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503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26.1
页数: 9
页码: 451-4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安市农业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茶果、花卉、食用菌等情况。
关键词: 南安市 农业 种植业

内容

第一节 粮食作物
  一、水稻
  (一)种植面积
  水稻是南安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山区、半山区、平原、沿海均有种植。1989年,全县种植早稻25.7万亩、晚稻24.84万亩,产量共17.99万吨;种植中稻0.71万亩,产量0.24万吨。水稻播种面积占全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0%以上。
  1993—1995年,全市种植水稻面积稳定在早稻25.8万亩、晚稻25万—25.2万亩、中稻0.85万—0.9万亩之间。
  1998年,以稳定耕地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提高粮食总产量为主线发展粮食生产,全市种植早稻25.85万亩、晚稻25.23万亩,产量共20.42万吨;种植中稻0.91万亩、产量0.31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历年最多。
  1999年后,由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经济建设占用耕地增加,水稻播种面积逐年减少。2000年,种植早稻23.85万亩、晚稻24.56万亩,产量共19.06万吨;种植中稻0.82万亩,产量0.28万吨。
  2008年,种植早稻21.19万亩、晚稻18.27万亩,产量15.47万吨;种植中稻0.56万亩,产量0.20万吨。
  (二)推广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开始示范推广杂交水稻。
  1989—1994年,杂交水稻从小范围种植试验发展到大面积推广种植。1994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9.6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18.2%,平均亩产384.4千克,比常规品种单产增长8.01%。
  1998—2000年,主要引进推广“两优培九”“D优527”和“Ⅱ优明86”等良种。
  2001—2005年,主要引进推广特“优航1号”“D奇宝优527”“Ⅱ优航1号”和“特优627”
  2006起,引进推“广甬优6号”“天优3373”“广优明118”和“宜优673”等品种;示范推广超级稻4.5万亩。
  2007年,早中晚三季共种植杂交水稻16.07万亩,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37.4%。
  2008年,杂交水稻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41.3%。
  二、甘薯
  1989年,南安县全年种植早甘薯2.35万亩、晚甘薯9.59万亩,收获鲜薯18多万吨,折合稻谷3.61万吨(5千克鲜薯折合1千克稻谷,下同)。当年全面推广官桥镇曙光村创造的甘薯栽培新技术,同传统栽培技术相比,运用新技术平均亩产增长一成多。
  1994—1997年,引进金山57、岩薯5-7、台薯66等新品种,推广种植3.5万亩。
  1998年,种植早甘薯2.61万亩、晚甘薯9.5万亩,产量4.57万吨,面积与产量为历年最多。
  1999年起,推广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技术,至2008年累计运用该项技术种植34.5万亩,增加产量2.2万吨。
  2001年,引进岩薯5号、湘薯75-55、龙岩3号、金山25等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500亩。
  2002年,耕地面积600多亩的洪濑四都甘薯种植场创办。该场总结出“地膜覆盖、一次性施足基肥、不追肥”的高产栽培新技术,提高了甘薯品质和种植效益。2005年,该场生产的甘薯被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2008年,官桥镇曙光村成立全市第一个“甘薯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农民进一步改进甘薯栽培技术,注重提高甘薯的品质,提纯优化“新种花”“自选红”等老品种,引进“泉薯9号”“金山630”“山东红”等新品种。曙光种出的甘薯因口感香甜又独特而供不应求。
  2008年,全市甘薯种植面积7.15万亩,总产量2.49万吨。
  三、大豆
  1989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22780亩,亩产102千克,产量2340吨,其中春大豆18799亩,亩产106千克,产量2023吨;秋大豆3981亩,亩产85千克,产量317吨。当家品种为当地黄豆、腹白、稻穗黄等。
  1990年,引进古田大豆、花面豆、青皮豆等高产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技术。
  1998年,大豆种植面积25330亩,亩产115千克,产量2902吨,3项指标数值分别比1989年增长11.19%、12.75%和23.96%
  2001年后,春大豆种植面积逐渐减少,经济价值较高的小品种杂豆(绿豆、豌豆等)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2008年,大豆种植面积4390亩,亩产148千克,产量651吨。杂豆种植面积3737亩,亩产142千克,产量530吨。 四、马铃薯
  1989年,全县种植马铃薯2.1万亩,亩产折合稻谷186千克(5千克鲜薯折合1千克稻谷,下同),产量0.39万吨。
  1998年起,示范推广脱毒马铃薯栽培技术,平均亩产212千克,比非脱毒栽培增长16.34%。当年种植面积5.89万亩,产量1.25万吨。
  1999年,引进马铃薯新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到6.3万亩,产量增加到1.35万吨。
  2006年,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和稻草包心栽培技术。该项技术提高土壤温度和湿度,促进植株早生快发和块茎膨大,产出的薯块皮薄、块大、外观好、品质优,具有良好的商品性,亩产增长一成多。
  2008年,种植马铃薯2.63万亩,亩产244千克,产量0.64万吨。
  五、玉米
  1989年,玉米、高粱等杂粮大多数是利用田头地角零星土地或间作套种方式种植,收获的杂粮主要当饲料使用。夏秋两季共种植玉米2300亩,平均亩产186千克,产量共428吨。
  1998年,引进高产优质玉米品种,大田成片种植7510亩,平均亩产223千克,总产1675吨。
  2001年起,东田、水头、康美、溪美、洪濑、翔云、英都等镇示范推广从美国引进的超甜玉米黄金1号、黄金2号,种植面积4.2万亩,平均亩产960千克,产量40320吨。鲜甜玉米棒在市场出售,供食用或者制成罐头出口。
  2005—2008年,南安成功果蔬有限公司在14个镇建立万亩甜玉米生产基地,收获的甜玉米制成罐头出口销售。
  第二节 经济作物
  一、糖蔗
  1989年,糖蔗是南安县主要的经济作物。全县糖蔗种植面积4.69万亩、亩产4530千克、产量21.25万吨。当年,以糖蔗为原料生产机制砂糖2.16万吨,实现税利900万元。
  1991年,县政府鼓励农民种植糖蔗,对新植糖蔗和种植良种蔗的农户,按产量分别给予每吨36元和48元的价格补贴。当年,全县糖蔗面积4.96万亩(其中新植面积1.6万亩),产量24.1万吨,均为历年最多。国有企业南安糖厂、大盈糖厂、洪濑糖厂及时收购糖蔗,生产白砂糖2.81万吨。
  1992—1996年,推广旱地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种植8.5万亩。
  1992年,国家实行食糖放开供应政策,市场食糖销售价格下降,糖厂也随之降低糖蔗收购价格,同时糖蔗种植、砍运费用上升,农民种蔗收益下降,种蔗积极性受到影响。1993年糖蔗种植面积下降到3.01万亩,产量下降到13.92万吨。
  1995年,南安糖厂、大盈糖厂、洪濑糖厂经营亏损,金淘糖厂转产,甘蔗种植面积下降到2.48万亩,产量下降到12.16万吨。
  1998年,建立南安甘蔗良种繁育场,引进闽糖70-611、台糖6号、台糖16号、福农91-4621、桂糖89-5等高产品种30多个,推广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全市甘蔗种植面积回升到2.58万亩,产量增加到12.77万吨。
  2000年,南安糖厂、大盈糖厂、洪濑糖厂、金淘糖厂4个国有糖厂破产关闭,农户不再成片种植糖蔗。
  二、花生
  1989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7.68万亩、亩产123千克、产量0.95万吨,其中春花生7.19万亩、亩产124千克、产量0.89万吨,秋花生0.49万亩、亩产115千克、产量0.06万吨。
  1992—1998年,花生种植采用适当密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新栽培技术,同时推广良种,加强田管和病虫防治,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单产140—150千克,产量1.13万—1.26万吨。
  2002—2007年,花生因经济价值较高,种植面积有所增加,每年种植面积在9.7万亩左右,产量1.17万—1.4万吨。
  2008年,种植面积9.75万亩,单产160千克,产量1.56万吨,是种植面积最多和产量最高的年份。
  三、蔬菜
  1989年,全县蔬菜主要种植叶菜类、瓜类、根茎类、茄果类、葱蒜类、菜用豆类、水生菜类、特种菜类等8大类4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9.24万亩,占全部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34%,产量12.78万吨。
  1992—1997年,增加蔬菜种植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实施配方施肥、农膜覆盖、营养杯育苗移栽等栽培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蔬菜生产有较大发展。1997年,蔬菜种植面积17.29万亩、产量19.86万吨,比1992年分别增长28.74%和69.02%。
  1998年,市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在市良种场建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巩固发展重点乡镇蔬菜生产基地。溪美基地重点保证南安市区的市场供应;丰州基地是泉州市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之一;官桥、水头基地基本实现蔬菜自产自销,又兼为厦门、同安蔬菜向泉州、莆田流通中转地;洪濑基地成功研究出蔬菜脱水贮藏新技术。当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7.49万亩,产量20.35万吨。
  2000年,蔬菜种植面积19.59万亩,占全部农作物面积的19.1%,产量21.7万吨,为历年新高。
  2001年起,南安成功果蔬有限公司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在溪美、东田、省新、罗东等镇建立果蔬生产基地,推广种植良种果蔬和美国甜玉米、法国细刀豆,并在果蔬加工、储存、保鲜、制罐、包装等环节实行技术改进,提高产品附加值。
  2002年,翔云镇福庭果蔬加工厂对具有山区特色风味的岩葱、酸笋、高山反季节蔬菜等进行净菜加工,上市销售。蓬华镇农户种植加工的“芥菜干”成为闻名遐迩的特色风味送礼佳品。
  2003—2007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7万—19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在22%左右,产量稳定在18万—21万吨。
  2008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8.87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上升到23.49%,产量为20.89万吨。
  第三节 茶果 花卉
  一、水果
  1989年,南安种植水果种类有40多类、120多个品种,主要有龙眼、柑橘、杨梅、香蕉、菠萝、荔枝、橄榄、枇把、杧果、青梅、桃、李、柿、脐橙、柚、石榴、余柑等。全县水果种植面积27.57万亩,产量4.36万吨。
  1992—1993年,采用“谁种果、谁管理、谁收益”的方式,开展“百村、百亩种果竞赛”,发动农民在丘陵、山地中的缓坡地带开垦果园,种植水果。1993年,新种植各种水果91180亩,总面积增加到49.8万亩,总产量增加到7.07万吨。
  1994—1995年,调整水果品种结构,重点发展亚热带名优水果,引进台湾杧果、芭乐、青枣、甜阳桃、番木瓜、火龙果、莲雾、人参果以及菠萝、香蕉等新品种示范种植。
  1996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53.6万亩,产量10万吨,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泉州各县市之首。
  1997年8月,南安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暨推荐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市政府进一步加强龙眼和名优水果生产基地建设,建立12个千亩水果生产基地、56个百亩水果生产基地。水果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当年,引进推广美国脐橙、东魁杨梅、平和蜜柚、莆田早熟枇杷、新疆紫葡萄等新品种,推广芦柑优质丰产综合栽培技术。
  1997年12月,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通知》,参照第一次农业普查取得的数据,对全市水果生产进行评估分析,挤压不实的统计数字和水分,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从1996年的53.6万亩、10万吨调整修正为37.6万亩、11万吨,其中龙眼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从24.5万亩、1.08万吨调减修正为20.2万亩、1.05万吨。
  1998年12月,市委作出《关于加快发展龙眼经济、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的决定》,要求发挥“中国龙眼之乡”的区域品牌优势,抓好龙眼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发展壮大龙眼经济。同时,全面推进水果产业化进程,朝着“农业稳产、水果富民”的目标前进。
  2000年,向阳乡启动千亩无公害名优水果基地建设,种植立冬本晚熟龙眼、佛手果、早熟枇杷、蜜柚等名优水果800亩,改造传统水果黄陈李600亩。
  2002年,柳城街道三堡村建立山宝黑杨梅生产基地10000多亩,生产的山宝黑杨梅色泽朱红、甘甜生津、风味独特,被誉为“果中玛瑙”。“山宝黑”杨梅2004年被认证为绿色食品。
  2005年,码头镇华盛果艺综合场投入资金250万元,建立500亩荔枝生产基地,引进种植桂味、糯米糍等中晚熟荔枝良种和大丁香、牛心荔、无核荔、红绣球等珍稀品种,被省农业厅、泉州市农业局认定为珍稀荔枝品种引种试验基地。
  2007年,丰州镇西华村村民投资800万元,在桃源水库库区的山地上创办闽丰葡萄园,引进种植醉金香、玫瑰香、甬优1号、厦黑等优质葡萄新品种。该园搭建标准化钢管结构大棚,修建山地节水喷灌、滴灌系统,科学调控水肥施用,成为省级山地水利、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2008年末,全市实有水果种植面积26.3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3.61万亩、总产量7.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泉州市40%左右份额。主要水果品种的种植面积、产量:龙眼146259亩,产量1.59万吨;柑橘66198亩,产量2.31万吨;杨梅31379亩,产量0.96万吨;香蕉14413亩,产量1.11万吨;菠萝11532亩,产量0.75万吨;荔枝8048亩,产量0.09万吨;橄榄5672亩,产量0.05万吨;杧果2064亩,产量0.08万吨;桃李10581亩,产量0.22万吨。7个果林场(公司)的7种水果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果林场的3种水果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附:龙眼种植
  龙眼是南安最大宗的水果,各乡(镇)和国有农林场均有种植。全市龙眼品种(品系)45个,主要有8月上中旬成熟上市的东璧、早白、龙优、蕉眼等早熟品种;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上市的福眼、乌龙岭等中熟品种;10月成熟上市的松风本、冬宝9号、立冬本等晚熟品种。主栽品种“南安福眼”是“福建省优质农产品”。
  1986年,南安县被列为全国6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之一。
  1989年,南安县实施国家龙眼基地项目建设,新种植龙眼10080亩。全县龙眼种植面积71856亩、产量8992吨,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县水果的26.6%和20.6%。
  1992—1993年,全县开展“百村百亩果园”种果竞赛活动,新种植龙眼35988亩。1992年10月,“南安福眼”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优质龙眼;1993年9月,南安罐头厂生产出口的“水仙花”牌糖水龙眼罐头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展览,获得“旅游美食金质奖章”。
  1995—1996年,推广龙眼高接换种技术,嫁接优良品种1.5万亩;推广晚熟龙眼良种1.3万亩,建设标准化龙眼果园5.2万亩。
  1997年8月,南安市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
  1998年,开展龙眼产业化经营,引进国外龙眼保鲜技术,引进龙眼加工烘干机械和加工工艺,生产销售优质龙眼和桂圆干。
  2000年,“南安福眼”通过省级优质农产品认定;国有南金林场生产的“绿喜”牌桂圆干被认证为绿色食品。
  2001年、2006年,南安市两度参与起草制订“龙眼”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135-2001和DB35/T135-2006。
  2002年,南安“晚熟龙眼良种推广项目”获得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2003年,新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营南安市龙眼示范场生产的龙眼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南安市龙眼产销合作协会成立,会员单位151个。
  2004年,18吨龙眼鲜果出口美国,是福建省首批出口的龙眼产品。
  2005年,南安市在上海、北京等地举办龙眼展销、品尝、订货会活动,开拓国内市场。
  2006年,南安“龙眼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验收。
  2007年,“绿喜”牌桂圆干参加“第四届中国特产文化节”展销,获得“金奖”和“成功品牌”称号。
  2008年底,南安龙眼种植面积14.63万亩,拥有龙眼标准化生产示范果园5.7万亩、无公害龙眼生产基地3万亩、晚熟龙眼良种果园1.2万亩。全市龙眼加工企业12家,拥有龙眼烘焙生产线40条、传统土焙灶300多个,年加工龙眼鲜果8000吨。绿喜公司、康尔美公司、大贡山果林场生产的桂圆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新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营南安市龙眼示范场、码头温陵果林场生产的龙眼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二、茶叶
  1989年,全县5个国营茶场、19个乡(镇)茶场、265个村办茶场(队),茶园总面积240185亩,年产茶叶547.2吨。
  1990—1997年,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3万亩左右,年产量530—905吨。其间,改革采茶、制茶技术,引进国外双人采茶机、采茶剪刀,推行机械采茶;推广使用南安锅厂研制生产的茶叶包揉机。1992年,眉山乡天山茶场“铁观音”品种、梅山镇埔仔种植场“黄旦”品种,分别获全省春茶质量评比第一名。1996年,翔云椒岭选送的毛蟹获得省名茶奖。
  1998—2001年,茶叶市场疲软,茶叶生产萎缩,茶叶种植面积逐渐下降,2001年降至8260亩的最低点。
  2002年起,引进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和空调做青炒茶技术,优质铁观音茶价格上扬,眉山、蓬华、向阳、翔云、金淘、梅山、英都、东田等乡(镇)恢复和发展茶叶种植。
  2002年,丰州“九日山”石亭绿茶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3年,眉山乡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立茶叶科研基地;南安三竹茶叶有限公司在眉山乡开发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该基地2007年5月参加国际产品共同基金(CFC)在杭州举办的“有机茶生产、发展和贸易”项目启动会,被确定为“联合国茶叶示范基地”。
  2005—2007年,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南安建立万亩绿色食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
  2008年,推广建设生态(有机)茶园5000亩。全市茶叶种植面积2.03万亩,产量433吨,其中乌龙茶403吨、绿毛茶30吨。
  附:石亭绿茶
  石亭绿茶是一种炒青型绿茶,产于丰州九日山莲花峰石亭寺,已有1600多年历史,最初仅由僧家种植,产量很少。
  石亭绿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出产期为全省最早,《福建茶事》有“石亭首春名茶”的说法;二是气味浓厚,甘甜润喉,有提神醒目功效;三是茶叶具有“色泽银灰带绿,汤色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的“三绿”和香气因季节变化而有“绿豆香、杏仁香、兰花香”的“三香”。清道光皇帝御赐石亭茶为“上品莲花”。
  1952年,石亭绿茶被农业部鉴定为历史悠久的高贵名茶。周恩来总理出席印尼万隆会议时,曾用石亭茶招待亚洲各国记者。1960年,中国土特产进出口公司将石亭茶列为出口名茶。1964年1月,省农业厅经作处认定石亭茶为福建省名茶。
  1989年石亭绿茶茶园面积550亩,年产量3吨。
  2000—2002年,南安市桃源石亭茶果场,在以莲花峰石亭寺为中心的周围10多个山坡上开辟茶园1500亩,种植石亭绿茶,并且改进制茶技术。该茶果场注册“九日山”石亭绿茶商标,设计时尚包装,产品大多销往香港、澳门地区和新加坡、印尼、韩国等国家。
  2002年,九日山石亭绿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3—2005年,石亭茶3次参加在杭州、上海、厦门举行的国际茶文化节,获得“茶王大赛金奖”和“三星级中际茶王”称号。
  2008年,福建省技术监督局颁发石亭绿茶食品生产许可证,省农业厅和泉州市人民政府划定“福建省茶树优异种植资源(九日山)保护区”。
  三、花卉
  1989—1994年,花卉仅在房前屋后、庭院园林中零星种植,尚未形成商品性生产。
  1995年5月,由外商投资的蟠龙环球花卉有限公司在蟠龙开发区成立,种植和经营国内外名贵花卉。同年,丰州、霞美村民创建泉州花卉基地,花卉种植产业开始在南安发展。
  1996—1998年,水头、丰州、霞美、溪美等地出现一批花卉种植大户和花卉生产企业,他们引进新品种,不断拓展市场。1998年,全市有花卉苗木3000亩,其中,鲜切花350亩、盆栽植物850亩、观赏花木1190亩、草坪草340亩;花卉企业33家,花卉种植户760户,从业人员1800人;形成6个花卉市场,年销售收入3464万元。
  2000年,泉州环球花卉有限公司引进和栽培国外名优花卉业绩显著,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确定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2001年,南安初步形成以榕树盆景、棕榈植物和兰花类组培盆栽为主的特色花卉产业,全市种植花卉3500亩、销售收入6000万元。南安市花卉协会成立。
  2002年,市国有农业产业化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与霞美镇政府合作投资4500万元,在霞美创办泉州花卉城有限公司和南安市百艺绿化有限公司两家花卉生产经营企业。泉州花卉城成功举办泉州市第四届花卉展销会。泉州花卉城被省委宣传部、省科学技术协会确认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2003年,霞美镇花卉基地总面积6000亩,销售收入8000万元。
  2004年,全市花卉种植面积8683亩,其中百合花、康乃馨、玫瑰、满天星、菊花等鲜切花522亩,盆栽观赏植物1126亩,其他花卉7035亩。
  2008年,全市有花卉生产经营实体271个,其中花卉企业57个、花卉销售店13个,另有花卉个体户250个,共有从业人员12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23人),花卉种植面积7891亩,销售收入近亿元。主要花卉基地:霞美镇6571亩、水头镇590亩、溪美街道540亩、英都镇190亩。
  附:泉州(霞美)园林花卉产业园
  泉州(霞美)园林花卉产业园位于南安市霞美镇,其前身是1995年创建的泉州花卉基地。霞美镇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水源充沛、土壤肥力适中,适宜发展花卉产业。园林花卉产业园大力引进花卉专业人才和名特优新花卉品种,形成规模培植。2008年,园林花卉产业园种植面积6500多亩,主要分布在柳中公路两侧的四黄、四甲、西山、金山、长福、玉田、杏埔、仙河等村。各村根据生产条件和种植规划,相对专业种植乔木、地被苗木、棕榈盆景、观赏花木、鲜切花等,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培育基地。该园种植有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切花四大类共1000多个品种花卉苗木,拥有花卉苗木企业100多家、专业户600多户,2家企业具有城市园林绿化资质。泉州(霞美)园林花卉产业园2002年10月,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协会确定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
  第四节 食用菌
  20世纪80年代,南安食用菌生产改进栽培技术,引进推广名优品种。蘑菇生产以稻草和牛粪为原料,采用二次发酵高温灭菌法替代福尔马林消毒法,提高产量,减少农药残留;香菇、银耳、黑木耳、金针菇生产由段木栽培改为木屑或甘蔗渣拌米糠做原料的袋装栽培,减少木材消耗,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1989年,全县食用菌生产以蘑菇种植为主,种植面积53.85万平方米,产量3026吨。当年还有草菇产量15吨、金针菇产量110吨。
  1990年,县政府实行最低保护收购价、免征特产税、建立生产保险基金、提供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扶持发展蘑菇生产,蘑菇种植面积增加到82万平方米,产量4217吨。泉州罐头厂和南安供销社在各乡(镇)设立蘑菇收购点,方便群众卖菇。
  1991年,县科委试验推广蔗田棚式蘑菇栽培新技术,用甘蔗茎、叶作替代原料种植金针菇比室内栽培增产20%—50%。康美镇团结村引进种植黑木耳600万袋,产值500多万元,人均增收1240元。
  1995年,全市食用菌总产量2314吨,其中蘑菇1242吨,金针菇450吨,黑木耳385吨,草菇87吨,香菇45吨,其他食用菌105吨。产量100吨以上的乡(镇)有洪濑、石井、码头、康美、溪美、东田、诗山。
  2000年,康美镇设立“泉南食用菌发展示范推广服务中心”,引进推广名优食用菌品种。向阳乡成立食用菌生产协会,推动种植巴西菇、巴西蘑菇、草菇共3万平方米,培植香菇1万多袋。当年,全市生产蘑菇2144吨(面积34.45万平方米)、金针菇2157吨、草菇822吨、黑木耳790吨、香菇113吨、白木耳60吨;推广种植凤尾菇、茶树菇、平菇等名优品种2525万袋、产量2378吨。
  2002年,码头镇南安市煌力食用菌种植场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建立煌力食用菌种植基地,采用工厂化生产工艺种植食用菌,并承接食用菌研究、生产和推广的国家项目。该基地生产的金针菇产品,2004年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5年,位于码头镇诗南开发区的福建南安绿珍食用菌有限公司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进行产学研协作,改革传统的食用菌栽培方式,实行工厂化、标准化周年栽培,生产过程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温、湿、气、光的自动化调控,每天产出5吨金针菇鲜品,年产金针菇1800多吨。该产品注册“亿智”商标,2007年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007年,南安市食用菌生产建立“龙头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中介组织或协会+农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形成产业化经营机制。当年,年生产量达到100吨的菇场(公司)和种植大户有40户。
  2008年,食用菌生产主要集中在水头、官桥、金淘、码头、康美、东田、丰州、翔云等镇。全市食用菌总产量为鲜品5771吨、干品201吨。鲜品中蘑菇2734吨、金针菇2971吨、草菇28吨、平菇和凤尾菇等38吨;干品中黑木耳104吨、茶树菇90吨、香菇7吨。南安市绿珍食用菌有限公司的“亿智”牌金针菇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下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