困乡(镇)开办7家工业企业,200多名农民到企业工作;山海乡镇共同建立农业推广站(组)30个,推广新栽培技术40多项;共同聘请农技专家举办各种培训讲座60班次,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50多人和种养户1950人;共同实施贫困户“安居造福工程”,新建房屋49座,筹资44万元为搬迁户解决用水、用电、出行等困难。
  1994年,石井、水头、官桥、丰州、溪美、仑苍、诗山、梅山、洪濑9个镇的农村小康工作通过泉州市政府验收。
  1995年1月,市委市政府为每个贫困乡(镇)配备1名科技副乡(镇)长,市政府拨出65万元扶持6个贫困乡(镇)开山种果。各乡(镇)指导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因户制宜,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力争每个贫困户有1亩稳产高产田、1亩茶果竹园、1项家庭副业或手工业、1个人员外出务工,以取得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9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我市农村奔小康建新村的实施意见》,要求在1996年全面实现农村小康。年末,美林、英都、金淘、码头、蓬华、九都、罗东、洪梅、康美9个镇基本实现农村小康。
  1996年1月,市政府组织验收,确认17个镇的302个村(居)委会基本实现农村小康;10月验收确认8个乡(镇)的25个村(居)委会及3个国有农场管区村基本实现农村小康;11月,东田、翔云、眉山、向阳4个乡(镇)基本实现农村小康。至此,全市85%贫困户和6个贫困乡(镇)摘除贫困帽子,达到农村小康水平。当年全市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是规定的县级小康值1300元的2.6倍。12月中旬,南安市接受省农村小康建设复查验收组复查,以综合分数98.1分的全省最高分通过小康验收。南安市被确认为基本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目标。
  第二节 宽裕型小康建设
  1998年5月,市委市政府贯彻泉州市委市政府1997年11月提出的“推动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的村镇向宽裕型小康迈进”的工作要求,发出《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的意见》,在全市开展创建“班子坚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设施齐全、风气良好”的宽裕型小康村活动。当年,全市农村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按照“五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五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房)、“三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的要求,实施改旧建新,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宽裕型小康村。市委市政府继续组织开展“山海合作”和实施安居造福工程,推动宽裕型小康村建设。
  1999年2月,市委市政府确认和表彰官桥镇内厝村等第一批14个南安市宽裕型小康村。
  2001年,柳城街道金街居委会、官桥镇内厝村、梅山镇新蓝村、省新镇新厅村被泉州市委市政府确认为第一批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
  2002年,石井镇溪东村等21个村被泉州市委市政府确认表彰为第二批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
  2003年3月,市委市政府确认表彰第二批30个南安市宽裕型小康村。
  2004年3月,市委市政府确认表彰丰州镇埔顶村、康美镇赤岭村、柳城街道柳东居委会、仑苍镇蕉坑村、金淘镇毓南村、洪梅镇洪梅村及梅山镇的埔仔村、灯埔村和蓉溪村等第三批南安市宽裕型小康村(居)。年末,石井、水头、溪美、柳城、省新、诗山、官桥等7个镇(街道)被确认为南安市宽裕型小康镇,156个村被确认为南安市宽裕型小康村。
  2005年,省新镇南金村、英都镇芸林村、码头镇新汤村、金淘镇南丰村和玉园村、梅山镇璞山村和芸塘村、洪梅镇梅新居委会、康美镇兰田村、罗东镇谭溪村、水头镇曾岭村被确认为南安市宽裕型小康村(居)。
  2006年,全市累计362个村(居)委会达到宽裕型小康村水平,其中97个村(居)委会达到宽裕型文明村标准。经泉州市政府复查验收,确认南安市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建设目标。
  2007年,官桥镇内厝村被农业部及农民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评选为“2006年中国十佳小康村”。
  2008年,梅山镇蓉中村被评选为“福建省文明村”,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系点”。《求是》杂志和中央电视台《文明乡风》栏目,分别对蓉中村做了专题报道。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1995年9月,市委市政府成立“奔小康建新村”领导小组,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具有“发达的农业、新型的农民、富裕的生活、文明的环境、健全的体制、坚强的领导”要求,制订南安市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镇、村五年内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调整,每个乡(镇)每年要精心抓好1—3个新村建设典型,新村要达到布局合理、交通方便、配套齐全、功能全面、环境优美的要求。
  1999年5月,市委、市政府制定《贯彻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组织实施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新村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按能力建新、有重点改旧、全方位整治”的总体要求,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分类指导、综合治理、配套建设”的方式组织实施。工作中实行“五个坚持”,即坚持建立以农民投资为主体、村集体投入为配套、各级财政投入为扶助的投资机制;坚持村民自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坚持规划先行,分期实施,一张图纸管到底;坚持一户一宅,以钢筋砖混结构为主,用地面积不超过120平方米;坚持实行国土、规划、建设、交通、电力、水利、邮电、电信、广电、卫生、环保等部门的“一条龙”服务。
  1999—2001年,完成10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规划编制会审,核发村镇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55份及配套图纸。组织实施官桥、洪梅、梅山3个示范镇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建设官桥镇内厝村(拆旧建新)、霞美镇四黄村(旧村改造)、石井镇菊江村和院下村(新村建设)、英都镇霞溪村(新村建设)、诗山镇贞坑村(搬迁重建)、东田镇东田村(造福工程)、雪峰开发区(侨居造福工程)等示范工程和精品工程。此期间,全市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共投入资金16627万元,拆除旧房116座、214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428座、30.7万平方米,硬化乡村道路144千米,铺设自来水管道84.7千米,修筑排水沟135千米,拆除填埋破旧厕所1531座,新建公厕155座,建设绿地面积3.3万平方米。2001年,南安市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先进单位。
  2002年1月,泉州市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作现场会议在南安召开,与会人员参观内厝村、菊江村、霞溪村3个改旧建新示范村。2月,英都镇霞溪村溪益住宅小区因具有规划设计合理、建筑形态新颖、设施设备齐全、环境整洁优雅等特点,被评为福建省村镇建设优秀小区。
  2003—2005年,官桥、水头、梅山等5个镇被列为福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内厝村、霞溪村等94个村被列为南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6年3月,市委市政府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为指南,总结1999年以来开展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工作经验和教训,重新制定《南安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康美镇兰田村召开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介绍推广“兰田模式”。兰田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形成“新农村、新经济、新生态、新人居、新文化、新生活”的“兰田模式”,成为福建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会后,市、镇、村三级从实际出发,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抓好市级示范村、乡(镇)级示范村、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的建设,创建一镇一品、一村一特色的精品工程。
  2007年,重点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以“三清六改”(清垃圾、清污染、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采取“户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市处理”的运作模式(在农户实行垃圾“门前三包”、“日产日清”的保洁措施,在各村设置垃圾收集设施、组建保洁队伍,在镇区设立垃圾中转站,把垃圾集中转运到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清洁家园,改变村容村貌。
  2007—2008年,重点开展拆旧房、建新村工作。全市累计拆旧房10688座、427.5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0831座、310.95万平方米,整理土地120.3万平方米,填埋茅厕23061座,新建公厕1049座,新建乡村道路1637.46千米,修筑排水沟1117.77千米,铺设自来水管道762.98千米,新增绿地106.8万平方米,建设公共设施72.77万平方米。实施造福安居工程,先后扶助53户残疾人困难户、35户病灾贫困户、162户水灾火灾户、42户地质灾害搬迁户、100户计划生育“二女户”、24户归国华侨户建造新房。着力加强农村科教文卫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市直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村基础教育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生活费)、解决外来工子女上学问题;建立11个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和3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实施“文化低保工程”、改造利用“三堂”(祠堂、庙堂、会堂)建立乡村文化活动中心11处、农家书屋129处、体育活动场所182处;改造整修农村公路和乡村道路2125千米,建设乡镇客运站17个、公共候车亭157个,86%乡村开通公共汽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光纤入村、互联网宽带入户工程;全面推广兰田村建立“世纪之村”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的经验,搞活农产品网上流通销售;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