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320020230004859
颗粒名称: 卷十二 军事
分类号: E289.57
页数: 30
页码: 283-312
摘要: 本卷记述了南安市军事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了驻军人民武装、兵役、民兵、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拥政爱民。
关键词: 南安市 军事

内容

第一章 驻军人民武装
  第一节 驻军
  1989—2008年,南安境内驻军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1集团军炮兵旅、陆军第31集团军步兵第92旅、陆军第31集团军特种作战旅、空军32373部队、海军扬子山观通站、南京军区南安综合仓库等。
  第二节 武装警察部队
  一、武警中队
  1989年,武警泉州市支队南安县中队(简称县武警中队),隶属南安县公安局与泉州市武警支队双重领导,现役编制,正连级建制。至2008年,机构规格及隶属关系没变。
  二、边防大队
  1989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南安县边防大队(简称县边防大队)隶属南安县公安局与泉州市武警边防支队双重领导,现役编制,为正营级建制;1997年2月,升格为副团级建制。至2008年12月,机构规格及隶属关系没变。
  三、消防大队
  1989年,县公安局消防科隶属县公安局与泉州市武警支队双重领导,现役编制,正连级建制。1995年3月,南安市公安局消防科改称南安市公安武警消防大队,升格为正营级建制。2006年4月,消防大队军政主官高配副团级职务,机构规格及隶属关系没变。
  第三节 人民武装
  一、县人民武装部
  1989年,南安县人民武装部(简称县人武部)为地方建制,既是地方党委的军事部,又是地方政府的兵役机关,接受泉州军分区及县委、县政府的双重领导(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武部党委书记,县长兼任县武委会主任)。县人武部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编制:干部22名,职工8名。
  1996年4月1日,根据中发〔1995〕12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的通知》,市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武装部,为正团级,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编制12名。
  1989—2008年南安市人武部领导名表
  表13-1
  二、基层人民武装部
  1989年,全县22个乡(镇)设立人民武装部。1991年11月,设立南安县县直机关人民武装部(简称县直机关人武部)。
  至2008年,全市共有27个乡(镇、街道)人武部及市直机关人武部,专职武装干部编制59名(不含企业单位专职武装干部)。
  三、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兵师第四团二营
  1992年12月,组建福建陆军预备役步兵第一师炮兵团122榴弹炮二营。1998年11月,奉命改建为福建陆军预备役高射炮炮兵师第四团二营,下辖3个连队。
  第二章 兵役
  第一节 兵役登记
  兵役登记在南安市(县)人民政府和南安市(县)人民武装部的领导下开展,1989—2008年通常在
  每年的8月份开始,9月30日前结束,对当年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进行兵役登记。1991年,全市兵役登记适龄男性青年29877人,确定应服兵役27730人。1996年,全市兵役登记适龄男性青年52652人,确定应服兵役48382人。2000年,全市登记适龄男性青年57422人,确定应服兵役54000人。2002年,全市登记男性适龄青年64174人,确定应服兵役61311人。2005年,全市登记男性适龄青年69314人,确定应服兵役68267人。2008年,全市登记男性适龄青年69870人,确定应服兵役67754人。
  第二节 兵员征集
  征集时间 1989年兵员征集在春季开展。1990年,根据解放军总参谋部指示,从当年冬起,复改为冬季征兵,因此,该年度有春季、冬季两次征兵。1991—2008年,兵员征集均在冬季进行。
  政治条件 1989—2008年,根据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规定,征集入伍的兵员必须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决心为保卫祖国英勇奋斗的适龄青年。
  年龄范围 1986—1995年,征集男青年为18—20周岁,征集女青年为18—19周岁。1996—2005年,征集男青年为18—20周岁,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放宽至21周岁。1998年起,增加企事业单位职工放宽到21周岁。1999年起,增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放宽至22周岁;女青年均为18—19周岁。2005年,增加征集部分年满17周岁的应届高中(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的男青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征集年龄放宽至24周岁。
  文化程度 1989—2005年,农村只征集初中毕业以上适龄青年,城镇和女兵只征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少数民族放宽到初中。1990年,全市应征入伍新兵文化程度高中及中等专业以上占兵役总数的52.6%。2005年,征集少数本人自愿且符合条件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生入伍。2006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新兵占应征入伍新兵63%,比上年提高0.9%。
  第三章 民兵
  第一节 兵役登记
  兵役登记在南安市(县)人民政府和南安市(县)人民武装部的领导下开展,1989—2008年通常在
  每年的8月份开始,9月30日前结束,对当年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进行兵役登记。1991年,全市兵役登记适龄男性青年29877人,确定应服兵役27730人。1996年,全市兵役登记适龄男性青年52652人,确定应服兵役48382人。2000年,全市登记适龄男性青年57422人,确定应服兵役54000人。2002年,全市登记男性适龄青年64174人,确定应服兵役61311人。2005年,全市登记男性适龄青年69314人,确定应服兵役68267人。2008年,全市登记男性适龄青年69870人,确定应服兵役67754人。
  第二节 兵员征集
  征集时间 1989年兵员征集在春季开展。1990年,根据解放军总参谋部指示,从当年冬起,复改为冬季征兵,因此,该年度有春季、冬季两次征兵。1991—2008年,兵员征集均在冬季进行。
  政治条件 1989—2008年,根据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规定,征集入伍的兵员必须是政治历史清楚,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劳动,遵纪守法,道德品质好,决心为保卫祖国英勇奋斗的适龄青年。
  年龄范围 1986—1995年,征集男青年为18—20周岁,征集女青年为18—19周岁。1996—2005年,征集男青年为18—20周岁,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放宽至21周岁。1998年起,增加企事业单位职工放宽到21周岁。1999年起,增加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放宽至22周岁;女青年均为18—19周岁。2005年,增加征集部分年满17周岁的应届高中(含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的男青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征集年龄放宽至24周岁。
  文化程度 1989—2005年,农村只征集初中毕业以上适龄青年,城镇和女兵只征集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少数民族放宽到初中。1990年,全市应征入伍新兵文化程度高中及中等专业以上占兵役总数的52.6%。2005年,征集少数本人自愿且符合条件的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生入伍。2006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新兵占应征入伍新兵63%,比上年提高0.9%。
  第二节 军事训练
  1981年开始,民兵军事训练对象由原来的以步兵为主转向以专业技术兵为主,训练人员大为减少,并且改分散训练为相对集中训练。1993年,沿海民兵军事训练适当增加海岸防御、反突袭以及配合部队就地作战等训练。1994年,组织参加全省民兵、预备役军事训练交叉考核和民兵军事训练基地检查评比,南安获得良好成绩。
  1996年,组织开展历时7个月的军事训练,完成36615个训练日。1997年1月,市人武部举办民兵应急分队骨干升级训练,参训100名,参训人员在省军区组织考核的5个课目中,取得2个优秀、3个良好的成绩。2002年,重点抓民兵心理战分队、网络信息分队等专业分队的组建与训练。2004年11月,南安市民兵应急连参加省军区防卫作战实兵检验性演习。2005年7月,组织民兵破障分队进行爆破演示训练;组织2期对空观察军事训练。
  第四章 国防教育
  第一节 国防教育领导机构
  1989年5月,成立南安县国防教育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领导任主任,成员由宣传部、人武部、驻军等部门主要领导组成,下设办公室挂靠县委宣传部。1992年,改称南安县国防教育委员会。
  1990年5月、10月,2004年9月,2007年1月,市(县)国防教育委员会领导成员先后进行调整充实。
  第二节 国防教育活动
  1989年5月起,市(县)、乡(镇)党校先后开设国防教育课,组织学员到国防教育基地或驻军部队进行封闭式的短期集中训练。1990年,县人武部下发《在全县大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意见》;联合南安县广播电台开设国防教育专题广播节目。1991年起,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前后,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宣传活动:在“五四”青年节前后组织开展“理想·人生”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八一”建军节前后组织开展“热爱党·热爱人民子弟兵”宣传教育活动;国庆节前后组织开展“爱祖国·爱家乡”及“勿忘国耻、强我国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等。1999年,组织部分中小学生参加全国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万校国防知识竞赛系列活动。2000—2005年,重点开展反“台独”军事斗争为中心的形势任务与战备思想教育。2000年,在市委党校开设科级干部国防教育课。2001年10月,中共南安市委、市政府命名叶飞将军故居、郑成功纪念馆、73146部队(梅山)荣誉馆、73141部队(邱钟)荣誉馆、73141部队(省新)红色尖刀连荣誉馆、官桥岭兜烈士纪念碑、诗山烈士纪念碑、蓬华山城烈士纪念碑、翔云烈士纪念碑、石井陈火把烈士墓等10处为南安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开展第一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活动,各乡(镇、街道)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播放国防知识教育系列电视片;组织市直机关及乡(镇、街道)干部职工参加“泉州杯”全国国防知识竞赛。2003年,在南安有线电视台播放“天南地北南安兵”专题节目,推动国防教育开展。2004年,培训国防教育理论骨干300多人,在市区开设一条长500米的国防教育街,沿街设立50个广告灯箱,宣传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知识。2005年,在人民
  会堂广场举办国防教育电影宣传周活动。2006年,市委宣传部与市人武部联合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国防教育知识理论培训,参加人数340人,并组织市直机关19个单位参加全市国防教育知识竞赛。2007—2008年,市政府拨出专款修建南安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成为南安市革命传统教育与国防教育基地之一。
  第五章 人民防空
  第一节 机构
  一、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1989年,南安县人民防空领导机构为南安县人民防空委员会。1996年,设立南安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简称市人防办),隶属南安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核定为正科级单位,挂靠市政府办公室,与市支前办、海防办合署办公,实行“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的综合办公体制。2000年10月,南安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独立设置,隶属关系不变。2002年政府机构改革,市人防办仍为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办事机构,市政府人民防空工作的主管部门。内设工程站、通信站、办公室,行政编制5名,工勤人员1名。2006年,设立南安市人民防空应急指挥中心,全市人防专业队伍由原来的5支320名,扩编为7支720名。
  二、基层人防站
  2005年3月起,全市有18个镇先后成立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人民防空工作站,与镇人武部合署办公,由人武部部长兼任站长,工作站下设宣传教育组、通信警报管理组、治安抢险组、消防组、疏散协调组、交通运输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
  第二节 人防工程与警报通信
  一、人防工程
  1996—1997年,市人防办收集整理以往制订的各种防控计划、方案,着手制订防控预案和防空保障计划。2000年8月,市政府依法出台《市区新建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和易地建设费的暂行规定》,对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和缴纳易地建设费的有关事项作出规定。至2008年,全市共修建甲类核6级人防地下室10个,战时可掩蔽2万多人。2003年3月,市政府修订颁发《市区和重点设防镇新建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和缴纳人防工程异地建设费的暂行规定》,市人防办直接管理的范围扩大到市区规划区和石井、水头、官桥、霞美、丰州、洪濑、康美、省新、梅山9个重点设防镇的镇区规划区。2005年,修建南安市坑道式人防指挥所和地面指挥中心。
  二、警报通信
  1999年,经泉州市国防动员委员会批准,确定每年9月1日(泉州解放纪念日)为南安市试鸣防空
  警报日。是年,制定《南安市防空袭预案》。2000年7月,在市区和康美镇区安装调试完毕第一批共9台电动警报器,9月1日试鸣。防空警报鸣响共分三次:第一次为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周期,时间3分钟;第二次为空袭警报,连续急促短音,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周期,时间3分钟;第三次为解除警报,鸣一长音,连续3分钟。此后,每年9月1日都试鸣防空警报。2002年,陆续添置防空指挥通信警报车、电台、微机等设备,建立防空通信、警报控制中心。在市区和15个重点设防镇安装警报器。市区和重点设防镇镇区警报音响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市政府出台《警报器安装单位和警报器操作员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人防通信警报管理。2006年,修订防空袭预案和人员疏散应急方案,选定水头、梅山、洪濑等三镇为重点防护目标。
  第六章 拥政爱民
  第一节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1981年5月,驻军某部队与梅山公社率先开展军民共建活动。1984年起,该部队确定每年8月份为“拥政爱民月”,组织开展拥政爱民活动,在每月5日,派出官兵到梅山镇与驻地群众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打扫镇区环境卫生。1990—1991年,驻军部队官兵帮助梅山镇建设万亩龙眼基地、三千亩香蕉基地、百亩蔬菜基地和改造梅峰村500亩低产田。1991—1992年,驻军部队官兵帮助溪美镇金街村、杏莲村建设千亩龙眼基地;驻军部队组织官兵和机械协助水头蟠龙开发区平整土地。1995年,驻军部队投入5万元及5000多个劳动日、200多台次车辆支援305国道及梅山镇镇区改造。
  1996—1998年,驻军部队参加地方农田水利建设131项、投入3.5万工日,帮助种植果林2万多亩、投入1.8万工日。1997年,驻军部队出动2200人次,帮助洪濑镇整修水渠4条总长度9千米;出动300多名官兵帮助洪濑镇大阳村清理水渠淤泥2.6千米,土方800余立方米。驻军部队连续多年派出官兵清淤维护6.5千米长的四都电灌站二级引水渠,该水渠因此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爱民渠”。1998年2—3月,驻军部队出动官兵1369名、工程机械17台,各型车辆44台,参加莲塘防洪堤修整施工劳动,搬运土方4300多立方米。1999年3月,驻军部队官兵3000多名支援莲塘防洪堤修建工程建设,共投入劳动力1.1万工日,动用工程机械260多台次,推运土石方4.8万立方米。
  2000—2002年,驻军部队“常胜连”,多次派出官兵帮助省新镇西埔村挖掘排水渠1500米,开发“军民共建蔬菜基地”。2000年1月,驻军部队部分官兵进驻英都,连续6天参加英溪整治工程劳动。军民合力施工,将英溪的泄洪规模由原来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是年,驻军官兵880人参加西溪防洪堤、南同公路和成功开发区建设。2002年5—6月,驻军出动官兵1200多人协助驻地农村开挖引水渠、清理河道12千米。2008年,驻军部队帮助驻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出动120多人次、动用车辆32台次,帮扶建设7个村卫生站、15个扶贫助民点;结对帮扶7所希望小学,帮助贫困学生55人。
  第二节 抢险救灾
  1990年,驻军炮兵旅参加地方抢险救灾11次,帮助洪濑镇搬运抢险物资近50吨。1992年元月,驻军部队出动300余名官兵、14台车帮助码头镇扑灭森林火灾。1994年,驻军部队炮兵团参加水头镇抢险救灾。1997年5月,南安遭到特大暴雨袭击,驻军部队派出2000多名官兵前往受灾最严重的英都镇霞溪
  村抢险救灾,帮助灾民生产自救,恢复灾后的生产生活。1998年7月,驻南安某部队官兵奉命赶赴江西九江参加抗洪,在历时52天的抗洪抢险中,担负79.3公里大堤的守堤任务,先后排除大小险情214处,抢修江堤57处5.4千米,第275团2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营”称号。
  2000年7月,南安遭受强台风“碧利斯”的袭击,驻军部队和武警消防大队、武警中队出动官兵500多人次奔赴受灾最严重的诗山镇联山村,搜救被泥石流掩埋的村民。2001—2002年,驻军参加驻地山林救火任务14次,出动官兵2810人次、车辆50台次,扑火面积310余公顷。2002年8月,洪濑都心村遭受风暴灾害,驻军部队300多名官兵赶往救灾,连续两天清理淤沙1200余立方,垒沙包300多袋,帮助当地群众恢复生产。2004年,驻军部队派出官兵600余人次协助驻地扑灭森林火灾4次,减少地方经济损失数百万元。2006年,驻军部队动用车辆、机械320台次,投工9300个工日,参加抢险救灾、山林扑火16次。派出官兵1450人次,出动车辆、机械90多台次,抢救遇险群众30多人。2008年,驻军某部队官兵为受灾地区群众捐款670949.50元,捐赠衣被858件。

知识出处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南安市志.1989—2008上册》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设建置沿革与行政区划、环境、资源、人口、民主党派与工商联、社会团体、民政·民族·宗教、劳动与社会保障、南安与台湾的关系、城乡建设、供水供电以及交通设施、城镇名片·品牌·商标、对外贸易与合作、农村与农村经济、工业、交通运输业、邮政通信、建筑业与房地产业、乡镇概况、人物等类目。记载了1989-2008年南安市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安市
相关地名